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程郁缀

双月刊

1000-5919

010-62751216

100871

北京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北京大学主办的大型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反映北大最新的学术不平和学术动态,是全国高校近千家社科学报中唯一一家蝉联第一届、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模型落地"和"语境转换"——数字技术赋能下的历史研究

    陈松
    100-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研究既离不开史料,也离不开作为历史学家思维建构的模型.模型对过去发生的事件加以简化和抽象,给过去赋予意义.如何跨越横亘于史料与模型之间的鸿沟,是所有历史学家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数字技术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为历史学家将模型落实于史料之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数字技术的应用也深刻改变了历史学家与史料互动的方式.它引导历史学家从单篇文献的固有语境中跳脱出来,基于史料之间内在的呼应关系、通过数据提取和数据关联搭建起更为宏观、更为结构化的新语境,进而揭示在文献细读时不易察觉的历史现象.数字技术拓宽了史学研究的视野,也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式,鼓励历史学家将个案研究与整体性研究相结合,从更加全局性的、统合的视角重新审视个别现象的历史意义.

    模型落地语境转换量化历史数字史学数字人文

    "天下之大命脉"与"利权下散"——试探明清经济空间变迁对经济组织之形塑

    彭凯翔赵士第
    11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古以降,中国的经济空间格局发生了数次重大变化,塑造了不同时期的资源流动及其组织形态.其中的关键节点是明代中期开始的财政"白银化",它意味着财政转输为贸易与金融所替代,南方经济腹地与北方军政消费间的物资流动"命脉"转化为南北间的长距离贸易与资本流.清代的边疆开发与对外贸易,进一步将此扩展为纵横交错的网络形态.以资源与要素在空间上的重整为动力,政治权力与经济权力之间进行了不同形态的互动与组合,由此形塑了经济组织的演进过程,尤其是为市场类组织的成长提供了契机.一个典型体现是地方货币秩序的稳定更加依赖于市场主导的货币流通,呈现"利权下散"之势,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及明清中国有别于同时代重商主义国家的演进路径.

    明清经济经济空间经济组织明清市场货币流通

    宋明货币运行的空间差异及整合问题——结合南、北的视角

    邱永志
    126-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货币角度专门讨论历史上南北差异及整合问题的研究,较为缺乏.受前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统治疆域、族群之广袤多样,以及跨越时空金融技术构架缺乏等因素制约,传统中国的货币运行体制多呈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与南北分野.然而,由于统一疆域内的商贸活动、人员物资流动,加之国家推行的诸社会经济制度所具有的跨区整合特质,货币又有跨区融通、整合的内在趋势.北宋与明代为此提供了鲜明的写照和差异.北宋通过整合五代以来南北币制的分化,建立起较为统一的铜钱体制,并围绕铜钱标准打造、维持了一个跨越南北的货币—信用网络与运行系统,内在呈现着以政府主导为特色的他律性整合路径.明代通过整合元明之际南北及各地的货币差异,希望建立起统一的宝钞制度,然而宝钞由于内在制度缺失快速走向崩解,钱法也履兴难振,结果货币流通因政府失控呈现着空间分割化、南北差异化与地域自律化的趋向,其整合实际有赖于商贸发展推动的市场与金融组织的发育,内在呈现着以市场为主导的自律性整合路径.不过,整合程度在明代发展的较为有限,且地域自律性货币体制日益成为明清时期的主流.

    货币南北空间差异整合

    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学理阐释和价值意蕴

    董少平
    138-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我国国家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国家安全观吸收了国际关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关于安全理论研究中的优秀成果,体现了对西方现实主义、自由主义等国家安全理论的发展与扬弃,与风险社会学、安全社会学等理论观点不谋而合,形成目前兼具理论基础和实践效用的观念体系.其中蕴含的理论优势体现为:更新安全话语的指涉对象,拓宽安全议题的研究范畴,强化"安全"概念的政治属性,促成安全利益达成共识、并进行安全利益重构.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公正、民本、文明、效能等价值得以充分彰显,进一步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为中心价值意蕴

    中国现代公司法规则变迁的进化范式——从竞争渐变到点断平衡

    薛前强
    149-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域外公司法竞争进化模型可概括为外部洲际竞争和法系竞争、内部"逐顶""朝底"及"混合"的横向监管竞争、公司治理规则与证券监管规则所共同形构的纵向竞争以及官方立法者与民间适法者的双向牵引竞争等四种类型.中国公司法竞争进化按时间脉络可总结为:雏形诞生阶段的"城乡竞争"形成1993年《公司法》的原生家庭,历变修改阶段的"非典型横纵竞争"构成公司法成长环境,"点断平衡竞争"解释了趋同背景下中国公司法的器质突变,并由此形塑地方特色和引发新一轮社会化改革."多向主义竞争"预设了中国公司法未来发展方向.这一套以竞争驱动为要素的分析话语体系在"竞争—进化"的角度为中国公司法变迁提供解释,也孕育着"积累性"进步可能.

    中国公司法竞争进化点断平衡多向主义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范式转型:从绩效观到生态观

    徐拥军
    160-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动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破解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当前面临的困局,引入"生态"概念,提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范式从绩效观转向生态观的命题.前者以绩效为导向,注重学术产量、追求效率至上;后者则融入生态学思想,注重构建多元共生、动态平衡的学术生态.两者在评价目的、主体、客体、标准、方法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基于生态方法论和学术评价理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生态观的核心理念指向整体性、适应性、持续性、多样性、差异性、动态平衡性.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范式从绩效观转向生态观的主要路径包括:助力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坚持鼓励原始创新,完善多维度评价模式,健全多阶段评价机制,进而构建本土化、创新性、多元化、动态化导向的学术评价生态.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绩效观生态观

    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概览

    171-173页

    2024年度本刊分类总目录

    174-176页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召开"新时代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与学术期刊的使命"研讨会

    封3页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