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大学

赵光达

双月刊

0479-8023

xbna@pku.edu.cn

010-62756706

100871

北京海淀北京大学校内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Acta Scientiarum Naturalium Universitatis Pekinensis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学报创建于1955年12月,是北京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包括技术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北京大学教师、研究生及海内外校友在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边缘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大学18个理科院、系、所的30名教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学报被国际权威检索文献数据库CA,SA,MR,GR以及EI等收录,是国内自然科学综合类学科的核心期刊,在国内的被引用率、影响因子等在综合类学术期刊中都名列前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支付意愿法"和"优劣尺度法"的武夷山国家公园门票定价研究

    王奕丛丽
    691-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武夷山国家公园为例,使用游客支付意愿法(WTP)和优劣尺度法(BWS),结合线性相关分析和二元logit回归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游客对武夷山公园的支付意愿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通过BWS方法分析游客对国家公园门票的支付意愿具有可行性.游客整体支付意愿集中在61~150元,通过Maxdiff模型得到游客支付意愿为77.04元.游客的支付意愿与游客的满意度以及在景区日平均消费之间正相关,游客的整体满意度越高,其支付意愿越高.日均花销、游客数量和景区基础设施等因素对支付意愿的影响较为显著,日均消费越高的受访者的支付意愿更受游客数量和景区服务质量的影响.

    国家公园门票定价支付意愿法(WTP)优劣尺度法(BWS)Maxdiff

    给水系统病毒群落及其潜在宿主和功能基因的分布特征

    莫秋月晏思岑陈琪陈天一...
    70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宏基因组测序,对饮用水供应系统重要监测断面的病毒群落结构、潜在宿主和特定功能基因开展研究.结果表明,该类系统中存在大量未知分类的病毒,双链DNA病毒丰度为94%~100%.Siphoviridae和Myoviridae等噬菌体是已知病毒的主要类群.常规净水工艺和深度处理可降低病毒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潜在活跃度,经过输配管网后,丰富度和多样性有所回升.水处理过程抑制了病毒作为辅助代谢基因交换媒介的作用,水源地病毒主要携带与能量代谢、糖类/氨基酸/辅因子合成有关的多样化基因,可提高细菌宿主的新陈代谢能力.常规净水工艺处理后,病毒主要编码青霉素结合蛋白辅助代谢基因.值得注意的是,长期置于医院环境的样本中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的病毒丰度(35%)远远高于其他样本(≤2.6%),且抗性基因种类更加多样化.研究结果阐释了饮用水处理过程、管网输配和环境风险暴露对病毒群落和功能的显著影响,可为给水系统后续运营管理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给水系统病毒群落潜在宿主辅助代谢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宏基因组

    基于多源数据的北京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研究

    梁丽娜王洪佳冯慧懿唐秀美...
    713-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生态涵养区的特点,构建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两个系统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价法评估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北京市生态涵养区2019年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其耦合协调类型.结果表明,2019年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高值和较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怀柔区、密云区和延庆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各区的城镇以及靠近北京市近郊的乡镇.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度介于0.648~0.999之间,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值介于0.312~0.600之间,耦合协调度内部差异较大,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不高,呈现较弱的耦合协调关系.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各乡镇生态产品供给与经济没有实现同步发展,生态产品供给滞后型和经济发展滞后型的乡镇大约各占一半.建议北京生态涵养区应立足于不同的资源优势,根据生态产品供给和经济发展状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实现两者的互补和相互促进.

    生态涵养区生态产品供给经济发展耦合协调

    红树林碳汇开发技术与碳交易对策

    杨芳王瑁王文卿李瑞利...
    723-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充分利用碳汇的经济学属性和碳交易市场机制,科学地开发红树林碳汇并实现减排量交易,可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对红树林的保护与恢复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系统地梳理红树林碳汇概况、开发技术和碳交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1)加强科学研究,推动我国红树林碳汇项目开发方法学的持续落地;2)利用碳普惠市场机制,扩展红树林碳汇开发途径;3)探索红树林碳汇交易及抵消方式,提高红树林碳汇收益率;4)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红树林碳汇开发和交易,加强红树林的保护与修复.

    气候变化碳中和红树林修复蓝碳碳储量

    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视角下"三生"空间细分类型的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研究——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

    许月卿卢龙辉冀正欣黄安...
    732-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国土空间精细化管理视角,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案例区,构建"三生"空间细分类体系及其演化驱动机制分析框架,系统地分析"三生"空间细分类型的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将张家口市"三生"空间划分为城镇建成空间、乡村建成空间、农业种植空间、草地空间、林地空间、水域空间与裸地空间.结果表明,1990—2020年,除裸地空间外,各类空间的空间布局相对稳定,但均存在数量变化与空间转换,特别是农业种植空间、林地空间和草地空间.张家口市"三生"空间演化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基于不同的需求开展各项生产、生活和生态活动,直接推动"三生"空间的数量变化与空间转换,地理环境则通过影响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与植物生长,间接地决定"三生"空间演化的空间格局.

    "三生"空间子空间演化特征驱动机制张家口市

    城市污泥水热碳化影响因素研究

    王航刘阳生王殿常陈祥...
    745-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污泥水热碳化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反应介质对污泥水热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酸性条件下,水热碳化处理能够更好地去除污泥中的水分(水分去除率分别为酸性条件下42.8%~53.3%和中性条件下28.9%~45.2%),其中污泥在240℃条件下进行1小时水热碳化反应后脱水效果最佳.随着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增加,脱水和脱羧反应更充分,污泥水热炭的产率减少,H/C与O/C比值降低.此外,污泥水热碳化处理破坏了污泥的团聚体结构,使水热炭表面产生孔洞和凹槽,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均有所增加,其中在中性、220℃的反应条件下,污泥进行1小时水热碳化反应后得到的水热炭产物具有最高的比表面积(129.98 m2/g)和孔体积(0.66 cm3/g).影响水热炭主要成分及晶型结构的因素排序为反应介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随着反应温度升高和反应时间延长,水热炭中挥发分的含量降低,固定碳和灰分的含量增加,并且水热炭燃烧的主要放热区间在250~550℃范围内.

    城市污泥水热碳化水热炭污泥处理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研究进展

    秦文宽李晓杰王旭东朱彪...
    758-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特性及其在气候变暖背景下的响应机制这一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行综述.首先阐述土壤DOC的特性,并总结其采集和测定方法.土壤DOC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碳的溶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分泌物与残体转化等过程,其浓度和组成往往随土层深度和时间发生变化.多种采样方法(如负压法)与分析手段(如傅里叶变换离子共振回旋质谱仪)用于探讨土壤DOC对增温的响应及其机制.进一步梳理有关植物、微生物及土壤性质对土壤DOC特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文献,认为增温不仅能直接改变土壤DOC的浓度,还可以通过影响植物、微生物群落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间接地改变土壤DOC的特性.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对土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土层迁移与时间动态的关注,以便完善土壤碳模型,提升未来气候变暖情景下全球碳循环过程变化的预测精度.

    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土壤碳循环植物-土壤-微生物气候变暖

    面向碳中和的中国能源转型路径思考

    金之钧张川
    767-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的背景,论述中国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能源需求刚性增长以及碳中和时间紧迫三大挑战,重点探讨2060年一次能源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80%技术路线在逻辑上的可行性.基于不同能源转型路径的对比分析,指出中国碳中和路径的多元化特性,提出综合考虑经济成本、环境代价以及系统可靠性的路径优选方法,以期为实现碳中和以及能源转型目标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参考.

    碳中和能源转型路径优化技术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