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为阿恩海姆一辩——贡布里希与阿恩海姆的艺术认知思想比较性探析

    孙翀孟凡君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斯特·贡布里希(1909-2001)和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2007)是两位高寿且高产的艺术理论大师,二者以各自的路径解释艺术与现实、艺术的表现性以及艺术的意义和价值问题.贡布里希在汲取波普尔的科技哲学思想、精神分析学、格式塔心理学、信息论、图像学等诸派诸家学说后,提出了图式与矫正、制像与匹配以及"名利场逻辑"等艺术认知理论,并借此反对艺术价值中的本质论、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阿恩海姆则秉持德国格式塔心理学的传统,把感官智性、表现性感知、脑场的理论应用到艺术作品的分析与认知当中,并凭此反驳艺术价值中的相对主义.可以说,贡布里希和阿恩海姆的艺术认知思想各有所长,但伴随着神经美学、分子生物学、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感官智性、表现性感知等观点被越来越多的神经美学家、认知心理学家所认可,似乎阿恩海姆的艺术认知思想更具有合理性.

    心身关系图式与矫正感官智性归纳逻辑创造性思维

    论"仿"作为一种创作机制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

    敖日力格姜欣辰
    1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仿"是在历史脉络的进化中生发的一种对前代绘画类似于解构性质的图式提取和再创造的艺术行为,它的出现和推衍背后隐藏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内涵和现实语义,反映了特定历史情境下的文化心理转变,以及参照自然的角度与立场的变迁.本文主要通过"谱系性结构框架与文化身份认同""图式内视化导向和图式符号性形成""文化喻意色彩的复刻及转化"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仿"在中国山水画领域中的形成与发展,乃至在当代艺术中的演化与蜕变.以看似艺术表征性但实则涉及文化根本性的"仿"作为重新诠释、重新解读当代艺术的有效方法,以富有独立审美意趣和特定文化意味的古老创作机制作为连接古典与现代的视觉形式,同时引发对中国新视域和审美的双重思考.

    仿山水图式当代艺术创作机制

    传统电影中的实验影像——以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为例

    张良
    2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验电影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电影诞生之时,其在技术、形式甚至发行放映等方面的创新也一直为传统电影所吸收和借鉴.本文由实验电影的双重定义切入,以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为例,从形式和观念两个角度研究了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电影中实验影像的产生背景、发展脉络及其艺术和美学效果,并加入了声音实验方面的研究,全面呈现了实验电影在其形成自己独有的电影语言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指出实验电影可以为传统电影在创新方面提供参考和思路.

    实验电影先锋电影传统电影实验影像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

    惊颤体验的再造和灵韵的回归——建筑空间化的实验影像

    赵华森
    38-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雅明以"惊颤体验"来描述在城市空间生活和观影时常常产生的瞬间颤动的情感体验.建筑空间化的实验影像,促使建筑空间叙事和影像叙事相重构,营造出新的惊颤体验.此类影像空间场域中各行动者所营造出的特定气氛,也使"灵韵"再度回归.本文结合相关实验影像案例,从建筑空间化实验影像特点、格诺特·伯梅的空间理论与气氛美学等几方面对此展开论述,以期对实验影像建筑空间转向的创作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实验影像空间转向媒体建筑气氛美学

    "反转"叙述的框架机制及其符号美学特征

    李莉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转"是一种常见的叙述文本结构,但相关研究尚不多见.目前的研究主要从人物和情节这两个故事内容层面的因素进行分类讨论,而没有触及"反转"在叙述话语层面的深层发生机制,从而容易造成反转与转折、转变、悬疑等因素相混淆.叙述框架的隐现是潜藏在人物和情节之下的更为本质的反转触发机制,框架的推入和推出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叙述层次,而反转则是在框架的推入时进行了隐藏或改写,以此造成受述者(观众或读者)与叙述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等.当被隐藏或改写的框架暴露时,受述者得以破框而出,对故事情节的相关要素产生了真实和虚构之间互相转变的对立性认知.暴露后的框架成为叙述文本内的嵌套层,与被嵌层形成反向的镜像关系,这使得"反转"叙述具有强烈的悖论式符号美学效果.

    反转框架嵌套叙述层次

    后真相时代的调查美学研究

    曲爽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下后真相时代理性让位于情感、权力知识机构把控真相生产的社会情状,由马修·富勒和埃亚勒·魏兹曼最近提出的"调查美学",倡导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采集、制作和重建空间证据,质疑官方权威叙事,通过艺术与美学路径实现对社会政治现实的介入和反思.这种美学以"超感美学"为基础,表现为在感觉证据的收集、组织和建构中形成多视角融合的集体感知,将感觉泛化至一切人类或非人存在所具有的本能力量,从而实现对世界更加细致的感知,进而在具有开放认知和审美多样性的感知集合中实现真相的重建,以此批判权力对真相的遮蔽和操纵.这种体现了后人类主义特征的美学形态无疑拓展了传统的美学概念,为美学的当代发展提供了别样的思考.

    调查美学后真相法证建筑后人类主义

    基于2023年好莱坞劳资协议看当下影视行业的深层危机

    黄桢曹怡平
    65-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为了在不断变化的影视行业格局中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抵抗美国电影电视制作人联盟(AMPTP)的"欺诈策略",好莱坞编剧工会(WGA)和演员工会—美国电视广播艺人联盟(SAG-AFTRA)时隔63年再一次举行了联合大罢工,并取得了革命性的胜利.近期,两个工会分别与制作人联盟签署了和解协议,基于2020年基础协议,在基本薪酬结构、流媒体平台薪酬体系和人工智能的使用等方面进行全面更新.本次研究通过对两个工会2023年劳资协议内容修订的具体分析,试图厘清劳资双方矛盾所在及好莱坞编剧和演员的具体诉求,进一步探究协议背后所隐藏的好莱坞影视行业更深层的危机.

    罢工好莱坞流媒体人工智能危机

    "模糊地带"与"非地点"的形而上建构:黑色电影中的城市空间

    聂皓雪
    79-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15部黑色电影为例,分析现代城市的"非地点"概念在其中的视觉化呈现方式,对其在视觉风格、社会伦理价值取向和叙事策略等维度发挥的作用进行分析.以黑色电影中指向"模糊地带"的空间因素为经,建立本文的认识论起点;以"非地点"的不同空间类型为纬,在餐厅酒吧、移动交通工具和游乐场等不同空间类型中展开论述,遵从"'非地点'的实用功能(现代城市系统中的客观性公共空间)—其在社会文化公共空间中被赋予的主观特征(与'模糊地带'的同构方式,也即形而下空间的形而上维度)—艺术作品在此基础上所做的新的赋格(艺术想象)"的逻辑线索,对其在黑色电影中的影像化方式及内涵进行讨论,钩沉该电影风格内广泛通行的城市空间转译语法.

    黑色电影"非地点""模糊地带"超现实主义

    潘佩罗小组:探索制作的边界与模式的颠覆

    米内尔瓦·坎博丝杨宾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阿根廷当代电影的语境下,制片公司潘佩罗小组(El Pampero Cine)因反对体制性公式化的筹资模式,以及决定不申请阿根廷全国电影和视听艺术委员会(INCAA)提供的补贴而闻名.与其他小众制作的阿根廷新电影相比,这种模式另辟蹊径:因为在新电影崛起和巩固的过程中,阿根廷全国电影和视听艺术委员会(INCAA)发挥了特殊作用(有人认为其补贴至关重要,而另一些人则认为那仅是一个传说).潘佩罗小组(El Pampero)外在于全国艺术委员会的框架开展工作,制定了特定的模式和策略,他们的这种模式在电影创作的不同层面都有所反映:包括筹资模式、电影制作和拍摄方式以及为其项目量身打造的发行和放映程式.他们的影片也受到这种创作过程的影响,并处处渗透出这种特殊的电影制作模式的痕迹.不仅如此,在某些情况下潘佩罗小组关于电影筹资和媒介制度化的立场被明确纳入他们创作的故事当中.总而言之,本文分析了潘佩罗小组的整体宗旨和他们按照"独立电影是什么"或者说"独立电影"应该是什么这一理念所进行的电影创作.

    集体创作阿根廷电影替代性融资制作方式巡回展览

    梅内姆之子:阿根廷新电影中的新自由主义与文化表达

    汪米拉
    101-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阿根廷总统卡洛斯·梅内姆通过24.377号电影法的出台与新自由主义市场化的国家政策,促成了一场以全球为市场的新电影运动,凭借多样化的制作模式、叙事策略与美学风格,引发了对拉美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作为阿根廷电影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重要转型,本文将对阿根廷新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突出重围的路径抉择进行分析,并以《比萨,啤酒和香烟》《阿维亚内达之月》等影片为例,阐释新自由主义时期的阿根廷新电影对民族身份与文化表达的再定位.

    阿根廷新电影新自由主义梅内姆全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