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杨远婴

双月刊

1002-6142

xuebaobfa@bfa.edu.cn

010-82283412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4号《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为我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高等学院的学报,也是唯一的集电影高等教育与电影理论研究为一体的电影专业理论刊物,其办刊宗旨,注意反映学院教师的教学及学术研究成果,注意追踪反映国内外影视最新创作动态及研究动态,把学报办成国内在知名度和学术水准方面最有影响、对业内人士最具参考价值的电影创作研究与理论刊物之一。力争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始终保持浓厚的时代气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后人类主义、共同体伦理与科幻电影

    刘宇清
    4-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什么是后人类?从人类到后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当前流行的后人类主义概念,始源不同,涵义复杂:从人文科学的角度看,后人类(文)主义理论系从人文主义、反人文主义演化而来;从人机关系的角度看,智能机器的出现,使人类处于后人类境况,于是产生了后人类主义学说.一方面,人类越来越依赖机器;另一方面,智能机器越来越像人类.人机共存,共享世界,形成新的后人类共同体.当代(科幻)电影反映后人类处境,后人类理论用于电影研究,促进了新的共同体伦理与审美.

    后人类主义共同体伦理电影美学科幻电影

    "后人类共同体"的想象:空间弥合、景观异化与声景全球主义

    万传法张钰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后电影和后人类的双重语境下,技术的裂变式发展以及生态性危机的日益加剧正在改变着电影的视觉性呈现与人类图景的现实表达,如何拓展具有当代全球视野的叙事法则以及共同体意识的视觉理念,成为生成新一轮全球"秩序"的关键.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总结"后人类共同体"的景观空间特征,进而论述在当代全球电影工业价值审美下,如何通过召唤"后人类"共同体景观建立新一轮全球"秩序"的可能性,并借此对其背后的文化生成逻辑与机制传播展开反思性批判.

    后电影视觉想象的共同体声景全球主义电影空间

    电子媒介、幽灵之声与媒介的后人类境况

    吴璟薇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媒介技术的发展带来人们对幽灵的想象与恐惧,也改变着不同时代的人的境况.本文聚焦于媒体中所呈现的超自然现象,从媒介物质性和本体论思想出发,融合了装置的屏幕性、噪音本体论、谜米学和基特勒具有后人类特征的媒介理论等视角,分析经典恐怖电影《午夜凶铃》中对电视机、录像带等电子媒介技术,以及噪音和鬼魂的想象,进而探讨作为物质载体的媒介如何影响人们的恐惧心理、人的主体性塑造和数字媒介的后人类境况,反思媒介技术的发展与人、社会和文化之间的关系.

    噪音幽灵媒介物质性媒介本体论后人类

    "工具"的理性与失控:后人类电影中有关"后人类—睡眠"的叙事主体、情节及意涵

    王荟
    33-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人类的睡眠与卓越能力之间的关系,成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传统的睡眠模式相比,后人类的睡眠呈现出更为独特的特点,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因此,要全面理解后人类的睡眠,需要深入研究其背后的各种因素,主要是信息叙事中的控制论限制.从控制者的角度出发,可更深入地探讨这一现象.通过分析提炼的背景情境、矛盾冲突及事件起因,结合"可能世界"理论,构建一个完整的叙事框架,进而揭示相关问题的深层含义及其演变过程.

    后人类睡眠异化叙事控制论可能世界

    元屏幕的力量和"透明性2.0"的意识形态

    莫罗·卡波内卫俊
    4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元—屏幕"是一种跨历史的同时展示又隐藏的原则,它所具有的启发性价值可能会对屏幕人类学的构建有所贡献.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屏幕以不同的方式发挥其使可见化和使不可见化的权力,换句话说,元—屏幕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促成不同的可见性政体.在今天的西方社会,屏幕被定义为显示屏:显示屏就是绝对的用来展示的表面,因而就是绝对透明的表面.这说明西方有关透明性的意识形态进入"透明性2.0"阶段,这个阶段的人们追求绝对的透明性和直接性,把可见性和真相直接等同起来,而忽略了没有隐藏就不可能有展示.

    元屏幕可见性政体透明性2.0屏幕显示屏

    电影的"垂直性":电影美学的形变与观念重构

    祝明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垂直竖向结构的电影纵横比并非电影发展的主流制式,而是一种被边缘化的例外状态,它压缩并折叠了视野和空间,但这种看似有缺陷的格式在当前移动智能媒体时代正被全面放大.电影景框的格式变化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与被无意识忽略的形式构造,而是可以被有意识结构的艺术表达方式.尤其是竖屏设备对影视传播与观看方式的深刻影响,正在逐步改变创作者对电影观念的认知和艺术实践,并重塑观众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经验.本文通过对竖屏电影垂直结构形式的媒介考古与实践观察,探讨垂直格式在电影创作中带来的美学新变,以及应用的可能与前景.

    电影纵横比竖屏垂直美学垂直影院

    重审"真实"的维度:论数字影像时代下的质料怀旧

    陈可馨
    5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革新是电影语言"新"与"旧"更迭的前提,不断冲击感官的"新"语言未必能够成为兑换真实的保证,在某种程度上,对旧质料的复返,强调主体间性在审美过程中的参与,是再度思考高清世界"真实何为"的有效方式.通过对电影理论进行梳理,阐述摄影放映技术演进过程中的关注转向,将质料怀旧作为论述对象,对质料怀旧实践进行关照,在此基础上质疑技术革命背后"新技术"="超高清"="完整复刻现实"这一等式的合理性,最终提出为主体间性提供间隙是评判技术演进的关键尺度,寻找数字影像时代下重审"真实"维度的可能.

    电影本体论质料怀旧完整电影神话爱因汉姆

    走出封闭的房间:雷蒙·威廉斯的电影活动与文化观念

    胡亮宇
    69-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国文化研究的先驱雷蒙·威廉斯对电影有着长期的思考和研究,他将电影视为融合文化传统、先锋形式及大众教育功能的新兴媒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威廉斯对电影的认识,不仅体现了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和方法,也折射出其学术思想和文化观念的演变.本文旨在回顾威廉斯的电影活动,总结其相关论述的核心要点,并尝试以文化研究的思路,考察电影在其理论事业中的地位,思考威廉斯的电影研究对当今学界和社会的启示.

    雷蒙·威廉斯文化研究电影理论情感结构

    电影史写作再思考:以"新史学"为方法

    张艾弓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法国"年鉴学派"自20世纪20年代末掀起的历史学研究转向,在"新史学"的旗帜下产生世界性的影响,触及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方面面."年鉴学派"及其"新史学"对于艺术史、电影史的观照,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在宏观史向微观史、客观史向主观史、单一史向复合史的转向过程中,如何抱持电影史研究的主体立场,将电影史视作一个独立、自觉的学科领域,探讨电影史学科建设、发展的新可能.

    年鉴学派新史学艺术史电影史

    早期放映、"藏修息游"与文化建构——关于天津电影发展的历史溯源(1896-1920)

    褚亚男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对天津早期电影院的起源从经济、文化、政治的维度进行了基于史料的系统探究,发现并钩沉了散见于《大公报》的"藏修息游"说,论述了近代天津精英阶层对电影教化功能的文化建构思路.此外,还将电影研究纳入城市文化研究的整体板块之中,细致铺陈了影院经营者与官方、绅商阶层、租界管理者、教会等多方权利进行博弈、共生的历史细节,进而勾勒天津早期电影发展的社会图谱,尝试在中外交流互动的现代化语境中,将研究的视角扩展到文化研究的维度,加深天津电影研究的历史厚度.

    天津电影早期放映文化建构历史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