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工业大学

李京文

双月刊

1671-0398

xuebaosk@bjut.edu.cn

010-67392534

100022

北京朝阳区平乐园100号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北京工业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学术季刊。它面向高等院校教师、研究生及相关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注重体现新世纪人文社科研究的特色,体现理、工、文、的交叉、渗透与融合,主要刊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本刊注重学术性与创新性,广纳实践性与对策性的学术成果,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交流与探讨,提倡学术文采,使学科性与可读性并举,坚持“二为”、“双百”方针,努力为北京及周边区域的经济、社会、文化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与区域结构变迁

    杨典董书昊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畅通国内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仍较为突出,城乡与区域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面临新的问题与挑战.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城乡与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呈现出更为复杂、多样的特征.城乡结构方面,伴随人口流动的普遍化,中国正从"农民-市民"二元城乡结构走向"农民-流动人口-市民"多元城乡结构.区域结构方面,既有的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尚未改变,与此同时"东北振兴"问题日益迫切,南北差距也呈现扩大趋势.消弭空间发展不均衡、实现中国城乡与区域结构现代化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关系到乡村振兴、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对此,需要全面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破解县域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发展路径依赖,以及人情、面子等传统关系文化的"双重路径依赖",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破解中国城乡与区域不均衡问题也至关重要.

    中国式现代化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不均衡结构变迁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

    龚顺
    1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围绕社会阶层结构变迁这一分析视角,重点探讨了2013-2023 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及其与收入和财富不平等的关系.研究发现:(1)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结构转型等多重因素的推动,2013-2023 年中国的社会阶层结构深刻变化,农民和产业工人的比例快速下降;(2)当前,中国的劳动群体的内部构成发生了变化,从以产业工人为主转向以服务业工人为主;(3)受产业结构现代化转型和高等教育普及等因素的影响,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有所上升;(4)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伴随着居民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的变化,突出表现为不同社会阶层居民的财富分化程度不断提高.提出需要构建更为稳定、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强灵活就业工人的权益保障,还应注意规范收入分配与财富积累机制.

    中国式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社会变迁收入财富

    论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的经济学逻辑建构

    金碚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是高度创新性和社会供需相宜性的企业经济行为和经济组织建设,是非常值得深入观察和研究的经济组织行为和企业创新现象,其产生和发展,既有理论突破,也有实践创造.经济学承认企业(经济人)的自利性行为,但最终关切的则是社会利益目标如何得以实现.以市场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主要的价值取向,不是(至少"不仅是")为自利行为张目,而是为社会理性立据.市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只要有社会需要,市场经济机制就会产生相应的社会供给,以满足相关需要.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创设和发展,则是以市场机制的企业自主自择行为,满足社会重要利益关切的创新性经济组织供给.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代社会和未来世界,更需要有更具社会利益关切,以至人类命运关切意识的优秀企业,投入社会金融和社会企业创新发展的伟大进程之中.

    社会金融社会企业经济学逻辑建构利益关切供需相宜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就业效应研究

    石玉堂王晓丹周十同
    3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微观视角采用中国企业专利信息测度企业数实产业技术融合行为,将专利信息与上市公司数据相匹配,系统考察数实融合对于企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数实融合显著提升了就业规模,并推动就业结构优化升级.机制研究表明,生产率效应与成本效应是数实融合提升就业规模的内在机制,质量提升效应与创新驱动效应是促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内在机制.从内部特征与外部环境两方面进行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高新技术行业、高知识产权保护及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地区,数实融合的"稳就业"效应更为明显.拓展性分析表明,数字产品服务业、数字技术应用业及数据要素驱动业均有助于发挥稳就业效应,但数字产品制造业没有显著影响.通过揭示数实融合促进劳动力就业的微观经济效应及其内在机制,为促进劳动力就业新路径探索提供了全新视角,也为加快数实融合深度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数实融合就业效应就业规模就业结构

    绿色生产力的理解向度、中国创新与实践展望——兼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

    黄鑫胡鞍钢
    5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快演进的背景下,数字化与绿色化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两大鲜明标识,驱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来看,生产力的进步已由传统模式跃升为绿色生产力的新阶段,这既是21 世纪生产力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鲜明体现.绿色生产力依托技术创新的突破和与发展模式的变革,加速推动绿色福祉的广泛增进与普惠,深刻契合了人类对美好生态环境的不懈追求与深切向往,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绿色生产力的创新实践已深刻融入中国发展多个五年规划之中,稳步推进绿色发展,率先引领了一场以绿色为特征的新产业质态变革,这场"绿色革命"深刻重塑了发展模式的绿色转型.面向"十五五"时期,需进一步深化绿色生产力的创新与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联动,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同时,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经济金融政策工具,并积极推动全球化治理体系绿色变革.只有坚持长期主义,坚持绿色增长,将"绿色革命"推向深入,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五年规划长期主义

    "双碳"目标下绿色财政政策的碳生产率效应研究

    赵玉焕樊顺安刘思源
    6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碳"目标下,提高城市碳生产率是政府制定绿色财政政策推动城市低碳发展的重要考量.以两部委开展的节能减排财政政策试点为准实验,使用多期双重差分(DID)模型和塔皮奥(Tapio)脱钩指数模型,考察绿色财政政策对城市低碳发展的影响.研究显示,绿色财政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城市碳生产率,并推动了城市低碳发展.具体而言,实施该绿色财政政策能够通过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和生产要素配置、改善城市创新环境、提高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等提升城市碳生产率.同时,在非资源型、非工业型、环境信息公开和地方政府环保意识强的城市中,政策效应更显著.拓展研究发现,除铁岭市和铜川市外,其他试点城市在政策实施期间经济增长速率均高于碳排放增长速率,表现出明显的碳生产率提升趋势.绿色财政政策在推动城市减碳、促增长、提升碳生产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城市低碳发展应以绿色财政为抓手制定因应之策,以实现经济发展和减污降碳双重目标.

    绿色财政政策碳生产率低碳发展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减污降碳

    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莫纪宏
    85-86页

    中国人工智能算力产业发展的规制困境及其解决路径

    周辉闫文光
    8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力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要素,也是监管人工智能的重要工具.算力治理具有二重性,既要促进算力创新发展和安全供给,又要通过算力规制有效控制人工智能风险,算力治理的矛盾和张力客观存在.研究发现:(1)算力产业发展的资金、能源投入需求大,需要建立发展激励制度以实现资源有效供给;(2)算力产业发展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高,软硬件供应链脆弱,需要建立安全保障制度以实现风险可控;(3)算力产业发展的高投入特性容易形成竞争壁垒和市场垄断,需要通过反垄断制度保障行业健康发展;(4)算力产业发展对技术标准和互操作性要求高,需要加强国际沟通与协调,用好涉外法治的工具箱.基于算力产业发展的制度需求,通过调控激励制度实现资源配置的均衡、加强算力安全以增强人工智能安全、调控算力市场竞争以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秩序、加强算力领域涉外法治以推进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等方面提高算力规制的效能.提出破解算力产业发展与算力规制的矛盾,实现安全与发展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算力产业发展与规制的平衡机制,进行必要性评估,确有必要时才介入和调控算力的资源等制度要求;即便确有必要进行规制,也应坚持差异性监管,针对大模型大企业可以做专门性制度要求,对一般主体做基本要求,对中小型主体可以豁免部分要求;规制应进行整体性布局,整体考虑算力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与其他约束性目标背后的公共价值;规制要注重协同性推进,设立统一的监管机构主管安全与发展,建立敏捷包容、取向一致性的工作机制.

    人工智能算力价值二重性规制困境制度需求平衡机制

    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版权争议焦点问题探讨

    管育鹰
    103-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尽快明确包括版权规则在内的人工智能治理对策提出了要求.中美两国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相关版权争议焦点不同,反映出版权或内容产业的不同发展现状.版权法与技术发展有相互促进、相互调适的作用,这些争议发生的根源是传统版权内容产业与人工智能新技术产业间的利益博弈.为引导科技文化交融新产业模式的健康发展,版权法宜确立非欣赏性文本数据挖掘合理使用规则,并按照人工智能生成物的不同类型,分别按版权法对演绎作品的保护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对数据财产的保护规则予以应对.

    生成式人工智能版权争议合理使用可版权性产业利益博弈

    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动态风险及适应性治理

    谢潇罗世杰
    11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兴起标志着人类社会进一步向强人工智能时代迈进,随之而来的不仅有对"奇点"的期待,还存在着对技术治理陷入"科林格里奇困境"的隐忧.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风险可阶段性刻画为"初始-结果-衍生"三层表征,且其具有动态特性,具体可解构为复杂性、不确定性与高流动性.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动态风险,传统治理体系面临治理思维、治理工具及治理体制等方面的困局.而出于技术发展与风险规制的协调目标,适应性治理成为其中应有之义:既突破传统治理困局、灵活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动态风险,又不至于过于冒进、破坏治理体系整体稳定.具言之,生成式人工智能动态风险适应性治理体系包括如下内容:治理思维方面,强调动态风险的分配正义;治理工具方面,制度伦理化与生态科技化并行;而治理体制方面,以合规、赋权与监管作为不同阶段风险的主要治理机制,构建多元主体分层行动网络.

    生成式人工智能动态风险适应性治理科林格里奇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