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边疆经济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边疆经济与文化
边疆经济与文化

孙松滨

月刊

1672-5409

bjjjywh@vip.sina.com

0451-86373434 88067468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边疆经济与文化/Journal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繁荣边疆经济,激活边疆文化的需要,荟萃百家睿智,让世人了解中国边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态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陕西旅游业发展潜力的时空动态研究

    苏建军段思颖
    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了旅游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结果表明:陕西旅游业发展潜力较好,一直处于增长趋势;西安是陕西旅游业发展潜力最好城市,咸阳、宝鸡、渭南旅游发展潜力较好,榆林、铜川旅游发展潜力最小。

    旅游业发展潜力时空动态

    从历史主动精神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进路与经验

    周起帆姚嘉
    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的精神彰显,是遵循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高度凝练和概括。在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自动自觉地发挥改造社会历史的精神状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主动救国、主动兴国、主动富国、主动强国,不断地运用历史规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形成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批判继承与守正创新的宝贵历史经验。

    历史主动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进路经验

    乔纳森·休斯需要和生产辩证关系探究及启示

    李冬辉李庆霞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需要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需要的无限性,主张共产主义是人的丰富性需要的满足。乔纳森·休斯在赞同马克思需要观点的基础上强调通过社会生产实践,实现人的需要的满足旨在谋求人的本质的复归和共产主义的确证。此后,休斯又对需要和生产的辩证关系展开探究,指出需要的丰富推动着人类从事生产活动,人类需要的实现也离不开社会生产实践的参与,需要是生产的动因,而生产又制约着需要。通过审视需要的满足和生产力发展的有机统一,得出需要和生产的辩证关系即需要推动生产,生产实现需要,二者相互促进,由此来助推社会发展,建设共产主义。在现实领域中,需要和生产的有机统一表现为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者共同发力,实现内需带动生产、生产拉动内需的内循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乔纳森·休斯马克思需要理论需要和生产关系探究现实启示

    物质文化视角下羊皮鞣制技艺的记忆传承研究

    王歌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技艺类非遗传承人关于工艺流程的口述与实践作为技艺传承的重要载体,离不开技艺传承人的文化记忆。滩羊皮鞣制技艺作为宁夏地区珍贵的传统手工技艺遗产,其形成、发展、定型的过程承载区域发展历史,展现地域特色审美,凝聚民间集体记忆。物质是记忆的重要载体,鞣皮技艺传承人的个人记忆更常凝结于鞣具、工艺等特定物质载体之上,通过师徒、学堂和文化记忆代代传承,实现传统手工技艺的社会延续。作为"记忆容器"的鞣皮技艺传承人,其文化记忆在技艺传承中映射地方感,这种物质文化视角中的"记忆"要素对传承保护传统鞣皮技艺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作为"记忆容器"的鞣皮技艺传承人,其文化记忆在技艺传承中映射地方感,这种物质文化视角中的"记忆"要素对传承保护传统鞣皮技艺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物质文化羊皮鞣制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传承

    大数据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潘光繁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应积极主动保护传承和实践应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国家提出的文化数字化战略目标,通过数字人文技术,借助数字技术、数字智能手段,大力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数字化保护传承和实践应用目标。在大数据时代新征程中,把握数字科技的脉搏,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数字化尤为重要。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为前提,推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加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建设,促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实践应用,对繁荣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大数据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人文保护传承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机制

    吴成林陆小交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现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格局,其保护和发展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团结与发展,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新时代民族工作主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重机制:一是夯实思想基础,优化宣传教育机制;二是构筑经济支撑,打造特色示范机制;三是共育精神家园,铸牢文化认同机制;四是健全制度体系,构建长效保障机制。从思想、经济、文化、制度的角度,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色相结合,使村寨村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日常生活的自觉行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

    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壮族民俗民风的流变传承

    梁军王元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壮族人民从生产和生活中吸取了大量的养料,创建了独特的壮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由于时代发展、文化多元,壮族民俗民风在时间和空间历经流传、变化,但在流变的过程中存在不足,为传承的过程增添了困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以壮族民俗民风流变的实际情况为背景,在搭建平台营造氛围、建立机制凝心聚力、激活文化促进融合、聚焦主题注重实效等方面,积极探讨历经流变后的壮族民俗民风如何传承的优化路径,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壮族民俗民风流变传承

    红色文化传承的挑战及对策

    刘建荣陈红
    9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红色信仰的原动力、增强社会主义自信的主抓手、培育时代新人的能量剂。在社会发展新征程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更具隐蔽性、欺骗性的手法对红色文化传承工作开展攻势,在否定历史记忆中离散红色文化价值力、在调侃革命先烈中解构红色文化引领力、在泛娱乐外衣下消弭红色文化传播力。由此,我们需要紧抓唯物史观、坚守客观原则、善用红色资源,于实践探索中重焕红色文化勃勃生机。

    红色文化历史虚无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乡村地名文化的大数据分析及其空间网络分布

    唐华仓张旭
    102-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名是研究乡村文化的活化石,挖掘和研究乡村地名文化对于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价值。以我国 48万多个行政村地名为样本,使用文本分析工具,分别以全名、专名、通名进行频次统计和网络共现。发现和平、团结、张庄等是我国使用频次最高的行政村地名,而在专名中,"东、大、西"等方位词和"王、李、张"等姓氏使用频次最高,"村、庄、山、沟"是最常见的通名。我国地名存在冀鲁豫和湘川渝两个核心,在周边形成不同的地名文化板块,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乡村地名文化网络。

    行政村地名文化文本挖掘网络关系

    高校书院的建立及对传统书院精神的传承创新

    孙克诚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今中国诸多高校建立了书院教育模式,意图兼采西方住宿制学院模式与中国古代书院教育制度优势,推进学生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的养成,然而在实际运行中,却因缺乏明确性教育精神的统摄,存在一定的动力性失活,有待一种新的书院形式的构建。为提升高校书院的办学水平,应当对具有超越时代意义的传统书院精神加以传承发扬,并根据当代教育发展需求,使高校书院精神有所创新,从而促进其教育功能最大化实现。

    书院高校教育模式书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