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边疆经济与文化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边疆经济与文化
边疆经济与文化

孙松滨

月刊

1672-5409

bjjjywh@vip.sina.com

0451-86373434 88067468

150080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50号

边疆经济与文化/Journal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适应我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繁荣边疆经济,激活边疆文化的需要,荟萃百家睿智,让世人了解中国边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态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胡杨精神融入新时代新疆宣传思想工作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赜

    曹建萍杨振华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胡杨精神融入新时代新疆宣传思想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在新疆的独特实践,充分映射了胡杨精神在新时代新疆的独特魅力。弘扬与传承胡杨精神是新时代新疆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疆宣传思想工作是弘扬与传承胡杨精神的重要路径。胡杨精神融入新时代新疆宣传思想工作有效巩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推动塑造人民群众正确义利观,推动讲好新疆故事,传播新疆声音。胡杨精神融入新时代新疆宣传思想工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始终走人民群众发展路线,加强社会主义人才队伍建设。坚定不移走文化强国道路,坚定文化自信,培根固本;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坚持守正创新,守住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提升文化内生涵养,创新文化发展形式,扩大文化发展外延。加强新时代党的宣传工作建设,丰富宣传内容,加快向外传播胡杨精神;创新宣传口径,激活胡杨精神内在动力;建立宣传制度,保障胡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胡杨精神意识形态工作义利观文化强国守正创新

    科学家精神的理论内涵与时代践行

    王晓为陈静莹
    115-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家精神是科学精神与科学文化在科学家群体中的集中体现,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时代内涵。在近现代科学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科学家精神。新时代践行科学家精神,要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营造尊重科学的社会氛围以及培养具有科学家潜质的青年人才队伍,在全社会范围内弘扬科学家精神,使广大科技工作者实现自我与社会价值,推动科技事业可持续发展。

    科学家精神爱国精神科技创新

    福建省第八批援疆助力昌吉州文化润疆工程析探

    俞桂海
    120-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福建省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入疆,扎实推进昌吉州文化润疆工程建设,提升了昌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多级化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组织;开展赠送文化物品及文化互动活动,助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深入开展文化交往交流交融活动,推动民族团结发展。援疆助力文化润疆工程在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组织机构及协作机制上存在一些不足,投资主体责任尚不明确,社会资金投入略显不足,"硬件强软件弱"较为突出,缺乏统一行动方案,没有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树牢文化润疆"一盘棋"思想,全面展示文化润疆的时代性,构建文化润疆的有效载体,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组织机制、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与多元参与的行动机制,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全面展示福建、昌吉优秀文化之美,增强文化交融创新、互学互鉴,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实现文化价值、产业价值的"共赢发展"。

    福建省昌吉州对口援疆文化润疆工程文化交往交流交融

    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

    吉振峰田祖国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历史上体育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连,在以思政教育日常化为特征的"大思政课"建设全面推行背景下,体育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理论层面,体育业已成为现代人获取身份认同、进行意义建构的身体基础,其能增强中国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践层面,体育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托以体育仪式创建的集体记忆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体育文化达成的共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中华体育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体育课程思政中华体育精神

    论以农耕文化特质意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王琰
    13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精神意蕴包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谐共生的生存智慧、宽容向善的人文关怀、六合同风的国家意识。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特质与精神意蕴涵育共同体意识,强调农耕文化的连续性,以对农耕文化的记忆追寻整合社会意识;强调农耕文化的创新性,以农耕文化孕育的风骨意志坚定精神信仰;强调农耕文化的统一性,以农耕文化体现的群体本位思想厚植爱国情怀;强调农耕文化的包容性,以农耕文化融通的生存观和生态伦理观凝聚社会共识;强调农耕文化的和平性,以农耕文化彰显的人伦之美引领社会思潮。

    农耕文化特质意蕴共同体意识

    甘川渝地区的交通网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区域研究

    郭兰茜李思静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兰渝高铁各民族交往互动的田野调查,运用交通人类学分析框架,实证分析交通对加强西南西北地区的联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国家权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推动作用,进而从交通与民族交往、交通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交通与国家认同等三个方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效的实践路径。

    交通网络兰渝铁路经济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