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其尺度效应

    姚杰丁易周超凡田立新...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海南热带天然林木本植物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及其相对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尺度效应,旨在丰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方法]基于海南热带天然林内建立的 30 个 1 hm2 动态监测样地,利用植被调查、树木空间分布和环境因子等数据,采用空间多尺度设计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热带天然林中木本植物多样性、环境异质性与地上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及其随不同空间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1)30 个1 hm2 样地中,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均值分别为(10。85±3。63)和(0。30±0。16)。α-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未表现出显著变化;β-多样性表现出随空间尺度增大而增加的趋势。(2)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显著的正效应且多样性的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趋势。(3)木本植物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加(较小尺度 400~3 600 m2),然后趋于平缓(中尺度 3 600~6 400 m2),最后下降(较大尺度 6 400~10 000 m2)。(4)α-多样性对地上生物量的正效应显著强于β-多样性。(5)环境因子对地上生物量的影响均为正效应,且影响强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本研究证实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关系存在明显的尺度依赖性,表明影响BEF关系的主要机制可能会因不同空间尺度而发生变化。单一空间尺度或局域小尺度的研究不足以充分、全面地理解BEF关系的影响机制。尽管在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异方面,β-多样性的作用低于α-多样性,但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了β-多样性在促进生态系统功能中的重要作用。这为进一步探索跨空间尺度的BEF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分析视角。未来的研究应充分考虑β-多样性与多种生态系统功能(生态系统多功能性)之间的关系,以及β-多样性在不同空间尺度(如局域、区域和景观尺度)上对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机制。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β-多样性尺度依赖性木本植物多样性生物量热带天然林

    福建省牛姆林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组成与结构特征

    赵芸江蓝李志辉韦鑫...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其植被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建立 3。04 hm2 长期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该样地物种组成、径阶结构、高度级结构、物种累积曲线、多度累积曲线以及林分结构特征。[结果](1)牛姆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BH≥1 cm木本植物共 121 种,隶属于 36 科 64 属,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为米槠、马尾松和细枝柃,重要值均小于 0。1,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样地中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 50。41%、23。97%和 25。62%。(2)当样地数量小于 13 时,物种数随样地数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后增加速率下降。(3)牛姆林样地的植物径阶结构与高度级结构相似,均为倒"J"型;优势种米槠和细枝柃的径阶结构为增长型,而优势种马尾松为衰退型。(4)除个体密度,19 个样地的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样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均值为 270。84 t/hm2。[结论]牛姆林样地的物种组成丰富但优势种不突出,牛姆林属于增长型森林,林分生产力略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随着森林演替发展,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物种组成森林结构径阶结构生物量牛姆林

    基于蓄积潜在生产力的小兴安岭阔叶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

    周甲敏刘兆刚董灵波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立地质量评价是森林经营规划和决策的重要基础。建立林分蓄积生长模型,引入林分蓄积潜在生产力,对小兴安岭阔叶混交林进行立地质量评价,旨在为该地区森林生长收获预测、森林经营规划以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黑龙江省 2010-2015年两期连续清查中的小兴安岭阔叶混交林数据,建立林分平均高和蓄积生长模型,划分立地等级,并计算各立地等级阔叶混交林林分蓄积潜在生产力。结合林分现实生产力及其与蓄积潜在生产力之间的差异,对当前林龄林分的实际状况和可提升空间进行评价。[结果](1)小兴安岭阔叶混交林林分蓄积生长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林分基准年龄(30 a)时,各立地等级的蓄积潜在生产力范围为 3。87~6。10 m3/(hm2·a);阔叶混交林林分平均可提升空间介于 50。78%~62。97%之间,且随着立地等级的降低而逐渐增大。(2)小兴安岭阔叶混交林林分蓄积潜在生产力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最终趋于平缓。其与现实生产力的差异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小。(3)各林龄林分蓄积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均呈现随立地等级降低而下降的趋势,立地质量中等的林分占总样本量的 77。24%,且各个立地等级的林分蓄积潜在生产力始终大于现实生产力。[结论]林分蓄积潜在生产力可以作为小兴安岭阔叶混交林立地质量评价的指标。针对小兴安岭阔叶混交林,各立地等级处于发育初期的林分蓄积潜在生产力比近成熟林的更大,且林分可提升空间也更大;随着立地质量的降低,林分可提升空间逐步扩大。因此,应根据林分发育时期和立地条件,采取差异化抚育措施,且需注重立地质量中等的林分,优先进行中幼龄林抚育,提升林分的整体生产力。

    立地质量评价潜在生产力现实生产力阔叶混交林

    晋西黄土区油松林土壤碳氮磷计量特征对林龄和密度的响应

    杨周张建军赵炯昌胡亚伟...
    30-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油松林土壤碳(C)氮(N)磷(P)计量特征对林龄和密度的响应,旨在探究不同林龄条件下密度对土壤化学计量的影响规律,为油松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内 3 种林龄(30、40、50 a)和 3种密度(1 000~1 500株/hm2、2 500~3 000株/hm2、4 000~4 500 株/hm2)的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 0~100 cm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林龄和密度的双因素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SOC)、土壤全氮(TN)、C∶N、C∶P、N∶P影响显著(P<0。05)。(2)林龄对不同密度油松林土壤TN、SOC和化学计量比有不同影响,高密度林分中,在林龄增长至 50a时,表层土壤肥力指标出现明显衰退趋势;林龄较高时,低密度的林分土壤养分较高。(3)土壤TN与TP、SOC、C∶P、N∶P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SOC与C∶N、C∶P、N∶P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C、N元素对林分生长指标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在黄土区应根据不同林龄阶段合理调节林分密度,30 a的油松林适宜密度为4 000株/hm2,40 a时密度应调整至 2 500~3 000株/hm2,50 a的油松密度为 1 000~1 500 株/hm2 时土壤养分最优。适宜的林分密度可以保证林地土壤养分状况维持在最优状态,有利于人工林分现阶段可持续经营以及后续土壤保育功能的持续发挥。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林龄林分密度油松人工林晋西黄土区

    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与功能多样性变化特征

    樊容源叶绍明吴昊李梓华...
    4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林龄增长对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提升桉树人工林土壤生态系统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广西国有大桂山林场不同林龄(1、2、3、5、7 a)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龄桉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生物量以及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共现网络、功能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随林龄增长,土壤总有机碳(TOC)、全氮(TN)、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整体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微生物生物量磷(MBP)随林龄增长显著增加。(2)土壤养分TOC/TN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MBN/TN、MBP/TP表现为随林龄增长显著升高。MBC/MBN、MBC/MBP则随林龄增长显著下降,呈现"表层聚集性"特征。(3)细菌α-多样性随土壤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土壤优势细菌类群为酸杆菌门、变形菌门。(4)共现网络分析得出,细菌以共存作用为主导,细菌间的协同作用较大,7 a林分的网络复杂性较高,表明其细菌群落间相互作用更为复杂,有利于土壤生物因子的稳定。细菌功能预测以糖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为主,大部分功能差异随林龄增长不显著。(5)TN、DON、TP、TN/TP与较低丰度细菌群落WPS-2 门、拟杆菌门、厚壁菌门显著正相关,说明较低类群也可能在保持土壤稳定上发挥作用。[结论]土壤碳、氮、磷是桉树生长过程中的重要限制因素,应注重早期桉树人工林的生长管理,适当延长轮伐期,施用有机肥或菌肥,以提高细菌群落结构稳定性尤其是优势细菌类群的稳定,这对改善桉树人工林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桉树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功能多样性

    野生与栽培生境下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比较

    罗桂生刘素贞李峰卿曾满生...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解决沙氏鹿茸草人工栽培相对野生生境下生长不良的问题,从根际土壤真菌角度出发,探讨人工栽培下生长不良的原因。[方法]以 1种人工栽培生境和 3 种野生生境(油茶林、栀子林、马尾松人工林)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ITS高通量测序结合RDA、Mantel分析,比较栽培与野生生境根际土壤真菌种群特征。[结果]4种生境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中共检测到真菌 15 门 50 纲 139 目 299 科 644 属,其中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属共 27 个,马尾松人工林和油茶林下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中优势菌属均是古根霉属(Archaeorhizomyces),栀子林根际土壤中优势菌属为Saitozyma,人工栽培生境条件下优势菌属为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人工栽培生境下的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栀子林、油茶林、马尾松人工林有显著差异,并且其丰富度指数(Chao1指数)显著低于栀子林生境。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碱解N和有机质的影响,同时碱解N也是影响白环蘑属(Leucoagaricus)主要环境因子。[结论]栽培与野生生境下沙氏鹿茸草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组成差异显著,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土壤碱解N和有机质的影响,因此可通过施N肥等措施调控沙氏鹿茸草的生长。

    栽培群落多样性土壤真菌生境根际土壤沙氏鹿茸草N肥

    季节性氮添加对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土壤净氮矿化的影响

    王小双陈俊刚张云海余新晓...
    63-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季节性氮添加对温带典型草原土壤无机氮库及氮矿化速率的影响,揭示氮矿化月动态、年际变化及环境驱动机制,为理解土壤氮循环与氮沉降的关系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季节(秋季、冬季和生长季)氮添加试验,采用顶盖埋管法测定无机氮库和氮矿化速率,探究不同季节施氮对净氮矿化潜力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氮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库;但随着试验时间的推移,无机氮库呈下降趋势。与秋、冬季氮添加相比,生长季氮添加显著增加了无机氮库,增加量为 226。5%。铵态氮、硝态氮和无机氮对不同季节氮添加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规律。同时,不同季节氮添加也显著提高了氮矿化速率。在生长季末期,净铵化速率在生长季氮添加处理中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生长季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生长季末期的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氮矿化速率对不同季节氮添加表现出显著的月动态和年际变化。矿化速率对不同季节氮添加响应差异主要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发现温度对净硝化速率和净氮矿化速率具有负效应,而降水则表现出正效应。不同季节氮添加是导致氮矿化速率差异性规律的主要因素。[结论]不同季节氮添加显著改变了内蒙古典型草原的无机氮库和氮矿化速率,并呈现一定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规律。研究为深入理解土壤氮转化过程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规律和机制提供理论支撑,并有助于全面评估大气氮沉降的季节效应与土壤氮循环的关系。

    季节性氮添加无机氮土壤氮矿化温带草原

    连香树雌雄株生长及适应性策略差异

    张露月刘艳红韩冬青
    7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生殖压力影响下孑遗植物连香树雌雄株资源分配和适应性策略的差异性,以期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第三纪孑遗植物中的雌雄异株树种生理生态学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北京市国家植物园中起源于白垩纪的第三纪孑遗植物雌雄异株植物连香树为研究对象,对其生长盛期 7-9 月雌雄株形态、光合参数、叶绿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化学计量特征、防御物质含量等进行动态监测及相关性分析。[结果](1)在夏季高温期影响下,连香树雌雄株光合能力均存在一定的减弱,表现为净光合速率减弱,并通过降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以减少水分流失,采用光保护策略以保护自身免受热和光抑制,降低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系数,增加非光化学量子产量,同时增加抗氧化酶活性以增强组织抗氧化活性,增加黄酮类次生代谢物以增强抗逆能力。(2)雌株的单叶面积、比叶重、一年生小枝长、展叶效率均显著高于雄株,在 7-8月雌株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叶绿素a、总叶绿素含量、最大光化学产量、花青素含量等参数均显著大于雄株。[结论]雌株以更高的光合能力用于生殖补偿,同时以化学防御为代价增加对生长和繁殖的资源投入,采取"激进型"适应性策略;而雄株则投入更多的资源用于防御,采取"保守型"适应性策略。

    连香树雌雄异株生长-防御权衡次生代谢产物叶绿素荧光参数适应性策略

    干燥和储存方式对植物叶片次生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梁昌明田地赵常提陈冰瑞...
    8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干燥和储存预处理后植物叶片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变化,旨在为野外采样、保存和实验过程中植物叶片的预处理方法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北方常见的草本、灌木、阔叶乔木和针叶乔木等生活型植物的叶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真空冷冻干燥、烘箱干燥、微波干燥、自然晒干和自然阴干作为干燥预处理方式,并设置-20 和-80℃的储存温度,以及 15和 30d的储存时间作为储存预处理方式,对比分析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植物叶片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干燥方式处理 8 种植物叶片后,叶片总酚含量最大值大多出现在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干燥;叶片黄酮含量最大值大多出现在真空冷冻干燥、烘箱干燥和微波干燥;叶片单宁含量最大值大多出现在真空冷冻干燥和微波干燥。(2)8种植物叶片的总酚、黄酮和单宁含量均随储存时间的增加而降低,-80℃储存条件下测定的次生代谢物含量大多高于-20℃。[结论]检测植物叶片次生代谢物时,建议在样品采集后尽快完成测定,推荐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或微波干燥方式进行样品干燥预处理。如果从野外试验点采样后需要进行长距离运输,且无法保证-80℃储存条件,可以在-20℃条件下短期运输和储存。

    次生代谢物预处理方法植物叶片干燥方式储存方式

    基于转基因741杨与新疆杨杂交创制抗虫非整倍体毛白杨新种质

    齐婉芯陈婷婷宋佳力安新民...
    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转BtCry3A基因三倍体 741杨为母本与二倍体新疆杨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以期快速获得非整倍体毛白杨抗虫优良新种质。[方法]采集转基因 741杨雌花枝、新疆杨雄花枝进行人工授粉杂交,收集即将脱落的花序,通过胚挽救技术获得杂交子代。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杂交子代是否含有 BtCry3A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BtCry3A基因在母本与子代中的表达量进行分析。以二倍体新疆杨为参照,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杂交子代的倍性;并对子代幼苗表型进行初步观测分析。[结果](1)通过对未发育成熟种子进行胚挽救获得 8 个杂交子代,其中 6个杂交子代后续生长状态良好,5个子代遗传了母本的BtCry3A基因。(2)RT-qPCR检测显示,BtCry3A基因在5个子代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母本,其中 3#表达量为母本 12 倍;(3)初步判定子代 1#为超四倍体,子代 2#、4#、8#为非整倍体,子代 3#可能为非整倍体或四倍体;(4)杂交子代表型差异大,5 个杂交子代叶形、叶片大小、节间距等均不相同,其中 3#和 8#生长势优于亲本。[结论]通过转 BtCry3A基因三倍体 741 杨与二倍体新疆杨杂交,快速获得了具有BtCry3A抗虫基因且发生形态变异的非整倍体毛白杨新种质,其中子代 3#因抗虫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母本,且生长势优于双亲,可作为优良潜在非整倍体毛白杨新种质进行后续抗虫性测试。

    毛白杨抗虫人工杂交非整倍体新种质创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