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

吴斌

季刊

1671-6116

wenjunli@bjfu.edu.cn

010-62337919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宣传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奉行“双百”方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本刊主要刊登哲学、政治、经济、法律、历史、文化、高等教育、语言与艺术、新闻与出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

    陈学明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主要表现在: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更鲜明的人民性;揭示绿色化蕴含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态经济学"内涵;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力理论;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与人类财富联系在一起,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观和财富观;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和新发展观,创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方式理论。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政治经济学生态生产力自然资源的社会价值绿色发展方式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丰富与发展

    乔凯王佟解保军
    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会随着时代变迁和实践转换而发展。进入新时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生态危机和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在处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时,我们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引导。为科学社会主义开辟了环境视角和生态主题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走来,从反思超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走来,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生态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内涵深刻、逻辑严谨、系统全面的理论体系,其生态思想和原则集中体现为"十个坚持","十个坚持"所涵盖的"根本保障""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理论要素的整体性意蕴,彰显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价值。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善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丰富与发展

    生态文明研究方法论:变焦与在场

    刘华杰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一个学术热词,这既是好事也值得警惕。人文学者从事生态文明、生物多样性研究,通常视角较为单一,两手干干净净,只是坐而论道。从方法论上看,对于前者,需要考虑"变焦方法",即在不同的尺度上考察问题。对于后者,人文学者宜深入实际,先弄脏自己,多进行"在场哲学"研究。中国有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破坏案例,人文学者可对其进行有益的分析。"迁地保护"事件依然值得追踪,它是科学界、园艺界长期惯性思维的一个突出表现。

    生态文明变焦方法在场哲学迁地保护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对生态帝国主义的批判与超越

    赵方曹得宝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帝国主义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生态环境领域凭借其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霸道蛮横,在政策议题、理论话语等层面构建起的霸权性或排斥性的话语体系、制度设计与主导力量。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欧美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对生态帝国主义的生成根源和剥削逻辑等方面展开了强烈的批判。当下,生态帝国主义国家主导着国际"碳政治","中国环境威胁论"则是其遏制中国的战略新变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消解生态帝国主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引,重塑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实现了对生态帝国主义的超越。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生态帝国主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碳政治"

    生态文明概念之辨:"形态说""要素说"抑或"战略说"

    陈云何舒锜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生态文明进行概念界定,当前主要存在"形态说"与"要素说"之争,前者把生态文明看作一种独立的新型文明形态,后者把生态文明当作任何文明形态中的构成要素。重提这一学术争论,发现"形态说"存在着如何看待现时代工业文明"生态+"的发展态势以及如何理解官方相关表述等疑问,也发现"要素说"存在着泛化生态文明概念、削弱唯物史观基础等倾向。基于此,从战略哲学的角度,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提出了一种"战略说",即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我国在特定的时代条件下为应对人类生态危机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旨在逐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政治战略。这对于弥补"形态说"与"要素说"的不足并科学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概念"形态说""要素说"政治战略

    复杂系统视阈下"畏惧自然"环境伦理观的当代建构——基于约纳斯"责任原理"的考察

    叶立国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具有较强道德约束力和实践规范性的环境伦理观,是破解当今生态危机、确立人类在自然系统中合理定位的理论基石。由于"非人存在物"是否具有内在价值或固有价值存有广泛争议,"畏惧自然"可以成为一种比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更有思想根基、更有理论依据、更具道德约束力,且更少争议的环境伦理方案。由于自然系统的复杂性、行为演化的不可预测性等,以及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和已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为了保证未来"人类必须存在",人类不得不"畏惧自然"。人类的思想观念层面要求对自然时刻保持畏惧的心理状态,理论认知层面要求运用"弹性思维"维持系统的稳定以防止不合理行为导致的系统崩溃,只消耗"利润"、不损害"资本"构成实践规范层面的核心内容。三个维度有机统一,共同构成规范人类行为的"畏惧自然"环境伦理体系。

    畏惧自然复杂系统责任原理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田园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的建设目标和必然选择,需要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通过对18-19世纪西方现代化的现象批判和本质批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资本增殖为目标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本质上是反生态的。从文化传统、历史背景和基本国情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马克思恩格斯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在发展观、生态观和群众观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可以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工业生产的构想、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启发。

    生态批判中国式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进路及其现实启示

    刘晓艺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性批判是贯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谱系的主题之一。同传统西方绿色思潮诉诸伦理规制和思维方式的批判进路不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以资本批判为逻辑起点,围绕现代性的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形成了从资本批判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到技术理性批判,从技术理性批判到异化价值观批判的逻辑进路,并彰显出"辩证性""现实性""共生性"的理论特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揭示了现代性的内在悖论,同时表征了西方主导的现代性断裂的可能性,不仅为西方现代性批判内容扩充释放了新的理论能效,还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提供了新的启示价值。

    现代性现代性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的理论溯源与现实进路

    柴鑫鑫高梦娇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根基和保障,但在资本"效用原则"与增殖性的驱使下,人类社会生态问题日益凸显。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剖析资本主义与生态破坏的共生关系,探索人与其"无机的身体"疏离的根源,论证"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资本吞噬自然的催化作用,对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进行了深刻批判。为应对生态危机的蔓延与恶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讨了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和化解方案,但仍存在着悖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意和实践品格的倾向。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破解全球生态危机、建设清洁美丽的中国与世界,既需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原则,又需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进路。

    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生态危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思想的两条阐释路径及其理论启示

    屈直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在"控制自然"思想上呈现出两条不同的阐释路径:现代性批判的阐释路径和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路径。威廉·莱斯从现代性批判的视角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隐喻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性危机,这表现在:控制自然的观念已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实质是对人的控制,科学技术成为控制人的工具。瑞尼尔·格伦德曼基于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阐释"控制自然"思想。他认为"控制自然"服务于人类的利益和需要,它表现在:人对自然的有效控制是人对自然"人道的占有","控制自然"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在本质上是人类利益与自然利益的统一,"控制自然"预先假定的目的是能否增进人类福祉与满足人类需要。威廉·莱斯和瑞尼尔·格伦德曼对"控制自然"思想的两条不同阐释路径,不仅深化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生态问题的理解,也给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理论上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控制自然现代性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