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及生存分析方法的落叶松云冷杉林单木生存模型研究

    李春明张会儒王卓晖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准确预测林木的生存和枯损是森林生长收获模型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基于混合效应模型和生存分析方法相结合的林木生存模型,能够提高林木枯损模型的精度. [方法]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20块落叶松云冷杉林样地数据为例,基于生存分析方法中常用的6个时间参数分布回归模型(指数分布、Weibull分布、对数正态分布、对数Logistic分布、Gompertz分布及Gamma分布),把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作为协变量加入到模型中去,构建林木生存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考虑样地的随机效应,并与传统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单木初始胸径的增加,其枯损的风险降低,生存率提高;随着单木大于对象木断面积值的增加,其枯损的风险增加,生存率降低;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林木枯损的概率增加,生存率降低;立地因子对林木的生存没有显著影响;6个参数分布回归模型中,Weibull分布的模拟精度最高.与固定效应模型相比,Weibull分布模型在考虑样地水平随机效应后,模型的模拟精度获得明显的提高,并且达到极显著程度.[结论]在森林经营中,要提高林木的生存率,需采取科学合理的经营方法和经营时间,避免使林分的密度过大.

    混合效应模型生存分析方法随机效应生存时间落叶松云冷杉林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种子园球果产量对长期氮磷钾配方施肥的响应

    胡勐鸿吕寻吴春燕谢允慧...
    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了氮(N)磷(P)钾(K)不同配方施肥以及最佳配比连年施肥对日本落叶松种子园球果产量的影响,为落叶松种子园长期施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1989年营建的日本落叶松种子园中的正常结实无性系分株为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自2008年起按照N1P1K1、N1P2K1、N1P1K23种氮磷钾配方肥,以2.5 kg/株的水平连续3年开展配方施肥对比试验,确定影响球果产量的最佳施肥配方;自2011年起在最佳配方下设置3水平(2.5、5.0、7.5 kg/株),研究连续8年施肥对球果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配方施肥均能显著提高球果产量且差异显著(P < 0.05),N1P2K1为最佳配方,施加后母株球果产量最高,达到(97.63 ± 0.87) kg/株,比不施肥对照、N1P2K1和N1P1K2分别提高了18.15%、3.17%和2.63%.(2)以最佳配方N1P2K1连续8年长期施肥,球果年产量和累积产量均显著高于对照(P < 0.05),且3水平处理下的施肥母株的球果产量存在差异,其中以2.5 kg/株水平施肥效果最优,球果累积产量达到(267.43 ± 5.15) kg/株,比对照、5.0 kg/株水平下和7.5 kg/株水平下的球果累积产量分别提高了52.93%、3.06%和5.70%.(3)连年施肥可将不(或极少量)结实年份的球果产量提高至结实小年或平年的水平(20.93 ~ 34.22 kg/株),并缩短大小年间隔,出现连年结实的现象,但是对结实大年影响较小.[结论]N1P2K1配方肥能有效提高日本落叶松球果产量,且长期连年施肥效果显著,适宜施肥量为2.5 kg/株.

    日本落叶松种子园氮磷钾配方施肥球果产量

    气候变化对北京近远郊地区油松径向生长影响的比较研究

    李夏榕陈怡歆陈静飞朱济友...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气候变暖为主的气候变化对树木健康及生态系统的稳定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通过研究气候变化对远郊油松天然林和近郊油松人工林径向生长的影响,揭示城市远郊自然生态系统和近郊山地树木径向生长对气候敏感度的差别.[方法]建立了远郊和近郊油松林的标准年表及差值年表,分别与气候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利用R软件建立年轮指数与气候指标的最优模型;通过4个韧性力指标分析近郊油松径向生长对干旱条件的响应.[结果](1)两地均呈现气候暖干化现象,其中近郊地区气候暖干化现象更为严重.(2)年表中统计参数均显示,近郊油松径向生长对气候信息更敏感.(3)远郊油松径向生长与当年及上年秋冬季最低温、上年夏秋季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呈显著正相关;近郊油松径向生长与上年及当年夏季极高温呈显著负相关,与上年及当年夏秋两季的SPEI呈显著正相关;近郊油松径向生长与当年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年均值呈显著正相关,且严重干旱事件期间对PDSI变化更敏感.[结论]远郊油松天然林和近郊油松人工林树木径向生长均存在"滞后效应",近郊油松林的树木径向生长受城市化的影响,对极端气候的响应更加敏感,更易受到夏季高温和干旱胁迫的影响;但是,在不超过承受阈值的前提下,近郊油松人工林树木径向生长可从长期干旱事件中恢复.

    径向生长干旱胁迫气候变化油松城市化

    胡桃楸次生林径级结构及乔木生物量研究

    罗也王君杨雨春何怀江...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东北不同山脉胡桃楸次生林径级结构和乔木生物量情况,为后续次生林相关研究及该地区林分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在张广才岭、长白山、老爷岭和龙岗山山脉21个典型区域内共设置样地202块,应用三参数Weibull分布、Johnson's SB分布和负指数分布对调查样地内乔木直径进行拟合,并进行相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精度检验,同时根据调查数据和参考乔木异速生物量方程计算各样地每公顷生物量.[结果]4个山脉的林分径级结构基本相近,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总体呈现出倒"J"型分布,中小径级的林木株数较多,主要集中在6 ~ 14 cm径级,张广才岭每公顷林木株数要多于长白山、老爷岭和龙岗山;根据参数和模型拟合,以及实测株数和模拟株数之间的相对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比较,3种模型模拟效果与实际值均较为接近,其中三参数Weibull分布模拟效果在4个山脉中均较其他两种曲线更好,且张广才岭三参数Weibull函数拟合效果优于其他山脉;各山脉每公顷所有树种地上部分和总生物量大小顺序均为长白山 > 龙岗山 > 张广才岭 > 老爷岭,长白山和龙岗山生物量大小相似,显著高于张广才岭和老爷岭(P <0.05),胡桃楸地上部分和总生物量大小关系为长白山 > 龙岗山 > 张广才岭 > 老爷岭,且长白山林分内胡桃楸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山脉(P < 0.05).[结论]4个山脉林分更新状况良好,林分径级结构模拟均以三参数Weibull函数拟合效果最好,且林分中所有树种和胡桃楸单个树种的生物量均在长白山表现最优.

    胡桃楸次生林径级结构生物量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森林碳汇潜力分析研究

    张颖李晓格温亚利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我国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分类核算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和价值量.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联合预测我国森林资源碳汇发展潜力,并通过构建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和碳储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碳汇量的变化率.[结果](1)40多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73.56 m3/hm2,林木碳储量由1976年的51.96 × 108 t增加到2018年的87.90 ×108 t,年均增汇0.8557 × 108 t/a,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包括林木、林地和林下植被)由125.06 × 108 t增加到214.39 × 108 t;其中,人工林碳储量增速明显,年均增加5.05%.(2)我国林木碳储量价值量由1976年的1482.09 × 108元增加到2018年的8823.85 × 108元,年均增加174.80 × 108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4%;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价值年均增长8.24%.(3)GM(1,1)灰色模型预测2030年森林碳储量达到100.13 × 108 t,2018−2030年年均增汇1.59 × 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10.80 × 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80.32 × 108 t,2018−2060年年均增汇2.36 × 108 t/a.幂函数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108.00 × 108 t,2018 ~ 2030年平均年碳汇量为2.25 ×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27.38 × 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212.27 × 108 t,2018−2060年年增汇3.12 × 108 t/a.(4)在近15年的森林碳储量平均基准上,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4.30% ~ 6.86%;提高1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9.89% ~ 12.47%;提高1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15.48% ~ 18.09%;提高2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20.96% ~ 21.07%.[结论]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基于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变化,中国森林碳储量和价值量都是增加的.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可以实现2030、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时中国林业的预期发展目标.如果目前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再提高,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率将逐步增加,碳汇潜力巨大.

    碳储量蓄积量森林碳汇潜力GM(1,1)灰色模型碳达峰碳中和

    毛白杨PtYABBY基因家族3个成员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郝颖颖周明珠韩开元杨雄...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YABBY是高等植物中特有的转录因子家族,在侧生器官发育和开花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对毛白杨PtYABBY基因进行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对雌雄花芽8个关键发育时期和根茎叶等组织中PtYABBY基因表达模式进行探究,以期为阐明PtYABBY基因在毛白杨侧生器官发育过程中的功能奠定前期基础.[方法]以毛白杨为试材,采用同源基因克隆法从毛白杨中分离FILAMENTOUS FLOWER (FIL)/YABBY3 (YAB3)同源基因PtYABBY3、PtYABBY4和PtYABBY11的编码区序列,并开展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qRT-PCR研究这3个基因在雌雄花芽8个发育时期及根、茎、幼叶、成熟叶片中的表达规律.[结果]PtYABBY3、PtYABBY4和PtYABBY11编码区长度分别为633、642、639 bp,分别编码210、213、212个氨基酸.所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包含C2C2锌指结构域和YABBY结构域.系统进化分析进一步表明这3个基因属于FIL/YAB3亚家族成员.qRT-PCR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在根、茎、叶及8个时期雌雄花芽组织中均有表达,但PtYABBY基因间的表达水平存在明显差异.PtYABBY3表达水平在雌雄花芽发育初期下调,发育后期上调;花原基形成到休眠期内PtYABBY3在雌雄花芽中呈现相反的表达变化趋势.PtYABBY4和PtYABBY11基因在雌雄株成花诱导期表达水平最高,成花诱导到伸长期内呈现下降趋势,在雄花芽休眠期和小孢子发生期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营养组织表达量测定结果显示这3个基因在幼叶和成熟叶片中表达水平相对较高,根系中表达量最低.[结论]YABBY基因家族成员PtYABBY3、PtYABBY4和PtYABBY11同属FIL/YAB3亚类,在毛白杨雌雄花芽发育的8个时期中表达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且在叶片和花芽中表达量较高,表明其可能与叶片和花芽发育相关.本研究为今后深入研究YABBY家族成员在杨树器官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毛白杨YABBY克隆表达模式雌雄花芽

    水曲柳FmPIF基因家族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吕义品梁楠松宋婷婷崔靖弘...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水曲柳光敏色素互作因子(FmPIFs)在激素调控与非生物胁迫应答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为揭示水曲柳抗逆分子机制和制定林木遗传育种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水曲柳中克隆FmPIFs基因,并对其基因结构、蛋白质理化性质、保守基序、系统进化关系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qRT-PCR方法分析水曲柳中FmPIFs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激素与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5个水曲柳FmPIFs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FmPIF1、FmPIF3、FmPIF4、FmPIF7和FmPIF8,其对应的蛋白均为亲水性不稳定蛋白,全部定位在细胞核内.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FmPIFs均存在APB保守结构域,成员FmPIF1与FmPIF3存在特有的APA结构域.组织特异性分析显示FmPIFs均在叶中表达量最高,其中成员FmPIF8表达量最高,为对照的3.96倍;但在茎中少量表达,茎中表达量最高的是FmPIF3,仅是对照的0.21倍;而在根中表达量均极低.胁迫响应分析表明,FmPIFs正调控水曲柳植株盐、碱和干旱胁迫抗性,而对植株抗寒性起负调控作用,其中成员FmPIF3对寒冷及盐胁迫明显响应,FmPIF8在碱胁迫下表达量明显上调,FmPIF1在干旱胁迫下表达量明显上调.在激素响应结果中,FmPIFs对脱落酸(ABA)、水杨酸(SA)和赤霉素(GA3)的响应较为一致,而对生长素(IAA)和茉莉酸甲酯(MeJA)的响应存在差异.FmPIF1在施加MeJA后剧烈应答且表达量显著上调,FmPIF7在SA处理后表达量明显上调,FmPIF3和FmPIF4在GA3处理后表达量明显上调.[结论]FmPIFs各成员在基因及蛋白结构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RT-qPCR结果表明,FmPIFs在水曲柳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在盐、碱、干旱和寒冷胁迫下,FmPIFs被诱导表达,且大部分表达模式相似.FmPIFs也在水曲柳响应IAA、ABA、MeJA、SA、GA3激素调控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水曲柳光敏色素互作因子基因克隆生物信息分析表达模式

    基于气候与物种扩散的破坏草入侵区域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

    陈禹衡陆家祎吴鹏飞毛岭峰...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破坏草是中国西南地区危害最为严重的入侵物种之一,每年在当地造成巨额的经济损失.扩散能力与入侵物种的危害性有关,也是决定其分布范围的重要因素,但在目前物种潜在分布和潜在入侵区域的研究中却常常被忽略.[方法]本研究旨在基于物种扩散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破坏草的入侵区域,应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破坏草潜在适宜区进行预测,在得出其2050年和2070年中等温室气体排放情景(SSPs45)下适宜分布区后,基于当前分布使用细胞自动机在适宜区内模拟了破坏草的扩散,预测了2050年和2070年一般气候排放情景下破坏草的潜在入侵区域.[结果]气温季节性变动系数、最冷月最低气温、最干季降水量、年降水量、最冷季降水量是影响破坏草分布的重要气候因子.破坏草的适宜分布区将从当前的79.68 × 104 km2增长为2050年的120.26 × 104 km2,之后于2070年有所缩小,但面积仍达111.97 × 104 km2.与当前破坏草分布地区相比,2050 SSPs45情景下破坏草潜在入侵区域将增加至88.27 × 104 km2,到2070年则将增加至95.35 × 104 km2.[结论]破坏草潜在入侵区域受到扩散速度限制,始终小于其适宜分布区,但随着气候变化逐步增加.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未来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应当采取进一步措施以控制破坏草的蔓延.预测结果一定程度反映了入侵物种的时空格局,可以为入侵物种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最大熵模型破坏草气候变化入侵物种迁移能力适宜分布区

    不同放牧方式对草地群落植物功能群组成和结构的影响

    姜丽霞田赟刘新月张克斌...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物功能群及其多样性是维持群落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的基础,通过对不同放牧方式下植物功能群组成与结构的研究,深入了解呼伦贝尔草地生态系统植物功能群的构建、分布和环境适应机制,为草地生态系统群落演替方向的预测和永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的家庭牧场为研究对象,分别对禁牧、休牧和常牧样地中草地植被的物种、株数、高度、密度和生物量进行观测,并采用植物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功能群的分类方法,分析不同放牧样地的群落特征、功能群的物种组成和综合优势比的差异性.[结果]研究区内共记录物种35种,隶属于11个科,5种生活型,3种水分生态型.其中,菊科物种最多,占25.7%,禾本科占20%.常牧样地中寸草苔的重要值最高,而禁牧样地中羊草的重要值最高.休牧样地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显著高于禁牧和常牧样地.从植物生活型功能群来看,一、二年生草本功能群在常牧样地的综合优势比显著高于休牧和禁牧样地,而多年生丛生禾草功能群在常牧样地的综合优势比较低.从水分生态型功能群来看,本研究中植被类型以旱生植物为主,其综合优势比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而中生植物功能群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研究区草地群落中多年生根茎禾草功能群的物种均为中生植物,而一、二年生草本功能群的物种多为旱生植物.与长期禁牧相比,休牧显著提高了草地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并促使多年生禾草和中生植物功能群逐渐取代一、二年生草本和旱生植物功能群.因此,科学的休牧制度有助于草地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生活型功能群水分生态型功能群物种组成综合优势比物种多样性

    石灰岩渣场灌木喷播技术试验

    周宏鑫迪达尔·西尔地玛尼李绍才孙海龙...
    87-9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渣场环境条件下植被自然恢复极其困难.石灰岩渣场因成土母质等具有其独特性,在一般客土喷播技术的基础上,需要根据其特点探求适宜的植被恢复方法.[方法]该研究模拟渣场表面灌浆处理后客土喷播植被恢复的过程,通过后期观察植被恢复及养分流失情况,比较3种渣场灌浆深度(15、30、45 cm)的植被恢复效果,并结合技术经济效益分析,选取出综合效益最佳的灌浆深度.[结果]与未灌浆处理的对照组(CK)相比,灌浆处理后播种紫穗槐的保存率、平均株高、地径和土壤养分含量均有显著提升(P < 0.05),单位面积渗滤液量和营养元素流失量显著降低(P < 0.05).结果显示,灌浆深度为30 cm时,植被恢复效果较优.[结论]灌浆处理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和紫穗槐的保存率,同时促进其生长发育,当灌浆深度为30 cm时综合效益较佳.该研究为石灰岩渣场的植被恢复提供技术参考.

    石灰岩渣场植被恢复灌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