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极端降雨对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浅层滑坡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影响

    唐鹏张建军李阳魏广阔...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极端降雨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浅层滑坡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影响.[方法]以山西吉县蔡家川农地、次生林、人工林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小流域为对象,在2021年10月3日至6日的极端暴雨后采用无人机摄影测量调查浅层滑坡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结果](1)极端降雨在3个小流域内共诱发425处浅层滑坡,总体积为82000 m3.其中农地小流域179处,体积为43138 m3,人工林小流域196处,体积为33489 m3,次生林小流域50处,体积为5373 m3.(2)核密度分析表明农地小流域浅层滑坡密集程度最高,核密度峰值达到714处/km2,且多位于侵蚀沟坡和农地间的斜坡上,次生林小流域的浅层滑坡多沿沟谷分布,人工林小流域浅层滑坡整体沿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脊线呈带状分布.(3)农地小流域浅层滑坡主要集中在20° ~50°坡度范围和以正东、东南为主的阳坡;次生林小流域滑坡主要分布在40° ~50°坡度范围,且受到坡向的影响较小;人工林小流域滑坡集中分布在50° ~60°坡度和以正东、正西为主的坡向.[结论]本次调查发现在小流域尺度上植被能够有效减少极端暴雨造成的浅层滑坡,尤其次生林防治浅层滑坡的效果更佳.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土高原大力营造仿拟自然植被,对提高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浅层滑坡土地利用方式核密度坡度坡向

    晋西黄土区流域景观格局对径流及其组分的影响

    许文旭毕华兴王亚娟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影响下黄土高原地表植被覆盖情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探究不同流域景观格局对水文过程和水分循环要素分配的影响,为优化流域植被空间配置与加强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蔡家川小流域主沟道及其内部4个子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现状,并基于2016-2019年5个小流域场次暴雨径流数据,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和皮尔逊相关分析,探究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对径流组分的影响.[结果](1)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径流形成的作用不同,相较农地(旱地),乔木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和果园的增加将减少流域产流.(2)流域径流总量与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聚集指数、蔓延度指数和斑块凝聚度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景观破碎程度减小或连通度与聚集度的提高,对流域径流总量具有明显削减作用.(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面积占比、斑块和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指数,均与流域基流指数间未见显著相关性,景观格局对流域基流影响较小.[结论]景观格局变化对流域径流总量具有较强调控作用,但对径流中的基流影响较弱.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景观格局优化与水资源综合管理等提供有益参考.

    景观格局径流径流组分小流域晋西黄土区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和电路理论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广州市为例

    杨鸿辉余娇耿建伟吴钺...
    127-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使经济发展需求与生态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及国土空间结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广州市为例,采用遥感生态指数(RSEI)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与电路理论识别生态廊道、生态夹点及障碍点,从而构建广州市生态安全格局.[结果](1)1990-2020年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RSEI均值从0.60下降至0.58再回升到0.60,呈"先降后升"趋势,但南、北部生境质量差距较大.(2)共识别出生态源地25个,面积共计1511.26 km2,占广州市总面积20.33%,主要集中于研究区东北部,南部仅有3处生态源地;共提取出生态廊道50条,其中一级廊道20条,总长114.06 km,二级廊道22条,潜在廊道8条.(3)共识别出生态夹点48处,现状用地类型以林地、耕地、建设用地为主,其中面积最大为19.09 km2,位于番禺区莲花山一带,最小的夹点面积仅有0.11 km2;生态障碍点共识别出12个处,主要分布于黄埔区、从化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为耕地和建设用地,其中面积最大为0.42 km2,位于从化区温泉东埔农庄北部,最小面积仅有900 m2;共识别出63处断裂点,主要集中于广州市中部的白云区和黄埔区.[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广州市未来城市空间格局优化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其他超大型城市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提供参考.

    遥感生态指数电路理论生态安全格局广州市

    微波膨化木基金属复合材料的涂饰性能及耐光老化研究

    陶鑫田东雪梁善庆李善明...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微波膨化木基金属复合材料(PWMC)是一种密度适中、高导热、富有装饰性的新型金属木材料.为其未来在室内装饰、家居木制品等领域的高附加值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了涂饰性能与耐光老化性的研究.[方法]使用水性聚氨酯清漆涂饰PWMC,研究涂饰工艺对表面色度学参数和光泽度的影响,探讨砂纸目数与表面粗糙度间的关系.在紫外光老化条件下,研究光老化处理前后PWMC的色度学参数和光泽度变化,分析木材区域及表面聚氨酯涂层的光降解机理.[结果]透明涂饰对PWMC发挥着保护与装饰的双重作用.三底两面透明涂饰处理后PWMC整体、木材和金属区域的总色差值分别为10.26、9.07和3.22,木材区域颜色变幅大于金属区域.涂饰后金属与木材两区域间的光泽度差异值由17.7降至2.3,表明涂饰处理能够有效降低光泽度差异.砂纸目数为240目时,PWMC各区域具有相近的粗糙度参数,差异值较小,表面平整且均一,此时漆膜附着力最佳(0级).720 h光照下PWMC木材区域偏绿黄变化,木材与金属区域明度值增加;涂饰后木材与金属两区域的色度学参数变化幅度与失光率更低,证实了水性聚氨酯清漆对PWMC耐光性的提升作用.红外光谱与X射线光电子能谱显示PWMC木材区域与聚氨酯涂层中碳的氧化态升高,说明紫外光老化条件下发生了氧化降解.[结论]本研究探明了微波膨化木基金属复合材料的涂饰性能与耐光性,为微波膨化木增值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木基金属复合材料水性聚氨酯清漆漆膜附着力色度学参数光泽度涂饰性能耐光性

    热解自活化法制备竹箨活性炭及其砷吸附性能

    姚尧刘志佳陈瑶何林韩...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竹材加工剩余物竹箨探索一种高效除砷活性炭材料.[方法]以竹箨为原材料,以微波加热为热源,利用高温热解自活化技术在不同的活化温度和时间下制备竹箨活性炭,通过表征竹箨活性炭的微观形貌、比表面积、孔隙结构、石墨化程度、表面元素和官能团,揭示活化时间和温度等对其微观结构的影响,探讨竹箨活性炭的砷吸附性能,比较不同制备方法下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砷吸附容量的差异.[结果]活化温度1050℃、活化时间30 min时,竹箨活性炭孔隙结构排列整齐致密,比表面积达到1251.7 m2/g,孔容为0.697 cm3/g,微孔比表面积比率和微孔孔容比率分别为60.9%和64.0%,平均孔径为0.448 nm,主要由微孔和少量介孔组成,孔径远大于砷酸根离子(AsO43-)和亚砷酸分子(H3AsO3)的空间构型尺寸,有利于对As(Ⅲ)和As(Ⅴ)的吸附.反映石墨化程度的R值为1.340,表面具有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对As(Ⅲ)的最大吸附量为3.87 mg/g,对As(Ⅴ)的最大吸附量为3.17 mg/g.对比文献中不同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和砷吸附容量,竹箨活性炭表现出一定优势.[结论]适当提高活化温度、延长活化时间有利于表面微孔的形成,从而提高砷吸附容量;但过高的活化温度和过长的活化时间会导致孔隙结构坍塌,减小比表面积和微孔比率,降低砷吸附容量.本研究为高效治理水体砷污染活性炭材料的制备提供了一种简单环保的方法,具有良好的除砷性能.

    热解自活化竹箨活性炭砷吸附性能微观形貌孔隙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