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古樟端粒基因CcTBP1和CcPOT1的克隆、亚细胞定位及表达分析

    刘立盘杨爱红刘腾云钟永达...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端粒基因在植物组织衰老和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古樟端粒基因CcTBP1和CcPOT1进行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及在古樟及其复幼扦插苗中的表达水平检测,初步揭示端粒基因在古樟复幼扦插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功能,为探究古樟复幼的端粒调控机理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以1200年树龄的古樟为研究材料,提取叶片RNA,利用PCR和同源克隆相结合的方法克隆端粒基因CcTBP1和CcPOT1,并对其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构建过表达载体进行亚细胞定位分析;以及通过实时荧光定量(qRT-PCR)分析CcTBP1和CcPOT1在古樟及其复幼扦插苗不同组织和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1)克隆获得2个端粒基因,分别命名为CcTBP1和CcPOT1.CcTBP1基因编码序列(CDS)长2163 bp,编码720个氨基酸;CcPOT1基因CDS序列长1407 bp,编码468个氨基酸.(2)序列相似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cTBP1蛋白与牛樟RWR76720.1序列相似性高达98%,二者亲缘关系最近;CcPOT1蛋白与牛樟RWR96964.1序列相似性高达99%,二者亲缘关系最近.(3)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显示:CcTBP1蛋白定位在细胞核中,CcPOT1蛋白定位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4)根茎叶qRT-PCR表达分析发现,CcTBP1基因在古樟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CcPOT1基因在复幼扦插苗根中的表达水平最高.不定根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分析发现:CcTBP1呈下调表达趋势,在古樟不定根中的表达量高于复幼扦插苗;CcPOT1基因呈上调表达趋势,在古樟不定根中的表达量低于复幼扦插苗.[结论]古樟端粒基因CcTBP1和CcPOT1在古樟复幼不定根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功能.

    古樟端粒基因克隆亚细胞定位表达分析

    油松JAZ基因家族特征及其与DELLA蛋白互作的功能域鉴定

    张晶星马彦广王辉丽刘红梅...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油松JAZ基因家族特征及其与赤霉素负调控因子DELLA蛋白互作的功能域深入分析,旨在为解析针叶树以JAZ-DELLA为核心模块、茉莉酸(JA)-赤霉素(GA)介导的生长/防御平衡策略奠定基础.[方法]以油松全基因组数据为基础,筛选鉴定油松全部的JAZ家族基因成员,并分析其基本特征;构建多物种JAZ基因家族系统发育进化树,解析油松JAZ基因家族在系统进化过程中的特点;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明确油松中JAZ与DELLA蛋白互作的功能域.[结果]油松中共鉴定得到53个JAZ基因家族成员,均具有TIFY和Jas保守结构,而且在degron序列中进化出了更丰富的变异.多个油松JAZ基因家族成员启动子区域包含响应JA和GA的顺式作用元件,并与模式植物中多个JAZ蛋白有着较近的进化距离.进一步实验发现,油松中5个JAZ蛋白(TIFY4、TIFY11、TIFY16、TIFY25、TIFY59)的Jas结构域与油松DPL(DELLA-like)蛋白存在相互作用,明确了油松中Jas结构域是JAZ蛋白与DELLA蛋白互作的功能域.[结论]明确了油松JAZ基因家族的基本序列特征,确定了油松中JAZ与DELLA蛋白互作的Jas功能域,为针叶树JAZ基因家族及JA-GA信号转导通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油松JAZ基因家族序列特征JAZ-DELLA蛋白互作功能域

    "鄂选1号"山桐子组培繁育体系构建

    陈耀兵罗凯李美东黄秀芳...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山桐子作为新近开发的木本油料树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鄂选1号"山桐子作为新近认定的山桐子新品种,具有丰产稳产、适应性强等特点,备受行业关注.高质量"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苗木的需求日益增加,因此亟需构建高效的山桐子良种繁育体系,旨在满足"鄂选1号"山桐子在行业中的广泛运用.[方法](1)以高产优质山桐子良种"鄂选1号"为研究对象,以其新生芽为外植体试验材料,以MS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在对其外植体消毒方法、不定芽诱导培养基激素组合、不定芽增殖培养基激素组合、组培苗生根培养基激素组合优化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组织培养技术构建山桐子组培繁育体系.(2)系统地分析了"鄂选1号"外植体的消毒方法及植物激素在其丛芽诱导、增殖及生根过程中的作用.[结果](1)75%乙醇处理30 s,联合0.1%HgCl2处理8 min是"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外植体最佳消毒方法.(2)不定芽的诱导过程中,(1/2MS+0.03 mg/L TDZ+1.5 mg/L 6-BA+0.05 mg/L NAA)培养基组合适合"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不定芽的诱导.(3)(1/2MS+0.2 mg/L TDZ+2.0 mg/L 6-BA+0.05 mg/L NAA)培养基组合适合"鄂选1号"山桐子良种组培不定芽增殖培养.(4)(1/2MS+0.3 mg/L NAA+0.5 mg/L IAA)培养基组合适合山桐子良种组培苗生根诱导,在此条件组培苗生根率达到98%.[结论]本研究构建了"鄂选1号"山桐子的快速繁育体系,为"鄂选1号"山桐子的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

    山桐子"鄂选1号"组织培养繁育体系

    庐山常绿阔叶林不同生长阶段林木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评价

    余枭欧阳勋志潘萍邓文平...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的空间结构特征有利于认识林分更新及其稳定性,为优化林分空间结构及自然植被恢复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庐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将林木生长划分为幼树(1 cm≤DBH<5 cm)、小树(5 cm≤DBH<10 cm)、中树(10 cm≤DBH<20 cm)和大树(DBH≥20 cm)4个阶段,选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密集度、角尺度4种空间结构参数构建空间结构综合指数,采用熵权法进行权重赋值.[结果](1)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株数占林分总株数的比例分别为72.7%、16.8%、6.5%和4.0%,林分径级结构整体上呈倒"J"型.(2)幼树、小树、中树、大树的平均混交度分别为0.609、0.746、0.815和0.822,平均大小比数分别为0.545、0.268、0.132和0.089,平均密集度分别为0.852、0.895、0.871和0.842,平均角尺度分别为0.576、0.563、0.553和0.507;随着径级的增大,林木的混交、生长优势程度不断增大,密集程度先增大后减小,分布格局逐渐由聚集分布转变为随机分布.(3)小树、中树、大树的大小比数的权重均超过75.0%,优化其空间结构主要应调控其林木分化程度;幼树混交度和大小比数的权重分别为0.364和0.388,优化其空间结构则主要调控林木混交程度及分化程度.空间结构综合指数为大树(0.054)<中树(0.082)<小树(0.117)<幼树(0.265).[结论]庐山常绿阔叶林中林木随着径级的增大其空间结构逐步得到改善,大树的空间结构最好,幼树的空间结构最差;针对不同生长阶段林木空间结构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以优化其空间结构.

    常绿阔叶林空间结构生长阶段庐山

    江西省吉安地区火炬松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研建

    孟盛旺谷振军肖平江刘子荣...
    4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火炬松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随树木大小的变化规律,建立地上各组分及总量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为江西省吉安地区火炬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碳汇能力准确评估提供有效手段.[方法]以安福县武功山林场的火炬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不同径阶利用收获方法共采集了35株火炬松的干材(去皮树干)、树皮、树枝和树叶生物量,通过计算各组分生物量占地上总量的比例,分析火炬松地上生物量的分配模式及其随树木大小的变化趋势.以胸径(D)、树高(H)为预测变量,探讨各组分的最优生物量模型形式,采用似乎不相关模型建立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并通过赋予特定的权函数消除模型异方差,利用留一交叉法对模型的预测效果进行验证.[结果]随着林木个体的逐渐长大,干材和枝条生物量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树皮和树叶生物量比例呈下降趋势.D是各组分生物量模型最重要的预测变量,模型系数极显著且拟合效果良好(R2adj为0.91~0.97),H变量的加入有助于提高干材和树皮生物量模型的拟合优度,但不利于树枝和树叶模型的改进,且H作为独立变量时模型系数不显著.与国外火炬松生物量模型相比,本文模型预测效果良好(R2adj>0.9),误差较小,总相对误差(TRE)基本在±1%以内.[结论]林木个体大小是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地上各组分生物量占比大小依次为树干>树枝>树叶.干材和树皮生物量模型以D2H为自变量拟合效果最优,而树枝和树叶模型基于单一变量D即可获得最优效果,基于各组分最优预测变量建立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预测精度较高,可以在吉安地区火炬松人工林生物量测算中推广使用.

    异速生长可加性模型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异方差

    小兴安岭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地下资源生态位研究

    王麟麟崔晓阳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小兴安岭地区阔叶次生林内红松与常见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与重叠,以期为恢复次生林合理选择树种及东北次生林的科学经营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方法]对次生林内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和紫椴等阔叶树种的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以及吸收养分形态生态位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红松与阔叶树种在地下营养空间生态位、吸收土壤水分的季节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的季节生态位和数量生态位、吸收土壤养分形态生态位等均存在分离.具体表现为:(1)阔叶树种吸收根主要集中分布于土壤表层(0~20 cm),为"浅根性"特征;而红松则相反,其吸收根分布比率在表土较低,在下层土壤空间(30~60 cm)明显较高,相对为"深根性"趋势.(2)阔叶树种吸收土壤水分一般从5月中开始至9月下旬结束;而红松从4月初开始至10月下旬仍有蒸腾.(3)阔叶树种吸收氮养分大约在5月上旬至9月下旬,吸收期较短,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陡且峰期明显;而受阔叶树种庇荫的红松在4-10月的整个生长季中一直较平缓地吸收氮养分,夏季养分吸收高峰较缓且峰期不明显.(4)阔叶树种对N养分的消耗量较大且利用效率较低,属于高耗低效型;而红松对N养分的消耗量则相对较小,利用效率较阔叶树种高10.7%~36.8%,属于低耗高效型.(5)在对N养分化学形态的偏向选择性方面,红松叶硝酸还原酶活性较低;而阔叶树种的叶硝酸还原酶活性最高,其中,白桦、山杨和蒙古栎约是红松的6.0~6.5倍,水曲柳和紫椴约是红松的2.6倍和2.7倍.(6)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较小,分别为0.502、0.426、0.628、0.374,而紫椴与红松的地下资源生态位重叠高达0.903.[结论]从地下资源生态位看,红松与白桦、山杨、蒙古栎、水曲柳、紫椴均为优化混交组合,且红松与阔叶树种的地下资源生态位分离对其长期共存和混交群落持续稳定高产都有重要意义.

    次生林森林土壤地下资源生态位伴生树种

    小兴安岭南部天然林掘根倒木丘坑复合体形态特征及其与胸径关系

    石金永段文标陈立新曲美学...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小兴安岭南部天然林内掘根倒木胸径及其形成的丘坑复合体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并用倒木胸径预测丘坑复合体形态特征,为未来丘坑复合体形态特征的预测提供参考.[方法]以小兴安岭南部天然林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相近海拔下不同腐烂等级倒木及其形成的320个丘坑复合体特征进行调查,记录倒木、丘坑复合体特征及其地形特征,根据掘根倒木不同的腐烂等级推理倒木及其丘坑复合体形成的时间,分析倒木胸径、腐烂等级对丘坑复合体形态特征的影响,并对其形态特征与倒木胸径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1)掘根倒木发生频率最高的3个树种是臭冷杉、红皮云杉、红松,以针叶树为主;(2)腐烂等级最轻的Ⅰ级倒木数量>腐烂程度中等的Ⅱ级倒木数量>腐烂程度最高的Ⅲ级倒木数量,其中优势腐烂等级Ⅰ级倒木的数量占比为58%.(3)随着倒木腐烂等级增大,形成的坑面积、坑体积减小,形成的丘面积、丘体积增大;(4)倒木胸径与丘坑复合体面积、体积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倒木腐烂等级与形成的坑面积、坑体积呈显著负相关,与形成的丘面积、丘体积呈显著正相关;丘坑复合体面积、体积随倒木胸径增大而增大;倒木形成的坑的面积、坑的体积随着倒木胸径的变化呈指数形式变化.

    天然林掘根倒木丘坑复合体形态特征腐烂等级

    北京西山典型人工林分枯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

    党毅王维余新晓贾国栋...
    7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定量评价北京西山森林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效应,从枯落物储量、厚度、持水能力、截留能力等方面量化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过程.[方法]于2020-2021年,选择海拔、坡度、坡向、坡位、林龄、密度等均大致接近的4种典型人工林分(油松、栓皮栎、侧柏、元宝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样地实测以及室内浸泡试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分析各类型枯落物层的结构及生态水文特征,实现典型人工林分枯落物层生态水文效应的量化表达.[结果](1)枯落物层储量范围为2.12~8.27 t/hm2,厚度范围为2.09~8.69 cm,均表现为栓皮栎枯落物最大,侧柏枯落物最小.(2)各类型枯落物不分层总最大持水量为栓皮栎(21.20 t/hm2),元宝枫(17.30 t/hm2),油松(5.32 t/hm2),侧柏(3.88 t/hm2).针阔叶枯落物最大持水能力不同且差异显著(P<0.05).(3)针叶枯落物最大截留量均值为2.43 mm,阔叶枯落物最大截留量均值为3.25 mm;针叶枯落物最小截留量均值为2.26 mm,阔叶枯落物最小截留量均值为2.99 mm.各类型枯落物层最大截留量和最小截留量均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但针阔叶枯落物之间截留能力存在显著差异(P<0.05).(4)随着降雨强度的逐步增大,各类型枯落物1h持水量在相应的最大截留量和最小截留量中所占的比例均逐步减小.[结论]北京西山4种典型人工林分中,栓皮栎林下枯落物层截留能力最大,侧柏最小,阔叶林整体要大于针叶林.因此建议研究区合理优化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配置,兼顾防治土壤侵蚀和林分湿润,减少无效蒸腾,从而实现生态水文功能的整体提高.

    林下枯落物生物量厚度持水能力截留能力北京西山

    主伐龄油松建筑材林生长及土壤性质对林分密度的响应

    王梓名赵明明任云卯詹记平...
    88-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油松建筑材的最适主伐龄林分为研究对象,从密度效应入手,以期探明不同林分密度林木生长表现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机制,确定影响林木出材的限制因素,提高河北地区油松建筑材林培育技术,为实现林分可持续经营提供指导.[方法]以河北省平泉市油松建筑材50年、52年、56年生主伐龄期林分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密度梯度:低密度450~750株/hm2、中密度750~1050株/hm2、高密度1050~1350株/hm2,研究3种密度条件下的林木生长表现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并对各生长表现指标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运用因子分析方法,结合林分生长表现和土壤质量,计算各密度油松建筑材林分综合得分后进行排名,并对其可持续经营潜力进行评价.[结果](1)林分单位面积出材量不受林分密度的显著影响,但其随着林分密度的降低而减小,高密度林分的单位面积出材量最高,为107.87 m3/hm2.(2)低密度油松建筑材林的平均单木出材量为0.2564 m3,单位面积树干生物量为148.02 t/hm2,均极显著高于中密度和高密度(P<0.01),且超过中密度和高密度1倍以上.低密度林分的单木出材率和树干生物量占比分别达到了84.12%和68.56%,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3)在土壤物理性质中,密度效应对土壤密度、非毛管孔隙度、饱和持水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对土壤总孔隙度有显著影响(P<0.05);在土壤化学性质中,密度效应仅对土壤速效钾有极显著影响(P<0.01).(4)单位面积出材量与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平均单木出材量与树干生物量占比之间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非毛管孔隙度显著负相关(P<0.05).树干生物量占比与土壤密度显著正相关(P<0.05),与饱和持水量和总孔隙度显著负相关(P<0.05),与非毛管孔隙度极显著负相关(P<0.01).(5)750~1050株/hm2的密度条件下林分综合质量最高,最利于油松建筑材林的可持续经营.[结论]低密度(450~750株/hm2)林分内林木可作为大径级建筑框架材,中高密度(750~1350株/hm2)的可作为中小径级拼接材、家具等.土层主要影响土壤化学性质,林分密度主要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单位面积出材量与林木生长表现和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树干生物量的积累能促进单木出材量增大.实现油松建筑材林可持续经营的最佳保留密度为750~1050株/hm2.

    油松建筑材林林分密度木材生长表现土壤理化性质可持续经营

    氮添加对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影响

    杨家明胡健潘军晓彭逸飞...
    102-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氮添加条件下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碳氮含量的响应特征,以期为氮沉降背景下高寒草甸土壤固碳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于2014年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建立长期氮素添加平台,采取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0 g/(m2·a)(N0,对照)、2 g/(m2·a)(N2)、4 g/(m2·a)(N4)、8 g/(m2·a)(N8)、16 g/(m2·a)(N16)、32 g/(m2·a)(N32)6个水平氮素添加控制试验.通过湿筛法获得大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黏粉粒(<0.053 mm),并测定各粒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该高寒草甸土壤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79%)显著高于黏粉粒(13%)和微团聚体(8%)(P<0.05),各粒级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在不同氮添加处理下差异不显著(P>0.05),氮添加未显著改变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P>0.05),这可能由于氮添加不仅提高了根系生物量,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活性.氮添加降低了大团聚体和微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而增加了黏粉粒有机碳含量(P>0.05).相比于对照,氮添加使得微团聚体和黏粉粒全氮含量分别降低了2%和12%(P>0.05).氮添加显著降低了各粒级土壤团聚体C/N(P<0.05).[结论]不同粒级土壤团聚体C/N比值下降,表明未来持续氮沉降可能会加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矿化.

    高寒草甸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有机碳全氮碳氮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