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LIM的城市园林树木碳储量基线情景模拟研究——以北京市某高校绿地为例

    郭湧魏云琦欧阳翠玉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面对城市园林树木碳汇研究缺少精细化小尺度研究方法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的技术方法,对城市环境中特定时间点上的园林树木进行逆向三维重建,通过模拟某一时间段植物生长情况,获取相应的生物量以及碳储量,从而对碳储量基线情景进行描述.[方法]步骤包括:现状点云获取和点云数据处理;LIM模型构建;植物碳储量换算.以北京某高校校园大草坪两侧19棵国槐为对象进行试验.点云获取使用陆基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主要是对点云数据进行分割和抽稀;LIM模型构建包括国槐单体的三维模型构建和生长模拟,以及根据地理信息定位的19棵国槐群体模型构建,及其在基线情景下的生长模拟;植物碳储量换算是指在基线情景下结合国槐年际生长变化模型,采用异速生长方程法测算国槐的生物量及碳储量.[结果]完成了单株国槐的LIM模型构建,实现了根据点云逆向构建根冠一体化的三维模型,并拟合生成其最佳生长曲线.应用该LIM模型实现了对该国槐单体在出苗第8年、第10年、第20年、第30年、第40年和第50年的动态生长模拟.基线情景下,国槐生长与碳储量成正比,从出苗到第50年生长期间,碳储量净增长1396.87 kg,年均净增长33.26 kg.应用该LIM模型构建方法,实现了对北京某高校校园大草坪东西两侧不同树龄的19棵现状国槐在10年后、20年后、30年后、40年后及50年后的生长进行模拟并换算获得个体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值,以及相加所得的群体生物量与碳储量,完成了对基线情景的描述.19棵国槐的碳储量现状平均值为115.33 kg,总量为2191.25 kg.[结论]结果表明基于LIM的方法可以用于精细化研究小尺度现状城市园林植物的碳储量.LIM模型中碳储量的数值模拟与植物生长的空间几何模型相耦合,通过空间几何模型可以将碳储量的测算与评价引入城市生境保护、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维管理、资产运营、空间治理等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风景园林信息模型(LIM)城市园林植物碳储量基线情景国槐

    水分引发的木材细胞壁无定形物质对纤维素结晶结构的影响

    李韵珂栗振鑫张语桐易启睿...
    12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聚焦于水分引发的木材细胞壁纤维素结晶结构变化,利用温和的方法不同程度脱除细胞壁无定形物质(半纤维素、木质素),探讨典型的水分状态(绝干状态、近纤维饱和点、饱水状态)对纤维素结晶结构的影响及其与无定形物质的相互作用.[方法]以杨木为实验材料,将20 mm(轴向)×3 mm(径向)×20 mm(弦向)的木片在常温下,以亚氯酸钠和冰醋酸脱除木质素,以氢氧化钠脱除半纤维素,分别制得不同程度脱除木质素、半纤维素以及二者共同脱除的试样,并将其和未处理试样的水分状态分别调至绝干、近纤维饱和点和饱水状态,再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测定各组试样(200)、(1-10)、(110)晶面的衍射峰的位置(2θ),分析晶面间距.[结果]绝干试样(200)晶面衍射峰的位置随无定形物质脱除而改变,其(200)晶面间距随无定形物质脱除率的提高而呈减小的趋势;各试样的(200)晶面间距均随试样内水分含量的增加而减小,且对于脱除木质素或半纤维素的试样,木材在水分达到近纤维饱和点时的晶面间距减少量占至饱水状态时晶面间距减少量的百分比较大;(1-10)和(110)晶面的衍射峰随试样中水分的增加而出现分离的趋势.[结论]在绝干状态下,无定形物质收缩对纤维素结晶结构施加拉力;木材细胞壁物理化学环境的变化会影响无定形物质与水分的相互作用,水分进入无定形物质使其膨胀而释放对结晶结构的拉力,该作用主要由进入细胞壁的水分引起,(200)晶面为主要受力的晶面.

    水分纤维素结晶区无定形物质木材

    以Cu颗粒强化导热的木质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性能研究

    何林韩凌凯莉任瑞清陈瑶...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高导热的填料虽然能够提升木质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储放热速率,但存在的易团聚现象无法使其均匀分散于材料内部.本研究旨在利用溶液还原法,由内而外地在轻木基体内原位生成单分散的金属铜颗粒,为提高木质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储放热性能探索绿色、经济的道路.[方法]首先利用酸性亚氯酸钠溶液对轻木进行脱木素处理以提高其对相变材料的封装效率.然后利用CuSO4溶液与抗坏血酸溶液在脱木素轻木内利用溶液还原法多次循环制备单分散金属Cu颗粒,并将反应完全后的轻木利用真空浸渍法与石蜡(PW)制备具有Cu颗粒强化导热的木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采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SEM)、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衍射仪(XRD)、差式扫描量热仪(DSC)、导热系数测试仪和温度巡检仪对材料的微观、结晶、化学结构及储放热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轻木经脱木素处理后其对石蜡的封装效率从64.9%提升至了82.6%.经过抗坏血酸对Cu2+的还原作用,在轻木基体内原位制造出了Cu.然而循环次数过少,Cu不能均匀地分布在木材基体内,而过多的循环次数则会过量地影响轻木对相变材料的封装效果;其中3次的循环次数最为合适,以此所制备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导热系数提升了1.76倍,熔融与凝固潜热分别高达143.7、142.9 J/g,同时储热与放热时间分别缩短了23.7%与32.6%,展现出了更好的温度调节潜力.[结论]利用溶液还原法能够有效地在轻木基体内均匀制备金属Cu颗粒,并且以3次循环制备的Cu颗粒强化导热的木基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储放热性能较好.

    轻木导热复合相变储热材料

    黄河流域生态空间网络特征

    刘维于强裴燕如武英达...
    142-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黄河流域在生态环境保护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有效地应对城市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黄河流域构建了生态空间网络,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缓景观格局破碎化.[方法]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生态斑块面积周长、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和平均斑块分维数,选取了生态源地;利用GIS空间分析和MCR模型算法构建最小累积生态阻力面,提取出潜在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最终得到由生态源地和潜在生态廊道组成的黄河流域潜在生态空间网络并对其进行鲁棒性分析.[结果](1)黄河流域潜在生态空间网络由294块生态源地和369条潜在生态廊道组成.(2)生态源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草地和水域,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西南部,东南部也有零星分布.(3)生态廊道在东北部和西南部密度较大,生态空间网络结构复杂,在小块生态源地之间长度较长,对研究区生态环境发挥关键作用.(4)网络中共提取125个生态节点并使用matlab进行模拟攻击测试其鲁棒性,总体上随机攻击下生态空间网络的恢复鲁棒性优于恶意攻击,连接鲁棒性在攻击一定数量的节点后呈现大幅度上涨,网络结构崩溃.[结论]本文基于MCR模型构建黄河流域的潜在生态空间网络并对其进行了拓扑结构分析,为生态空间网络优化提供重要借鉴意义,为促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高黄河流域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供理论指导.

    黄河流域生态空间网络生态源地最小阻力面模型生态廊道鲁棒性分析

    木质纤维细胞壁大分子取向研究进展

    金枝陈倩代琳心马建锋...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质纤维细胞壁主要是由纤维素、半纤维素以及具网络结构的木质素交联形成的高度有序的三维立体结构,是植物最基本的力学承载单元.本文首先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木质纤维细胞壁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3种结构大分子的模量、强度等微力学特性,其次就纤维素-半纤维素、纤维素-木质素以及半纤维素-木质素大分子间的交联结构、分子间的有序组装规律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光学显微成像、电子显微成像、原子力显微成像、显微红外光谱、线偏振显微拉曼光谱、和频振动光谱以及同步辐射X射线衍/射技术在细胞壁大分子取向研究过程中的异同点.重点讨论通过分子光谱化学成像技术揭示的木质纤维原料不同类型细胞以及同一类型细胞不同亚层中3种结构大分子取向排列规律.最后,展望了木质纤维原料大分子取向研究可能的发展趋势:系统表征木质纤维细胞壁纤维素超分子结构、三大组分间连接键类型、纤维素构象对半纤维素糖苷键及木质素芳香环有序组装的影响机制;在纳米尺度揭示木质纤维发育过程中,各类细胞壁中纤维素纤丝聚集体结构、取向和微力学变化规律;在细胞壁水平非破坏性地对木质纤维大分子取向进行三维立体成像和定量研究;基于分子结构表征、分子模拟和三维成像研究结果实现针叶、阔叶及禾本科植物纤维细胞壁骨架模型的构建.

    木质纤维大分子取向大分子交联分子光谱成像

    征稿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