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白桦BpSPL6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李豆苏功博胡晓晴宋婷婷...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SPL(SQUAMOSA promoter binding protein-like)是植物特有的转录因子,参与植物幼年期向成年期的转变、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转变、花发育、孢子发生、叶片和根发育、逆境响应等多个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探究白桦中BpSPL6基因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该启动子在正常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可为进一步研究BpSPL6基因的功能提供参考,也可为了解白桦的抗逆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以本实验室组培白桦的总DNA为模板,经PCR克隆了BpSPL6基因上游1703 bp的启动子序列,用PLACE和Plant CARE在线软件分析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构建BpSPL6基因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并转化拟南芥,探究其组织表达特性和胁迫条件下的表达模式.[结果]PCR成功克隆了BpSPL6基因上游1703 bp的启动子序列,对启动子区的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发现除了含有核心启动元件TATA-box、CAAT-box外,还包括2种特异组织表达元件(根、花粉),10种激素响应元件(生长素、赤霉素、水杨酸、脱落酸),4种脱水响应元件等.对转基因拟南芥进行GUS染色结果表明,BpSPL6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在转基因拟南芥中的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在拟南芥的整个发育过程中,BpSPL6基因启动子驱动GUS基因在真叶叶片中表达,但是表达部位不同.随着叶片的生长,首先在叶片的顶端表达,随后扩展到叶片的叶脉并直至整个叶片,并且表达量逐渐升高.同时BpSPL6基因启动子驱动的GUS基因在拟南芥营养生长时期的根部都有表达.并且经氯化钠和甘露醇胁迫后其表达量降低.对比两种胁迫,受到氯化钠胁迫后GUS基因的表达量变化更大,说明对氯化钠胁迫的响应更加强烈.[结论]BpSPL6基因可能参与了植物的叶片、根发育以及对盐和干旱胁迫的响应.

    白桦SPL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GUS染色盐胁迫干旱胁迫

    水曲柳FmPLT基因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宋婷婷梁楠松吕义品崔靖弘...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PLT转录因子家族能够参与植物的再生过程,并且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器官建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PLT转录因子在水曲柳生长发育及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林木优良基因选育工作提供更多思路.[方法]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和基因克隆等方法对FmPL Ts家族的成员进行鉴定及分析,之后对FmPL Ts成员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包括理化性质、系统进化关系和基因结构等;并进一步分析了FmPL Ts成员在不同组织及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基因表达特征,以及其在非生物胁迫(氯化钠、聚乙二醇6000、碳酸氢钠和低温4℃)和植物激素处理(脱落酸、赤霉素、生长素、水杨酸和茉莉酸甲酯下的诱导表达情况.[结果]水曲柳基因组中含有9个PLT基因家族成员,分别命名为FmPL T2、FmPL T3、FmPLT4、 FmPLT4A、FmPL T5、FmPLT5A、FmPL 77、FmPLT8和FmPLT9.系统进化关系将其分为5组;其在根中表达量最高,在叶中表达量最低;在种子萌发第4天子叶变绿,下胚轴伸长,此时FmPL Ts成员的表达量出现峰值;而在不同激素及非生物胁迫条件下,FmPL Ts对低温、干旱、盐胁迫以及MeJA的处理响应明显.[结论]FmPL Ts参与水曲柳种子萌发及器官发育,并能响应植物激素信号,同时积极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耐受性的调控,包括低温、高盐和干旱胁迫等;本研究初步揭示了水曲柳FmPLT家族成员响应植物激素和非生物胁迫的表达模式,同时为深入分析FmPLT基因家族基本功能及其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水曲柳PLT转录因子基因家族表达分析

    渗灌水肥耦合对同心圆枣生长发育的影响

    孙振源焦炳忠李兴强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究不同水肥耦合处理下旱区同心圆枣各因子的变化,阐明不同水肥耦合对促进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文以8年生成龄枣树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灌溉定额(W1:2250m3/hm2、W2:3000m3/hm2、W3:3750 m3/hm2)、施氮水平(N1:240 kg/hm2、N2:300 kg/hm2、N3:360 kg/hm2)的2因素3水平试验,以探究地下渗灌水肥耦合对同心圆枣叶绿素含量(SPAD)、氮含量(CN)、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氮肥偏生产力(PFP)的影响.[结果]灌水量对枣树叶片的SPAD和CN均有显著影响,但施氮量对枣树叶片的SPAD和CN均无显著影响;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枣树叶片的SPAD和CN的总趋势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W2N3处理的枣树叶片SPAD和CN最高;水肥耦合对枣树单果质量、单株结果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有显著影响,随着灌水量和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W2N2处理条件下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2.54 kg/m3),氮肥偏生产力最高(24.15 kg/kg),产量也最高(7246.26 kg/hm2),与其他处理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适宜的水肥耦合处理(W2N2)有利于提高旱区同心圆枣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对同心圆枣生长发育有积极影响.

    水肥耦合地下渗灌同心圆枣水分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生长发育

    用修正的遗传绝对距离公式测度物种均匀性

    杨瑷铭惠刚盈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当今生命科学中一个亟需解决的热点问题.从定量研究角度来看,物种的均匀性测度是构成物种多样性测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种均匀性己成为表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种的多度均匀分布是衡量现实群落物种均匀性的客观尺度,测度现实群落物种多度分布与其均匀分布的差异是表征物种分布均匀性的有效途径.[方法]本研究利用吉林省蛟河和甘肃省小陇山林区固定试验地数据,在修正经典的遗传绝对距离公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物种多度分布均匀性测试方法(SE).[结果]物种均匀性体现了各物种的数量与群落内所有物种数量的对比关系,反映了群落内各物种株数比率(多度)的均衡性.理论数据与实际调查数据分析均表明,修正的遗传绝对距离公式能有效地区分种多度分布的细微差异,提高了遗传距离公式在比较种群或群落的差异应用中的可信度和说服力.[结论]基于修正的遗传绝对距离公式的物种均匀性测度方法(SE)能够表达群落中种的多度分布的均匀性,具有很好的解析性;在进行生物多样性分析时,可结合SE的对比分析,解析造成群落多样性高低的原因,这为制定有的放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物种均匀性测度方法种多度均匀分布遗传距离生物多样性

    我国不同林区典型乔木树种枝叶燃烧碳排放特性

    魏帽郭新彬马远帆郭雨萱...
    37-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我国不同林区典型乔木树种燃烧释放含碳物质排放特性的研究,可为了解含碳气体和颗粒物对大气环境和全球碳循环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自主设计的生物质燃烧系统,模拟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和西南林区共19种典型乔木树种枝、叶燃烧,分析不同树种、不同树种类型及不同林区的含碳气体(CO2、CO和CxHy)、颗粒物排放(PM2.5)和颗粒物中碳质组分(元素碳EC和有机碳OC)之间的排放因子差异.[结果](1)CO2、CO、EC、OC、PM2.5排放因子最高的树种均为马尾松,分别为(1588.00±104.43)g/kg、(324.80±11.60)g/kg、(28.45±4.12)g/kg、(3.42±0.58)g/kg和(12.03±1.46)g/kg,且树种间枝与叶排放因子有明显差异.(2)不同林区中,针叶树种的含碳物质排放因子普遍高于阔叶树,且针叶树的含碳物质排放因子占比高于阔叶树.(3)不同林区树种平均排放因子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南方林区CO2、CO、EC、OC的平均排放因子最高,分别为(1344.49±61.18)g/kg、(259.40±14.54)g/kg、(2.18±0.41)g/kg和(7.96±0.98)g/kg.[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国不同林区典型乔木树种燃烧释放含碳物质排放特性,有利于精准研究林火对区域碳循环影响及大范围碳排放估算.

    林火碳排放排放因子模拟燃烧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浅层地下火燃烧特征及发生概率研究

    韩喜越李旗高博彭超智...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地下火发生的主要区域之一.受气候和地形条件的影响,大兴安岭地区主要以浅层地下火为主.浅层地下火蔓延速度较快,而且可燃物较薄,很容易复燃引起地表火甚至是树冠火.本研究以大兴安岭地区5种地类条件(有坡山地、农用地、无坡山地、水湿地、塔头湿地)下兴安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浅层地下火的燃烧特征和发生概率进行研究.[方法]在不破坏可燃物原有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模拟点烧试验,研究浅层地下火的燃烧特征.根据凋落物和地下火可燃物的载量和含水率,使用方差分析、熵权法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不同地类浅层地下火的发生概率并排序.[结果]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浅层地下火燃烧过程温度先缓慢升高,当可燃物中大部分水分蒸发掉之后温度上升加快,达到一定温度后趋于稳定,然后温度降低直至熄灭.5种地类条件下凋落物层和地下火可燃物的载量和含水率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4个指标中地下可燃物载量对浅层地下火的发生概率影响最大;5种地类浅层地下火发生概率的大小依次为:水湿地、农用地、有坡山地、塔头湿地、无坡山地.[结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浅层地下火燃烧过程可分为引燃阶段、燃烧阶段、平稳阶段、下降阶段4个阶段,并以100℃为临界点.有坡山地的凋落物层含水率最低(26.05%),农用地的地下可燃物含水率最低(40.69%).农用地的凋落物层载量最高(3805.31 kg/hm2),水湿地的地下可燃物载量最高(27956.73 kg/hm2).5种地类的浅层地下火发生概率可分为3类,其中水湿地条件下发生浅层地下火的概率最大,有坡山地和农用地发生浅层地下火的概率一般,塔头湿地和无坡山地发生浅层地下火概率较低.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浅层地下火发生概率燃烧特征大兴安岭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分析

    熊凯赵玉娟陈健张运...
    5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9.6 hm2(400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动态样地表层0~10 cm土壤pH和养分的空间异质性.[结果](1)亚高山暗针叶林动态样地的土壤pH均值为4.85;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50.05、3.40、0.53、24.97 g/kg,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均值分别为11.44、2.24、8.12 mg/kg;(2)pH低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西侧,有机碳、全氮、全磷、铵态氮高值主要分布在动态样地东侧,全钾高值主要呈南北走向的条带状分布,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分布则呈斑块状;(3)土壤pH和养分的变异系数在11% ~ 86%之间,其中pH的变异系数为11%,硝态氮和有效磷的变异系数均为86%.土壤pH和养分的块基比值范围为0.11 ~0.50,硝态氮和有效磷表现出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他土壤性质呈现中等程度的空间自相关性;(4)除pH与全氮和全钾、有机碳与铵态氮、全氮与有效磷、全磷与全钾和硝态氮、全磷与有效磷外,其余21对土壤性质之间的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结论]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呈酸性,各土壤养分含量富集程度较高.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土壤性质之间具有较为普遍的相互联系,土壤有机碳在本文研究的8个土壤性质的综合变异中最具有代表性.

    亚高山暗针叶林地统计学土壤pH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

    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陈生钢庞丹波陈林卞莹莹...
    6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荒漠草原猪毛蒿生长和代谢特征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可为荒漠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参考.[方法]本文采用野外增减降水试验,于2017-2020年研究了降水改变(增水30%、对照和减水30%)条件下猪毛蒿生长特征及其代谢产物,旨在探讨猪毛蒿生长代谢对降水改变的响应机制.[结果]在降水量较多的2018年(385.6mm),降水改变对猪毛蒿生长影响较小,而在降水较少的2020年(205.8 mm)猪毛蒿的地上生物量、密度、株高和冠幅对降水变化响应显著.在猪毛蒿茎叶中检测出772种代谢物,主要包括黄酮、酚酸类、脂质等.3种降水处理间具有显著差异的43种代谢物主要是黄酮、酚酸类、有机酸、脂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等.增加和减少降水处理间出现差异的代谢物为52种,差异代谢物以上调为主,上调数量占到了差异代谢物数量的76.07%,而增减水和对照处理三者间共同的差异代谢物仅为2种,说明水分可显著影响猪毛蒿生长代谢.在代谢通路方面,降水量改变主要影响了猪毛蒿茎叶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通路、精氨酸生物合成与淀粉和蔗糖代谢通路.[结论]荒漠草原猪毛蒿通过增强地上生物量、密度、株高和冠幅等表型可塑性来适应降水的变化,降水偏枯年份的表型可塑性变异比丰水年更明显,而且降水变化可显著改变猪毛蒿茎叶代谢物,这可能是干旱环境下猪毛蒿生理可塑性的表现.虽然本研究发现了猪毛蒿在不同降水处理下差异明显的KEGG代谢通路,但差异通路上具体的调控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荒漠草原猪毛蒿降水变化生长特征代谢调控

    格库铁路桥路过渡段风沙流场数值模拟

    张兴鑫张凯赵礼明邓育辉...
    7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探究桥梁与路基(桥路)过渡段和路基附近流场、水平风速和积沙特征的分布规律,揭示桥路过渡段沙害形成机理.[方法]通过数值模拟的技术手段对不同来流风速下桥路过渡段和路基附近的流场变化和积沙特征进行研究,并将数值模拟的积沙分布情况与现场实际积沙情况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当风沙流运动到桥路过渡段时,受到桥路过渡段的阻碍,产生速度分区,分别形成气流减速区、集流加速区、高速区、涡流回旋区和气流恢复区,且桥路过渡段背风侧减速区面积明显大于路基背风侧;桥路过渡段近地表处,气流速度先降低(负值)后升高再降低(负值),最后逐渐恢复至来流风速.距地表4.2 m高度处,速度变化基本呈V型分布,距地表4.4 m高度处,速度变化基本呈双V型分布.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桥路过渡段迎风侧和背风侧积沙均较多,而桥下净空是良好的过沙断面,绝大部分沙粒被输送至桥梁背风侧,不会在梁底大量沉积;路基积沙主要发生在迎风侧,背风侧很少.[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桥路过渡段附近积沙会慢慢向周边蔓延,一部分沉积在梁底,造成梁底积沙,另一部分跃过路基,进入道床.因此,桥路过渡段沙害防治不可忽视,必须定期清理积沙,防止沙粒进入道床和钢轨,危害行车安全.

    格库铁路风沙流流场分布桥路过渡段数值模拟

    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对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的影响

    任瑞芬李泽迪朱梦婷刘燕...
    82-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呈多种变化情况,已有研究表明活性氧(ROS)是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探讨液氮冻存后花粉生活力与ROS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揭示ROS在超低温保存后花粉生活力变化中的作用机制.[方法]以芍药'粉玉奴'的花粉为材料,对比分析超低温保存不同时间长度后花粉生活力、ROS生成量、氧化应激以及细胞程序性死亡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花粉超低温保存过程中,ROS成分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含量在液氮冻存1个和3个月后相对较高,过氧化氢(H2O2)含量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显著增加,羟自由基(·OH)含量在保存3个月后开始下降,且H2O2和·OH含量均与花粉生活力显著相关.其次,氧化损伤指标丙二醛(MDA)含量在保存3个月后显著升高,与花粉生活力、H2O2和·OH含量显著相关;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指标caspase-3-like蛋白酶活性在液氮冻存1个月和3个月后均高于对照,细胞凋亡率在保存5个月和8个月后显著升高,且细胞凋亡率均与花粉生活力、H2O2和·OH含量均显著相关.此外,适宜浓度的外源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和类凋亡抑制剂(caspase-3抑制剂)显著提高了液氮冻存8个月后的花粉生活力.[结论]芍药'粉玉奴'花粉超低温保存过程中,ROS对超低温保存后的花粉生活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成分H2O2和·OH的作用尤为突出,其诱发的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程序性死亡是液氮冻存后花粉生活力变化的重要原因.

    种质资源保存超低温保存花粉活性氧氧化应激细胞程序性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