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低温胁迫对日本结缕草叶绿素代谢的影响

    李丽菁张智韦薛云张嘉航...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日本结缕草是具有众多优良性状,被广泛应用的暖季型草坪草.通过对其叶绿素合成及降解的研究,探究日本结缕草秋冬季节在我国北方地区较早出现叶片脱绿现象的内源机理.[方法]对日本结缕草进行14h光照(4℃)、10h黑暗(2℃)的循环低温处理,并对叶绿素、叶绿素合成与降解途径中重要酶的活性、中间产物含量以及叶绿素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测定.[结果]研究发现在低温胁迫处理下,日本结缕草叶片表观形态上有明显变化,严重枯黄且卷曲;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的浓度显著下降,叶绿素a与b的比值减小;5-氨基乙酰丙酸盐脱水酶、胆色素原脱氨酶(PBGD)活性和单卟啉胆色素原(PB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脱镁鳌合酶(MDCase)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叶绿素合成基因(除ZjMgCH2)均下调表达;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除ZjNYC1)均比对照组较高表达.[结论]低温胁迫下,日本结缕草叶绿素合成减弱,同时加速了叶绿素的降解.此外,验证了MDCase是日本结缕草叶绿素降解途径中的关键因子.本研究为进一步解决日本结缕草滞绿性状提供了理论基础,也对培育日本结缕草滞绿品种育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叶绿素合成叶绿素降解脱镁鳌合酶日本结缕草低温胁迫

    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植物种类考证与植物配置研究

    胡楠王培严李雄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是一种特殊的皇家园林类型,以建筑围合的花园布局突显了植物景观对山林空间营造的重要作用.本文以历史典籍为研究依据,开展以植物种类、植物配置为核心的植物造景研究,并结合内廷花园的空间布局、活动形式等进行综合的植物景观环境搭建,希望能够揭示内廷花园植物造景的基本特征与一般规律.[方法]以4处内廷花园为研究对象,对古树活本、御制诗文、图档、图像4类历史典籍进行梳理,并结合3种考据资料以"二重证据法"治史理念为引导对植物文献名、图画与图像进行学名考证,进而结合植物文化寓意进行种类应用特征分析.在结合历史典籍绘制植物配置图的基础上,对各庭院空间的种植形式、种植位置、种植空间布局结合植物种类考证结果进行频次统计与比较分析,结合聚类分析方法总结得到3类代表性的植物配置类型.[结果](1)考证得到内廷花园栽植有19种次植物,涉及13个科、16个属.(2)内廷花园的植物种植形式有散植、对植、孤植、丛植、列植5种,其中散植应用最多,列植应用最少.(3)内廷花园的植物种植位置有平地、山石、花台3种,其中平地栽植最多,花台栽植最少.(4)内廷花园的植物空间布局有平行型、U字型、口字型、L字型、一字型5种,其中平行型最多,L字型和一字型最少.(5)结合花园的活动形式可总结得到庭院四面观赏型、庭院中心游乐型、庭院中轴引导型3种代表性植物配置类型.[结论]本研究对植物种类与植物配置进行了图示化研究与数据化统计,综合搭建了北京皇家园林内廷花园35处庭院空间的植物景观环境,可为内廷花园及传统园林植物造景研究提供参考.

    风景园林内廷花园植物种类植物配置历史典籍

    轻木细胞壁超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研究

    李柬龙陈胜李海潮张逊...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轻木化学组成、纤维细胞壁分层结构和纤维素聚集态结构,探究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厘清轻木细胞壁超微结构与力学性能之间关系,提高其利用附加值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将轻木与我国常见阔叶木树种杨木进行对比研究,采用水解法分析两者的化学组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共聚焦拉曼显微镜等表征纤维细胞壁分层结构、微区化学和纤维素聚集态结构特征.[结果]轻木与杨木乙酰基质量分数分别为9.52%和5.61%.轻木纤维细胞壁S3层厚度占细胞壁总厚度的5.49%,比杨木的(3.86%)高.轻木纤维细胞次生壁中微纤丝角最大为30°,比杨木的(40°)小.轻木胞间层、S2层中微纤丝取向排列比杨木相应壁层更加规整.[结论]与杨木相比,轻木木聚糖的乙酰化程度、细胞壁分层结构、纤维素聚集态结构均有明显差异.轻木木聚糖的乙酰化程度更高,纤维细胞壁S3层厚度占细胞壁总厚度的比例更高,S2层中微纤丝角更小,胞间层和S2层中微纤丝排列更加规整.以上发现从化学结构和超微结构方面解释了轻木高强轻质的主要原因,为解译木材细胞壁化学组成和超微结构与力学性能关系以及轻木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轻木木聚糖乙酰化超微结构微纤丝力学性能

    热改性工艺对欧洲赤松化学成分变化及耐腐性的影响

    柯美慧王望曹金珍
    123-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探究热改性温度和压力条件对欧洲赤松(Pinus sylvestris)化学成分变化及耐腐性的影响规律,进而揭示热改性工艺、化学成分变化和木材耐腐性之间的响应机制.[方法]在不同温度(150、180、210℃)、加压或常压条件下对欧洲赤松边材进行热改性,分析热改性前后抽提物、木质素、综纤维素、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的变化.以密黏褶菌为试验菌种,研究热改性木材在腐朽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其微观形貌进行表征.[结果]热改性温度越高,欧洲赤松质量损失率越高;热改性过程中抽提物和木质素质量分数上升,综纤维素、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降低;在同一温度下,加压条件比常压条件下热改性质量损失率和化学成分变化更为显著.与常压热改性相比,加压热改性材耐腐性较好,且温度越高,耐腐性越强.加压180℃腐朽12周后质量损失率为18.8%,耐腐等级为Ⅱ级(耐腐);加压210℃腐朽12周后质量损失率为8.4%,耐腐等级为Ⅰ级(强耐腐).腐朽过程中,耐腐性能无明显变化的常压150℃、加压150℃和常压180℃热改性材与对照组的化学成分变化趋势相似,随着腐朽时间的延长,综纤维素、α-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持续下降,木质素质量分数持续上升.常压210℃、加压180℃和加压210℃热改性材的木质素质量分数变化不明显,综纤维素和cα-纤维素的降解速度明显变慢.[结论]热改性过程中不同的温度和压力对木材的化学成分变化和耐腐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温度较高且加压的热改性条件会增加热改性过程中半纤维素和α-纤维素的降解,综纤维素质量分数大幅下降,抽提物、木质素质量分数大幅上升.热改性后综纤维素的减少使得褐腐真菌对木材的降解程度降低,降解速度变慢,木质素、抽提物质量分数的上升又对真菌进一步降解细胞壁成分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提升热改性材的耐腐性.

    欧洲赤松热改性工艺化学成分耐腐性

    植酸改性木粉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丁梦祎任祺恺罗婧盈王明枝...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木材加工剩余物木粉和改性木粉作为废水中染料污染物的吸附剂,并探究其性能,为木粉高值化利用提供一种策略.[方法]以植酸(PA)为绿色改性剂接枝木粉制备了木粉基吸附剂(PA-WF),利用SEM-EDS、ATR-FTIR、XRD、BET对PA-WF的表面形貌、元素分布、官能团、孔隙度、比表面积、结晶度和结晶结构进行表征,分析了植酸和木粉质量比、尿素和木粉质量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木粉接枝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接枝率木粉的亚甲基蓝染料溶液吸附容量,探究了PA-WF在不同吸附时间、亚甲基蓝染料不同初始质量浓度条件下的吸附容量变化规律.[结果]当植酸和木粉质量比2.5:5、尿素和木粉质量比3:50、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3h时,可制备接枝率为11.31%的改性木粉.SEM-EDS、ATR-FTIR、XRD和BET测试结果表明:PA成功接枝在木粉上引入磷酸基团,且增大了木粉的比表面积、平均孔径和孔体积.吸附测试结果表明:PA-WF在接枝率为8%时吸附性能最优,吸附容量可达22.53 mg/g,比未改性木粉的吸附容量(10.50 mg/g)提高了114.57%.PA-WF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与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结论]采用适当条件制备植酸接枝改性木粉,经推测其吸附过程属于离子交换的单分子层化学吸附.利用植酸中阴离子磷酸基团,可大幅提升木粉的吸附性能,为木粉的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木粉吸附染料接枝改性植酸

    竹榫旋转焊接工艺参数及机理探究

    杨鸿达王宁孟鑫淼朱旭东...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木榫旋转焊接是木结构、家具中的一种新型绿色连接技术,国内外对于竹榫旋转焊接研究较少,其最佳焊接工艺参数未知,竹榫、木榫旋转焊接之间的差异也有待研究.[方法]使用毛竹榫旋转焊接云杉基材,通过测试焊接形成的连接节点的抗拉拔性能,探究竹榫旋转焊接较优的工艺参数.选取基材预钻孔与竹榫直径比值(孔径比)、竹榫转速、竹榫含水率、竹榫进给速度为参数,进行正交试验,并基于正交试验的结果设计孔径比、竹榫转速、竹榫进给速度的单因素试验.对比山毛榉木榫,对焊接层进行温度监测、扫描电镜观察和红外光谱分析,探究竹榫旋转焊接的机理.[结果]综合正交和单因素试验得到竹榫旋转焊接较优工艺参数:竹榫含水率12%、孔径比7/10、进给速度600 mm/min、转速1270 r/min,该方案平均抗拉拔力为4588 N.单因素试验中各因素影响顺序为孔径比>进给速度>转速.竹榫旋转焊接节点的抗拉拔力较木榫旋转焊接提高了49.3%.温度监测结果表明竹榫焊接层温度峰值大于木榫焊接层.扫描电镜结果表明:焊接层中的竹纤维相较木纤维更长更完整,焊接层中的竹纤维会发生相互缠绕,而在木榫焊接层中未发现这一现象.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竹榫在旋转焊接过程中半纤维素发生明显热降解,木质素相对含量有所提升,纤维素含量几乎不变.[结论]单因素试验相比正交试验进一步优化了焊接工艺参数,并得出了竹榫最佳焊接工艺参数;竹榫旋转焊接机理同木榫旋转焊接相似,但竹榫在旋转焊接时能产生更高的温度,且焊接层有独特的纤维互相缠绕,竹榫在焊接过程中半纤维素降解较少;使用竹榫替换木榫进行旋转焊接可以极大提高连接节点的抗拉强度.

    竹榫旋转焊接抗拉拔力孔径比转速进给速度焊接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