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分对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影响研究进展

    马尔妮王瑜瑶李京予仲翔...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材是一种具有多级孔隙结构的天然可再生资源,其孔隙构造尤其是细胞壁孔隙结构至关重要。细胞壁孔隙结构的研究是木材加工的理论基础,对于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木材孔隙的种类及其表征技术,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水分对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影响的相关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由水分引发的木材细胞壁孔隙结构变化领域仍存在的一些问题与挑战,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其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深入揭示木材与水分的相互作用提供参考。

    木材孔隙细胞壁木材水分孔隙结构孔隙表征

    林窗对黄檗幼树空间分布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刘昌路琦汪生财陈梦缘...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林窗增加了林分空间结构的复杂性和林下生境的异质性,对林下幼树的更新具有重要影响。黄檗是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研究黄檗幼树的生长状况、空间分布与林窗空间结构的关系,有助于了解其对林下生境的适应性,对促进黄檗种群的更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 2014 年在北京百花山自然保护区内林下栽种的黄檗幼树为研究对象,于 2021年对黄檗的生长及存活状况进行了调查,并使用背包式激光雷达获取了样地的林窗空间结构数据。采用空间点格局、生境关联性检验和方差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林窗对黄檗幼树空间分布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1)自然生长条件下,7年后黄檗幼树存活率为 19。25%,在排除扩散限制后,存活黄檗幼树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聚集分布。(2)林窗空间结构是黄檗幼树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黄檗幼树分布与林窗边缘呈显著正关联,而与林冠区呈显著负关联。(3)黄檗幼树的基径在林窗边缘显著高于林冠区和林窗中心(P<0。01),在林冠区与林窗中心之间没有显著差异;黄檗幼树的冠幅和树高则呈现显著的梯度变化(P<0。05),即林窗边缘>林冠区>林窗中心。[结论]研究表明林窗对黄檗幼树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生长状况具有重要的影响。林窗边缘的生境条件更有利于黄檗幼树的存活和生长,而林窗中心和林冠区则会对黄檗幼树的生长发育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激光雷达空间点格局物种-生境关联林窗幼树

    将乐国有林场杉木径向生长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孙雅楠刘亚静孙钊罗蜜...
    1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其具有良好的绿化效果,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本文主要对不同时间尺度上杉木径向生长动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展开研究,为科学经营研究区杉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利用径向生长测量仪对福建省将乐国有林场杉木进行了为期 4 年(2017 年 7 月—2021 年 6 月)的连续监测,对其径向生长量进行分析,确定生长季,同时进行偏相关分析及滑动相关分析探究温度、湿度、降水量等气候因子对杉木径向生长的影响。[结果](1)杉木具有周期性的日径向改变,主要体现在 3 个阶段(第 1 个阶段是收缩、第 2 个阶段是恢复、第 3 个阶段是增长);杉木径向变化的季节动态经历了低谷期、上升期和稳定期;杉木的径向变化年际间存在差异,但径增长的时间序列和累积变化趋势基本是一致的。(2)拟合并分析杉木累积径向生长曲线可以确定福建将乐杉木的生长季为每年2-9月。(3)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最低温度和平均温度是主要的影响因子,且杉木净增量与降水量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温度在适宜杉木径向生长的范围内越高越利于生长,但高于或低于这个范围均会起抑制作用;滑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生长季时间的变化,相关系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结论]杉木径向生长与相对湿度、降水量、温度等气候因子有密切联系,因此研究杉木的径向变化特征和对气候因子的响应,为更好地规划目标树种的生存策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路径和参考模型。

    杉木径向生长生长季气候因子

    基于混合效应和分位数回归的温带针阔混交林树高与胸径关系研究

    程雯武晓昱叶尔江·拜克吐尔汉王娟...
    28-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非线性回归和广义模型构建不同分位数回归和混合效应的树高预测方程,并对比分析非线性模型、不同分位点(τ = 0。1,0。2,0。3,0。4,0。5,0。6,0。7,0。8,0。9)模型、广义模型及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的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为研究林分生长和收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吉林蛟河地区针阔混交林的主要树种(红松、色木槭、紫椴和水曲柳)为研究对象,基于 21。12 hm2 样地数据,首先在 11 个广泛使用的树高方程基础模型中选定基础模型;其次探究林分变量对树高的影响并构建含林分变量的广义模型;最后在基础模型和广义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分位数模型,同时考虑样方效应对树高的影响,构建混合效应模型。[结果](1)各树种均以Richards模型拟合精度更高,且具有生物学意义,选定为基础模型;考虑林分变量与树高的相关性以及模型收敛性,加入优势木高建立的广义模型能显著提高拟合效果。(2)各树种均为中位数τ = 0。5时模型拟合效果最佳,且与非线性回归预测精度相近,红松、色木槭、紫椴和水曲柳最高R2 值分别为 0。811、0。809、0。724和 0。617,广义中位数回归预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R2 值分别为 0。891、0。874、0。858 和 0。627。(3)混合效应模型相对其他模型能显著提高预测精度,其中基础混合模型略优于广义混合模型,4 个树种R2 值达到0。937、0。919、0。906和 0。643,表明包含样方效应的混合模型能得到更准确更稳定的预测结果。[结论]与传统方法建立的基础模型和广义模型以及两者的中位数回归模型相较,基于非线性混合效应构建的树高-胸径模型预测精度更高,其中基于基础混合效应构建的吉林蛟河地区混交林树高-胸径模型更具优越性和稳定性。

    分位数回归树高-胸径模型混合效应模型广义模型针阔混交林

    基于24个表型性状的中国黄连木优良单株选择

    房凡贾黎明蒋晓辉白倩...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解决中国黄连木缺乏良种并改善产量普遍较低的现状,为黄连木优良品种选育提供应用材料。[方法]对我国 7个省份(市、自治区)88份中国黄连木种质测定了包括产量性状、品质性状在内的 24 项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指标间的变异,量化评价各经济性状。[结果](1)黄连木果实性状表现丰富的多样性,产量、产油能力性状变异幅度极大,果实体积、表面积、百粒质量变异幅度相对较大,外观性状变异幅度相对较小。健康果实各项指标变异幅度均小于非健康果实。(2)单株产量与果枝率、结果枝数、单枝果穗数、果穗果量、单株果量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含油率与健康果实率、单枝果穗数、单株产量、冠幅单位面积产量、果实百粒质量也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3)聚类分析将种质分为 4种类群,分别为低产古树类群、大果型类群、中果型类群、小果型类群。(4)利用主成分分析,筛选出 10份最优种质,5份来自大果型类群,5 份来自中果型类群,综合评分前 3 名均来自大果型类群,平均增益达56。49%。[结论]黄连木果实性状指标变异幅度大,为黄连木良种选育提供较大空间。大果型类群容易出现综合得分极为靠前的优良单株,中果型类群则易稳定产出综合得分较高的优良单株。陕西、山东地区具有适合中国黄连木产业发展的环境条件,更具备发展中国黄连木油用树种的潜力。

    中国黄连木表型性状优良单株

    新疆单叶蔷薇居群表型变异及多样性研究

    刘学森李娜张雪云肖丽...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单叶蔷薇为蔷薇属唯一的单叶物种,是月季育种中的重要材料,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区,但由于人为的破坏和环境的改变导致其面临濒危灭绝的风险。本研究通过分析单叶蔷薇表型多样性,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旨在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单叶蔷薇种质资源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本研究以 9 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中 270 个单株为研究材料,对其 19个表型性状数据进行收集,利用巢式方差分析、皮尔逊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探究其表型变异规律与多样性水平。[结果](1)9个单叶蔷薇天然居群表型多样性水平较高,19 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值分别为 15。90%和 2。031;9个居群的表型变异系数在 10。32%(P4)~13。19%(P8),表现出中等程度的变异,香农多样性指数在 1。274(P5)~1。825(P8)之间,其中P8 居群呈现出较高的多样性水平。(2)19 个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居群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 41。23%,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3)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发现,单叶蔷薇花径与叶面积、花瓣面积与花斑百分比等部分性状间存在显著相关性。(4)主成分分析共提炼出 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 80。463%,贡献率最大的 2 个主成分主要解释花与叶的性状。(5)聚类分析可将单叶蔷薇 9个居群分为 2类,第 1类为大花类,包括P6、P7、P8;第 2 类为小花类,包括P1、P2、P3、P4、P5、P9。[结论]新疆单叶蔷薇具有较高的表型多样性和变异水平,且变异的来源主要集中在居群内。

    单叶蔷薇居群表型变异表型多样性

    过表达胡杨PePKS5提高拟南芥耐盐性

    温馨殷可欣马思圆张小萌...
    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盐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环境因子。蛋白激酶PKS5 作为植物盐超敏感信号转导途径的重要组分,在植物响应盐胁迫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功能。本文旨在生理水平和分子水平上,探究胡杨PePKS5 基因在植物耐受盐胁迫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克隆胡杨PePKS5 基因,并在拟南芥中过表达,获得T3 代转基因拟南芥纯合体。观察盐胁迫下转基因拟南芥株系的耐盐表型,测定其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及盐胁迫响应基因的表达量。利用非损伤微测技术测定转基因拟南芥株系根尖Na+、K+动态离子流,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转基因拟南芥株系根尖Na+和H2O2 含量。测定盐处理后转基因拟南芥土培幼苗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参数等生理指标,揭示PePKS5 基因在盐胁迫下对拟南芥的生理调节作用。构建亚细胞定位载体,通过瞬时转化烟草,对PePKS5 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观测。[结果](1)PePKS5基因的CDS序列编码 417 个氨基酸,PePKS5 氨基酸序列与毛白杨PtPKS5 相似度最高,并且亲缘关系最近。(2)PePKS5定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3)NaCl处理 6h后,胡杨叶片PePKS5 基因表达量上调,72 h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4)盐胁迫下过表达PePKS5 基因的拟南芥株系(PePKS5-OE10 和PePKS5-OE15)的生存率和根长均明显高于野生型(WT)和转空载体(VC)株系。(5)与WT和VC株系相比,PePKS5-OE10 和PePKS5-OE15株系的POD和CAT活性增强,APX1和CAT2 基因的表达量均升高。(6)盐胁迫下PePKS5-OE10 和PePKS5-OE15株系的Na+外排和K+的内流明显高于WT和VC株系,并且在根尖中积累的Na+浓度和H2O2 浓度明显低于WT和VC株系。(7)盐胁迫下PePKS5-OE10和PePKS5-OE15 株系的叶绿素相对含量、PSⅡ最大光量子效率、实际光合量子产量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高于WT和VC株系。(8)盐胁迫下PePKS5-OE10 和PePKS5-OE15 的净光合速率高于WT和VC株系,而胞间CO2 浓度、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WT和VC株系。[结论]过表达胡杨PePKS5 基因能够增强拟南芥对Na+的外排能力,维持植物活性氧的平衡状态,以及保持相对稳定的光合作用能力,从而提高拟南芥的耐盐能力。

    胡杨蛋白激酶盐胁迫PKS5离子平衡活性氧

    基于小班尺度的北京市密云区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

    李维伟杨雪清张一鸣冯昕...
    75-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是实现科学林火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基于小班尺度开展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及其空间特征分析,可为林火精细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密云区为研究对象,基于 2019 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数据、森林可燃物数据、气象数据、重要火源点等数据,构建密云区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相结合的主客观赋权法确定评价体系中各指标权重,根据评价体系中最终权重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计算各小班的危险性指数,依据自然断点分级法划分为高、中高、中低、低 4 个等级;采用全域和局域莫兰指数判断各小班之间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聚集分布特征。[结果](1)基于小班尺度综合 4 类因子构建体系,权重分布比例合理,可较好地开展火灾危险性评价;(2)研究区内高等级、中高等级、中低等级、低等级危险性的小班面积占比分别为 12。75%,19。01%,41。70%,26。54%。其中,高等级危险性小班以灌木林、侧柏林、油松林为主,小班面积占比分别为 38。40%、25。76%、24。13%;(3)高等级危险性小班分布在研究区范围的东部以及中南部区域,从乡镇尺度分析,呈片状分布于巨各庄镇、高岭镇和新城子镇;(4)小班危险性的全域莫兰指数为 0。241 3(大于 0),说明密云区各小班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即小班呈现出聚集分布的特征,采用局域莫兰指数分析发现火灾危险性等级为高-高聚集型小班的面积达 34 637。77 hm²,占密云区面积的 15。56%。[结论](1)构建的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价体系中,野外火源所占权重最大,是影响森林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因素;(2)高等级危险性小班区域灌木林占比较高,且聚集分布特征明显,根据权重结果,建议增强对野外火源和重点人群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制定可燃物清理的标准和要求,定期在农林交错地区和火源点周围进行可燃物清理作业。

    密云区森林火灾小班尺度危险性评价空间分布自相关分析

    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武燕李歆玉张奕婷丁波...
    8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喀斯特地区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林分特征、地形因子和物种多样性的响应。[方法]以西南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中龄林、近熟林、成过熟林)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和影响因子。[结果](1)研究区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OC、TN、TP含量平均值分别为 346。92、11。22、0。21 g/kg,枯落物OC、TN、TP的化学计量比C/N、C/P、N/P平均值分别为 31。31、4 296。96、148。73;(2)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OC、TN含量和C/N在不同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TP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05),中龄林枯落物C/P、N/P均显著高于近熟林和成过熟林(p<0。05);(3)枯落物养分TN与TP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线性关系(p<0。001),枯落物C/N与OC和TN含量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而N/P和C/P与T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的幂函数关系;(4)影响枯落物TP的因子是灌木层和乔木层优势度指数,影响枯落物N/P和C/P的因子包括灌木层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林分密度。[结论]西南喀斯特地区不同龄组间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TP含量、C/P和N/P具有显著差异,而乔木和灌木多样性是影响人工林枯落物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

    喀斯特马尾松人工林枯落物化学计量学影响因子

    北洛河上游县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其对水沙的影响

    樊琳魏天兴张晓明缪今典...
    95-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土地利用变化有利于识别水沙变化原因,对流域水土保持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与改进具有指导意义。[方法]以黄土高原北洛河上游为研究区,基于GEE与PIE-Engine平台获取 1990-2020 年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数据,从地类转移、植被覆盖度(FVC)、土地利用强度(LUI)及景观格局(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聚合度指数AI、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4方面描述北洛河上游各县域土地利用情况,并结合水沙数据探究土地利用与水沙的相关关系。[结果](1)2000年后北洛河上游农田向草地、森林转移,其面积减幅达 79。05%,其中"农田→森林"集中分布于吴起县东南部,"农田→草地"在定边县分布最为密集。(2)2000-2020 年流域FVC迅速增加,吴起县整体FVC高于定边县同期水平;定边县LUI变化较吴起县存在滞后性,但二者均在 2010-2020 年间明显下降。(3)2000 年前后年径流、输沙减少率分别为 46。68%、81。83%;2000-2020 年来沙系数 0。42 小于 1990-2000 年来沙系数 0。80。(4)FVC与水沙量呈显著负相关,森林AREA_MN、AI分别与径流量、输沙量呈显著正相关,森林LPI、LSI与径流量、森林LSI与输沙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北洛河上游水沙与土地利用结构布局关系密切,不同县域地表覆被与用地强度差异明显,在退耕还林(草)驱动下该地区土地总体变化趋势有助于削减径流泥沙。研究结果将为流域土地利用与黄土高原径流泥沙关系研究提供参考。

    北洛河土地利用强度植被覆盖度景观格局径流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