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吸水树脂改良煤矸石基质水分特性

    孙智龙杨建英史常青李成...
    105-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质量分数的高吸水树脂(SAP)对矿区煤矸石基质容重、孔隙度、毛管水运移规律和保水性等方面的改善状况,阐明SAP最佳使用量下煤矸石基质的水分运移规律,为无土矿区煤矸石基质水分条件改善提供依据,实现矿区煤矸石固废资源化利用,为植被生长提供适宜条件。[方法]通过室内土柱试验模拟质量分数 0%、0。1%、0。2%、0。3%和 0。4%的SAP对煤矸石基质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1)SAP可以改善煤矸石基质物理性质,随SAP使用量的增加,煤矸石基质容重呈下降趋势,总孔隙度与毛管孔隙度呈上升趋势;(2)SAP会极显著抑制煤矸石毛管水上升高度,且质量分数在 0%~0。4%范围内,随SAP使用量的增加抑制效果逐渐增强,但当SAP质量分数为 0。4%时,对煤矸石毛管水抑制程度较 0。3%差异不显著;(3)最小显著差异法拟合分析得到:煤矸石毛管水上升高度随时间变化呈幂函数增加趋势(P<0。01),上升速率与时间变化呈对数函数下降趋势;(4)在室内通风条件下,72 h内不同SAP质量分数的煤矸石基质含水率持续降低,纯煤矸石(SAP质量分数 0%)基质含水率下降趋势最大,水分损失率为 15。96%,SAP质量分数为 0。3%与 0。4%下降趋势较小,水分损失率分别为 3。90%和 3。52%,差异不显著,且作用时间越长,SAP的保水性能表现越突出。[结论]SAP可以改善煤矸石基质水分条件,且在一定范围内,含量越高改善效果越显著。因此从经济和效果两方面考虑,首选质量分数为0。3%的SAP应用于无土矿区煤矸石基质中,为植被生长提供适宜的水气条件。

    煤矸石毛管水运移高吸水树脂固废资源化利用保水性孔隙度

    宅旁绿化对北京市建筑冬季日照的影响

    刘芳妮尹豪刘芝若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当前中国居住区存在植物遮挡建筑,造成建筑日照不足的问题。通过软件数字模拟分析探究植物对建筑日照的影响,能为居住区的植物景观营造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进一步探讨人居环境改善的实施途径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板式多层住宅为参照建立理想楼间模型,根据实地调研获取的植物形态结构参数构建冠层模块单元,使用Ecotect Analysis软件分析其对建筑日照的影响。[结果](1)楼间及楼旁约 40°夹角范围内的植物冠层均会对建筑日照产生影响,楼间绿地植物对建筑日照的影响显著高于楼旁绿地,二者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皆表现为高层位置显著高于低层位置,在水平方向上的影响规律则较为复杂。(2)对建筑宅旁空间进行日照影响敏感性分级,敏感性Ⅰ级(敏感)、Ⅱ级(一般敏感)、Ⅲ级(不敏感)区域分别占空间总体积的 10。2%、56。2%、33。6%。(3)敏感性Ⅰ级区域不适合植物冠层存在,直接影响建筑日照达标;Ⅱ级区域的冠层分布影响建筑立面的总日照时数,存在影响 2 层及以上楼层日照时数达标的可能性;Ⅲ级区域的植物冠层不会对建筑日照产生影响。[结论](1)相比楼旁绿地,楼间绿地的植物冠层对建筑日照产生的影响更为广泛,且楼间绿地植物冠层的影响效果显著高于楼旁绿地。(2)楼间及楼旁绿地的植物冠层对建筑日照的影响存在着复杂的空间关系,不同位置的植物冠层对建筑日照影响的程度及范围呈现出较大差异性。(3)不同的日照敏感分区对于植物种植具有不同的要求。该区域内(Ⅰ级,Ⅱ级)植物冠层会影响到建筑日照时数,需谨慎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与管理。

    风景园林居住区绿地种植设计日照分析

    氯化锌浸渍处理对樟子松热处理材尺寸稳定性和处理能耗的影响

    王博何正斌王振宇伊松林...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弱酸性氯化锌溶液浸渍对热处理材的尺寸稳定性以及处理能耗的影响。[方法]采用质量分数 5%的氯化锌溶液浸渍樟子松试样,并进行不同温度的热处理,通过试样吸湿后的尺寸和质量变化分析,评价浸渍-热处理樟子松试样的尺寸稳定性和吸湿性,并结合红外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能耗计算,阐明浸渍-热处理对试样尺寸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能量消耗情况。[结果]氯化锌浸渍-热处理组的性能提升效果比热处理组更明显;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木材的吸湿性降低,尺寸稳定性提高,热处理组和浸渍-热处理组的体积湿胀率分别从 3。5%、3。4%下降到2。6%、2。1%;两种处理方式下的处理材红外吸收光谱图中均没有产生新的官能团特征峰,但羟基数量均随着温度升高而明显降低;处理材的相对结晶度呈上升趋势,热处理组和浸渍-热处理组分别由 36。05%、38。77%提升到 48。51%、53。04%;浸渍-热处理组试材在 160℃达到的处理效果比仅进行 180℃热处理达到的处理效果更好,同时因为前者的处理温度更低,所以能够减少处理过程中的能耗,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最高可减少 10%的能耗。[结论]相比樟子松热处理改性,氯化锌浸渍-热处理联合改性可以通过更低的热处理温度使樟子松达到相同的尺寸稳定性,有助于热处理工序的节能减排,对于力学性能方面的影响则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樟子松木材热处理氯化锌浸渍尺寸稳定性能耗差异

    新疆大果沙棘原浆、籽油和果油气味特征及产品间相关性

    曾奥许炳烨王雪孟德豪...
    132-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对新疆大果沙棘原浆、籽油及果油呈香物质进行分析,确定其气味特征及产品间相关性,为新疆大果沙棘制品的进一步开发和真伪鉴定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串联技术对新疆大果沙棘原浆、籽油和果油这 3种沙棘主要制品的香气进行研究,表征每种沙棘制品的呈香组分及其香气活度,探究 3 种沙棘产品的关键香气组分,对其进行归类和分析,明确每种沙棘产品的香气特征,并通过聚类热图和相关性分析初步探究 3 种沙棘制品的香气组分之间的关联性。[结果]3种新疆大果沙棘制品共有 64 种呈香物质,沙棘原浆最多,其次是沙棘果油,沙棘籽油最少;沙棘原浆和果油关键呈香物质以酯类为主,籽油以醇类为主。沙棘原浆与果油的香气特征相似,均以果味和酒味为主,沙棘籽油以果味、花香和油脂味为主。新疆大果沙棘原浆、籽油和果油挥发性成分含量丰富,香气独特。沙棘原浆与果油相关性更高,沙棘籽油与另外两种制品相关性较低。[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后续沙棘产品深加工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沙棘产品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呈香物质香气特征关联性

    基于YOLOv7的红外相机野生动物图像筛选

    齐建东马鐘添郑尚姿
    14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野外环境通常植被繁茂、树木杂乱,且受环境、天气、光照等因素影响,红外相机易误触发拍摄,从而捕获大量废片,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进行筛选。为解决此类问题,本研究以YOLOv7 模型为基础,对其进行轻量化改进,以实现对废片的自动筛选。[方法]本研究构建了北京密云雾灵山自然保护区 2014-2015 年期间采集到的 2 172 张野生动物图像数据集,并对图像中出现的动物进行位置标记。对 YOLOv7 网络使用不同方式进行改进:引入 MicroBlock替换YOLOv7的主干网络,使用轻量化SPPCSPC结构降低模型参数量。采用SIoU损失、LNDown下采样、BiFPN提升模型检测动物的能力。使用YOLOv5-m、YOLOv5-l、Ghost-YOLOv5-l、YOLOv6、YOLOX-M、YOLOR-CSP模型,在含有1万张图像的Snapshot Serengeti相机陷阱图像子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和验证,对比本文模型对野生动物图像的筛选效果。利用迁移学习训练自建野生动物数据集,测试冻结不同层数的训练效果。[结果]基于YOLOv7 的改进模型推理时间降低了 14。3%,每秒浮点运算次数FLOPS降低了 33。5%,参数量减少了 17。8%,误检测方面也优于YOLOv7 模型。与其他模型进行对比,改进后的YOLOv7虽未在所有指标中均达到最优,但在检测时间与精度上达到了更好的平衡。在自建数据集中使用未冻结权重方式微调效果最优,平均精度比未使用迁移学习模型提高了 12。6%。[结论]本研究为密云地区野生动物监测网络提供了更快速、准确的筛选方案。

    野生动物图像图像筛选深度学习目标检测

    利用空间分布模式与样地设计提升森林资源抽样调查精度

    胡樱馨梅安琪徐晴侯正阳...
    155-1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森林资源调查中,研究森林属性空间分布模式下的抽样设计,以突破地域限制,为抽样调查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法则。[方法]利用北京市鹫峰国家森林公园样地调查的实测数据,构建人工总体。以树木死亡率作为为森林属性的代理属性,表达空间自相关。采用系统抽样设计,并通过蒙特卡洛模拟法,评估森林空间自相关、样地大小以及系统抽样设计对抽样精度的影响。[结果](1)4种不同空间分布模式的总体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死亡率为 0%的总体、死亡率为 20%的随机模式总体、死亡率为 10%的聚集模式总体、死亡率为 20%的聚集模式总体。当死亡率为 20%,抽样强度为 2。73%时,随机模式的变异系数比聚集模式的变异系数低了 1。3%。(2)3 种不同大小的样地总体变异系数,从小到大依次为:20 m×20 m、30 m×30 m、40 m×40 m。其中,40 m×40 m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 20m×20 m和 30m×30 m对应的变异系数。(3)随着抽样强度增大,随机模式下 8×8 的主单元数目设计的人工总体的变异系数比 4×4 的约高0。02%,比 16×16的约高 0。15%;聚集模式下,8×8 的N设计的人工总体的变异系数比 4×4 的约高 0。32%,比 16×16的约低 0。54%。[结论](1)不同强度的空间自相关都会削弱抽样精度,其中聚集模式相比随机模式的影响更为显著;(2)较小的样地有利于提高抽样精度和精度的收敛速度,但合理大小的样地设计才能有效提升抽样效率;(3)系统抽样中不同主单元数目对抽样精度的影响不明显,实际调查中应避免选择样本量为1 的系统抽样,否则抽样误差难以度量。

    抽样调查空间模式样地大小系统抽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