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我国林木育种向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发展的思考

    康向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物育种 4。0"的提出,为我国林木遗传育种指明了向智能分子设计育种发展的前进方向。本文提出了理想品种的概念及其智能设计实现条件,简要综述了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历史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我国林木智能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对策等。林木遗传育种应该瞄准国家林业重大需求,有组织地选择重要树种系统布局,在推动树种高世代遗传改良及其利用的同时,准备系谱关系清晰的育种资源群体,做到等位变异有迹可循;解析重要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其调控网络,实现基因调控有据可查;建立高效的多组学大数据整合分析以及育种群体构建、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等分子设计育种技术方法体系,保证智能育种有"法"可依等。逐步解决我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为实施林木智能设计育种创造理想条件。在每一育种世代品种向理想品种选育的推进过程中,尽可能将智能分子设计育种的最新理论和技术成果应用于育种实践,选育出高产、优质、高抗的当前世代理想品种,满足国家林业发展的现实需要。

    林木育种理想品种常规育种智能分子设计育种育种发展对策

    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罗永坚王茹赵仁菲卢新雄...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珙桐是蓝果树科珙桐属唯一现存的第三纪孑遗植物,是我国一级保护的特有濒危树种。分析其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珙桐分子水平上的深入研究、物种保护和种质创新提供参考。[方法]从NCBI在线数据库下载完整的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序列,并进行蛋白编码序列筛选,再利用CodonW软件计算各基因的有效密码子数(ENC)、密码子适应指数(CAI)、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SCU)和密码子中A、T、C、G这 4 种碱基的含量,最后利用R软件计算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并绘图。[结果](1)从珙桐叶绿体基因组中共筛选出 59 条蛋白编码序列,总的鸟嘌呤和胞嘧啶碱基(GC)平均含量和密码子第 3 位碱基的GC平均含量分别为 38。05%和 30。63%,CAI平均值为 0。18,ENC平均值为 48。52,表明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基因表达水平较低,且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2)ENC-plot、PR2-plot、中性绘图和对应性分析表明,影响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的最主要因素为选择压力。(3)共筛选出 12个最优密码子。[结论]珙桐叶绿体基因组同义密码子使用偏好性较弱,除了主要受选择压力影响外,还受到突变压力、碱基组成和基因表达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筛选出 12 个最优密码子,可用于未来珙桐的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研究之中。

    珙桐同义密码子偏好性最优密码子叶绿体基因组氨基酸

    槲树雌花和种子生长发育动态研究

    祁永梁柯梦吴志勇佀化玙...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槲树雌花发育的生殖周期和发育时序特征。[方法]以人工控制授粉后不同发育时期的槲树雌花为试验材料,通过形态学、生理指标测定和石蜡切片等检测方法,对授粉前后不同发育时期雌花及子房的外部形态、种子发育进程和败育动态进行观察。[结果](1)在雌花整个生长发育过程,刺苞逐渐变硬,苞片由绿转黄,柱头不断萎缩,花柱不断缩短;子房体积不断膨大,外围壳斗逐渐增厚,于授粉后 140 d左右形成棕褐色橡子。(2)授粉后 17 d,胚珠发育完成;授粉后 30 d,胚囊发育成熟;授粉后 38 d,初生胚乳核出现,原胚形成;之后经过了大约 13d休眠后,依次经历球型胚、心型胚、鱼雷胚和子叶胚的分化;而胚乳作为滋养组织,一直处于高度分裂状态,在种子成熟期被子叶全部吸收利用,最终收获无胚乳的成熟种子。(3)初步明确了槲树种胚在整个生长周期内共存在 2 次败育高峰期,分别在授粉后 69d和 99 d。(4)种子败育的表观形态主要表现为败育胚子房壁褐化、胚珠皱缩,显微结构上则主要表现为珠被发育异常、胚胎畸形或空腔胚囊。[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槲树雌花分化和种子形成过程外部形态变化与内部解剖特点之间的关系,可为今后栎属胚胎学研究、开花结实机理和胚败育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槲树雌花分化种子形成胚胎发育败育

    阿勒泰地区生境质量的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卢梦王鹤松荀雪
    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揭示阿勒泰地区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方法]基于 1990-2021年逐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和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和生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究生境质量指数的驱动因子。[结果](1)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以裸地和草地为主,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森林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北部,1990-2021 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裸地和草地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二者转化为耕地、森林和建筑用地,其间草地面积大幅度下降,而耕地、森林、建筑用地面积有较大上升。(2)空间格局上,阿勒泰地区的生境质量呈现出西北和北部地区高、南部地区低的空间特征,生境质量高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森林、草地以及水体区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南部裸地区域。同时,1990-2021 年间生境质量平均值由0。513降至 0。508。(3)土地利用程度和潜在蒸散发是驱动阿勒泰地区生境质量的两个主要因子,二者均与生境质量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年均温及年降水量与生境质量的相关性则较弱。[结论]阿勒泰地区生境质量整体呈轻度下降趋势,且与土地利用程度显著相关。未来应继续推进林草生态治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研究结果有助于增进对当地生境质量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过程的理解,可为阿勒泰地区以及其他西北干旱区的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变化InVEST模型生境质量驱动因子

    联合微波与光学时间序列影像的马尾松林松材线虫病遥感识别

    童彤林思美李林源罗涛...
    4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大范围准确监测林区松材线虫病感染情况对森林疫情防治和经营管理具有重要作用。现有研究往往采用单时相或少量时相数据,松材线虫病遥感监测易受森林背景和非寄主树木影响,导致监测精度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单一数据源往往对病害特征刻画不足,例如被动光学数据侧重描述森林冠层水平结构信息,但易受云雨影响造成数据缺失,而主动微波数据对森林垂直结构和水分含量敏感,但存在噪声高、色素敏感性低以及地形影响大等问题。因此,联合主动微波与被动光学时间序列遥感影像数据,有望在降低环境因素影响的同时追踪同一林分的时序变化特征,进而提升松材线虫病探测的准确性与鲁棒性。[方法]利用厘米级分辨率无人机影像标记样本,联合Sentinel-1 C波段微波和Sentinel-2光学时间序列数据,构建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算法的松材线虫病害监测模型。分别评估微波模型、光学模型和微波与光学联合模型在松材线虫病监测方面的性能,以及最优模型在不同环境因子下的表现。[结果](1)联合了微波和光学的模型精度(总体精度为 80。62%,Kappa系数为 0。61)略高于单一光学模型的精度(总体精度为 79。58%,Kappa系数为0。59),并明显高于单一微波模型的精度(总体精度为 68。87%,Kappa系数为 0。36),说明了微波与光学时间序列联合数据在松材线虫病害监测中具有优势;(2)模型通常在缓坡、阳坡、低海拔、高覆盖度条件下展现出更高精度。[结论]本研究充分利用多源遥感卫星数据,为松材线虫病大范围准确监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松材线虫病监测光学时间序列数据微波时间序列数据植被指数机器学习

    两种丛枝菌根真菌定殖青山杨后对舞毒蛾的抗性研究

    赵佳齐方静谭明涛武帅...
    5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青山杨抗虫性的影响以及舞毒蛾对AMF定殖青山杨的适应能力,为AMF定殖青山杨后抗虫性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以对照(CK,无AMF定殖)、根内根孢囊霉(GI)或摩西管柄囊霉(GM)定殖的青山杨叶片饲喂舞毒蛾幼虫,统计 3、4、5 龄幼虫的体重、体长、头壳宽和食物利用率,测定 4、5 龄幼虫解毒酶酸性磷酸酯酶(ACP)和碱性磷酸酯酶(AKP)的活性。[结果]GI组 3、4 龄幼虫的体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 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GM组 5龄幼虫的体长、体重、头壳宽、食物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GI组 3 龄幼虫取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5龄显著低于对照组,GM组 5 龄显著高于对照组,3、4 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GI组AC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P在 4龄显著高于对照组,5 龄AK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GM组两种解毒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GI定殖的青山杨能促进舞毒蛾低龄幼虫的生长,对舞毒蛾老熟幼虫的生长影响不显著。GM定殖青山杨叶片促进了舞毒蛾幼虫的生长发育,提高了食物的利用效率,激发了幼虫体内磷酸酯酶活性,表明舞毒蛾对GM定植的青山杨有更好的适应性。AMF对树木及植食性昆虫的影响具有种类特异性,GI定殖对青山杨的抗虫性的影响呈中性,GM定殖对青山杨的抗舞毒蛾产生负效应。

    丛枝菌根真菌青山杨舞毒蛾生长发育解毒酶活性

    造林密度和混交比例对水曲柳生长形质及空间利用能力的影响

    肖伟伟王龙凤王树力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造林密度和混交比例下水曲柳生长形质及空间利用能力的变化规律,为培养大径材水曲柳人工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帽儿山林场 1998年营造的 4 种不同造林密度(分别为 10 000、4 400、2 500 和 2 200 株/hm2)的水曲柳纯林以及两种不同混交行数比(分别为 1∶1 和 3∶3)、造林密度为 2 500 株/hm2 的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水曲柳的生长指标、形质指标和空间利用能力指标,运用改进层级分析法获得综合评价值。[结果]4 400株/hm2、10 000株/hm2 纯林中水曲柳生长指标评价值和空间利用能力评价值比 2 500 株/hm2 纯林分别降低3。15%、2。58%和 8。62%、2。58%,2 200株/hm2 纯林中水曲柳生长指标评价值、形质指标评价值和空间利用能力指标评价值分别比 2 500株/hm2 纯林提高 21。89%、7。41%和 2。94%。混交行数比 1∶1 和 3∶3 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生长指标评价值、形质指标评价值和空间利用能力指标评价值分别比 2 500 株/hm2 纯林提高 12。18%、9。05%、17。92%和 22。98%、12。14%、25。77%。水曲柳综合评价值从大到小为混交行数比 3∶3 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2 200 株/hm2 纯林、混交行数 1∶1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2 500株/hm2 纯林、4 400 株/hm2 纯林和 10 000 株/hm2 纯林。[结论]随着造林密度的降低纯林水曲柳个体质量显著提高,混交林能显著提高水曲柳个体质量,建议营造密度为 2 500 株/hm2 混交行数比为3∶3的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

    水曲柳人工林形质造林密度混交比例

    东北阔叶红松林4种树木幼苗光合荧光特征对氮添加的响应

    王宣璎张翼范秀华
    6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从光合荧光角度探究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的 4 个主要树种幼苗对氮添加的响应差异,为氮沉降加剧背景下东北地区人工造林树种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并对未来氮沉降浓度增加情况下森林演替做出推测。[方法]选取阔叶红松林 4个演替阶段的代表树种白桦、蒙古栎、紫椴、红松为研究对象,在吉林省舒兰市地区人工造林,设置空白对照(0 kg/(hm2·a)),低氮(50 kg/(hm2·a))和高氮(100 kg/(hm2·a))3 种氮梯度模拟自然氮沉降,测定不同氮处理下植株光合参数、光谱反射参数、荧光参数等指标,进行方差分析与均值多重比较。[结果]白桦的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氮条件下均保持最高,且各项数值受氮影响较小;蒙古栎的净光合速率在低氮下由于叶绿素含量上升而显著提高,在高氮下受气孔、电子传递能力减弱等限制显著下降;紫椴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较低,电子传递受阻,受到光抑制较强,净光合速率在不同氮条件下均最低,且不同氮处理下无显著差异;红松的净光合速率在施氮条件下由于电子传递速率减弱而下降。[结论]因此推测在低氮浓度下蒙古栎的生长会占据很大优势;氮浓度过高时阔叶红松林前期仍以白桦为主,而中期蒙古栎会受到抑制,紫椴占据优势,后期红松的生长会受到高氮抑制。

    氮添加光响应曲线荧光白桦蒙古栎紫椴红松

    黑河上游年径流模拟模型优选与归因分析

    吴子晗计嘉晨张帆
    80-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对黑河上游年径流量的影响,为区域水资源保护与规划利用提供科学支持。[方法]研究综合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Pettitt检验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 1954-2020 年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进行趋势检验,识别年径流序列趋势变化的突变点并划分基准期与分析期。在此基础上,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灰色时间序列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基准期年径流变化,优选模拟效果最佳模型,进而借助优选模型与径流变化归因方法,定量解析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要素对年径流变化的驱动规律。[结果]趋势检验发现,年径流序列在1982年和 2006年前后发生了突变,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可划分为 1954-1982 年(基准期)、1982-2006 年(分析期 1)和 2006-2020年(分析期 2)3个阶段。在基准期年径流序列的模拟中,BP神经网络模型在验证期的相对误差(0。79%)、纳什效率系数(0。84)与拟合优度(0。84)3个参数上相较其他模型优势明显。借助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年径流变化归因分析,发现人类活动导致年径流在 1982-2020年间减少的平均值为 7。56×108 m3。但 2006-2020 年间黑河上游人类活动对径流的负面贡献率较 1982-2006年间减少约 18。00%。详细解析气候变化对年径流量的影响,发现在 2006-2020 年间,降水量与蒸散发对年径流的贡献率较 1954-1982 年分别增加约 11。00%和 8。00%。[结论]BP神经网络模型对于黑河上游年径流序列模拟有较好效果,模拟合格率达 94。23%,最大误差仅为 1。36%;黑河流域上游年径流量序列在 1982 年和 2006年发生了趋势突变,1982年后人类活动强度增大导致上游年径流量减小,2006 年后黑河流域综合治理效果显现,人类活动对年径流量的负面效应减弱;1982-2020 年期间的气候变化影响中,蒸散发与降水对径流的贡献分别占46。57%与53。43%。

    年径流模拟归因分析人类活动气候变化黑河上游

    基于MaxEnt模型的不同气候情景下假俭草中国适生区预测

    徐京亚刘恬臧国长郑轶琦...
    91-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通过生态位模型分析评价假俭草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及制约其当代分布的主要因子,为草坪建植管理和引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 262个假俭草的地理分布记录和 19 个生物气候因子,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对该物种当代和未来的适生分布区和面积进行预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对模型精度进行验证。[结果]影响假俭草适生区分布的主要因子是最干季度降水量(bio17),次要因子是平均日较差(bio2)、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bio4)和年降水量(bio12);在当代气候条件下,假俭草总适生区面积约为 183。55×104 km2,主要集中在我国东南部亚热带地区;在未来气候情景下,假俭草的总适生区面积相较于当代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低、高适生区相较于当代总体而言呈现下降的趋势;通过空间格局变化得出,假俭草适生区保留率为 90。14%~94。21%,另外,假俭草质心均位于湖南省湘潭市,推测该地区可能是假俭草的多样性分布中心。[结论]本研究得出降水是影响假俭草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今后引种栽培以及草坪建植管理时应予以重视。

    假俭草MaxEnt模型适生区生物气候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