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理想森林及其经营的遗传学思考

    康向阳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当今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如何在此基础上科学、生态、节俭地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林地生产力,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作用,是我国林业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首先基于森林永续利用思想理论的回顾,提出遗传学层面的理想森林概念,即拥有与分布区自然地理相适应的树种组成及群体遗传结构,优势树种持续保持丰富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以及自然稀疏和自然更新能力,且生长等目标性状相关基因的正向等位变异高度聚合,可在更短时间内形成与立地环境相匹配的生态适应性和最高生产力的森林。通过不同森林类型的遗传特点分析,进一步提出基于遗传学和生态学原理,充分利用自然选择和竞争等生物间及其与环境间的互作机制等自然力,并采取一定的人工辅助措施促进森林群体遗传进展和稳定性,培育生产力高的健康森林的理想森林经营概念。认为遗传基础窄化的商品林适合采取法正林类模式集约经营,而遗传基础宽泛的商品林则适合采取理想森林经营。并针对我国森林遗传品质劣化的问题,提出从良种抓起,铸牢森林遗传基础,推动森林遗传进展,重塑森林遗传品质的理想森林经营基本路径。建议在今后的森林质量提升工作中,应以理想森林为目标,建立森林经营国家机制,重构国家公益林和商品林比重,严格森林分类管理和分类经营,加强森林基础科学研究,按种子区划育种、制种和用种,通过专业化的理想森林经营,实现国家森林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理想森林经营国家机制商品林遗传进展遗传品质自然稀疏自然更新

    东北胡桃楸次生林生长随林龄和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

    罗也王君杨雨春何怀江...
    10-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研究胡桃楸次生林生长随林龄和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探讨胡桃楸不同龄组生长的适宜林分密度,以期为胡桃楸次生林经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本研究在东北三省东部张广才岭(ZGCL)、老爷岭(LYL)、长白山(CBS)和哈达岭(HDL)4个调查地区,设置不同的胡桃楸林龄、林分密度调查样地,分析其胸径(DBH)、树高、蓄积等指标与林龄和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1)长白山地区胡桃楸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量值均最大,显著大于其他地区(P<0。05),各指标大小关系为CBS>LYL>ZGCL>HDL。(2)通过模型拟合,林龄与胡桃楸胸径、树高、蓄积以Logistic模型拟合效果最优(R2值分别达到0。983、0。962和0。973),林分密度与胡桃楸胸径、树高、蓄积以二次项模型拟合最优(R2值分别达到0。834、0。666和0。859)。(3)各地区胡桃楸胸径、树高和蓄积大小均随着林龄的增加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且前期增速较大,当达到50年之后,增速变缓。(4)各地区胡桃楸胸径、树高和蓄积大小均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低密度下降低趋势较小,超过一定密度后,降低速度较快。(5)4个地区胡桃楸胸径、树高和蓄积生长情况表现为:<40年时,在450~550株/hm2的中等林分密度下生长最好;>40年时,在350~450株/hm2的低林分密度下生长最好,即胡桃楸林龄越大,对于林分密度的要求越高。[结论]初步探明了不同地区胡桃楸不同林龄的适宜控制密度,即可通过人工抚育和疏伐等方式控制不同林龄段林分密度,满足胡桃楸的生长空间。该结果可为胡桃楸次生林经营提供一定支撑。

    森林经营胡桃楸次生林林龄林分密度

    晋西黄土区沟谷不同部位植物多样性

    江姗魏天兴范德卉于欢...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沟谷进行更精准的保护和修复,从植物多样性和生态位宽度等方面,对沟谷不同地貌部位(沟底、沟阳坡和沟阴坡)的自然恢复能力进行了研究。[方法]通过在山西吉县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分析不同部位植物的群落生长特征及其多样性,比较不同地貌部位植物群落间的相似性。[结果](1)研究区灌草植物共有40科76属98种,其中灌木17科27属34种,草本29科51属64种。灌木层科属种总数表现为沟阳坡>沟阴坡>沟底,草本层为沟底>沟阴坡>沟阳坡。(2)灌木层优势种为:黄刺玫、荆条、木蓝。草本层优势种为:芦苇、黄花蒿、披针薹草。在灌木层,沟底黄刺玫和杠柳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沟阳坡和沟阴坡中荆条和木蓝的生态位宽度较大。在草本层,沟底芦苇和白莲蒿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沟阳坡和沟阴坡中披针薹草的生态位宽度较大。(3)在沟底、沟阳坡和沟阴坡间Margalef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指数并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各群落间Jaccard系数0。50 ≤ q<0。75。Jaccard系数在沟阳坡和沟阴坡间达到最大,为0。630。[结论]整体来看,沟谷的自然恢复能力强,地貌部位中沟阳坡和沟阴坡自然植被恢复能力比沟底强。不同地貌部位的群落组成复杂度表现为沟阳坡>沟阴坡>沟底。沟谷不同地貌部位优势种不同,从沟阳坡到沟阴坡再到沟底,随着光照的减少和水分的增加,优势种由耐旱喜阳植物发展为耐阴植物。

    植物多样性生态位水土保持沟谷

    青海省东北部森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驱动因素

    胡彦雯林森炫陈贝贝赵秀海...
    28-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青藏高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青海省东北部是整个青藏高原乔木林的重要分布区域,探讨青海省东北部森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可以为气候变化条件下的物种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青海省东北部森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9个乔木样方、116个灌木样方和116个草本样方林下物种多样性的野外调查数据,利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分析林下物种多样性和生物(林分结构)、非生物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和土壤等)之间的关系。[结果](1)青海省东北部森林群落树种组成单一,多以纯林为主,物种多样性主要由林下植被贡献。29个乔木样方共调查到维管植物108种,隶属44科89属,物种组成以蔷薇科、忍冬科和小檗科植物为主。林下层中,草本物种多样性显著高于灌木物种多样性(P<0。001)。(2)气候和林分结构是影响林下物种多样性最重要的驱动因素,相对影响分别占34。9%和26。2%。(3)灌木层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的关键驱动因素不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主要受林分结构影响(44。0%),而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主要受到土壤(28。8%)和气候(28。2%)等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结论]青海省东北部森林群落林下灌木层植被和草本层植被物种多样性的驱动机制存在差异,因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物种的反馈机制。

    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物种多样性林分结构地形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

    不同火烈度下山西太岳山油松林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叶功能性状

    冯浩育陈思帆索奥丽龚俊伟...
    3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林火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干扰因子,灌木作为森林群落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火后灌木物种多样性以及叶功能性状的变化,可为火后林下灌木层植被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西太岳山油松林灌木优势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火烈度(对照、轻、中、重度火烧)样地进行物种多样性调查及样品采集。计算4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测定优势灌木叶片的8个叶功能性状指标(叶磷含量、氮磷比、叶钾含量、叶氮含量、叶有机碳含量、叶干物质含量、叶厚度、比叶面积)。运用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研究物种多样性与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火烈度之间的差异显著性、变化及变异情况,采用相关性分析探究物种多样性间、叶功能性状间及其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Pielou指数在重度火烧时具有最大值0。90,其大小按顺序为重度>中度>对照>轻度,而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均在中度火烧时出现最大值1。65、0。74、1。43,且均有中度>重度>对照>轻度的规律。不同火烈度间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不同的差异显著性(P<0。05)。(2)叶有机碳含量(5。00%)变异系数最小,比叶面积(20。30%)变异系数最大。(3)除叶钾含量之外,其余叶功能性状在不同火烈度间均差异显著。随着火烈度的增加,叶干物质含量、叶磷含量、叶厚度逐渐增大,而叶有机碳含量先减小后增大。(4)叶功能性状之间、物种多样性指数之间、叶功能性状与物种多样性指数间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结论]火烈度对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叶功能性状均具有显著影响,叶功能性状与物种多样性间存在较强的耦合关系。

    火烈度灌木物种多样性叶功能性状相关性分析

    林窗对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周来程小芳张梦弢
    4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窗大小和光因子对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为森林物种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关帝山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按面积等级选取12个林窗,于各林窗内设置3个5m×5m样方,以调查样方中的灌木。同时,在每个5 m × 5 m样方内设置1个1 m× 1 m的草本调查样方。设置12个面积相同的林内对照样方(CK),并采用同样的方法调查植被。应用Simpson优势度指数(H')、Shannon-Wiener 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sw)、Margalef丰富度指数(D)4种多样性指标,分析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不同面积等级林窗中物种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差异。调查不同面积林窗的光因子指标,并分析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不同面积林窗中光因子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结果]在调查的12个林窗中,共记录到灌木植物8种,草本植物32种。林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大于林内,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仅有Ⅲ级林窗和Ⅳ级林窗大于林内;对于灌木层,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H值呈现先增高后降低趋势,其中Ⅲ级林窗内的H值最大,Ⅰ级林窗内的H值最小,均大于CK,但草本层的H'指数与林窗面积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对于草本层,H、H'、Jsw、D在小林窗最大,随林窗面积增大而逐渐减小,但均大于CK。草本层的D值较灌木层高,其随林窗面积增加的变化趋势比灌木层更加明显。林窗内的直射辐射量、散射辐射量和总辐射量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而显著变化(P<0。05)。随着林窗面积的增大散射辐射量和总辐射量也随之增大,而直接辐射量是随着林窗的面积增大先减小后增大,在林窗面积为50~100 m2时,直接辐射量最小。[结论]林窗面积在100~150 m2时有利于提升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在0~50m2时有利于提升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水平,而在50~100 m2林下群落物种丰富度最高;林窗内适宜的光因子有利于增加林下植被物种多样性,而过高的光因子反而不利于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形成。华北落叶松天然次生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保护过程中,应以中小面积的林窗为主。

    森林生态林窗光因子物种多样性天然次生林华北落叶松

    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核算研究

    张宁张志涛王月华文彩云...
    57-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对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实物量和价值量进行核算,摸清吉林省森林资源家底,反映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静态状况、动态状况及其经济贡献,为吉林省科学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也为我国开展森林资源核算研究提供实践参考。[方法]以吉林省第8次、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实物量数据源,计算吉林省林地面积、林木蓄积存量及两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的变动量;结合2018年调查获得的相关成本价格数据,采用年金资本化法、重置成本法、收益净现值法、市场倒算法计算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价值存量;采用不同核算账户分别对吉林省林地林木实物存量及其变动量以及价值存量进行列示。[结果](1)两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吉林省林地面积由856。19 × 104hm2增加至 904。79 × 104 hm2,林木蓄积量由 96 534。93 × 104 m3 增加至 105 368。45 × 104 m3,分别增加了 5。68%、9。15%,增幅明显。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吉林省天然林总面积和蓄积量达616。64 × 104 hm2、89 582。59 × 104 m3,同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末相比,分别增加了 3。90 × 104hm2和7 673。03 × 104 m3,增加了 0。64%和9。37%;人工林总面积和蓄积量达177。84 × 104hm2、11 757。47 × 104m3,同第8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末相比,分别增加了 14。11 × 104hm2和1 309。60 × 104m3,增加了 8。62%和12。53%。(2)第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吉林省林地资源资产价值为1 903。28 × 108元,林木资源资产价值为1 037。64 × 108元,共计2 940。92 × 108元。[结论]两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期间,吉林省林地林木资源总量不断增加,森林资源资产不断积累,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福祉,也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核算林地林木资源核算实物量价值量存量变动量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张初蕊陈立欣王丽群宋午椰...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黄河流域生态恢复背景下,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时空动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基于2001-2020年20期的黄河流域土地利用数据,计算黄河流域ESV,利用空间自相关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揭示黄河流域ESV的时空分异动态特征,并引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黄河流域ESV时空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1)2001-2020年黄河流域ESV整体呈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中调节服务价值所占比重最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草地和林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2)黄河流域ESV空间上存在显著正相关。大多数地区,局部空间自相关指标时间路径的相对长度和弯曲度较小,结构比较稳定,但空间依赖效应较弱。ESV移动方向中负向协同增长占比最大,呈低速增长特征。2001-2020年ESV时空凝聚概率超过80%,说明黄河流域ESV局部空间格局呈现相对锁定状态。(3)流域ESV驱动因素中,年降雨量主要起负向作用,年均气温和植被覆盖则主要起正向作用,而人口密度与夜间灯光指数的影响作用相对较弱。[结论]黄河流域ESV增长现状相对稳定,短期内较难改变,在影响ESV变化的因素中自然因素起主导作用。

    黄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跃迁时空地理加权回归关键驱动因素

    气候变化对我国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的影响

    刘阳王鹤松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油松是我国北方地区重要的针叶树种,根系发达,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发挥着重要的生态防护功能。研究油松的生态特征及分布边界,探索油松的最佳造林区,了解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分布在气候变化下的变迁,为气候变化背景下合理规划油松的造林和经营方案提供支持。[方法]基于油松人工林在中国地区221条有效分布记录和22个环境因子变量,结合ArcGIS,运用MaxEnt模型模拟气候变化情景下油松人工林的潜在分布,确定制约油松人工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和适宜区间,预测油松人工林适生区在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地理分布及面积的变化。[结果](1)MaxEnt模型的AUC值达到0。955,说明模拟的结果可靠。(2)当前油松人工林在我国的适生区面积为98。90 × 104km2,集中分布在秦岭以北的地区,包括太行山、黄土高原、燕山和辽西等山地。影响油松人工林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为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干季度平均温度、最冷月最低温度和海拔。其中,最暖季度降水量是影响油松人工林分布的首要因子,适宜范围为223~389 mm。最干季度平均温度的范围为-5~5℃,最冷月最低温度的范围为-14。5~-3。5℃,适合油松生长的海拔高度在100~2 100 m之间。(3)从1931-2020年的变化趋势来看,油松适生区的南界基本没发生变化,一直是岷山—秦岭—大巴山一线,向西到达祁连山南端和贺兰山东南侧,并没有向西北扩张。而油松适生区的北界却一直向北延伸,纬度大概向北扩张3。5°,高适生区重心同样也向北迁移。因此油松适生区面积一直呈增加的趋势。(4)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来看,在2041-2060年和2061-2080年两个时期,油松的潜在适生区继续呈现向北迁移的趋势,高适生区面积呈现先增加再减少的趋势。[结论]气候变化会导致油松适生区向北扩张,同时在黄土高原和秦岭地区高适生区呈现破碎化,引种栽培油松时需谨慎。在燕山北部和辽宁西部的高适生区范围比较稳定,适合继续扩大种植。

    气候变化油松人工林适生区最大熵模型历史分布

    气候变化下中国油茶毒蛾潜在分布区模拟预测

    杨柳刘君昂周国英何苑皞...
    9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油茶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木本油料作物,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油茶毒蛾是油茶的主要病虫害之一,严重制约了油茶的产量和质量。本研究针对油茶毒蛾的潜在分布开展模拟预测,以期为油茶毒蛾的预警和具体防控行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油茶毒蛾在中国的有效地理分布数据和生物气候数据,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和ArcGIS软件,模拟预测油茶毒蛾在当前气候条件的潜在分布,以及SSP 1-2。6、SSP2-4。5和SSP5-8。5 3种气候情景下2050年和2070年油茶毒蛾在中国潜在适生区分布范围,并分析了制约其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1)影响油茶毒蛾适生区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为最干月降水量、年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度和温度日较差月均值。当最干月降水量28~148 mm、年降水量1 290~2 080 mm、最冷月最低温度1。0~10。1℃、温度日较差月均值7。2~8。5 ℃时最适宜油茶毒蛾的生存。(2)当前气候条件下,油茶毒蛾总适生区面积约占我国国土面积的20。0%,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华南地区,高度适生区面积为64。2 × 104 km2,中度适生区面积为61。8 × 104 km2,低度适生区面积为66。0 × 104km2。(3)在未来两个时期和3种气候情景下,油茶毒蛾适生区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大,新增适生区面积在9。3 × 104~33。0 × 104 km2之间,地理分布中心迁移距离在24。4~125。1 km之间。气候变暖越明显,油茶毒蛾的潜在分布区面积增加越多,地理分布中心点的迁移距离越远。[结论]油茶毒蛾在中国的适生区范围较广,几乎囊括了中国南部所有的省份。在未来气候情景下,油茶毒蛾的适生区将向北、向西等高纬度的内陆地区扩张。为此,建议相关部门应提前制定预案和政策,加强对油茶毒蛾的观测和防控,减少其对油茶产业造成的损失。

    油茶油茶毒蛾MaxEnt模型环境因子适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