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阴燃过程中的温度变化及主要气体释放特征

    唐抒圆高博于渤王晓迪...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模拟阴燃过程,研究土壤表层温度变化规律和气体释放特征,为阴燃燃烧动力学、阴燃蔓延机制和阴燃火灾监测等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阴燃炉实验,分析测定不同燃烧时间下的土壤温度和气体(CO2、CO)释放量,及不同含水率(20%、30%、40%)对气体释放量的影响.[结果]阴燃过程中土壤表层温度呈现先快速增加,然后保持平稳,最后快速下降直至熄灭的变化趋势;根据土壤表层温度变化特征,将阴燃过程分为点燃期、上升期、稳定期和熄灭期4个阶段,各阴燃阶段校正燃烧效率(MCE)均小于0.75;阴燃过程中CO2平均释放量为316.23 mg/m3,CO平均释放量为101.25 mg/m3;阴燃过程中CO呈现持续性释放状态,CO2呈现间歇性释放状态;燃烧时间对CO2和CO释放量存在显著性影响,但CO2和CO释放量不存在相关关系;不同含水率下,CO2释放量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但CO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根据阴燃中的温度和气体变化,阴燃在14 h后出现向明燃转化的趋势,但由于土壤中可燃物含量下降,最终未转化为明燃;由于含水率升高导致土壤氧气含量下降和热量损失增加,因此CO2释放量降低;在含水率20% ~40%的条件下,阴燃均可以维持蔓延传播,因此CO释放量无显著性差异.

    兴安落叶松人工林阴燃温度变化含水率气体释放

    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磷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陈贝贝杨浩姜俊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北京平原地区主要造林树种叶片氮(N)和磷(P)再吸收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讨不同树种对平原造林地生境的生态适应及养分利用机制.[方法]以刺槐、千头椿、旱柳、毛白杨、白蜡和油松等主要造林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其新鲜叶、凋落叶的N、P含量,计算叶片N、P再吸收率并分析其与叶片、土壤养分指标的关系.[结果]刺槐的叶片N含量最高,旱柳的叶片P含量最高;白蜡叶片的N:P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毛白杨叶片的N:P最低,刺槐、千头椿、旱柳和油松之间叶片N:P差异不显著.不同树种凋落叶N、P含量及N:P与新鲜叶养分相关性不同.刺槐叶片N再吸收率和千头椿叶片P再吸收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多数树种的叶片N再吸收率或P再吸收率与其凋落叶养分含量表现出显著负相关.[结论]刺槐、旱柳、白蜡和油松的生长受到P限制,千头椿和毛白杨生长受到N限制.树种能通过叶片N、P再吸收来适应养分限制环境.建议在平原林养护中加强林分结构调整、凋落叶归还林地、人工补植补造等措施以改善平原林养分限制状况.

    北京平原地区造林树种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化学计量比

    北京山区栓皮栎对土壤水分吸收与利用

    牛云明贾国栋刘子赫王欣...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北京山区优势树种之一栓皮栎林的液流特征、水分利用策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树木吸水过程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北京山区人工林管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热扩散原理(插针式)茎流计和稳定氢氧同位素测定了2015-2017年间栓皮栎不同季节的液流速率与水分利用来源,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1)栓皮栎非生长季不同阶段(11-12月和1-3月)液流活动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休眠期逐渐结束日均液流速率逐渐升高,液流速率范围为2×10-4~3×10-4 cm/s;生长季液流速率日波动较大,为1.5×10-3~1.7×10-3 cm/s.在观测期间,不同年份的展叶期4-5月栓皮栎液流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6-10月栓皮栎液流速率存在显著差异;(2)栓皮栎对不同深度土壤水分利用比例随季节性发生变化较小,各土层对该树种水分活动的供给较为平均.非生长季栓皮栎对0~40 cm、40~80 cm、80~100 cm土层土壤水的吸收利用比例分别为(36.0±3.5)%、(41.0±1.6)%、(23.0±2.3)%.生长季栓皮栎对0~4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增加,为(39.3±2.6)%.对40~8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基本没有变化,为(40.0±1.5)%,对80~100 cm土壤水利用比例减少,为(20.7±1.8)%;(3)日蒸腾量与栓皮栎在生长季对40~80 cm土壤水的利用比例呈负相关,与对80~100 cm土壤水的利用呈正相关.[结论]在栓皮栎现有的季节性水分利用格局下,生长季的蒸腾量的增加会使其扩大对深层土壤水的吸收比例,对栓皮栎维持蒸腾具有重要意义.

    水分利用液流氢氧同位素相关性

    栓皮栎和锐齿槲栎幼苗光合特性对高温胁迫的响应

    张星王苗苗李国雷白正甲...
    25-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栓皮栎、锐齿槲栎一年生幼苗光合生理特性对夏季高温胁迫的响应,以及其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间的关系,为高温条件下的栎类幼苗培育和耐热性树种筛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2种栎树幼苗为材料,设置3个温度梯度:27℃(对照,CK)、35℃(HT1)、42℃(HT2),在人工气候模拟室进行连续8 d(每天固定6 h)的高温胁迫处理.观测分析高温胁迫对2种栎类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y、NPQ、YⅡ、qP)、气体交换参数(Pn、Gs、Ci、Tr)及快速光响应曲线的影响.[结果](1)2个高温处理均未影响2种栎树幼苗叶片的光系统Ⅱ活性(Fv/Fm)和天线色素的光能耗散(NPQ).随高温胁迫程度提高,2种栎树幼苗通过抑制PSⅡ反应中心电子流动(qP)、降低实际量子产率(Fy、YⅡ)、削弱电子传递速率(rETR)等手段来适应高温逆境环境.(2)高温胁迫能显著影响2种栎树Pn、Gs和Ci.35℃时,2树种Pn、Gs和Ci均显著降低;42℃时,2树种Gs均不升高,而Ci均呈上升趋势.解除高温胁迫后,除栓皮栎HT2组外,各项气体交换参数基本恢复初始数值.此外,高温胁迫对栓皮栎Gs和Ci影响更为显著.(3)在HT1高温处理下,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受抑制的主要因素是气孔限制,在HT2高温处理下,对2种栎类幼苗光合作用能力产生影响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结论](1)2种落叶栎幼苗光合作用的内在调控机制与升温程度相关.(2)2种落叶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光合能力均降低,但锐齿槲栎幼苗在高温胁迫下能维持较高的电子传递速率,保持相对较高的光合作用潜力,对高温胁迫的耐性比栓皮栎幼苗强.

    栓皮栎锐齿槲栎高温胁迫光合特性内在调控机制

    不同种源栎属和锥属橡实品质差异及综合评价研究

    孙佳成武妍妍朱景乐孙永玉...
    3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和比较不同种源栎属和锥属橡实品质特征,充分挖掘其果用资源潜力,为今后两属优良种质资源选育、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收集了我国15个省(市)的6个种28个种源栎属和7个种48个种源锥属的橡实,对其形态、营养物质和多酚类物质及其抗氧化能力进行测定,并利用因子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形态特征方面,栎属橡实体型上多为椭球形,而锥属橡实多为近圆球形,前者体型大小和重量分别约为后者的1.5倍和2倍.(2)种仁营养物质方面,栎属可溶性糖含量约为18.31~79.94 mg/g,其中,麻栎、短柄枹栎和蒙古栎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栎属平均值;锥属整体水平上可溶性糖含量较低,约为20.16~52.08 mg/g,而苦槠和黧蒴锥等个别种可溶性糖含量达到栎属平均水平.栎属淀粉含量为169.33~382.27 mg/g,锥属淀粉含量为130.29~544.12 mg/g,整体高于栎属,但黧蒴锥的淀粉含量显著低于各个种.栎属和锥属的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平均值相差较小,但各个种之间具有显著差异.(3)种仁功能性成分方面,栎属总多酚含量为54.64~242.90 mg/g,锥属总多酚含量为1.28~138.11 mg/g,前者平均值约是后者的4.5倍.除苦槠和黧蒴锥外,其他锥属总多酚含量极低,为1.28~4.66 mg/g,且总黄酮和可溶性单宁含量变化趋势与总多酚类似.栎属维生素E含量高于锥属平均值,而锥属中除多酚含量高的苦槠和黧蒴锥之外,其他种维生素E含量均较低.两属中25号短柄枹栎抗氧化活性最高,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可达82.98%.(4)综合得分排名发现,16号种源橡实体型最大,多酚类物质含量较高;20号种源橡实体型较大,淀粉和多酚类物质较高,可溶性蛋白和总氨基酸含量适中,各方面整体表现平稳;排名前十的橡实分别为16、17、20、14、2、24、28、8、3、19号种源的橡实.[结论]我国栎属和锥属种质资源的橡实形态、营养、功能成分等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程度较高,其中,筛选出了10份综合排名靠前的优质橡实种源.研究结果为后续富含淀粉和富含多酚类物质的优良新品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种质资源.

    橡属锥属橡实品质综合评价

    转BpCCR1基因白桦生长适应性分析及优良株系选择

    王楚王阳邹建军彭儒胜...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客观评估7年生转BpCCR1白桦在3个试验地点的生长适应性与稳定性,筛选优良转基因株系,为环境释放及生产性试验提供指导.[方法]以21个转BpCCR1白桦株系及1个野生型白桦株系(WT)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在帽儿山、石道河林场、生态实验林场3个试验地点的树高、胸径及材积生长,用AMMI模型分析参试株系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遗传稳定性和生长适应性.[结果]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树高生长在株系间、地点间以及株系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上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以各试验点参试株系单株材积均值加上标准差为优良转基因株系选择标准,分别选择出各造林地点的最优株系.帽儿山试验点的入选优良株系是FC18、FC29和FC40,材积分别高于群体均值的72.99%、51.28%和64.39%;石道河林场的入选优良株系是FC7和FC33,材积分别高于群体均值的73.98%和81.51%;生态实验林场的入选优良株系是FC28和FC29,分别高于群体均值的69.89%和73.57%.采用AMMI模型对参试株系的树高性状进行稳定性评价,在帽儿山实验林场和生态实验林场生长稳定性较好的株系是:WT、FC11、FC16、FC19、FC28、FC29、FC30、FC31、C4;在石道河林场生长稳定性好的株系是:FC2、FC7、FC13、FC14、FC18、FC27、FC33、FC40、FC41、C6、C10、C17、C19.根据第一主成分分量IPC1及相对稳定性参数Dg值,对22个参试株系进行稳定性评价,结果显示:FC14、FC29、C19、FC27、FC41、WT、FC13、C4、C10、C6、FC16、FC7、FC28、FC40、C17、FC31、FC18属于高产稳产型株系;FC2、FC11、FC19、FC33属于高产非稳产型株系;FC30属于低产稳产型株系.[结论]转BpCCR1正义链及转反义链均能促进白桦树高生长,根据生长性状,选出17个株系作为在帽儿山林场、石道河林场及生态实验林场生长适应性好的高产株系.

    白桦BpCCR1转基因造林试验生长适应性

    基于MaxEnt模型的北方抗旱造林树种适宜区分布

    刘佳琪魏广阔史常青赵廷宁...
    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樟子松、油松、山桃和山杏作为中国北方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的常用造林树种,具备抗旱耐寒特性和保持水土的功能,研究其适宜空间分布对中国北方植被恢复具有指导作用.[方法]以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区的樟子松、油松、山桃和山杏为研究对象,获取树种地理分布点位数据和与树种生态学相关的24个环境因子(地形、土壤和气象),基于协同克里金插值法,将限制因子叠加法与最大熵模型(MaxEnt)相结合,研究4类树种适宜区分布.[结果](1)4类树种MaxEnt模型预测精度达到准确水平(AUC>0.90).(2)影响樟子松分布的主导因子依次为土壤类型、最冷月均温和最冷月平均风速;油松的主导因子依次为高程、年均气温标准差、土壤类型、年降水量;山桃的主导因子依次为最暖月均温、高程、年极端最低气温、年均降水量标准差、坡度、土壤类型;山杏的主导因子依次为高程、土壤类型、最暖月平均降水量、湿润系数、最暖月均温.(3)樟子松中高适宜区主要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等地,油松、山桃和山杏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内蒙古等地.[结论]MaxEnt模型模拟结果,可准确反映4类树种的适宜区分布情况,结果可为我国半干旱半湿润区绿化造林提供适地适树的科学指导.

    适宜区最大熵模型樟子松油松山桃山杏

    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

    宋超余琦殷王瑞霞崔国发...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辐射效益为研究目标,提出了其辐射效益计算方法,并分析了其时空流动特征.[方法]基于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风蚀流失量模型和沙尘空间传输模型,评估了2000-2019年白芨滩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功能的辐射效益变化情况.[结果]白芨滩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沙尘沉降量由2001年的3.22×108 t逐渐减少至2019年的1.99×107 t,2019年沙尘沉降量仅为2001年的6.18%;该自然保护区防风固沙率稳步上升,由2001年的55.65%升至2019年的74.83%,增长了19.18%.不同辐射范围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如辐射范围等级为 ≤6的区域(沙尘传输距离<508.5 km),沙尘沉降量由2001年的2.03×107 t逐渐减少至2019年的4.25×106 t.近20年沙尘沉降减少量最大的3个行政区为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南省,其沙尘沉降减少量分别为5.45×106、4.49×106、4.06×106 t.以陕西省为例,2001、2004、2007、2010、2013、2016、2019年沙尘沉降量分别占该行政区近20年沙尘沉降总量的11.38%、9.83%、5.33%、4.37%、2.96%、1.78%、1.24%;近20年沙尘沉降减少量超过106 t的行政区还包括湖北省、河北省、山东省、湖南省、安徽省、江西省,分别为3.62×106、2.70×106、2.55×106、2.31×106、1.77×106、1.14×106 t.受沙尘灾害影响较弱的行政区主要有福建省、浙江省、天津市等8个行政区.[结论]该自然保护区下风向区域的沙尘沉降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不同行政区和不同辐射范围等级区域内的沙尘沉降量均呈逐渐减小趋势,防风固沙率呈逐渐上升趋势.

    荒漠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防风固沙辐射效益

    外源CPPU调控薇甘菊开花及保护酶基因表达的研究

    廖琦刘明欢田思齐毛祥忠...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薇甘菊是Ⅰ级外来入侵有害植物,依靠种子进行快速蔓延传播,造成了重大生态和经济损失.通过探明N-(2-氯-4-吡啶基)-N-苯基脲(CPPU)对薇甘菊繁殖调控的机理,为遏制薇甘菊快速扩散的趋势提供一种新的策略.[方法]本研究计数CPPU处理后薇甘菊花序和小花的数量,利用RNA-seq分析CPPU抑制薇甘菊成花的机理,并测定薇甘菊开花期保护酶的酶活性.[结果](1)CPPU能够抑制薇甘菊成花,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薇甘菊花序和小花的数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 mg/L CPPU处理后的薇甘菊花序数减少了34.50%,小花数减少了36.70%;75 mg/L CPPU处理后无花.(2)转录组分析揭示了保护酶基因的差异表达,75 mg/L的CPPU处理后,大量与POD和PAL相关的差异基因(DEGs)上调表达.(3)保护酶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CPPU处理降低了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但提高了多酚氧化酶(PPO)的酶活性.[结论]75 mg/L的CPPU能通过调控薇甘菊保护酶基因的表达,造成膜脂过氧化伤害,抑制薇甘菊成花,从而有效控制薇甘菊的繁殖与传播.

    薇甘菊CPPU开花繁殖调控

    天然次生林人工管理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变化

    王龙凤肖伟伟王树力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阔叶树种与红松混交能否缓解单一营造红松纯林所引起的地力下降,为混交树种的选择和林地土壤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胡桃楸红松林、水曲柳红松林、黄檗红松林和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胡桃楸和水曲柳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采用干筛与湿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分布及碳氮含量,通过计算土壤结构稳定性参数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分析天然次生林转化成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情况的变化.[结果]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2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减少,其中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减少程度最低,为17.94%,<0.053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多,红松纯林增加程度最高,为45.78%;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胡桃楸红松林下降程度最低;次生林与3种红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多以大团聚体为主,而红松纯林在10~20 cm和20~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均以微团聚体为主.[结论]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从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有机碳、氮含量方面分析,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檗均为红松人工林适宜混交树种,3树种皆可促进红松人工林林地营养质量的提升.

    次生林红松人工林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碳氮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