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水量平衡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承载密度研究

    任启文王玉忠徐振华张树梓...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冀北地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分平衡规律及其供求关系,准确计算区域不同降水条件下华北落叶松适宜经营密度.[方法]依据水量平衡原理构建包含大气降水土壤入渗分量、林下蒸散发分量和不同胸径华北落叶松单株蒸腾耗水分量的水源承载密度计算公式.通过对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树干液流、林下蒸散发、水量再分配特征的长期定位观测,以及胸径与木质部周长关系模型的构建,确定计算参数,计算不同降水条件下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各径级可承载密度.[结果](1)小五台地区华北落叶松生长季6个月,生长季昼间蒸腾平均时长15 h;生长季平均液流速率0.012 kg/(h·cm),除4月、6月较低外,其余各月都达到0.011 kg/(h·cm)以上,尤其以8月最高,达到0.021 kg/(h·cm).(2)生长季华北落叶松林下平均蒸散发速率1.448 kg/(m2·d),全年平均速率0.833 kg/(m2·d);蒸散发速率4—6月上升较快,6—9月上升缓慢,并在9月达到峰值,10月迅速下降,11月到来年2月处于较低水平.(3)华北落叶松林冠层截留量占降水量的21.22%,穿透雨量占78.10%,树干径流量占0.68%,坡面径流量占1.50%,土壤入渗量占77.28%.(4)华北落叶松胸径与木质部周长呈线性相关关系,R2为0.958.[结论]依据水量平衡原理计算出小五台地区不同降水条件下华北落叶松林各径级可承载密度,对于冀北地区现有林分的科学经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华北落叶松承载密度水量平衡冀北地区

    河岸杨树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组分对不同降雨模式的响应

    李炎许行吴小云张志强...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确定不同降雨模式下土壤呼吸及其组分的响应差异及其原因,为精确预测和模拟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循环的过程和陆地碳汇能力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对两年(2018—2019年)土壤呼吸及其组分(自养呼吸和异养呼吸)进行连续测量,并利用K-均值聚类分析对降雨进行分类,探究自然降雨过程对环境因子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1)土壤呼吸速率在长历时小雨、中历时小雨和短历时大雨下分别降低41.6%、36.3%和45.8%,异养呼吸速率分别降低60.5%、41.2%和85.1%;自养呼吸速率在长历时小雨和中历时小雨下分别降低了11.7%和30.0%,在短历时大雨下提高了72.5%.(2)异养呼吸对降雨的响应更快且雨后变化幅度更大.(3)降雨事件通过改变土壤湿度影响呼吸速率,土壤温度在降雨前后变化不显著.[结论]随着降雨强度增加或降雨持续时间的延长,土壤呼吸和异养呼吸受到的抑制效果愈发显著,且相较于自养呼吸,异养呼吸对降雨的响应更为敏感,降雨主要通过改变异养呼吸来影响土壤呼吸.

    土壤呼吸自养呼吸异养呼吸降雨模式温度敏感性

    基于MOD16的银川地表蒸散量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宋硕赵婉凝李少然王亚飞...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阐明2000—2020年银川市地表蒸散量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为以水定市、以水定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MODIS蒸散产品MOD16,气温、降水量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运用slope线性趋势、相关分析等方法,并采用MOD16A3数据进行作物缺水指数的计算,对银川市2000—2020年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蒸散量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2000—2020年银川市蒸散量在201.2~344.2 mm之间,多年均值为273.4 mm;在空间分布上,整体上呈围绕建成区的中部区域较高,西部贺兰山区域和东部区域较低的分布特征.(2)2000—2020年银川市蒸散量呈增加趋势,倾向率为5.093 mm/a,蒸散量增加的区域面积占比最高,为88.30%,可见银川市大部分区域蒸散量变化趋势是增加的,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围绕建成区的部分中部区域.蒸散量减少的区域面积占比为2.44%,年蒸散量基本不变的区域面积占比为9.26%.(3)与2000年相比,2020年的耕地、林地、草地、灌木地、湿地、水体、人造地表、裸地的相对变化率为-6.73%、0.33%、-8.34%、-14.87%、21.95%、9.05%、230.45%、-2.08%.银川市蒸散量空间分布受土地利用类型影响显著,多年平均蒸散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322.9 mm)、水体(268.5 mm)、人造地表(256.9 mm)、林地(240.0 mm)、湿地(220.3 mm)、灌木地(216.7 mm)、草地(201.9 mm)、裸地(196.4 mm).(4)对银川市2000—2020年蒸散量与气温、降水量、NDVI(2000—2019年)的相关分析表明,银川市蒸散量与气温、降水量和NDVI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2000—2020年,气温、降水量、NDVI都是影响银川市年均蒸散量上升的驱动因素,其中NDVI是最主要影响因子.本研究以期为银川市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银川市生态需水量研究和生态环境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银川MOD16蒸散量土地利用时空变化NDVI作物缺水指数

    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黑土区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

    陈桂兰卜庆雨王秀伟谷会岩...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黑土区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为黑土坡面养分流失防控措施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在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克山农场内,选择坡度、坡向、坡长和林龄基本一致的杨树水土保持林、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和耕地坡面为试验区,在3个试验区内沿顺坡向从坡顶至坡底分别布设1条距离为315、319和323 m的样线,每条样线上以坡顶为起点,距离为30 m等间距设置10个样点.每个样点分别采集0~15 cm和15~30 cm土壤样品,用于土壤物理特征、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和颗粒态有机氮的测定,以耕地为对照,分析不同树种水土保持林对黑土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结果](1)水土保持林的土壤物理特征指标优于耕地.(2)杨树水土保持林土壤全氮含量(1.28~2.54 g/kg)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和耕地的全氮含量,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土壤全氮含量(1.04~1.92 g/kg)高于耕地含量(0.62~1.63 g/kg);铵态氮、颗粒态有机氮在3个试验区土壤内分布情况和全氮一致,皆表现为杨树水土保持林含量最高,耕地含量最低.[结论]两种水土保持林0~15 cm土层土壤氮含量高于15~30 cm土层土壤氮含量,两种水土保持林的土壤氮含量高于耕地的氮含量,杨树水土保持林土壤氮含量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土壤氮含量,且杨树水土保持林对黑土区坡面土壤氮的保持作用优于樟子松水土保持林.从土壤氮保持角度来讲,在杨树和樟子松两种水土保持树种上应优先考虑杨树.

    黑土区水土保持林土壤特征氮含量氮保持

    坝上地区退化小叶杨树干液流特征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杨东烨余新晓李旭红蒋涛...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华北坝上地区退化和未退化小叶杨蒸腾耗水规律,合理配置生态用水,为小叶杨退化林的修复与重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未退化、退化小叶杨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探针(TDP)测定树干液流量,同时监测气象因子,研究两种小叶杨在不同天气下树干液流特征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机制,分析生长旺季(7、8、9月)两种小叶杨树干液流与蒸腾量.[结果](1)在不同天气条件下,退化和未退化小叶杨晴天树干液流速率大于雨天与阴天,晴天时两者差距最大,且未退化小叶杨树干液流的启动时间总是早于退化小叶杨;(2)生长季内两种小叶杨树干液流速率差异显著,未退化小叶杨蒸腾耗水量是退化小叶杨的3倍;(3)大气温度和光合有效辐射是影响小叶杨树干液流最主要的环境因子,未退化小叶杨对环境因子响应更敏感.[结论]退化小叶杨较低的蒸腾量难以维持正常生理所需,导致生理衰退,对环境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增加,进一步削弱了其应对未来干旱事件的能力.建议对已经发生退化的杨树林分进行更新改造.

    小叶杨树干液流退化环境因子

    基于遗传效应和气候变量的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预测

    陈东升吴春燕谢允慧金英博...
    44-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遗传效应和气候变量对日本落叶松木材微纤丝角的影响,建立预测模型,预测终端收获木材的质量,旨在提高遗传材料的选育效率和促进目标材种的定向培育.[方法]以20个日本落叶松无性系为研究对象,通过木芯取样测定了林龄从4年到15年连续12个年轮的微纤丝角,分析了微纤丝角与林龄和年轮宽度的关系,建立了微纤丝角基础预测模型,然后对微纤丝角和气候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构建了含有遗传效应和气候变量的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预测模型.[结果](1)微纤丝角随着林龄的增加呈减小趋势,随年轮宽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无性系间微纤丝角变化规律明显不同.(2)含有林龄和年轮宽度的基础模型确定系数(R2)为0.43,均方根误差(RMSE)为4.391;加入平均年降水量和冬季平均降水量后模型R2为0.54,RMSE为4.039;采用混合模型建立的含遗传效应和平均年降水量、冬季平均降水量的微纤丝角预测模型R2为0.81,RMSE为3.061.(3)平均年降水量和冬季平均降水量增加会增大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两个气候变量解释了微纤丝角变异的11%;遗传效应对日本落叶松微纤丝角变异有重要影响,可解释微纤丝角变异的27%.[结论]相较于平均年降水量和冬季平均降水量,遗传效应对木材微纤丝角影响更大.而且不同无性系的微纤丝角对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不同,无性系I6-7-075、I8-4-30和J28-6对于气候变化更钝化,是生态适应性更强的无性系,适合进一步在日本落叶松适生区推广应用.

    日本落叶松无性系微纤丝角气候因素遗传效应混合效应模型

    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不同尺度下生物量稳定性及影响因子

    邓雯文代莹赵秀海张春雨...
    55-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下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物种异步性、林分密度和环境因素对群落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及相互之间的作用路径,旨在解析生物量的稳定性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主要驱动因素,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及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吉林蛟河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10—2020年的样地群落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20 m×20 m和40 m×40 m两个空间尺度上生物因素(物种多样性、结构多样性、物种异步性、林分密度)和非生物因素(地形因子、土壤理化性质)与群落生物量稳定性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在20 m×20 m空间尺度上,生物量稳定性与物种异步性、结构多样性、林分密度均有显著正向关系,非生物因素中地形因子(坡度、凹凸度)与生物量稳定性呈正相关关系;而在40 m×40 m空间尺度上,生物量稳定性与物种异步性呈现显著正相关,非生物因素中土壤理化性质(速效钾、全磷和速效氮)与生物量稳定性呈现负相关关系.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在20 m×20 m空间尺度上,物种异步性对生物量稳定性的影响高于林分密度和结构多样性,路径系数为0.40.土壤理化性质(全钾、全氮和速效氮)通过显著影响物种多样性间接作用于生物量稳定性,路径系数为0.10.在40 m×40 m空间尺度上,生物因素中只有物种异步性对生物量稳定性有显著正向影响,路径系数为0.64.地形因子(坡度、凹凸度)通过调整结构多样性间接作用于林分生物量稳定性,路径系数为0.35.[结论]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虽然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量稳定性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力不尽相同,但物种异步性均为生物量稳定性的主要驱动因子.在20 m×20 m空间尺度上,物种异步性、林分密度、结构多样性等生物因素通过直接正向效应来影响生物量稳定性,非生物因素通过间接效应作用于生物量稳定性;在40 m×40 m空间尺度上,林分生物量稳定性主要影响因子则是物种异步性和土壤理化性质.

    生物量稳定性空间尺度物种异步性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红松种实性状及营养成分动态变化分析

    徐玉金李翔李岩蒋路平...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红松种实不同发育时期的表型性状和营养成分的变化及相关性,以期为红松球果产量和品质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以红松球果为材料,通过采集球果不同发育时期的样品,对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观察,同时进行表型性状以及营养物质含量的测定;通过分析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和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发掘球果发育以及营养物质积累的关键时期.[结果](1)红松球果的生长周期为15个月,球果发育的速生期为翌年5月中旬至7月初,种子发育的速生期为翌年6月20日至7月初,种仁在翌年7月20日后出现一次快速增长期.(2)球果发育当年形状为长卵形,翌年为卵圆形;种仁颜色在发育初期为无色透明状,成熟时为浅黄色倒卵三角形.(3)红松种仁成熟时,含水率约为20.46%,含油率约为70.96%,蛋白质含量约为104.71 mg/g,总多糖含量约为3.48 mg/g.(4)相关性分析表明:球果长、球果宽、球果质量、种子长、种子宽和种子百粒质量等6个指标间均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种仁的含油率与含水率达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多糖含量达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红松果实的生长发育以及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为红松果用优良无性系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改良红松坚果的品质,保障其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红松球果种子生长动态营养成分

    不同经营世代刺槐根际土浸提液对自身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张玉倩彭祚登
    77-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豫西浅山丘陵区不同经营世代刺槐和不同质量浓度根际土浸提液对刺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发育过程的影响,揭示刺槐多代经营培养下根系分泌物对刺槐更新的化感效应,为刺槐破解连栽障碍和实现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刺槐不同经营世代林(一代、二代、三代林)为研究对象,以裸地为对照,各设置3块样地进行基本林分调查,分别制备1、5、10、50、100 mg/mL不同质量浓度刺槐根际土浸提液,进行刺槐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试验,并测定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等相应指标.[结果]刺槐根际土浸提液会对刺槐种子萌发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化感综合效应指数来看,在一代林中,随着根际土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刺槐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在二代、三代林中,仅在二代林5 mg/mL时表现出促进作用,其余质量浓度均表现为抑制作用;在三代林中,随着根际土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刺槐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刺槐根际土浸提液会对刺槐幼苗生长产生一定影响,根据化感综合效应指数来看,在一代林与三代林中,均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刺槐幼苗生长由抑制作用转为促进作用再转为抑制作用,一代林和三代林在100 mg/mL时均为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最强;在二代林中,不同质量浓度刺槐根际土浸提液对刺槐幼苗生长均为促进作用;裸地中,随着浸提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对刺槐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先增强后减弱,在50 mg/mL时达到最大值.[结论]多代经营的刺槐林根系分泌物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刺槐种子萌发,但对于种子萌发以后的幼苗生长阶段并不存在抑制作用,甚至有利于其生长.

    刺槐根际土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化感效应

    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王金凤徐洁徐基良安丽丹...
    90-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为制定有效的生态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采用InVEST模型,分析并评估其水源供给、土壤保持、碳储存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果](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水源供给量和平均生境质量指数呈现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土壤保持量表现为逐期下降,碳密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后减少.降水和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主要因素.(2)受黄河流域地区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影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综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弱,在空间上表现为从黄河流域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强.[结论]面对黄河流域的复杂生态环境风险问题,建议强化全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注重植被保护和自然恢复,完善全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并采取因地制宜的保护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以促进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流域InVEST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