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气候因子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单木直径生长模型构建

    杨鑫王建军杜志王文文...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单木直径生长模型用于预测胸径生长,为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2013、2018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中的187块兴安落叶松天然林固定样地及样地位置对应的气候数据,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考虑气候因子的传统单木直径生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样地效应构建兴安落叶松单木直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最后,利用独立检验样本数据对基础模型和混合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年平均气温MAT、生长季平均降雨量Pgm是影响该地区兴安落叶松胸径生长量的主要气候因素,二者与胸径生长量均呈正相关.其余显著影响胸径生长量的因子包括初期胸径的倒数(1/DBH)、大于对象木的断面积和(BAL)、每公顷株数(NT),3个变量都与胸径生长量呈负相关.胸径混合效应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7604,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3866和0.4863 cm2.与基础模型相比,混合效应模型的R2提高了0.3217,MAE和RMSE减少了0.2306和0.2674 cm2.在模型检验中,混合效应模型也呈现出了较好的拟合效果.[结论]基于气候因子的单木直径生长混合效应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兴安落叶松胸径生长过程.

    兴安落叶松单木胸径生长气候因子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白桦木质部原生质体初生细胞壁再生过程转录组分析

    郑杰于颖贺卓熙路明远...
    1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木质部细胞壁的组成及特性是决定材性的重要因素,研究木质部细胞壁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对于木材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究了白桦木质部原生质体初生壁再生过程的分子调控机制,并鉴定出重要调控基因,旨在为林木材性性状研究提供数据和材料.[方法]分别以培养0h和2h的白桦木质部原生质体为材料,通过荧光增白剂染色观察初生壁再生过程.利用转录组分析技术研究初生壁再生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及其参与的调控途径,将检测到的差异表达基因在GO、KEGG、PlantTFDB数据库中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原生质体分离后不具有细胞壁,培养2 h再生初生细胞壁.以|log2(FC)|≥1(FC为差异倍数)且q<0.05为标准筛选差异基因,结果显示:相较于刚分离的原生质体,培养2 h的原生质体中检测到4396个上调表达的基因,4056个下调表达基因,总计845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GO数据库共注释到10个显著上调条目,KEGG数据库注释到10个显著差异代谢通路,PlantTFDB数据库共注释到16个家族的360个差异表达转录因子.GO注释结果表明,DNA复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上调表达.KEGG注释结果表明,谷胱甘肽、α-亚麻酸等与抗逆代谢相关的基因下调表达,果胶脂酶相关基因上调表达.PlantTFDB注释结果表明,bHLH、NAC、MYB、bZIP等与细胞壁合成密切相关的转录因子均差异表达.[结论]培养2 h的木质部原生质体处于细胞壁再生及分裂准备状态,DNA复制、细胞周期、多糖合成代谢等相关基因在白桦木质部原生质体培养及初生细胞壁形成过程中起调控作用.

    白桦原生质体初生细胞壁再生转录组

    缺钾胁迫对核桃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黄小辉吴焦焦冯大兰孙向阳...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核桃在短期缺钾胁迫下的适应机理.[方法]以核桃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为期75 d不同程度的缺钾处理:对照(CK)、中度缺钾(MK)和重度缺钾(SK),每隔15 d进行相关指标测定,分析缺钾胁迫对核桃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1)在缺钾胁迫下,核桃幼苗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低于CK,且总体上随着缺钾程度的加重和处理时间的延长下降更明显;(2)相比于CK处理,MK和SK处理后期(60~75 d)核桃幼苗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显著下降;(3)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同缺钾处理下的核桃幼苗中过氧化氢酶(CAT)先上升后下降,MK、SK和CK处理中分别在30、45和60 d时出现最大值;MK和SK处理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增加,而SK处理降低了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处理中期(30 d)后,核桃幼苗中丙二醛(MDA)含量随胁迫程度加深而升高.[结论]核桃受到缺钾胁迫后,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长以及光合色素的合成均受到明显影响,但核桃能通过自身调节,加大对根部的投入,以提高吸收能力;并通过增加热耗散来消耗PSⅡ反应中心的过剩激发能,减少胁迫对光合机构的损害,调动体内的酶促抗氧化系统,对缺钾胁迫的伤害产生一定的抵抗能力.

    缺钾核桃叶绿素荧光参数抗氧化系统

    核桃JrTT1-1启动子不同长度片段响应干旱的活性分析

    谢牧洪李文凯张昭龙崔茂凯...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TTl是C2H2-ZFP(WIP型锌指结构)类转录因子调控蛋白,核桃JrTT1-1基因启动子含有干旱响应元件,具有调控干旱胁迫的功能.本研究通过分离JrTT1-1基因不同长度启动子片段并对其受干旱胁迫后的表达活性进行分析,探讨JrTT1-1基因响应干旱胁迫的机制.[方法]根据WRKY顺式作用元件的分布,将JrTT1-1基因启动子分为1002 bp(?1~?1002)、720 bp(?1~?720)、448 bp(?1~?448)、174 bp(?1~?174)、149 bp(?1~?149)5个片段,分别记为S1、S2、S3、S4、S5.用S1、S2、S3、S4、S5分别替换pCAMBIA1301载体的CaMV35S启动子构建重组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蘸花法转化拟南芥,经潮霉素筛选、PCR验证及GUS基因表达分析确定后培养至T3代.对不同生长期不同组织进行GUS酶活性测定,评价不同片段的时空表达活性.将S1、S2、S3、S4、S5转基因植株种子萌发生长30 d进行干旱处理(50 mmol/L甘露醇),未干旱处理的设为对照(CK),分析整株、根及地上部分GUS酶活性,评价不同片段响应干旱的差异.[结果]正常生长条件下,S1、S2、S3、S4、S5转基因拟南芥在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组织器官中均能检测出GUS酶活性,但不同片段GUS活性具有差异,且随着片段变短,活性降低;但S1和S2之间的差异不显著.比较成熟种子、鲜种子、35 d根、茎、叶、花的GUS活性,发现不同组织之间也有区别,体现了5个片段的组织表达特异性.与CK相比,干旱胁迫下,5个片段整株、根和地上部分的GUS活性均显著提高,其中干旱胁迫后S1、S2、S3、S4、S5全株的GUS活性分别为CK的1.50、1.46、1.47、1.46、2.23倍,根GUS活性分别为CK的1.29、1.29、1.28、1.53、1.36倍,地上部分GUS活性分别为CK的1.62、1.59、1.57、1.59、2.30倍.[结论]JrTT1-1基因启动子片段的表达活性与其长度呈正相关,每个长度启动子片段活性具有根、茎、叶、花、种子等组织特异性;WRKY元件及其数量可能与干旱胁迫调节作用相关,且JrTT1-1启动子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也具有组织差异性.

    核桃JrTT1-1基因启动子GUS活性干旱胁迫

    不同林带结构的刺槐林防风效应

    金子皓王京学任一凡张晓...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刺槐是我国造林常用树种,在黄河入海口地带广泛种植,但该地区易遭受大风侵袭,刺槐由于根系浅容易发生风倒,因此通过合理的林带布置降低林内最大风速,避免林木倒伏,提升刺槐林的防风效应刻不容缓.[方法]该研究以沿海刺槐防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双向流固耦合技术利用Ansys Workbench平台建立风场与刺槐的计算模型,探讨不同林带结构刺槐林的防风效应.[结果](1)建立刺槐流固耦合仿真模型,经现场实测数据验证,模型水平归一化风速误差为13%,垂直归一化风速误差为6%,枝干风振位移相对稳定时误差为7 mm,模型具有较高的仿真精度.(2)模拟试验表明首行刺槐对风速减弱的效果明显,在固定行间距5m的工况下每增加1行刺槐,风速对比前1行刺槐依次降低0.12v0、0.07v0、0.03v0和0.01v0(v0为林前初始风速).(3)相邻的两行刺槐随着行间距的增加,整体防风效果逐渐降低,风经过行间距分别为0.4H、0.5H、0.7H、1.0H和1.5H两行刺槐(H为刺槐树高),第2行风速分别比第1行减小0.15v0、0.12v0、0.07v0、0.04v0和0.01v0.(4)交错排列的刺槐林防风效果优于方形排列,并且交错排列刺槐分枝的风振振幅更小.[结论]不同的林带结构对刺槐林的防风效应会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不同林带结构的防风效应进行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手段,研究结果能够为该地区后续合理造林提供科学支持.

    林带结构刺槐防护林防风效应脉动风场双向流固耦合

    北京市城镇化地区植物多样性评价

    刘浩崔岳铭王磊张丹棵...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植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目前缺乏对城镇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标准,本研究尝试建立适合北京市城镇化地区的植物多样性评价体系.[方法]以北京市城镇化程度较高的9个区为评价单元,通过历史相关资料收集并结合重点区域野外调查的方法,选取维管植物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城市绿地率和古树名木丰富度6项评价指标,构建北京市城镇化地区的植物多样性评价体系,参考生态环境部颁布的区域多样性评价标准并结合专家意见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研究范围内的9个区植物多样性指数均相对较高,其中海淀88.39、石景山61.69、顺义60.30、丰台49.75、朝阳42.33、大兴42.01、通州41.55和东、西城区38.14.海淀、石景山和顺义植物多样性评价等级为"优",其他区的评价等级均为"良",植物多样性较丰富.[结论]以区为单元构建适用于城镇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北京市城镇化地区植物多样性的整体分布情况.评价结果为各区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的量化指标,同时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建议将来以区域网格(10 km×10 km)为评价单元,不断优化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这样得到的评价结果应该更为公正、可靠,使得后期保护措施的操作性更强.

    北京市植物多样性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城镇化地区

    抚育间伐对西山林场侧柏林冠层可燃物特征及潜在火行为的影响

    高敏任云卯周晓东陈思帆...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侧柏林冠层可燃物特征及其潜在火行为的影响,为冠层可燃物调控和预防高能量连续型树冠火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以北京西山试验林场侧柏为研究对象,设置3种间伐强度(低15%、中35%、高50%,均为株数强度)的处理,并设置对照样地,每种处理设置3块重复样地.基于标准枝法所调查冠层可燃物参数(枝条数量、长度、基径),对冠层可燃物载量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一步计算冠层容积密度.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冠层可燃物特征(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的影响.利用Behave Plus 5.0软件,分别根据样地可燃物含水率和气象条件设置中度湿度条件和10 m高空风速(0~18 m/s),探讨不同间伐强度对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树冠火蔓延速率、火线强度、火焰长度、单位面积发热量等)的影响,并依据树冠火转化模型研究抚育间伐对连续型树冠火发生的影响.[结果](1)林分冠层可燃物特征在不同间伐强度下存在差异,中度间伐强度下与未间伐样地差异最显著,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随着间伐强度的增加而减少,冠层可燃物载量由3.280 kg/m2减少到0.540 kg/m2,冠层容积密度由0.478 kg/m3减少到0.056 kg/m3.(2)不同间伐强度下林分冠层可燃物载量、冠层容积密度垂直分布特征为随树高的增加而先增加后减少.(3)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在中度间伐强度下与未间伐样地差异显著,其中火线强度、火焰长度以及单位面积发热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减小,树冠火蔓延速率在抚育间伐后小于未间伐样地,但不随间伐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临界树冠火蔓延速率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未间伐、低度间伐强度下样地将发生连续型树冠火,中度、高度间伐强度样地不发生;随着间伐强度增大,发生连续型树冠火时所需10 m高空风速由6 m/s逐渐增大到8 m/s,火线强度由6930 kW/m减少到5829 kW/m,火焰长度由9.7 m减少到8.6 m,单位面积发热量由47817 kJ/m2减少到40667 kJ/m2,树冠火蔓延速率由8.7 m/s增加到8.9 m/s.[结论]抚育间伐影响冠层可燃物特征、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中度间伐强度对冠层可燃物特征和树冠潜在火行为指标影响显著,通过减少冠层容积密度,可以有效降低树冠潜在火行为,避免连续型树冠火的发生.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对侧柏林进行冠层可燃物调控时建议采取中度间伐处理.

    侧柏林抚育间伐冠层可燃物冠层容积密度潜在火行为

    不同植被模式下张宣铁尾矿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李瑞鹏史常青杨建英史丽丽...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植被模式对铁尾矿库生态恢复效果的影响,筛选出适宜张宣矿区的植被模式,以解决铁尾矿废弃地土壤养分低下、植物生长困难和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方法]以该区铁尾矿库的14种植被模式为研究对象,从植物生长特征、植被群落特征、土壤养分情况等方面选取指标对其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各模式植被盖度普遍处于中上水平,油松、沙棘、芦苇和野艾蒿分别为研究区内乔木、灌木、草本植物的优势种;乔木、乔灌等模式多样性指数普遍高于灌木、灌草等恢复模式,但丰富度指数普遍较差.不同植被模式、不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影响显著,该区土壤富含速效钾,但缺乏氮、磷和有机质.经CRITIC-GRA法得分排序,油松、油松+洋白蜡、沙棘+胡枝子为研究区内得分排名前3的模式,评价等级为"优",所有恢复措施中仅自然恢复措施评价等级为"差".[结论]建议当地采用覆土整地植苗恢复措施,植物种选择上优先考虑油松+沙棘或胡枝子+野艾蒿或草木犀,另外可施用适量氮磷肥或有机肥,以加快铁尾矿库土壤养分改良.

    植被模式CRITIC-GRA植物多样性土壤养分尾矿库

    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及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庄宇彤杨云朝陈汝婷罗雨昕...
    7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赤松梢斑螟幼虫和冷杉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为两种梢斑螟幼虫取食行为差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及感器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存在差异.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内唇"有2处骨化,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有3处;赤松梢斑螟幼虫的上颚切齿多于冷杉梢斑螟幼虫;赤松梢斑螟幼虫的吐丝器口大于冷杉梢斑螟幼虫.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共有5种感器和1种角质齿,分别是毛形感器、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和刺状角质齿.但是,两种梢斑螟幼虫在同一感器的大小和感器分布上存在差异.在赤松梢斑螟幼虫下颚须端部数第1节和第2节连接处着生的锥形感器为Ⅱ型,而冷杉梢斑螟幼虫此处着生的锥形感器则为Ⅲ型.两种梢斑螟幼虫在相同感器之间的长短、形状也有差异.[结论]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结构的差异是造成取食行为不同的原因之一.此外,相同感器之间长短、形状的差别,对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取食行为也有一定影响.两种梢斑螟幼虫口器上分布的5种感器,在虫体感知寄主植物体组织部位硬度、寄主表面挥发物、气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助于幼虫进行寄主定位.此研究明确了两种梢斑螟幼虫的口器结构及感器种类、数量及分布,并对感器功能进行了讨论.以期为进一步探讨两种梢斑螟幼虫的食物谱差异机制奠定基础.

    冷杉梢斑螟赤松梢斑螟口器感器扫描电镜

    微地形对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

    赵晗王海燕罗鹏杜雪...
    88-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是土壤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同时与全球碳氮循环和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地形,尤其微地形是驱动土壤特征空间异质性的重要因素.本文旨在探究微地形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为无人机数据应用与东北天然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冷杉阔叶混交林为对象,通过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提取4块1 hm2样地中400个10 m×10 m样方的微地形因子,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研究微地形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影响.[结果]研究区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均与高程呈极显著正相关(r=0.26,0.25,P<0.01),0~20 cm土壤全氮含量与坡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18,P<0.01),其余相关性皆不显著.各样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存在差异.样地Ⅰ土壤有机碳与高程呈负相关(0~20 cm:r=?0.37,P<0.01;20~40 cm:r=?0.21,P<0.05),样地Ⅲ与样地Ⅳ20~40 cm土壤有机碳与高程呈负相关(r=?0.20,?0.21,P<0.05),样地Ⅲ0~20 cm土壤有机碳与坡向呈正相关(r=0.26,P<0.05);样地Ⅰ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与高程呈负相关(r=?0.34,P<0.01),与复合地形因子平面曲率呈负相关(r=?0.24,P<0.05).在冗余分析中,RDA1约束轴的解释率达到88.05%,其中高程与20~40 cm土壤有机碳向量夹角较小,呈正相关关系,且高程与坡向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有较大影响.[结论]对比样地中心法和缓冲区法两种方法提取的无人机激光雷达数据,发现样方中心法选取的地形因子更多,且回归模型R2较大.微地形中的高程、坡度、坡向均对云冷杉阔叶混交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有一定影响.以研究区4块样地整体和样地个体为尺度,分析微地形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相关性时发现,两者存在较大差异,表明云冷杉阔叶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具有很强的空间异质性,且与简单地形因子的相关性强于复合地形因子.

    微地形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