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京林业大学

尹伟伦(兼)

双月刊

1000-1522

bldxeb@bjfu.edu.cn

010-62337673

100083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林业专业学术刊物。刊登林学基础理论、造林经营、森林经理、森林资源与环境、林木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林业经济、林业机械、木材加工、家具与室内设计、林产化学、园林植物与园林设计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简报、综合评论、学术问题讨论、书刊评价及学术动态等。读者对象为林业院校师生,林业生产、科研管理等部门的科技或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京7种行道树夏季对行人热舒适的影响研究

    杨文敏王美仙
    107-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行道树种类、结构特征在夏季对行人热舒适和道路空间热环境的影响,为北京及北方地区的行道树种类选择、结构设计及后期养护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北京西城区道路上的白蜡树、三球悬铃木、臭椿、栾、旱柳、银杏和槐为研究对象,对其夏季遮荫空间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太阳辐射和风速进行测量,采用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作为热舒适评价指标,并对行人热感觉投票(TSV)进行分析.[结果](1)7种行道树均能显著改善道路空间热环境,降低空气温度范围是1.0~2.1℃,降低太阳辐射范围是481.27~789.18 W/m2,增加相对湿度范围是0.65%~6.17%,降低风速范围是0.02~0.38 m/s.(2)7种行道树均能显著调节行人热舒适,平均降低UTCI的能力由高至低排序为旱柳>槐>三球悬铃木>白蜡树>银杏>栾>臭椿;夏季7种行道树所在道路下行人的中性UTCI为24.7℃.(3)空气温度和太阳辐射是夏季影响TSV的决定性因素;叶面积指数与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影响UTCI最显著的树木结构是叶面积指数,其次是冠幅,而平均叶片面积的影响较小.(4)综合UTCI、TSV、中性温度评价,得出7种行道树表现强弱为旱柳>槐>三球悬铃木>白蜡树>银杏>臭椿>栾.[结论]未来进行道路绿化时,应根据不同区域道路空间热环境选择合适行道树种类.叶片密度较大、冠幅较大的行道树在夏季能够为行人提供更为舒适的道路环境.

    北京行道树通用热气候指数热感觉投票热舒适

    受枯梢病侵染的有症状和无症状樟子松的内生真菌群落结构

    刘玉祥王磊任宁红游崇娟...
    119-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受樟子松枯梢病侵染的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不同部位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以期为筛选有效的内生拮抗菌并防治樟子松枯梢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分离培养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的针叶、嫩梢、韧皮部(胸径处)3个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并筛选了嫩梢处丰度有显著差异的内生菌.[结果](1)分别在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中分离到233株和360株内生真菌,分离率最高的均是Diplodia sapinea.此外,Hormonema sp.在无症状樟子松上分离率较高,但在有症状樟子松上分离率较低,且仅在有症状樟子松的嫩梢处分离到.(2)扩增子测序结果显示: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中内生真菌的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的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存在差异.(3)对扩增子数据进行线性判别分析发现:Hormonema属真菌在无症状樟子松嫩梢中丰度最高,而Diplodia属真菌在有症状樟子松的嫩梢中丰度最高.(4)真菌营养型分类也证实无症状樟子松的3个部位中均是腐生菌的相对丰度最高,而有症状樟子松的韧皮部的植物病原菌的相对丰度较无症状显著增多.[结论]无症状和有症状樟子松中内生真菌的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其不同部位内生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下一步将进行拮抗试验以评估无症状樟子松嫩梢部位中显著富集的真菌Hormonema属真菌作为生防菌的潜力.

    病虫害防治樟子松枯梢病真菌群落结构高通量测序

    纤维素电纺纳米纤维柔性表皮电极制备与性能

    袁溶锴黄欣悦李鑫许凤...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解决当前可穿戴电极材料的生物不相容性、低响应集成特性等问题,本研究采用天然纤维素为原料,结合新型溶解技术与静电纺丝技术,通过原位聚合导电高分子制备纤维素电纺纳米纤维柔性表皮电极,并探究其在人体电信号监测领域的应用.[方法]将纤维素溶解于新型离子液体复合溶剂中,构建低黏度、长期稳定的纺丝液;采用室温静电纺丝法结合预凝固过程制备再生纤维素基电纺纳米纤维;通过与导电材料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盐)(PEDOT:PSS)复合进行纳米自组装,得到柔性表皮电极.采用扫描电镜、全自动比表面和孔隙度分析仪、C101气体渗透测试系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X射线晶体衍射仪表征电极的形貌特征和化学结构,采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电极的拉伸性能和黏附力,采用电化学工作站检测电极阻抗,通过双导肌肉电模块及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监测肌电图和心电图.[结果]纤维素电纺纳米纤维柔性表皮电极具有有序排列的网状结构和丰富的孔道结构,呈现纤维素Ⅱ晶型结构;当PEDOT:PSS体积分数为20%时,电极的拉伸性能和黏附性最优,即应变为9.8%,杨氏模量0.04 MPa,且对玻璃和猪皮的黏合力(分别为17.8、14.7 N/m)较高;电极在10-2~105 Hz范围内表现出低电极-皮肤电接触阻抗,且能够产生高质量的肌电和心电信号.[结论]本研究以天然纤维素和导电材料为主要构件,制备了一种具有柔性、透气性、自黏附性和低阻抗性能的可穿戴电极.该电极可用于人体电信号监测,为生物相容纤维素基可穿戴电极材料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纤维素溶解离子液体静电纺丝纳米纤维表皮电极电生理信号

    定组态砂带粒度对刨花板磨削的影响

    罗斌杜瑶柳浩雨王钦悦...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新型定组态砂带的微磨粒粒度对木质材料磨削性能的影响,为定组态砂带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依据,开展了定组态砂带磨削试验.[方法]本研究制备150目、180目、220目3种不同粒度的定组态砂带(P-150/180/220),与220目的非定组态砂带(O-220)对照,以刨花板为磨削对象,分别开展20万次磨削试验.对比不同微磨粒粒度的定组态砂带在磨削过程中材料去除量、刨花板表面粗糙度、砂带质量的变化,以分析定组态砂带粒度对磨削性能和砂带磨损的影响.[结果](1)定组态砂带的刨花板去除量小于非定组态砂带,但稳定性远优于非定组态砂带;定组态砂带去除量的平均值与微磨粒粒度负相关,而随着磨粒粒度增大,定组态砂带去除量更加稳定.(2)定组态砂带磨削刨花板的表面粗糙度呈先下降后稳定,小范围上下波动的变化趋势;随着磨粒粒度的增大,刨花板表面粗糙度减小且更加稳定.(3)定组态砂带质量在磨削过程呈波浪形周期性下降;P-150砂带质量损失最快,P-180砂带质量下降最稳定;定组态砂带等效磨粒与表面微磨粒间存在补偿作用和协同作用.[结论]在等效磨粒形状和尺寸相同的情况下,微磨粒粒度对定组态砂带磨削性能有显著影响,但这种差异在粒度小的微磨粒中表现更加明显.本研究为定组态砂带的设计和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促进了木材加工技术和砂带制造技术向高效智能化方向发展.

    刨花板表面粗糙度砂带磨削粒度定组态砂带

    基于探地雷达的树木根系相对介电常数估算

    梁慧云樊国秋赵燕东梁浩...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雷达波信号和树木根系参数的估算方法,以实现树木根系相对介电常数的定量估算.[方法]首先,仿真模拟雷达波在不同半径、不同相对介电常数的树木根系下的传播路径,并通过正演分析获得探地雷达图像中双曲线顶点处的A-scan曲线;然后,提取A-scan曲线中与根系相对介电常数关联的目标振幅参数ΔF;最后,结合土壤相对介电常数、根系半径、根系深度,建立相对介电常数估算的数据集.分别基于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模型、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模型和粒子群优化反向传播(PSO-BP)神经网络建立估算模型,并对比分析这3种模型的估算精度.[结果](1)在仿真实验中,PSO-BP神经网络估算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701、0.255,R2为0.990,各指标均优于PLSR和BP神经网络估算模型.(2)在实地预埋实验中,PSO-BP神经网络估算模型的估算精度均优于PLSR和BP神经网络估算模型,其最大绝对误差和整体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3.16和10.88%.[结论]利用本研究提取的目标振幅参数ΔF、土壤相对介电常数、根系半径和根系深度建立的数据集,结合PSO-BP神经网络估算模型,能够实现对树木根系相对介电常数的准确估算.这对于评估树木根系的生长和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雷达模型分析介电常数无损检测估算神经网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