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蒋重跃

双月刊

1002-0209

wkxb@bnu.edu.cn

010-58807850 58807848

100875

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双月刊。办刊理念:突出教育心理特色,发挥文史学科优势,关注重大现实问题,探索学术发展走向。设有“教育研究”、“心理研究”、“文学研究”、“历史研究”、“民俗研究”、“哲学研究”、“经济研究”、“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等栏目。有英文目次和英文摘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汉代官吏的葬礼及其社会功能探析

    魏镇
    112-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葬礼不仅是一场慎终追远的生命告别仪式,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两汉时期,随着官吏阶层的迅速崛起,官吏的葬礼也成为重要的集会、社交场所.后世子孙通过葬礼上的孝行表现,营造自己的孝子形象,谋求仕途进步;朝廷则利用赐赠活动,协调君臣关系,宣扬主流价值;官吏士人借由赴丧,表达政治立场,拓展交际网络.汉代官吏的葬礼不再是一场单纯的丧葬仪式,更成为浓缩的政治舞台.对汉代官吏葬礼的探索不仅深入揭示了社会变革对丧葬礼俗的深刻影响,更生动展示了汉代政治体制与社会关系日常的运行机制.

    汉代葬礼社会功能社会关系

    季本的《大学私存》与中晚明的"朱、王之争"

    李敬峰
    121-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不同于阳明其他弟子主要以讲学形式介入"朱、王之争",有"王门的经学者"之称的季本则从"朱、王之争"的肯綮《大学》入手,倾力撰写《大学私存》,从文本和义理两个层面展开深入辨析.在《大学》文本上,季本在双谴双取朱子、阳明的基础上,构建颇有特色的"季氏改本《大学》";在《大学》义理上,他大体沿袭阳明的思想主张,而与朱子相差甚远,开显出"立足经学、宗本阳明、兼摄朱子"的解决"朱、王之争"的学术方案.他的方案一方面折射出阳明心学内部绝非已有的研究所表明的那样皆是陵夷经典式的,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早期的"朱、王之争"中,朱子学始终是"在场的",以参照物的形式影响着阳明学的演进.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把握早期"朱、王之争"的学术样态,也有益于理解经典诠释与学术思潮之间的双向互动.

    季本《大学私存》"朱、王之争"经学

    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建构

    贾丽艳欧阳谦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卢卡奇从"总体性范畴"出发对于历史主动性方法论的理论建构,有着其现实而又深刻的思想动机,就是为了克服庸俗马克思主义及其经济决定论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还原论解读,由此来反思社会革命带来的问题,最终用历史辩证法的思想逻辑来解释历史决定论与历史主动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为一种历史主动性的哲学论证,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不仅从社会存在论意义上规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总体思想,而且从革命实践论意义上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主体性原则.当然,卢卡奇的哲学论证有着矫枉过正的偏向,他将历史辩证法解释为一种意识辩证法,将他心目中的"共产主义的历史哲学"变成了一种观念论的历史哲学.这种偏向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从而推动了之后各种"文化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演进.

    历史主动性方法论建构总体性范畴阶级意识同一的主体一客体

    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演进、区域差异及政策建议

    李鹏史丹
    136-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理解工业绿色发展的内涵,对于评价工作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忽视了绿色制造体系的重要作用,且较少探究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差异的来源,有必要弥补这些不足.研究发现,中国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指数呈现总体上升态势,反映了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不断提升向好趋势.分区域看,东、中、西三大区域呈现出明显的自东向西阶梯状过渡分布,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较好的省份依然集中于东部地区;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区域差距表现为先增后降,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质量的差异主要来自区域间,且区域内和区域间的差异来源有所不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第一,绿色创新发展在实现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第二,绿色体系建设水平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第三,地方性环保法规等制度实施效果存在较大的地区性差异.由此,政府部门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同时,需要重点关注区域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差异.

    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绿色创新能源资源利用绿色制造绿色低碳政策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基础再造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肖旭戚聿东
    148-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基础是产业竞争力的源泉,直接决定着一国产业发展的潜能.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改变传统产业逻辑,智能制造成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的主要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存在协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智能化应用投入有限、回收业务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政治经济形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可以采用技术创新、智能升级、绿色转型的思路,按照"完善顶层设计—建设创新协作平台—打造产业集群—推动企业协同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健全配套条件—加强人才培养"的路径推进产业基础再造.

    智能制造产业基础产业基础再造新能源汽车

    共建"一带一路"驱动国际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读《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丛书》

    王新松
    157-1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