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

郑进保

双月刊

0476-0301

jbnuns@bnu.edu.cn

010-62207851

100875

北京新外大街19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CSSCI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生物学和技术科学、环境科学、交叉科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其中属省部级以上各种科学基金资助的论文占90%左右。正努力实现“国内第一源、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术刊物”的办刊目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维时齐带反射边界零常返扩散过程回返时的矩

    王颖喆郑家森郝一菲
    461-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半直线[0,∞)带反射边界的一维时齐零常返扩散过程,探讨了其击中固定点1后首次回返时的矩,并对回返时Laplace变换所满足的带反射边界条件微分方程的近似解进行了估计;由Tauberian引理获得了回返时概率分布的渐近估计,并得到了回返时的γ阶矩有限时,阶数γ的取值范围。

    扩散过程回返时的矩零常返反射边界Laplace变换

    基于各向异性界面的深纳米尺度电磁边界条件

    李卓阳王兆娜
    468-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各向异性介质所构成的界面为基础构建了光学参数渐变的过渡界面模型;利用积分形式麦克斯韦方程组,同时引入了 6个反映过渡区域电磁场量变化情况的界面响应函数,并经推导获得了适用于深纳米尺度的电磁边界条件。依据麦克斯韦方程组及材料本构关系,阐明了界面响应函数的物理意义;提出了与过渡界面模型等效的突变各向异性界面模型,其界面分布着电偶极矩和磁偶极矩,并经推导获得了界面偶极矩的纳米电磁边界条件。结果表明,各向异性界面模型的纳米电磁边界条件在界面响应函数可忽略的情形下,退化为传统电磁边界条件。本工作可为深纳米尺度各向异性界面的光学或电磁学性质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及物理图像。

    麦克斯韦方程组纳米电磁理论边界条件各向异性界面界面响应函数界面偶极矩

    马约拉纳零能模移动引起的非绝热跃迁和粒子数宇称破坏及其检测

    王琼瑶白婧徐露婷冯伟...
    476-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拓扑超导体中马约拉纳零能模(MZMs)的移动,对拓扑量子计算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微观格点模型,本文模拟了微电极操控下的多段移动及移动过程中引起的非绝热跃迁。结果表明多段移动可降低非绝热跃迁概率。经过准粒子激发谱的非绝热跃迁,还将诱导一对MZMs的初始费米宇称的微弱破坏(二阶效应)。本文提出的检测非绝热跃迁效应的方案,可以同时检测因移动MZMs引起的跃迁至激发态的概率,以及因二阶效应引起的初始费米宇称的破坏。

    拓扑超导量子线马约拉纳零能模非绝热跃迁

    染色质重塑复合体INO80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研究

    章慧邱小波姜天霞
    482-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核生物基因组DNA与组蛋白形成核小体,但真核基因组仍可结合转录、复制和修复过程的一系列酶,该过程主要受ATP依赖的核小体重塑复合物的调节。核小体重塑复合物INO80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征,可促进复制叉停滞后重启,并在复制叉与转录物碰撞后帮助转录的基因清除RNA聚合酶Ⅱ。此外,INO80复合物还参与DNA损伤修复并抑制与编码序列方向相反的不适当转录。这些不同功能的基础是可促进核小体滑动并进行组蛋白变异体交换的核心ATPase亚基。本文主要概述染色质重塑复合物INO80的组成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进一步研究INO80的生物学功能以及其在发育和疾病中的作用提供基础。

    染色质重塑INO80表观遗传调控转录调控DNA复制DNA损伤修复

    基于MaxEnt模型的秦岭南部朱鹮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陈枫楠陈红宇洪倩刘超...
    491-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秦岭四宝"之首。曾因生境恶化而濒临灭绝,后有所恢复,但栖息地分布范围依旧有限,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其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利用2018-2023年秦岭南部朱鹮分布和环境变量数据,基于MaxEnt构建朱鹮栖息地模拟模型,对影响朱鹮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重要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朱鹮栖息的生境占研究区面积的39。17%,主要分布在洋县、城固县、汉台区、西乡县、留坝县、佛坪县和宁陕县;季节性降水量变化对朱鹮分布的相对贡献率与重要性均比较高,是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栖息地适宜性与降水、温度、海拔和土地利用因子的相关性较高,最适宜栖息的季节性降水量变率为72%~77%,海拔高度为400~700 m,较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湿地和林地,应加强较低海拔地区类似生境的保护和修复。

    朱鹮栖息地MaxEnt模型适宜性秦岭

    基于博弈论的蒙古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驱动因素及其特征研究

    黄纤玉郝新陈静欧阳威...
    499-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蒙古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及中蒙边境生态屏障薄弱是2国面临的共同发展问题,但目前全国尺度下综合性、多要素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类型、特征及驱动因素等尚缺乏定量评估,影响了中蒙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格局的统筹推进。本文总结了蒙古国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发展现状,采用AHP-CRITIC-博弈论法计算指标要素主客观组合权重,综合评价了蒙古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05-2021年蒙古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耦合协调度类型始终属于严重失调类型,生态环境发展滞后是目前发展阶段的特征。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禀赋是经济社会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主要驱动因素。皮尔逊相关性分析表明,水域面积和森林资源减少、水质恶化以及沙尘天气等灾害/事故响应增加与经济社会稳步发展的不匹配可能是导致该特征形成且耦合协调度始终较低的原因。为推动双边绿色发展战略深化对接,中蒙2国应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交流的同时,深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力度以恢复生态环境禀赋的交流合作。

    环境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博弈论蒙古国"一带一路"绿色发展

    基于城市排水过程的内涝高效模拟方法

    李小宁郑世威胡庆芳王金松...
    509-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实际城市排水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汇水单元概念的城市内涝高效模拟方法。该方法以雨篦子作为出水口来划分汇水单元,进而计算城市地表产汇流、积水深度及分布。同时,引入了当量宽度的概念,实现了明渠与有压流2种状态下管道流量和水位计算方法的统一。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利用雨篦子耦合城市地表与地下管网,并结合孔口耦合管道与河道,构建了地表-管道-河道一体化的求解矩阵。本文将所提出的模拟方法植入成熟的太湖流域模型,并应用常州市城市产汇流与内涝试验基地的监测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以期为城市内涝模拟提供新思路。

    城市内涝排水过程太湖流域模型汇水单元地表-管道-河道耦合

    基于水动力模型的黄河上游典型地区暴雨洪水过程模拟

    王慧敏栾金凯马宁
    519-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洪水灾害频发,对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黄河流域之影响尤为明显,洪水灾害风险增大。为了提高干旱区洪水灾害的应对能力,本文以地处黄河上游的十大孔兑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水动力模型HEC-RAS为主要研究手段,以雨量站和水文站观测数据及哨兵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对该区典型的暴雨洪水事件进行了详细的过程模拟,评估模型对洪水事件的模拟效果。研究发现:1)基于哨兵影像的验证表明,水动力模型可较为准确地模拟该区洪水淹没过程;2)数字高程模型(DEM)的分辨率和质量对模拟的洪水淹没范围准确度影响最为明显;3)HEC-RAS在运用高分辨的DEM和计算网格对大流域进行洪水模拟时仍存在较大局限性。本研究认为,该地区应加强水文监测工作,为未来建立集成"四预"一体的洪涝灾害防御系统提供充足的数据支撑。

    十大孔兑流域洪水模拟HEC-RAS水动力模型Sentinel-1A影像

    东北黑土区小流域大豆产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谭玉萍王志强刘若轩
    529-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嫩江市鹤山农场选择典型小流域,在耕地中布设了 43个样点进行测产,并判定黑土层厚度、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小流域大豆生长和产量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小流域大豆产量变幅大,平均3 014。5 kg·hm-2,变化范围为950。4~3 782。4 kg·hm-2;2)大豆高产区分布在地势较低和地形平坦的区域,低产区与砂粒含量分布的高值区相关;3)大豆产量主要与黑土层厚度、机械组成、土壤密度、总孔隙度、水分常数、全量养分、碱解氮等具有显著相关性;4)提取4个主成分,第1主成分主要综合反映碱解氮、全氮、土壤密度的信息,第2主成分主要是由水分常数构成的综合性指标,第3主成分综合反映坡度、全钾、砾石比的信息,第4主成分中黏粒、全磷、砂粒为主要评价指标。

    东北黑土小流域大豆产量空间分布

    1970-2021年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研究

    杨岩岩张国明洪畅严平...
    541-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湖泊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比例尺地形图和中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配准和目视解译,并结合保护区周边4个气象站1970-2021年气温、降水、蒸散量数据,系统分析了区内面积>1 km2湖泊的面积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51 a保护区的湖泊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变化趋势,但大部分湖泊处于扩张状态。其中:大型湖泊均呈扩张之势,并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节点,前期扩展缓慢,后期出现明显扩展增速;中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稳定和萎缩3种趋势;小型湖泊面积变化呈现扩张和萎缩2种趋势;湖泊面积的变化趋势与湖泊自身的规模无关,只与其补给和支出平衡有关。2)沙子湖、小沙子湖是部分河段被沙埋的流经湖,多年湖面积变化较小,湖泊周围沙丘未出现大范围朝湖向移动。3)保护区湖泊的面积与气温和降水呈正相关,与蒸发量呈显著负相关,气温和降水对湖泊面积的影响大于蒸发。保护区内湖泊属降雨和冰川融水补给型湖泊,且冰川融水的补给量大于降水。研究结果有助于了解该地区气候变化控制下水资源演变过程,可作为进一步评估区域气候变化和湖泊变化的依据。

    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泊面积变化特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