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保健文汇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保健文汇
保健文汇

月刊

保健文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腹部超声与阴道彩超应用于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有效性及灵敏性分析

    赵远
    14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妇科急腹症病人在诊断中接受腹部超声与阴道彩超的有效性与灵敏性.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6日-2019年8月14日收治的120例妇科急腹症病人,先后接受腹部超声与阴道彩超,观察检出率与灵敏性.结果:(1)腹部超声检出率低于阴道彩超与确诊结果,确诊结果与阴道彩超结果之间数据差异不大;(2)腹部超声(胚胎停育、肿瘤破裂、宫腔粘连、急性盆腔炎)检出灵敏性要明显低于阴道彩超,P<0.05;腹部超声不完全流产检出灵敏性低于阴道彩超,P>0.05.结论:妇科急腹症病人临床诊断中应用阴道超声诊断方式进行检查,在疾病诊断上检出率、灵敏性更高,能够有效减少误诊事件发生.

    阴道彩超妇科急腹症病人误诊腹部超声

    超声与CT在不同病理类型儿童阑尾炎诊断中的价值分析及比较分析

    陈建伟付宏
    143-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不同病理类型儿童阑尾炎诊断中分别应用超声、CT诊断,并比较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158例拟诊为阑尾炎的患儿,所有患儿均进行超声、CT检查,对比超声、CT平扫的诊断准确率,并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本组158例患儿,经病理证实阑尾炎146例,超声诊断准确率为86.30%,CT诊断准确率为96.58%,差异明显(P<0.05);CT诊断单纯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的准确率明显高于超声(P<0.05),在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及阑尾周围脓肿诊断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的CT及超声影像表现存在较大差异.结论:超声、CT在诊断儿童阑尾炎方面均具有较高价值,其中CT在诊断单纯性、慢性阑尾炎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诊断时应注意观察不同病理类型的影像特征,提高诊断准确率.

    阑尾炎超声CT病理类型

    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的临床分析

    杨宝元
    145-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消化内科常见不合理用药问题的临床状况.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6月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20例入选患者,根据病情对应标准对用药不合理情况进行分类总结,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用药不合理情况.结果:在本次研究中2019年120例患者中,用药不合理的共有19例,重复用药最常发生,用药剂量过大以及联合用药搭配不当发生率仅次之,联合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位列第三,抗生素用药不合理发生率最低;2020年,在120例患者中共存在4例用药不合理情况患者,其中重复用药发生概率最高;研究组用药不合理发生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重复用药、用药剂量过大、联合用药搭配不当、联合用药不良反应以及抗生素用药不合理是消化内科临床不合理用药主要出现情况,院内需针对性加强质量管理,降低不合理用药发生概率.

    消化内科不合理用药问题重复用药

    分析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的应用效果

    张小磊
    147-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可有效地调查药学干预在抗菌药物和使用中的具体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所收入治疗的患者,共找出100例,所选取的日期是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除此之外,还将100例患者分为两部分,分比为对照组和观察组,50例为一组.通过对常规抗菌药物以及药学干预抗菌药物的有效对比,来反映出这两个不同组患者所出现的抗菌药物使用的临床情况.结果:观察组内的患者的反映状况分别为:选药不当2.00%、无适应症采取用药0.00%、在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过程中不断更换率则是2.00%、在治疗期间因用药量和方式选择不当的所占百分率为0.00%、不合理联合用药行为所占0.00%;对照组中的患者所出现的反应情况具体位置:选药不当4.00%、无适应症采取用药2.00%、在治疗期间因用药量和方式选择不当的所占百分率为2.00%、在治疗期间因用药量和方式选择不当的所占百分率为4.00%、不合理联合用药行为所占6.00%.由此可见,根据这些数据可以详细的看出观察组中的各项不合理用药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学干预在患者中的有效应用,患者可以在合理使用药物方面得以改善,因此值得应用.

    抗菌药物药学干预合理使用

    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对慢性乙肝纤维化及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分析

    余海麟
    149-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对慢性乙肝纤维化及血清TNF-α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在我院确诊的慢性乙肝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9例.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症状体征情况、治疗前后血清IL-6和TNF-α水平及治疗前后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结果: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症状体征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血清肝功能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慢性乙肝患者行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进行治疗,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

    肝爽颗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慢性乙肝酪酸梭菌活菌片肝纤维化

    失荅剌知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自噬因子Beclin1影响的研究

    左艳丽窦楠李占涛王娜琳...
    151-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失荅剌知丸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自噬因子Beclin1表达的影响,研究失荅剌知丸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制作成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阿托伐他汀组、失荅剌知丸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自噬因子LC3II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失荅剌知丸组的Beclin1阳性表达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失荅剌知丸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机制或与上调自噬因子有关.

    失荅剌知丸动脉粥样硬化自噬Beclin1

    定期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封管对血液透析患者导管通畅率的研究

    李春杰武向兰
    153-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定期使用尿激酶联合肝素封管液对透析患者导管通畅率的研究.方法:对40例使用导管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1500例次/24W),观察组(20例/1500例次/24W);定期使用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封管(每周一次)与单纯使用纯肝素进行对比,观察两组患者透析血流量、静脉压、栓塞率、导管感染.结果:40例使用导管透析患者中,观察组定期使用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后血流量、导管静脉压及栓塞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Kt/V水平较封管前和对照组封管后均明显提高(P<0.05);两组观察时间均为6个月,两组0-3月前,平均血流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3-6个月,平均血流速度均无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3-6个月,平均血流速度均无显著降低(P<0.05),观察两组功能不良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发生血栓相关性导管功能不良23例次,显著低于对照组38例次(P<0.05).两组的凝血功能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定期使用肝素尿激酶混合液封管的方法治疗导管不畅或栓塞的方法中,有效地减少血栓的形成,减少报警次数,提高透析充分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存活率已不是评判临床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舒适一直被用作一个理想的护理结果或目标的指导,后逐渐将舒适用作一个重要的、可接受的护理标准.随着血液透析时间的延长,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都产生了变化,因此增加患者舒适度,成为更高层护理质量评断标准和目标.

    血液透析通路舒适度护理方法

    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和用药安全性研究

    和爱华和秀莲
    15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以及用药安全性.方法:我院自2018年1月起实施西药房高危药品安全管理模式,期间收治患者50例,设为观察组.并抽取2018年1月前实施常规管理模式期间收治的50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不良反应、用药不合理发生情况予以记录,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满意度评测.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用药不合理发生率较参照组更低,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满意度较参照组更高,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工作人员的高危药品管理知识掌握程度高于干预前(P<0.05),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西药房高危药品实施有效管理,可规范西药房药物管理,提高高危药品管理力度以及用药安全性.

    西药房高危药品管理用药安全性

    QCC用于提高门急诊药房处方合格率的实践

    朱桂花
    157-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QCC在门急诊药房处方中使用效果,分析提高其在门诊药房处方合格率的效果:方法:根据品圈的十大步骤(主题选定、活动计划拟定、现况把握、目标设定、解析、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认、标准化、检讨与改进)对实施前(2017年11月-12月)及实施后(2018年1月-6月)不合格处方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门急诊药房处方合格率明显提升,活动改善前处方合格率95.05%,改善后处方合格率98.6%.结论:通过这次品管圈的活动,保证了患者的安全用药,显著提高了我院门急诊药房的处方合格率.

    品管圈门急诊药房处方合格率

    2岁以下小儿肺炎痰培养431例细菌谱及药敏分析

    刘秋雄
    15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2岁以下肺炎确诊患儿痰培养的细菌构成情况及药敏性分析.方法:纳入本单位2016.01-2018.12间600例确诊罹患小儿肺炎的患儿作为研究样本,吸取下呼吸道痰液,常规痰培养,统计患儿致病菌构成情况,并进行系统的药敏性分析.结果:600例确诊患儿中,痰培养阳性总计431例,阳性率71.83%;其中检出G+株数66株(15.31%),尤以肺炎链球菌(8.12%)、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4.87%)最高;检出G-株数362株(83.99%),尤以大肠埃希菌(30.39%)、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25.75%)最高;G-中,低耐药表现者有阿米卡星、美洛培南、亚胺培南等;G+对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等敏感性最高.结论:小儿肺炎痰培养中G-居多;抗生素滥用问题,导致小儿肺炎病原菌耐药性不断产生变化;为改善抗生素滥用问题,需重视药敏工作,合理给药,避免病情向重症过渡.

    小儿肺炎痰培养细菌谱药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