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中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中医药
北京中医药

赵静

月刊

1674-1307

bjzy1589@126.com

010-65251589

100005

北京东单三条甲7号

北京中医药/Journal Beiji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中医工作的方针政策,介绍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在中医基础理论、各科临床医疗、预防、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和最新进展,探讨中西医学术,提高思想和方法,其特点:面向基层,注重临床实践,具有北京地区特色,选登全部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血栓弹力图观察活血利水法对髋部骨折术后凝血状态的影响

    宋洁菲周迎光胡妍陈建斌...
    44-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血栓弹力图(TEG)观察早期应用活血利水法治疗对髋部骨折术后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股骨颈骨折或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所有股骨颈骨折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术后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术后次日起口服活血利水类中药汤剂,7 d为1个疗程.分别于术后第1、第7日测定患者大腿围及TEG指标.结果 术后第1日,2组大腿围、TEG指标及凝血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日,治疗组CI值、MA值、α角低于对照组,K时间高于对照组,大腿围小于对照组,血液高凝患者人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髋部骨折术后早期应用活血利水法治疗能够有效减轻术后肿胀,改善患者TEG指标,减少血液高凝状态的发生,加速术后康复.

    活血利水法桃红四物汤五苓散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颈骨折血栓弹力图

    针刺联合通幽汤对痰瘀互结型食管癌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及机制

    韩雪刘磊樊志伟
    48-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通幽汤对食管癌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太和县中医院收治的痰瘀互结型食管癌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均给予常规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抗感染治疗.观察组术后常规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加针刺联合通幽汤治疗.均连续治疗7 d.对比2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胸管拔除时间、首次进流质饮食时间、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第8天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IL-6、TNF-α、CRP)、氧化应激指标(SOD、MDA和GSH-Px)、免疫指标(Th17、Treg细胞比例,Th17/Treg).结果 观察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胸管拔除时间、首次进流质饮食时间、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0.05);2组引流管拔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2组各项症状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食欲不振、胸胁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血清IL-6、TNF-α、CRP、MDA、Treg细胞比例均较术后第1天下降(P<0.05),2组SOD、GSH-Px、Th17细胞比例、Th17/Treg较术后第1天上升(P<0.05),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针灸联合通幽汤加减可通过减轻炎症、氧化应激和调节免疫平衡等促进食管癌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食管癌针刺通幽汤快速康复机制

    基于病变经络应用温和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疗效观察

    田兴王慧洁郝红梅于啸...
    5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基于病变经络应用温和灸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SHS)I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9月—2021年3月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针灸科收治的98例SHSⅠ期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2组均给予药物控制基础病、针灸治疗及常规护理.采用单盲法,2组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经络诊察法确定病经后,观察组使用温和灸对病变经络进行治疗,而对照组利用假温和灸对非经非穴区进行治疗.疗程均为6周.对比2组穴位局部皮温、PM10质量浓度、疗效,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时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上肢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 观察组穴位局部皮温高于对照组(P<0.05),PM10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时,2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随访时,2组FMA、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FMA、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病变经络应用温和灸治疗可显著改善SHS I期患者疼痛,提升患侧关节运动功能,减轻残疾程度.

    经络诊察温和灸脑卒中康复肩手综合征

    基于"类方-方证-主证"辨证体系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咳嗽经验

    杜若琳何庆勇王桂彬李敏...
    5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咳嗽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的常见症状之一.何庆勇教授立足于经典及历代医家论著,提出"类方-方证-主证"的辨证新体系.本文基于此体系论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咳嗽,提出蠲饮宜温,辛散相合,方选青龙之例;邪郁宜和,升降相得,治遵柴胡之法;痰热宜清,凉散相应,理从越婢之证的治法.并且根据临床症状,灵活运用药对及小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病后遗症咳嗽类方-方证-主证

    基于"脾藏营"理论探析胃癌前病变与能量代谢障碍的关系

    王阳王萍李中玉徐晴...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前列.胃癌前病变(GPL)的早诊早治对于降低胃癌的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GPL病位在脾胃,其发病与脾虚关系密切."脾藏营"是指脾具有藏纳、输布营血于全身的作用,这与现代医学中机体能量代谢的概念相吻合.能量代谢是"脾藏营"理论的生物学基础,而能量代谢障碍则是"脾营失调"的微观体现.GPL的发生发展及恶变往往与能量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健脾调营法可能通过多种作用机制调节能量代谢,而发挥其延缓及逆转GPL恶性演变的作用.

    胃癌前病变脾虚脾藏营能量代谢障碍

    益气温阳化湿法治疗肥胖的内涵探讨

    吴瑞赵祎周松飞安然...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胖是诸多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阳气亏虚与痰湿内停相互影响,构成肥胖的核心病机,益气温阳化湿法是中医治疗肥胖的重要治法之一.本文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益气温阳化湿法治疗肥胖的相关中医理论依据,并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分析其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与靶点,从肠道微生物调控、白色脂肪棕色化及线粒体调控、炎症反应与炎症因子等方面总结益气温阳化湿法治疗肥胖的机制,为后续相关研究、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益气温阳化湿肥胖肠道菌群脂肪棕色化炎症机制

    从"火郁发之"及经络理论探讨掌跖脓疱病的治疗

    李悦孙占学孙雯雯张晶...
    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掌跖脓疱病又名慢性掌跖脓疱型银屑病,孙占学教授认为掌跖脓疱病为内蕴郁火,循经外发至手足肌肤致病.郁火分为"实火"与"阴火","阴火"行于手足三阴经,"实火"行于手足三阳经,阴阳两经循环交汇手足,"郁火"聚手足而不散,发为掌跖脓疱病.针对"实火",孙占学教授提出以"清上、畅中、泻下"从内疏解之,自拟"解郁化斑汤"治疗;针对"阴火",提出健脾祛湿治脾之伏火,常用泻黄散、参苓白术散、三仁汤加减;滋补肾阴、滋阴养血治肾之相火,常用知柏地黄丸合当归饮子加减.无论"实火""阴火",外治均以手足局部刺络,结合足太阳膀胱经背部放血以透邪外出.内外合治,临床疗效显著.

    掌跖脓疱病郁火经络理论火郁发之解郁化斑汤放血疗法

    内消连翘丸治疗恶性风险甲状腺结节经验

    张宸尚菊菊李景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消连翘丸是北京中医医院治疗甲状腺结节的传统院内制剂,具有豁痰散结、活血消癥之效,既往研究表明该药治疗良性甲状腺结节具有较好的效果,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对有恶性风险的甲状腺结节也有较好疗效,本文通过探讨恶性风险甲状腺结节的病因病机、中医治则及辨证论治,阐述内消连翘丸辨治恶性风险甲状腺结节的临床治疗思路及加减用药的体会,今后可进行较大样本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继续验证.

    内消连翘丸恶性风险甲状腺结节辨治思路临床应用

    解毒活血法源流考

    李媛苏文全樊钦华杜雅薇...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解毒活血法是中医学的重要治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解毒活血法最初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中现其思;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为其肇始,立其治则;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为之先导,创制初方;六朝时期深化病机,体系初成;金元时期首次记载,体系渐丰;明清时期应用广泛,体系成熟.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解毒活血法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脂质代谢、调节免疫功能、改变血液流变学及微循环等作用.近现代医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将解毒活血法扩展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银屑病、慢性萎缩性胃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糖尿病足溃疡等疾病的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解毒活血治法源流

    基于"从化"与"通络"思想探析儿童抽动障碍因机证治

    袁振华刘苗苗张蔷翟睿...
    8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抽动障碍是儿科常见神经系统疾病之一,症情多端且病程较长,其发病特点与"从化"和"络病"理论密切相关.该病的核心病机为邪从风化、肝络失和;故治疗以祛邪息风、通络止抽为原则.根据本病发病过程中病邪性质,分别予以祛风、清热、化痰、活血、补虚等,结合息风通络的具体治疗思路,同时注重证症结合,灵活加减风药.此外,因致病因素"风"贯穿本病始末,故在治疗主线上应把握未病御风、既病祛风和瘥后安风的思想,使筋脉柔顺而病自愈.

    抽动障碍,儿童从化通络风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