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永炎

月刊

1006-2157

jbutcm@yahoo.com.cn

010-64287405

100029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反映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刊最适合高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促进中医药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9个问题

    王琦
    445-4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医药图书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可或缺的载体,高质量的中医药图书对培养中医药人才、提升中医药教育质量、增强传统文化自信十分重要。回顾中医药图书出版行业从发展之初至今的历程,针对出版业目前发展中存在的痛点、难点,笔者提出在现今大环境下促进中医药图书出版高质量发展的9 个问题,从根本上点明未来中医药图书出版的发展方向与应对策略,推动中医药图书出版良性、有序、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

    图书出版中医药发展策略

    基于辨机论治探讨伏热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作用

    赵乐滢王珍刘晴晴李丹婷...
    454-4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肾脏疾病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逐年上升,给公共卫生带来沉重负担。辨机论治以识别病机为思维主线,对于糖尿病肾脏疾病等复杂多变的慢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伏热状态贯穿糖尿病肾脏疾病始终,作为核心病机,"伏热致癥"影响并促进了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围绕"伏热致癥"病机,以辨机论治为纲领,探讨了伏热在糖尿病肾脏疾病中的作用,指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发生涉及"伏热蕴藏"的环境病机与体质病机,"郁热入络"是发病的初始病机,"伏热致癥"是核心病机,"次生浊热"是衍生病机。这些病机因素共同作用影响着糖尿病肾脏疾病的症状、转归与预后。本文针对不同病机特点,给出相应方药,旨在为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

    辨机论治伏热致癥糖尿病肾脏疾病消渴肾病

    450例糖耐量减低患者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

    李梓荣杨俏丽谢雨刘尚建...
    459-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糖耐量减低(IGT)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 年1 月—2021 年8 月就诊于全国8 家协作单位的IGT患者。纳入符合要求的研究对象后记录基本信息,完善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并依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体质资料的收集。最后将患者信息录入Excel表,利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450 例研究对象中,体质分布以平和质(37。3%)、阳虚质(15。6%)、痰湿质(14。4%)和湿热质(10。9%)为主。其中在偏颇体质分布中,男性湿热质占比明显高于女性,女性阳虚质和血瘀质占比明显高于男性(P<0。05);痰湿质患者的甘油三酯水平高于阳虚质(P<0。05),阳虚质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高于痰湿质(P<0。05),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患者的尿酸水平高于阳虚质,且以湿热质最高(P<0。05)。结论 IGT患者的中医体质分布以平和质、阳虚质、痰湿质和湿热质为主,性别、血脂及尿酸情况是影响IGT患者体质状况的主要因素。

    糖耐量减低糖尿病前期中医体质影响因素治未病

    应用《金匮要略》百合类方论治糖尿病

    汤怡婷倪青陈玉鹏吴倩...
    46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消渴病多见口干多饮、尿频多尿、怕热多汗等津液耗损、阴虚内热表现,以及急躁易怒等情志异常症状。《金匮要略》针对杂病治疗进行阐述,其辨证思想具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金匮要略》中论治百合病,百合病症状多变、恍惚不定是热邪散漫、游走无定导致的,可通过口苦、小便色红、脉微数等外象审查病机,其病机本质在于阴虚内热。糖尿病亦与阴虚内热密切相关。2 者病机相近,且神志症状为百合病及糖尿病共同特征表现,故本团队取法《金匮要略》中百合病论治内容,借鉴百合类方治疗糖尿病,临床通过辨证、辨症状、辨指标等,选用百合、知母、玄参、生地黄、葛根等药物滋阴清热,取得较好疗效。希望可以丰富中医学对百合病的认识,为临床治疗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

    糖尿病消渴百合病金匮要略百合类方

    从"燥热怫郁"理论探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杨若荻刘军彤李嘉鑫周莹...
    472-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致残率高,临床上,积极有效地控制疾病的进展,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在《三消论》中,刘完素针对消渴病机提出了"燥热怫郁"理论,认为三焦胃肠燥热怫郁太甚,玄府闭塞,气液失宣,而发为消渴。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是血管病变发生的重要因素,"燥热怫郁"的病机演变符合西医学炎症反应的病理特点,燥热贯穿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始终。本文认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属中医学"痿痹"范畴,肺热叶焦为痿发生的根本原因,"燥热怫郁"为客热(燥热)之源,肺热叶焦,百脉失利,脉络瘀滞,发为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治疗上应从痿论治,结合刘完素《三消论》观点,以阳明为重,三消同调,解燥热怫郁之机,配伍泻南补北之法,使客热得清,肺热无源,则痿无所生,以期为临床防治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提供新思路。

    燥热怫郁肺热叶焦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痿痹

    运用风药特性论治膜性肾病

    曹博宁王珍
    478-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总结运用风药治疗膜性肾病的临床辨治体会.膜性肾病的病位以脾肾为主,以风邪、湿热、血瘀为主要病理要素,脾不升清、肾不化气是膜性肾病的基础病机.风性药物味轻质薄,可疏风散邪,助脾升阳,助肾气化,宣发、疏通气血津液之郁滞,与膜性肾病的风邪外侵、脾肾亏虚、清阳不升、气血壅滞的病机相对应.临床辨治膜性肾病,提出运用麻黄、桂枝、桑叶、菊花、羌活、独活、络石藤、雷公藤、青风藤等风药祛风搜风;羌活、川芎、莪术、穿山甲等活血通络,行气化瘀散结.柴胡、升麻、防风、羌活等辛味药与人参、黄芪等甘味补益药配伍可辛甘化阳而主升,健脾益气结合助脾升阳,可增强补益效果.麻黄、桂枝、生姜、附子、细辛等辛温药可温肾助阳,化气利水.在临床辨治中,综合运用风药特性论治膜性肾病,疗效满意.

    风药膜性肾病祛风解表祛湿化痰活血化瘀

    基于"诸痿喘呕,皆属于上"探析从肺辨治胃轻瘫

    张天华魏星岳增辉彭艳...
    485-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轻瘫是以胃排空延迟为特征的胃部疾病,"呕"为其主要临床表现,"痿"为胃之功能废而无用。本文基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痿喘呕,皆属于上"理论,从肺的功能探析胃轻瘫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思路。肺气耗伤则气血运行不畅,胃部无以荣养,致胃受纳功能失司;忧(悲)过极、肺气郁滞则肺宣降失常,致胃通降功能不利;肺失肃降则肠胃失于虚实交替运行,致胃运化功能失常。故而提出益肺补气以和胃、消忧畅肺以调胃、通腑理肺以降胃的治疗思路,从而改善胃受纳腐熟、通降运化的功能,促进胃动力的恢复,以期为临床上从肺论治胃动力障碍性疾病提供现代医学依据,拓宽治疗思路。

    黄帝内经胃轻瘫胃动力

    从肝脾论治多汗症

    王梦真罗玥刘子玉郭风宜...
    490-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汗症是由于汗液分泌量超过机体体温调节及体内平衡所需导致全身或局部出汗量异常增多的疾病,归属于中医学"汗证"范畴,由阴阳失衡、津液疏泄失常所致.与众医家从心、肺、肾论治汗证不同,本文基于肝脾两脏探讨多汗症的病因病机,阐释调和肝脾对于汗证的重要意义,提出肝郁脾弱、营卫不和、阴阳失衡为其关键病机.临证多从肝脾入手,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调荣益卫为主要治疗原则,重视脏腑气血关联,健脾益气以固其本,疏肝解郁以调其气,脾运得健则益气有源,气畅血和则汗泄有道.方选逍遥散化裁,以肝木、脾土为主论治,补养后天,调畅气机,滋养五脏,调和气血,身强而神自安,气足而汗自止,肝脾同调,升降相因,五脏自和.

    多汗症汗证调和肝脾逍遥散

    基于《金匮要略》论郁结为阴阳毒的核心病机

    高煜勋谢希朴王赫赵晓卿...
    496-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金匮要略》所载阴阳毒的核心病机,梳理汉唐时期对"阴毒""阳毒"特点的描述,发现其划分标准为证候表现,而非病机的寒热。通过对《金匮要略》阴阳毒的证候进行分析,并结合汉唐时期对升麻鳖甲汤中各药物功效的认识,论证阴阳毒的病机核心在于郁结,主要体现在毒邪郁结、气血郁结、阳气郁结3 个方面。其中,阳气郁结的程度与部位是阴毒与阳毒存在差异的原因,即阳毒之病为机体阳气充足,病邪被阻隔于表,邪正交争剧烈,故阳郁在表且较重而出现热象;阴毒之病为机体阳气偏弱,无力抗邪,邪气深入,阳气被郁遏在内且较轻,阳气无法运转及温煦周身而出现寒象。张仲景在治疗阳毒时,使用升麻鳖甲汤,辛温发散药物以解在表之阳郁,阳郁得散则热自除;治疗阴毒时,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仅以走里药物疏利内部阳气郁遏,阳气得伸则寒自去。本文从升散毒邪、疏利气血、通散阳郁的角度来理解升麻鳖甲汤的功效,可为此方在临床上的使用提供新思路,并扩展其应用范围。

    阴毒阳毒金匮要略升麻鳖甲汤郁结

    《伤寒论》的辨证知机思维探讨

    李奥柔汤阳郑丰杰
    501-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辨证知机、审机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系统总结外感热病的病证演变规律,借外感以论杂病,载有 112 首经典方剂,倡导"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本文基于"机"之本义,从"微义""关义""宜义"3 个角度出发,例举《伤寒论》六经辨证思维,"以方带证"分析经方的方证衍化关系及内涵,探讨《伤寒论》中所蕴含的辨证知机思维。本文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辨证知机,见微知著,洞烛先机,识机于病象之先,防患于未然;辨识机关,执简驭繁,洞悉病证之机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辨识机宜,把握时机,见机而作,乘机用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从辨证知机的角度解读《伤寒论》,为应用《伤寒论》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思路与启发。

    辨证知机见微知著辨识机关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