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京中医药大学

王永炎

月刊

1006-2157

jbutcm@yahoo.com.cn

010-64287405

100029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宗旨是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反映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刊最适合高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双盲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丰硕叶晖武颖超陈国卫...
    953-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参苓白术颗粒治疗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LARS)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单中心、有效性检验临床试验设计.2019年12月—202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及中西医结合科收集110例因直肠癌接受低位前切除手术,且术后出现LARS的患者.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0例患者按照双盲法原则,通过SAS 9.2软件生成随机表,随机分成治疗组(55例)、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第10天开始治疗,治疗组口服参苓白术颗粒,对照组口服安慰剂颗粒,连续治疗30 d.患者服药前、服药第15天及停药后第1天进行中医症状分级、徐忠法评分、LARS评分.结果 110例患者中107例纳入全分析集进行疗效分析,其中治疗组55例,脱落1例(违背方案1例);对照组55例,脱落2例(失访1例、违背方案1例).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的LARS评分分别为33.0(31.0,36.0)和34.0(32.0,37.0),中医症状分级2~3级的患者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占92.73%和90.57%,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LARS评分分别为21.0(19.8,23.0)和26.0(22.0,28.0),中医症状分级2~3级的患者在治疗组占比下降至33.33%,对照组为66.0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参苓白术颗粒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大便质地水样或稀溏症状起效最快,治疗30 d后,参苓白术颗粒能够明显改善直肠癌术后患者食欲、大便质地、腹胀腹痛及嗳气症状.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徐忠法评分分别为3.0(2.0,4.3)和4.0(2.0,4.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徐忠法评分分别为7.0(6.0,8.0)和6.0(5.0,7.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参苓白术颗粒可以在短期内改善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患者的LARS症状.

    参苓白术颗粒直肠癌低位前切除综合征中医症状分级徐忠法评分

    474例遗传相关抽动障碍患儿中西医临床特征研究

    胡誉宸王思蒙陈姿霖韩斐...
    961-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遗传因素对抽动障碍患儿临床表现的影响,探索不同遗传印记来源、不同遗传代际下抽动障碍的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2020年10月—2023年10月,依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474例抽动障碍患儿.首先,收集患儿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初始症状、严重程度、合并症、家族史、中医证候等信息,按是否有家族史分为遗传组及非遗传组;其次,以中国抽动障碍发病高峰年龄(6、9岁)作为分割点,探讨遗传对不同年龄段患儿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的影响;最后,将遗传相关抽动障碍患儿作为先证者开展家系研究,通过调查先证者一、二、三级亲属发病情况,分析不同遗传类型抽动障碍患儿的发病特点及中医证候分布.结果 474例患儿分为遗传组226例(47.7%)、非遗传组248例(52.3%),与非遗传组相比,遗传组发病年龄更小(P=0.013),病程更长(P=0.011),严重程度更高(P<0.01),合并症更多(P=0.016).发病年龄在6岁以下的遗传组患儿肝亢风动证占比较大,为26.5%,气郁化火证占比较小,为17.1%,与非遗传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遗传组中父系遗传146例(64.6%),母系遗传80例(35.4%),发病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遗传组中亲子代遗传183例(81.0%),隔代遗传26例(11.5%),三代遗传17例(7.5%),仅初始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 遗传相关抽动障碍患儿发病年龄更小,病情更严重,更易合并其他精神心理疾病,不同年龄段发病的抽动障碍患儿中医证候分布存在差异.

    抽动障碍遗传相关家系研究肝亢风动证临床特证

    从"精筋失衡论"探讨近视发病的"脑-目"机制

    李丹玉亢泽峰晏鑫孙宏睿...
    971-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视作为全球重大健康问题,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高效、可推广的治疗措施.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高不下,防控形势严峻."精筋失衡论"认为,"精筋失衡"可导致眼部精血不能通行于目,眼部经筋舒缩延迟,导致视物不清.现代研究表明,近视的发展过程中多个脑区微结构及其激活范围与信号均出现明显变化,为"脑-目"机制奠定了生物学基础.同时,大脑核团活跃性异常引起脉络膜血流改变与眼肌调节下降均加速近视的发生、发展,是"脑-目"失衡的体现.故近视的治疗应以补肾精、充脑髓为核心,以补肝血、柔经筋为重点,充盈脑目精血,保持目之筋张弛有度,增强眼的调节功能,维持目之筋刚强有力,可延缓眼轴变长,从而防止近视的进展,可以丰富中医适宜技术从脑防控近视的科学内涵,为探索中医药防治近视提供思路.

    近视失衡脑科学

    基于《傅青主女科》"以甘为主,四味皆合"探析不孕症的组方思路

    强若男刘雁峰夏晴顾元烨...
    977-9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酸、苦、甘、辛、咸五味,两两相合所化功效各异.基于中药性味理论,梳理、探析《傅青主女科》中五味合化之组方思路及用药特色,并将其归纳为"以甘为主,四味皆合".傅青主治疗不孕时,以甘味药物为主,其余皆与之相合运用,或辛甘化阳,散寒暖胞;或酸甘化阴,填精养宫;或苦甘坚阴,滋肾润胞;或辛咸除痹,软坚利宫.灵活运用中药性味及其合化之理,强化药物配伍关系,深化方剂理论内涵,燮理胞宫阴阳以助其摄精容物.此外,傅青主重视将多组合化蕴于一方,以剂量之参差分明方剂中合化主次关系的同时,借助药物炮制之法以增效引经.探析傅青主运用五味合化理论及其以纯和之品逐层次、多环节收效的组方思路,对优化生殖领域的中医药助孕方案、提高不孕症患者的受孕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五味合化傅青主女科助孕中药药性组方思路

    基于"虚气留滞"理论探讨泛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

    张思祥刘政赵友民李雨函...
    983-9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泛血管医学是一门以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为重点、以多学科整合为理念的新兴学科,强调从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出发去探索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目前,泛血管疾病基本病机体系尚待完善.泛血管理念与中医学注重整体观的思想高度契合.诸气虚损为泛血管疾病的发病之本,痰浊、血瘀、水湿等有形之邪留滞脉络为发病之标,故其病机可高度概括为"虚气留滞",因虚而滞,阻滞脉络,因滞虚甚,损及脉道,故发为病.本文基于"虚气留滞"理论,以泛血管疾病内皮细胞功能失调为切入点,认为内皮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泛血管疾病的始动因素,微炎症状态广泛持续存在为泛血管疾病的病机关键.

    泛血管疾病虚气留滞内皮细胞免疫功能微炎症状态

    基于"三师共管"平台探讨910例2型糖尿病患者失眠、胃肠道症状与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性

    李博袁琪王永发冯尤健...
    989-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失眠、胃肠道症状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 纳入2022年1-12月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厦门市中医院、晋江市中医院等就诊的T2DM患者91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运动情况、病程、治疗方式和并发症数量),HbA1c,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和胃肠道症状评定量表(GSRS)评分等信息,根据HbA1c控制是否达标分为2组,比较睡眠及胃肠道症状差异,并对差异与HbA1c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根据上述采集信息对HbA1c控制不达标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HbA1c控制达标组的AIS评分与GSRS评分均低于控制未达标组(P<0.01);37.0%的T2DM患者伴有失眠,失眠组的HbA1c水平高于非失眠组(10.00%±2.38%、8.26%±1.73%,P<0.01);57.5%的T2DM 患者伴有胃肠道症状,伴有胃肠道症状组的HbA1c水平高于不伴有胃肠道症状组(9.26%±2.23%、8.43%±1.98%,P<0.01);26.3%的T2DM患者同时伴有失眠及胃肠道症状,伴失眠及胃肠道症状组的HbA1c水平高于不伴有失眠及胃肠道症状组(10.18%±2.44%、8.45%±1.86%,P<0.01);睡眠质量、胃肠功能与HbA1c水平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年龄、GSRS评分、AIS评分、失眠合并胃肠道等指标是预测HbA1c ≥6.5%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同时伴有失眠合并胃肠道症状,是HbA1c控制不达标的最强风险因素,当两者伴随出现时,血糖控制的风险可能相应升高约5倍.结论 失眠和胃肠道症状是T2DM患者的常见伴随疾病,两者呈现交叉串扰关系,并且与血糖控制不佳合并出现、互为因果、叠加放大.

    2型糖尿病失眠胃肠道症状糖化血红蛋白"三师共管"平台

    基于"体寒瘤热"探析恶性肿瘤的病机与治疗

    唐迎港张晓维何兰蒋益兰...
    998-10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恶性肿瘤是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疑难疾病,西医学认为,免疫与炎性微环境紊乱是恶性肿瘤产生与进展的关键病机.中医学认为,恶性肿瘤属"积聚""癥瘕"等范畴.基于整体与局部的寒热属性及疾病不同阶段的正邪交争特点,本文提出恶性肿瘤产生与进展的"体寒瘤热"病机观,其病机特点与西医学所认为的肿瘤免疫与炎性微环境紊乱的病机内涵相契合.以此为切入点,认为肿瘤免疫微环境紊乱是"全身体寒"的微观表象,肿瘤炎性微环境失调是"局部瘤热"的形成基础.同时,提出寒热平调、顾护阳气、温肾健脾以补"体寒",行气化湿、祛痰化瘀、解毒散结以祛"瘤热"的治疗思路,通过补其虚、祛其邪、通其滞,改善"全身体寒、局部瘤热"的寒热错杂状态,恢复阴阳平衡,以此改善微环境紊乱状态,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寒热错杂正邪交争肿瘤免疫微环境肿瘤炎性微环境体寒瘤热

    电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受体表达的影响

    栾海燕佟晓哲张邵宁赵莹莹...
    1005-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电针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腹腔巨噬细胞胆固醇逆转运受体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A1(ABCA1)、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蛋白G1(ABCG1)、B类Ⅰ型清道夫受体(SR-BⅠ)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探究电针治疗AS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26只雄性新西兰家兔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n=7)、造模组(n=19).阴性对照组家兔给予普通饲料喂养,造模组采用高脂饲料与颈总动脉球囊损伤术相结合的方法制备AS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家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每组各6只.电针组家兔予"内关""足三里""关元"进行电针治疗,疏密波(4 Hz/20 Hz),电流为1 mA,每次留针20 min,1次/d,6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阿托伐他汀组家兔灌胃阿托伐他汀钙片悬浊液(1 mg/kg),1次/d,6 d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干预结束后,采用HE染色法观察家兔颈总动脉组织形态学变化;取家兔腹腔巨噬细胞,实时荧光PCR法检测ABCA1、ABCG1、SR-BⅠ的mRNA表达水平;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BCA1、ABCG1、SR-BⅠ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阴性对照组家兔颈总动脉内膜平滑;模型组家兔颈总动脉内膜受损,管壁增厚,粥样斑块形成;电针组、阿托伐他汀组家兔管壁增厚情况改善明显,粥样斑块面积缩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腹腔巨噬细胞中ABCA1、ABCG1、SR-BⅠ mRNA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家兔腹腔巨噬细胞中ABCA1、ABCG1、SR-B ⅠmRNA和蛋白表达均升高(均P<0.01);与电针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家兔腹腔巨噬细胞中ABCG1、SR-B Ⅰ mRNA升高,ABCA1、ABCG1、SR-B Ⅰ蛋白表达升高(均P<0.01).结论 电针可上调AS家兔腹腔巨噬细胞ABCA1、ABCG1、SR-B Ⅰ mRNA及蛋白的表达,增强胆固醇逆转运过程,这可能是针刺治疗AS的机制.

    动脉粥样硬化电针胆固醇逆转运受体家兔

    基于阳虚寒凝血瘀病机以温阳活血法针刺治疗郁证

    杜耀文王珑
    1012-10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体结构与功能复杂,虽有五脏六腑之分、气血阴阳之别,但生命活动恒而不止的根本仍在于一身之阳气.生理上,人体阳气充足,则血行滑利而不滞,五脏皆得所养,故五神可安;病理上,寒伤阳气造成血行凝涩,久之血瘀脉中,导致五脏失养,进而五神飞扬.郁证正是寒凝血瘀容易引发的疾病之一,对此采用针刺疗法,遵循温阳活血的原则,主取百会、大椎、至阳、命门、关元、足三里以温阳补气,血海、委中、三阴交以活血通脉;辅以膻中、中脘、气海、合谷、太冲等穴理气开滞,以助气血运行.全方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可使虚阳得复,瘀血得行,随之气血盈满平和,五脏五神皆得其滋养,则郁证自愈.

    郁证阳虚寒凝血瘀温阳活血针刺

    基于NMDAR1/cGMP通路探究"三法三穴"对轻度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大鼠脊髓背角的镇痛启动机制

    杨震杰萨出拉于天源陈金平...
    1017-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三法三穴"推拿手法对轻度慢性压迫性神经损伤(minor CCI)模型大鼠的镇痛启动机制.方法 3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即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推拿组、推拿+MK-801组.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MK-801组结扎右侧坐骨神经干建立minor CCI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右侧坐骨神经,不予结扎;正常组不予任何操作.正常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模型组、假手术组造模后第7天予抓握束缚9 min;推拿组造模后第7天进行1次三法(点法、拨法、揉法)三穴(右侧"殷门""承山""阳陵泉")干预,每法每穴干预1 min,共9 min;推拿+MK-801组造模后第5~7天鞘内注射MK-801,每次6 μg(10 μL),每日1次,最后一次鞘内注射30 min后再进行推拿干预,推拿具体操作同推拿组.造模前、造模后、干预后检测各组大鼠冷敏阈值(CST)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干预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环磷酸鸟苷(cGMP)蛋白阳性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DAR1)、神经源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β(sGCβ)、蛋白激酶G1(PKG1)蛋白表达,实时荧光PCR法检测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NMDAR1、nNOS、sGCβ、cGMP、PKG1mRNA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造模后模型组、推拿组和推拿+MK-801组CST升高,MWT降低(均P<0.05);干预后模型组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cGMP蛋白阳性表达增多,NMDAR1、nNOS、sGC β、PKG1 蛋白表达增多,NMDAR1、nNOS、sGC β、cGMP、PKG 1 mRNA 表达增多(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干预后推拿组和推拿+MK-801组CST降低,MWT升高(均P<0.05);推拿组、推拿+MK-801组腰4~6节段脊髓背角中cGMP蛋白阳性表达减少,NMDAR 1、nNOS、sGCβ、PKG1 蛋白表达减少,NMDAR1、nNOS、sGCβ、cGMP、PKG1 mRNA 表达减少(均 P<0.05).结论 推拿干预1次后即可有效改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引起的温度觉、机械痛觉过敏症状,可能是通过NMDAR1/cGMP/蛋白激酶G信号通路启动镇痛,从而发挥即刻镇痛作用.

    推拿神经病理性疼痛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脊髓背角镇痛大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