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兵团党校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兵团党校学报
兵团党校学报

赵柳成

双月刊

1009-0274

btdxxb@sina.com.cn btdxxb@163.com

0994-5677935 5677987 5677058

831300

新疆五家渠兵团党委党校院内

兵团党校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XPCC of C.P.C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1989年7月创刊,1999年2月更名为《兵团党校学报》,并全国公开发行。《兵团党校》由新疆兵团党校主办,是外界了解兵团的窗口。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吴传毅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表现为反腐败斗争全面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深化标本兼治,反腐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但是,反腐败斗争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坚决惩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包括惩治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相互交织的腐败,深化整治"三集"腐败与惩治"蝇贪"并举,严肃查处领导干部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腐败。反腐败斗争必须同向发力综合施策,包括坚持民主监督与自我革命同向发力,制度建设和思想教育同向发力,境内惩治与境外惩治同向发力等。

    反腐败斗争自我革命新型腐败与隐性腐败"三集"腐败与惩治"蝇贪"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空叙事表达

    唐璐尧罗志佳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其提出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信。基于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时间叙事和空间叙事中徐徐展开。从时间叙事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肇基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中,历经文化重建、文化立国、文化兴国、文化强国四个阶段,始终如一地承担着历史使命。从空间叙事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推进的文明空间叙事、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交融统合的地理空间叙事、系统集成与重要一隅交叠发展的结构空间叙事、人本逻辑超越替代资本逻辑的制度空间叙事,实现了对西方现代文明的超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界担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理论指南,也为人类文明向何处去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叙事表达文化建设

    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罗寒岳强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生动地蕴含着"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义,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坚持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要求、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方法、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视野,是一个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完备的思想体系。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入理解与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继续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的内在必然之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世界观方法论

    论新时代凝聚改革共识的价值功能、现实问题及破解之策

    高家玮张涵钟彬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凝聚改革共识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共识具有导向、整合、驱动、调和等功能,其形成需要立足利益维度、价值维度和制度维度等三个方面加以凝聚。然而在多种改革思潮相互交织、社会利益结构深刻调整、体制机制尚待完善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改革共识的形成难度显著增加。新时代凝聚改革共识需要我们秉持改革信念,深化价值认同,确保全社会在改革方向与目标上保持高度一致。同时,以体制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为引领,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此外,拓宽民主渠道,建立健全的民主制度,共同开创改革新局面。

    改革共识全面深化改革社会利益结构

    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重要论断的再思考

    张福雲吴常柏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邓小平在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时期创造性地提出了"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论断,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任务下,有必要对这一论断进行再思考。邓小平作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重要论断,并非凭空捏造的"飞来峰",而是具有集"理论、历史和现实"一体的生成依据。这一论断蕴涵着深刻的实践意蕴,集中彰显于"主"与"客""破"与"立""穷"与"富""内"与"外""进"与"稳"的关系范畴之中。深刻领会"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重要论断,淬炼出把改革进行到底的历史启迪,必须坚持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正确道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为价值取向、以"两个是否"为评判准则、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行动遵循,为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当代启示。

    邓小平改革第二次革命

    邓小平民族工作思想的基本原则、科学内涵与经验启示

    武雯宇高进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正确处理民族关系。邓小平同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同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遵循谨慎稳重的工作方针、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同少数民族商量的原则,紧紧围绕如何推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与实行团结互助和强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动了新时期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实践,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邓小平同志在民族工作上的一系列真知灼见和成功实践,对于今天我们党和国家观察和处理民族问题,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好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深刻而现实的意义。

    邓小平民族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内理论界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研究述评

    方莉曹玉颖
    52-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所在。这一议题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呈现出数量上升、学科交叉和内容深化的特点。学者们从逻辑理路、中心内容、价值追求、领导力量、实践主体、创新超越、多维视角对这一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初步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的理论谱系,对一些核心问题进行了多维探讨并形成了共识。但现有研究还存在"现实问题回应与研究不足""专门性研究较少""应然研究多,实然研究少""研究视角亟待开拓"等不足。展望未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研究应直面当前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现实问题与实践,进行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专门性研究,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研究方法,拓宽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的研究视角。

    中国式现代化人民性研究综述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三维审视:问题提出、资本批判、历史观点

    杨煌辉
    6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市民社会批判开拓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空间。在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形成"关于市民社会的科学"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认识。在对市民社会的历史性进行说明时,只有开辟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思维途径才能科学揭示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在资本批判语境中,市民社会是"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它历史地呈现出"物的依赖性"特征,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中"最后一个对抗的形式",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过程的必然性"展示出自我否定的历史过程。在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观点上,由市民社会批判推进至生产关系批判,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科学进路。

    市民社会资本批判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

    主体的跃升: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

    邓建华熊谷子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是近代西方哲学自笛卡尔开始便一直存在和发展的观念,如今受到了现当代哲学的批评和诘难。马克思揭示了近代西方形而上学是困住"主体"的牢笼,而资本主义社会关系是奴役"主体"的现实土壤。中国式现代化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主体"思想的内在旨趣,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构建新型"主体",体现在以"人民主体"超越了"资本主体",以"自为主体"超越"自在主体",以"交互主体"超越"单向主体"。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主体跃升的多维度分析,才能真正读懂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新型主体的本质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主体的跃升资本逻辑人民主体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投资的支持政策体系构建: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

    付蕙玮
    78-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策支持绿色低碳产业投资对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至关重要。新时代以来,我国不断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投资政策体系,美丽中国引领绿色转型取得重要进展:"三大保卫战"成效显著,生态保护修复取得开创性进展,绿色生产力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国际经验表明:提升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投资吸引力的关键在于完善和优化政策,而非单纯依赖电力基础设施的改进。借鉴国际经验,构建中国绿色投资支持政策体系的重点路径包括:政策引导与支持,激发绿色投资潜力;构建稳固政策基础,保障绿色投资环境;经济激励引领高质量绿色发展;聚焦技术研发,精准驱动绿色创新。

    绿色发展绿色投资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