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包装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包装工程
包装工程

吴护林

半月刊

1001-3563

wjqk@vip.163.com

023-68792836

400039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包装工程/Journal Packaging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包装工程》(Packaging Engineering)杂志创刊于1972年,原刊名为《防腐消息》, 1979年更名为《防腐包装》,刊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1980年更名为《包装工程》,正式国内外公开发行。《包装工程》杂志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主办,是国内包装、印刷技术领域权威性主导科技期刊。办刊宗旨: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杂志长期被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全国包装杂志唯一连续四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用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MI)收录期刊,代表着中国包装科技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在包装科技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声誉。杂志拥有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平台,主编为兵器工业第59研究所所长吴护林研究员,编委会由国内外51位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刘人怀、钱清泉,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朱位秋,国际包装研究联合会(IAPRI)主席Kees Sonneveld,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Paul Singh教授等5位外籍编委。同时,在不断扩大和更新的动态专家评审委员会中,杂志还拥有100多位全国知名包装工程各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杂志内容主要分为专论和信息两大部分。包含包装科学与工程、技术专论、装潢与艺术、工业设计、论坛以及信息与资讯等栏目。专论部分着重报道包装及印刷领域学术理论探讨,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和项目进展,以及设计新潮和管理创新等内容;信息版块主要报道国内外包装科技动态、科研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等内容。报道内容涵盖了与包装、印刷行业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电子、自动化、物流、设计艺术和管理等等专业方向,年载文量近800篇。近年来,涉及包装科技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大多在《包装工程》上刊发论文。除开报道科技信息外,杂志还积极参与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建设,努力促进学术交流,现在已成为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平台和园地。国内包装工程专业唯一的学术组织——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杂志编辑部,杂志的执行主编担任专委会秘书长。多年来,杂志组织和参与了大量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包装学术技术研讨会议。其中,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之一,《包装工程》杂志长期承办已有20多年历史,每2年一届,代表国内包装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全国包装学术会议”。《包装工程》杂志30多年来忠实地报道中国包装科技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深受我国包装行业的重视与关注。杂志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翔实,是包装、印刷及相关行业从事科研、设计、教育、信息、经营管理和制造生产等工作人员的必备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优化科学传播中参与进程的协同设计实践研究

    王维吉常盈魏艳丽丁晓蕾...
    19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提升科学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质量,采用协同设计方式对科研院所内闲置空间进行改造;同时依据实践成果进行路径总结,为同类设计活动提供一定参考.方法 整体研究分为设计方案的构思、实践、验证及总结四部分:首先,构思阶段分为两部分,一是基于卡诺( Kano)模型的问卷调查,二是焦点小组与深度访谈形式结合的讨论,旨在获取与转化用户的需求;其次,实践阶段依托环境、产品、视传三类专业知识展开,通过设计学各分支协作将需求物化;再次,选取使用情况评估( POE)模型对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估参与进程优化效果;最终,将上述三阶段各类资料进行汇总,与院所内专家一同进行理论总结.结果 既定方案如期完工,满足了院所方的各项诉求;相关各部门通力协作,助力团队集齐实验所需资料.结论 协调利益相关,实现结果最优化,是协同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本次研究而言:中科院具备科学传播知识,并拥有长期举办"科学咖啡馆"活动的经验,这是本次实践目标达成的根本依据;我校团队掌握的学科相关知识,以及设计学科固有的视觉化优势,是各项设计任务能够完成的基础;院所内师生、行政及后勤等人员提出的宝贵建议,使本次的实践研究更趋合理.正是打破了三者间的壁垒,最终使科学参与进程得到了优化,且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协同设计科学传播社会创新科学咖啡馆公共空间

    社会协作创新设计中的共享心智研究

    陆宁胡杰
    204-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共享心智模型在社会协作创新设计中的应用策略.方法 以共享心智模型相关理论及影响因素为基础,结合共享心智形成的四个阶段:形成、调整、融合和稳定,构建社会协作创新下的共享心智模型,并将其运用在藏羌织绣社会协作创新的实际案例中.结果 团队中参与个体在任务目标的引导下建立了共同愿景,经过同伴间的知识交流和互相启发,修正和强化了个体心智,形成了共享心智和知识平台,最终完成了社会创新设计的目标.结论 通过构建共享心智模型,有助于不同知识领域的参与个体进行协作,为知识交互及产品创新带来新的思路.

    社会协作创新个体心智共享心智互相启发

    基于SEM-KE的校园共享打印机设计研究

    李奋强林浩屹
    213-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提供更好的校园生活,提升校园共享打印机的用户体验,提出以结构方程模型(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M)和感性工学(Kansei Enigneering, KE)进行设计分析,从而帮助设计者准确获取用户的复合需求.方法 首先,运用语义差分法和聚类分析构建用户感性意象空间,并以形态分析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构建产品形态要素空间,借助感性工学生成用户感性意象空间和产品形态要素空间的映射关系,进而形成设计知识库;其次,运用类目层次法获取感性层级与设计要素,再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构建用户感性意象空间和信息条目编码空间的映射关系,根据模型路径分析得到设计策略;最后,形成设计知识和策略的关联模型.结果 通过设计知识和策略指导设计者进行校园共享打印机的设计应用.结论 通过将感性工学与结构方程模型有效结合,进一步完善校园共享打印机的设计研究,并为相关的用户体验设计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产品设计用户体验感性工学结构方程模型数量化一类校园共享打印机

    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儿童音乐共创设计研究

    梁玲琳褚丽芳
    227-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音乐共创对儿童音乐启蒙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儿童培养音乐兴趣、审美,并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主体间性理论则强调人际关系中互为主体存在状态.本研究从主体间性理论视角出发,为音乐共创有形物介入儿童音乐共创活动体验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互动交流提供更有效的思路.方法 通过分析儿童音乐共创中的多元主体构成,并解构分析音乐共创主体间的设计过程和参与过程,得出从"引发共同的音乐动机""促进协调的行动计划""鼓励相互的动态调节"三方面强化音乐共创主体间性体验.结果 结合国内外音乐共创案例分析,梳理了 "目标任务反馈设计""机制形态模式设定""音乐产出能动编辑"三种对应的主体间性视角下音乐共创有形物的设计策略.结论 在数字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以主体间性视角展开对儿童音乐共创有形交互设计的研究,能够充分地发挥音乐共创有形物在儿童音乐教育和亲社会行为方面的多重优势.

    音乐共创主体间性有形交互社会学习儿童音乐教育

    音乐风格视觉设计的通感隐喻方法探究

    殷俊朱文涛
    236-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实现通感是提高视听沟通、改善互动体验、促进信息传播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主要对音乐风格视觉设计的通感隐喻方法进行探讨,为实现音乐风格和视觉表达的有效对应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从不同学科的角度出发,分析音乐风格视觉化与通感隐喻的设计关系;然后,提出对应的设计思路;最后,结合金属乐和爵士乐的设计案例,探讨具体的表现方式与设计流程.结果 明确了音乐风格视觉设计与通感隐喻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获取、构建、拓展、评价这四个方法.结论 通感隐喻方法可以应用于音乐风格的视觉设计,让音乐和视觉之间的转换过程变得更清晰,让人们更容易对设计的内容产生"共鸣",为音乐风格的视觉设计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音乐风格视觉设计通感隐喻方法体验

    "词字"——合文会意的字体设计研究

    卢鹏阳
    243-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词字"作为文字学领域崭新的术语和概念,通过对汉字"合文"中"词"的分析以及"六书"中"会意"造字法与"合文"的结合应用,挖掘设计学中"词字"的内在含义,探索"词字""合文会意"的设计方法.方法 从文字学中的"词字"概念出发,借助"六书"中的"会意"造字法启发设计思维并结合"合文"设计方法,针对所选"词"对象,在深入理解其内涵和字体结构的基础上,将减"笔"共用、结构"意"变的创意方法和统一 "合"谐的设计规范应用到"词字"的创意字体设计中.结论 "词字"与"合文"分别作为内隐和外显相互融合,"合文"设计形式与"六书"中"会意"造字法的结合对于当下的创意文字设计具有重要意义."词字"可作为传统"六书"造字法之外的解释及补充,同时也丰富了 "合文"设计的内涵.

    "词字""合文""会意"字体设计

    岭南非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设计研究

    王丽君
    250-257,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岭南非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设计,探究非遗文化创新发展新路径.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岭南古建筑不同区域灰塑素材,再以山墙、墙楣区域灰塑文化为例,基于符号语义学理论"外延层""内涵层"两个维度解构分析岭南灰塑文化,凝结转化灰塑文化符号.结果 围绕灰塑"祈福"文化符号,从"皮" "肉" "骨"三方面设计转化文化符号IP形象.结论 基于文化"外延层""内涵层"探寻设计岭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有助于岭南灰塑的现代传承与设计,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保护.

    符号语义学岭南灰塑文化符号IP形象

    基于湘西苗绣图案的数字化设计创新研究

    谷梦恩范伟吴阳刘勇奇...
    258-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非遗资源,提升当地文化产业经济价值,提出基于数字化手段的湘西苗绣图形创新方案,从而促进湘西苗绣传统技艺的产业转型,以适应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转变.方法 分析湘西苗绣的典型图案,提取其核心元素特征,运用形状语法和风格迁移算法分别进行图形推演设计研究.结果 将数字化手段与湘西苗绣图案的创作相结合,可以快速衍生出既符合当代审美需求又继承传统民族文化特征的创新纹理图形.结论 将数字化技术手段与湘西苗绣图案的创新再设计有机结合,既保证了苗绣图案的自我更新,又提高了图案设计的创作效率.从而拓展湘西苗绣文化的传播途径和媒介,提高当地苗绣文创产品的文化与经济价值.

    湘西苗绣图案创新数字化形状语法风格迁移算法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赵晓彦王赫德
    265-2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是其民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创造积累下来的文化成果,是见证民族发展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入解析狍皮袍纹样创生发展轨迹,探讨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能够为当代学者探索北方游猎民族造物活动及服饰纹样的演变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历史文献、典籍图册以及狍皮袍实物形成图文互证,结合田野调研,从皮袍结构与纹样及纹样的题材、形式、 工艺等方面进行设计分析,并从自然崇拜之观念、美好期盼之理想、文化符号之体现、交流互鉴之融汇、中华民族之认同等角度进行文化解读.结果 从设计的角度看,狍皮袍纹样体现了鄂伦春人高超的艺术才智与朴素的造物思想;从文化的角度看,狍皮袍纹样中蕴含着鄂伦春族的精神信仰与民族认同.结论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创生于原始的游猎文化生态环境中,带有本源文化的属性与特征,可以成为探究服饰纹样起源、发展和流变的形式范本.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

    结合格式塔理论的马赛克包装图案设计及应用

    魏亮亮孙宁王伟
    276-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马赛克图案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装饰,通过丰富的视觉体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并引领着艺术潮流.因此,研究如何合成高质量的马赛克图案.方法 首先提取素材特征聚类分析,研究以格式塔理论为指导思想,合成初始马赛克图案;其次对马赛克图案素材邻近关系、图案布局进行优化;最后生成精美的马赛克图案.结果 通过对马赛克图案合成效果与质量分析,结果显示在格式塔理论指导下,离散不规则的素材可以生成符合视觉效果的布局图案;图案合成耗时在2~10min,且合成图案具有原图像的特征点,素材布局间距合理,排版秩序井然,用户评价分数均在90分以上;将生成的马赛克图案应用于包装领域中,在不同距离下均能给用户带来美的享受,提高产品购买率.结论 在格式塔原理指导下,进行马赛克图案合成与设计能够为用户呈现较好的视觉体验,合成图案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格式塔理论马赛克合成设计布局优化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