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包装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包装工程
包装工程

吴护林

半月刊

1001-3563

wjqk@vip.163.com

023-68792836

400039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包装工程/Journal Packaging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包装工程》(Packaging Engineering)杂志创刊于1972年,原刊名为《防腐消息》, 1979年更名为《防腐包装》,刊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1980年更名为《包装工程》,正式国内外公开发行。《包装工程》杂志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主办,是国内包装、印刷技术领域权威性主导科技期刊。办刊宗旨: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杂志长期被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全国包装杂志唯一连续四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用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MI)收录期刊,代表着中国包装科技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在包装科技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声誉。杂志拥有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平台,主编为兵器工业第59研究所所长吴护林研究员,编委会由国内外51位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刘人怀、钱清泉,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朱位秋,国际包装研究联合会(IAPRI)主席Kees Sonneveld,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Paul Singh教授等5位外籍编委。同时,在不断扩大和更新的动态专家评审委员会中,杂志还拥有100多位全国知名包装工程各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杂志内容主要分为专论和信息两大部分。包含包装科学与工程、技术专论、装潢与艺术、工业设计、论坛以及信息与资讯等栏目。专论部分着重报道包装及印刷领域学术理论探讨,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和项目进展,以及设计新潮和管理创新等内容;信息版块主要报道国内外包装科技动态、科研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等内容。报道内容涵盖了与包装、印刷行业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电子、自动化、物流、设计艺术和管理等等专业方向,年载文量近800篇。近年来,涉及包装科技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大多在《包装工程》上刊发论文。除开报道科技信息外,杂志还积极参与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建设,努力促进学术交流,现在已成为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平台和园地。国内包装工程专业唯一的学术组织——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杂志编辑部,杂志的执行主编担任专委会秘书长。多年来,杂志组织和参与了大量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包装学术技术研讨会议。其中,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之一,《包装工程》杂志长期承办已有20多年历史,每2年一届,代表国内包装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全国包装学术会议”。《包装工程》杂志30多年来忠实地报道中国包装科技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深受我国包装行业的重视与关注。杂志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翔实,是包装、印刷及相关行业从事科研、设计、教育、信息、经营管理和制造生产等工作人员的必备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植物纤维基包装材料中纤维悬浮体流变行为研究

    赵西坡李培东熊金松吴灿阳...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可再生的植物纤维机械搅拌制备植物纤维悬浮体系,探究纤维悬浮液的流变性影响因素和体系中纤维的分散与取向,为后续工业化产品的加工和运输设计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旋转流变仪测试纤维质量分数、长径比(纤维长度)、温度和水溶性高分子等各个因素对体系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 纤维悬浮体系为非牛顿流体,表现剪切变稀现象.溶液的黏度随温度的变化经线性拟合符合Arrhenius方程.纤维质量分数、长径比(纤维长度)的提高均会增加体系表观黏度,促进纤维的分散及网络结构形成,而温度的提高,黏度会呈指数形式减小.加入水溶性高分子PVA和聚丙烯酰胺分散剂均会提高体系黏度,有助于纤维的分散;PVA醇解度越高,亲水基团越多,易与纤维产生更多氢键作用,形成纤维网络结构,有助于后续发泡结构控制,醇解度过高则易凝胶化.阳离子型CPAM有助于改善纤维表面负电荷,破坏纤维静电吸附,使得纤维分散更均匀.结论 纤维质量分数、长径比(纤维长度)、体系温度等因素会影响纤维悬浮液流变特性,水溶性PVA和分散剂聚丙烯酰胺的加入有助于纤维的分散,对工业化纤维浆料配比加工具有参考意义,同时体系的黏流特性有利于生产线浆料输送系统的设备设计.

    植物纤维纤维悬浮液流变行为

    生物基防腐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木包装中的应用展望

    刘于莜王小燕云虹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满足木包装材料的使用要求和防疫要求,需将木材进行防腐处理,但传统的防腐处理方式易对环境和物品造成污染,存在安全隐患,生物基防腐技术可解决上述问题.方法 介绍当前木包装材料的使用现状,阐述国内外生物基防腐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和讨论木包装材料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结果 生物基防腐技术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木材防腐技术,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结论 生物基防腐技术可以满足木包装材料在运输和存储中的各种需求,并且具有环保无毒的优点,因而具有非常广阔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木包装木材防腐剂生物基防腐抑菌性

    PE/木粉/MRP/Nano–MH共混材料的阻燃及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赵伊漫郭玉花马舒慧杜学义...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微胶囊红磷(MRP)和纳米氢氧化镁(Nano–MH)协同阻燃木塑复合材料(WPC)的阻燃效果及阻燃机理.方法 以MRP为主阻燃剂,Nano–MH为协效阻燃剂,低密度聚乙烯(LDPE)、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和木粉为基础物质,采用二次造粒和注射成型法制备阻燃木塑材料(WPC/MRP/MH).通过燃烧等级测定、极限氧指数(LOI)测定和热重谱图(TG)分析阻燃剂对复合材料阻燃性的影响,利用Flynne–Walle–Ozawa(FWO)方法研究WPC和WPC/MRP/MH的热分解行为,并采用Criado方法推断WPC/MRP/MH的反应机理.结果 复合材料MRP质量分数为12.5%时阻燃等级达到UL94 V–0级,LOI值高达28.3%;WPC/MRP/MH的tonset、tendset和tp均高于WPC,且在热分解后期FWO方法得到的表观活化能(Ea)逐渐增加,材料热稳定性明显提高;WPC/MRP/MH的反应机理函数为g(α)=[−ln(1−α)]1/n、f(α)=n(1−α)[−ln(1−α)]1/n,热分解机理为成核后增长.结论 MRP和Nano–MH复配有效提高了WPC的热稳定性,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微胶囊红磷纳米氢氧化镁木塑材料阻燃热分解动力学

    纳米纤维素晶体增强补强聚乙烯醇薄膜性能研究现状

    李慧田家瑶庞姗姗龚国利...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近几年有关将纳米填料纳米纤维素晶体(CNC)作为增强补强剂,提高聚乙烯醇(PVA)薄膜的物理性能方面的研究,以期为PVA薄膜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阐述PVA/CNC复合薄膜的应用现状,介绍CNC的形貌特性、化学改性及成膜方式对改善PVA/CNC薄膜物理性能的研究现状,综述CNC分散性、交联剂和成膜条件对提高PVA/CNC复合薄膜物理性能的影响.结论 通过增加CNC在PVA基体中的分散性,针对不同用途选择对应的成膜方式,这样可有效改善PVA薄膜的力学性能、阻隔性能和耐水性等,提高PVA薄膜的使用价值.

    聚乙烯醇纳米纤维素晶体复合薄膜物理性能

    橡胶木吸湿/防霉防腐功能改良研究

    李元杰卢鹏耀云虹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改善橡胶木吸湿导致的霉变、虫蛀和腐朽等问题,利用改性剂降低橡胶木的吸湿性能,显著改善防霉防腐性能.方法 分别用糠醇、马来酸酐和乙酸酐浸渍处理橡胶木,运用吸湿增重率、动态接触角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等方法研究橡胶木的吸湿性能变化;采用空气杂菌、白腐菌和褐腐菌考察其抗生物劣性.结果 药剂处理能不同程度地降低橡胶木的吸湿性能,糠醇和马来酸酐处理材的吸湿率可降低13.13%~67.18%,乙酸酐处理材的吸湿率先增加后下降.生物抗性结果显示,糠醇能显著提升橡胶木的防霉抑菌性,4 h处理材对白腐菌的抗性比素材的提升了45.92%,对褐腐菌的抗性提升了16.61%;马来酸酐和乙酸酐对微生物的生长也有一定抑制效果.结论 采用马来酸酐、糠醇和乙酸酐浸渍橡胶木降低了游离羟基含量,从而降低了橡胶木吸湿性能,显著改善了防霉防腐性,且糠醇浸渍处理4 h的橡胶木可获得最佳的生物抗性.

    橡胶木羟基吸湿防霉防腐

    静电纺丝控释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刘芮铭张金珊田强运林謦怡...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静电纺丝的发展和原理,控释材料和控释体系,以及静电纺丝控释材料(Electrospinning controlled-release material,ECM)在药物缓释和抗菌方面的应用,旨在为ECM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研究思路.方法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和总结,介绍ECM通过环境pH调节、羧基修饰纳米纤维、光响应、纳米纤维膜厚度、纤维表面孔隙等因素进行控制释放的应用.结果 分析表明,ECM可以应用于药物缓释和抗菌方面,可以实现药物在特定条件下的响应和释放,让药物有合适的释放周期.此外,还可以对各类抗菌剂实现控释,达到长效杀菌、延长货架期的目的.结论 研究ECM(药物缓释用),能够实现药物的可控释放,保证药效的持久性,提升治疗效果.研究ECM(缓释抗菌用)可以获得更长效的抗菌效果,提高食品和药品的卫生安全性.ECM在药物缓释和抗菌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静电纺丝控释药物缓释抗菌

    不同发泡倍率聚乙烯醇基缓冲包装材料性能

    黄欣洁郭红革王冬梅
    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聚乙烯醇(PVA)基发泡材料的缓冲包装性能,为PVA基发泡材料应用于易渗出水溶性液体的产品包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方法 采用化学发泡法制备不同发泡倍率的PVA基发泡材料,研究其微观结构、吸水性能和不同条件下的缓冲性能.结果 不同发泡倍率下,5种密度PVA基发泡材料均具有良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且吸水率越高,保水性越差.在干燥状态下,材料的质地较硬,且其缓冲性能随着发泡倍率的增大而减小,材料吸水后变得柔软且富有弹性,当吸水率达到58.0%后,材料的缓冲性能则急剧下降.结论 经综合比较,密度为0.146 g/cm3的PVA基发泡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水性能、保水性能和缓冲性能,在材料的吸水率低于58.0%时,可满足易渗液体容器的锁水和缓冲包装需求.

    聚乙烯醇基发泡材料缓冲包装发泡倍率吸水性保水性

    PBAT/PLA共混体系反应性增容机理研究进展

    史向阳夏学莲赵海鹏周鹏飞...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综述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聚乳酸(PBAT/PLA)共混体系反应性增容机理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归纳PBAT/PLA体系的4类反应性增容机理,即催化酯交换反应,引发支化和交联反应,端羟基与酸酐反应,端羧基与氨基反应.比较各类反应性增容方式的优缺点,展望PBAT/PLA体系反应性增容的发展前景.结果 采用多种反应性增容方式可有效提高相容性,但其增容机理各不相同.酯交换催化剂可催化PBAT与PLA发生酯交换反应,生成PBAT−PLA共聚物,达到增容的目的.过氧化物可分解为活性自由基,引发生成PBAT−PLA共聚物.含有二酸酐基团或多氨基的增容剂,可分别与聚酯的端羟基、端羧基反应生成PBAT−PLA共聚酯.结论 这些增容剂与聚酯的端基发生反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热降解造成的分子量降低.在过量添加带有多个活性官能团的增容剂时,还可能发生支化、交联反应.在反应性增容过程中,还伴随着热老化、水解、酯化、酯交换等不可控反应的发生.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聚乳酸相容性反应性增容机理

    静态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结合感官评价分析3种胶黏剂中的气味物质

    景波杨青华林勤保
    7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纸包装材料用胶黏剂中挥发性气味物质及其影响.方法 选择10名感官评价员对3种胶黏剂样品的气味强度进行嗅辨分析,使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eadspace-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HS-GC-MS)采集挥发性化合物数据,利用MS–DIAL软件解卷积、NIST质谱库和保留指数实现对物质的定性分析,计算各化合物的相对峰面积含量和相对气味活性值(Relative Odour Activity Value,ROAV),用于确定样品气味特征的关键贡献物质及其影响.结果 3种胶黏剂样品的感官影响差异明显,样品中共检测出45种挥发性物质,以酯类、醇类、酮类和芳香烃等化合物为主,其中可筛选出8种对胶黏剂的气味特征贡献最大的关键气味物质,包括丙酸丁酯、乙酸丁酯、3–甲基–4–庚酮、乙苯等.结论 胶黏剂的气味主要与使用的复杂化学成分有关,其生产加工过程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胶黏剂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感官评价挥发性气味物质

    药用胶塞常用抗氧剂及可提取硫含量测定方法

    成婕张罗红江燕邱怡婷...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同时检测药用胶塞中多种抗氧剂和可提取硫.方法 采用二氯甲烷作为提取溶剂,微波萃取药用胶塞中的目标化合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目标物的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Symmetry RP 18,流动相为乙腈\甲醇\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77 nm.结果 该方法能高效地分离目标化合物,各化合物分离度良好.在0.2~20μg/mL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93,检测限为0.03~0.09μg/mL,回收率为86.73%~108.9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7%~5.68%.通过该种方法测定不同厂家不同批次药用胶塞,结果检出了抗氧剂BHT及其降解物BHT–CHO、BHT–Q,抗氧剂1076和1010及其降解物1310,以及可提取硫.结论 文中建立的高效液相方法准确、简便、灵敏度较高,能够高效快速地测定药用胶塞中常用抗氧剂及其降解产物与可提取硫的含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抗氧剂抗氧剂降解产物可提取硫二氯甲烷微波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