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包装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包装工程
包装工程

吴护林

半月刊

1001-3563

wjqk@vip.163.com

023-68792836

400039

重庆市九龙坡区渝州路33号

包装工程/Journal Packaging EngineeringC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包装工程》(Packaging Engineering)杂志创刊于1972年,原刊名为《防腐消息》, 1979年更名为《防腐包装》,刊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1980年更名为《包装工程》,正式国内外公开发行。《包装工程》杂志由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主管,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主办,是国内包装、印刷技术领域权威性主导科技期刊。办刊宗旨:以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发展。杂志长期被各大数据库收录,是全国包装杂志唯一连续四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用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MI)收录期刊,代表着中国包装科技的最高水平和发展方向,在包装科技界和教育界享有崇高声誉。杂志拥有强大的理论和技术支持平台,主编为兵器工业第59研究所所长吴护林研究员,编委会由国内外51位知名专家教授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文虎、刘人怀、钱清泉,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朱位秋,国际包装研究联合会(IAPRI)主席Kees Sonneveld,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S.Paul Singh教授等5位外籍编委。同时,在不断扩大和更新的动态专家评审委员会中,杂志还拥有100多位全国知名包装工程各专业方向的专家学者。杂志内容主要分为专论和信息两大部分。包含包装科学与工程、技术专论、装潢与艺术、工业设计、论坛以及信息与资讯等栏目。专论部分着重报道包装及印刷领域学术理论探讨,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和项目进展,以及设计新潮和管理创新等内容;信息版块主要报道国内外包装科技动态、科研生产实践经验总结等内容。报道内容涵盖了与包装、印刷行业相关的机械、材料、化工、电子、自动化、物流、设计艺术和管理等等专业方向,年载文量近800篇。近年来,涉及包装科技领域的国家、省部级基金项目大多在《包装工程》上刊发论文。除开报道科技信息外,杂志还积极参与我国包装工程专业的建设,努力促进学术交流,现在已成为专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平台和园地。国内包装工程专业唯一的学术组织——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包装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设在杂志编辑部,杂志的执行主编担任专委会秘书长。多年来,杂志组织和参与了大量的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包装学术技术研讨会议。其中,作为主要的组织者之一,《包装工程》杂志长期承办已有20多年历史,每2年一届,代表国内包装学术研究最高水平的“全国包装学术会议”。《包装工程》杂志30多年来忠实地报道中国包装科技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深受我国包装行业的重视与关注。杂志信息量大,内容丰富翔实,是包装、印刷及相关行业从事科研、设计、教育、信息、经营管理和制造生产等工作人员的必备读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马进张彤彤钱晓松胡洁...
    1-14,36,前插2-前插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当下人工智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为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思路和参考.方法 详细解读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中华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论述了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构建、分类检索、创新设计三方面国内外发展的现状,归纳并阐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工业设计的特点;总结并分析了智能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发展趋势,对未来智能化的研究方向及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结论 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占的比例也会逐渐增加,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并不是对传统技术的否定,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多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传统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互补作用,未来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是一种必然趋势.

    人工智能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库分类检索创新设计

    群智设计发展趋势及分析

    郭伟王震石丽雯刘金剑...
    15-26,前插4-前插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方法,研究当前众包模式下,以群体智慧协同为主要设计方式的产品设计新范式.方法 以群智设计的概念为基础,采集2000年以来国内外知名的数据库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梳理群智设计的关键要素及典型特征,探讨其与其他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之间的异同,总结群智设计的发展趋势,概述群智设计研究存在的挑战.结果 众包模式下的群智设计执行机制灵活、设计创新高效、知识技能广泛,能够应对海量个性化用户需求的挑战,适应现代产品的发展要求.结论 群智设计的关键要素和典型特征区别于现有的典型产品设计方法,阐明了群智设计的本质;群智设计的3个类型和层次模型,概括了群智设计的发展要求;随着众包模式的不断应用,开放平台、用户需求、设计群体三元融合发展,群智设计的研究更加广泛、健全,逐渐从需求、平台和群体等方面向任务分解、群体组织、过程管控等方向发展.

    产品设计开放式创新众包群体智慧

    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发展

    刘继红
    27-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回顾产品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发展经历,建立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定式化分类框架,分析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热点,展望智能化创新设计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方法 通过对已有的产品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分析,将设计对象、设计阶段、设计资源、设计手段作为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分类要素,构建设计方法与技术的定式化分类框架;通过确定各分类要素的具体内容,可以明确不同的设计方法与技术,如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设计技术;利用该定式化分类框架,展望未来数字化智能化产品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结论 提出了一种用于产品设计方法与技术定式化的分类框架,界定了基于模型的系统设计与仿真优化、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众包设计和数据驱动的设计等三个热点研究方向,指出了产品全生命周期一体化设计、混合智能驱动的创新设计的趋势与挑战.

    设计方法与技术数字化设计智能化设计数据/模型/知识

    基于SysML的多学科设计建模与优化

    张强刘继红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系统建模语言SysML,分析多学科设计建模与优化过程,在理解多学科设计与优化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系统设计优化模型.方法 通过分析多学科设计优化的数学模型,利用SysML语言对多学科优化对象模型进行元模型表征,将生成的SysML模型进行模型转化,转换成XML格式以便优化求解器进行求解.结论 提出了一种用于多学科设计建模与优化的SysML扩展优化建模方法.通过SysML系统建模语言的扩展版型,添加多学科优化相关的优化目标、优化约束、优化变量等优化元素的模型内容.提出了SysML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以XML为中间格式,将提取的优化模型与优化求解器进行集成.通过系统设计与系统优化的集成求解为产品系统架构设计人员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SysML多学科设计优化优化模型构建

    基于知识图谱的产品适应性设计辅助决策方法

    林茂李佳骏郭伟张冠伟...
    48-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当前产品适应性设计过程中缺乏需求与运维知识的融合、设计案例知识难以有效组织、设计知识重用率低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图谱的产品改进设计辅助决策方法.方法 建立产品适应性设计辅助决策框架;采用知识图谱构建的方法,通过对产品运维知识数据源的特性分析,完成本体建模,实现知识图谱模式层的定义、知识实体与实体关系的抽取以及知识融合数据层的构建;在运行环境-故障模式映射关系与子图的匹配下,实现新的产品运行环境中潜在故障模式的推理,以及案例数据与CBR适应性设计措施的匹配,生成潜在故障模式下改进设计方案的候选集,并对改进设计方案进行多属性评价,实现改进方案的排序和决策.结果 以工程盾构螺旋输送机产品的适应性设计过程辅助决策为例,验证了该辅助决策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论 采用知识图谱技术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实体关系,能够较好地解决知识融合、知识组织以及知识重用率低等问题,提高了设计效率.

    知识图谱适应性设计故障模式分类模型辅助决策

    基于产品多域信息关联约束网络模型的设计变更方案决策方法

    张元戎郭伟王磊孙江...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随着客户需求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市场对企业设计需求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方法 为实现快速精准的产品变更,提出了一种基于产品多域关联约束网络模型的变更设计方案决策方法.构建了基于产品功能域-参数域-结构域多域关联约束的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该模型的变更影响传播模式,提出了以网络节点代价与连边代价指标为基础的产品变更方案决策方法,以土压平衡盾构机螺旋输送机的变更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结果表明,该决策方法可以快速获得产品多域设计信息变更方案,同时有效减小变更影响的传播范围.结论 对企业提高需求响应速度、提高变更设计效率、降低产品变更成本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变更设计多层网络模型变更传播代价计算变更方案决策

    基于机器学习的开放创新社区创意识别方法研究

    薛水晶郭伟连文涛张静...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的开放创新创意识别方法,解决创意识别过程中存在的耗时长、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方法 从用户特征、用户参与度和创意内容特征三个方面构建评估模型,以OpenIDEO社区为研究对象,采集数据并进行数据清洗和数据转化映射,最后进行多种机器学习算法的参数优化,并以F1值为选择标准,选择分类效果最佳的算法作为分类模型.结果 运用KNN、SVM、决策树、随机森林四种机器学习算法分析OpenIDEO数据,随机森林算法通过参数优化取得了最大的F1值(0.91909),同时对于验证数据,该算法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分类效果.结论 应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开放式创新社区中的创意进行识别,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以大大降低社区在创意筛选中的投入,提高创新效率,优化社区生态.

    开放创新创新社区创意识别机器学习

    多通道人机交互中感觉刺激的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孙凌云王可幸陈培周子洪...
    81-94,106,前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多通道人机交互中感觉刺激模拟方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总结现有研究中的相关技术原理与方法,为后续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利用文献调研和典型案例分析方法,梳理了触觉、嗅觉及味觉三种单通道感觉刺激模拟的相关技术;概述了多通道感觉刺激融合的认知学理论,并以视听触融合、视听嗅融合为例,总结了多通道感觉刺激融合的具体实现方法;介绍了多通道感觉刺激融合在医疗康复、虚拟购物、智能教育等典型场景中的应用.结论 多通道人机交互中感觉刺激的模拟方法研究有望支持低负荷、高效率的新型人机交互方式,甚至带来超越真实的交互体验,具备广泛的应用潜力.

    多通道人机交互感觉刺激模拟感觉刺激融合

    面向乘员安全保护的汽车内室设计新概念

    左恒峰钟志华
    95-106,前插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在汽车内室中,作为传统乘员约束系统的安全带与安全气囊已经存在相当长的时间,虽然对乘员的碰撞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但存在若干弊端,尤其在某些特殊工况下缺乏有效保护,会产生潜在损伤.在不能充分满足未来自动驾驶汽车需求的情境下,因乘员的各种姿态和多种活动,以及对乘员保护的全面性和有效性的要求,有必要在内室设计中对乘员保护方式进行完善和创新.方法 在对传统内室壁面和乘员约束系统进行文献综述和全面审视的基础上,从内室结构原型创新的角度,提出基于充气式壁面结构的内室设计新概念,并对这一新概念进行了创新点的梳理,以及初步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并进一步进行了意向性的内室概念呈现及后续的研究规划.结果 初步仿真分析表明,碰撞过程中充气式壁面结构对应的头部损伤指标满足国际通用标准,对乘员安全保护的机制来说是可行的.基于充气式壁面结构的汽车内室还将从材料层面实现汽车内室绿色环保、助推汽车轻量化、营造汽车内室新的视觉景观.结论 基于充气式壁面结构的汽车内室新概念是对传统汽车内室壁面结构的变革性创新,在部分保留传统约束系统的基础上,形成开拓性的乘员安全保护机制,是汽车内室工业设计在形态学上的突破性尝试.基于工程科学与设计艺术的结合,这一探索将为未来汽车内室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汽车内室乘员保护充气式结构设计创新

    新文科背景下工作室模式的群体创新设计研究

    毛嘉琪李瑞刘晨光
    107-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高校内群体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开展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群体创新设计研究.方法 通过分析工作室群体创新设计的3个典型案例,归纳出群体创新主要因素:团队构建、环境创建、工具应用.在此基础上围绕工作室模式提出相应的群体创新设计策略.通过画框体验优化设计项目,将设计策略应用于3个工作室团队中,形成3种跨学科、跨背景的群体创新模式(多元团队模式、开放环境模式、线上协同模式).通过与传统工作室模式的实验对比,探索并验证设计策略对工作室群体创新设计能力的影响.结论 所提出的3个设计策略,即组建多元化的共创赋能工作室团队、构建社交化的动态开放工作室环境、应用在线化的协同共享工作室创新工具对工作室群体创新能力皆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建设新文科背景下工作室模式的群体创新设计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新文科工作室群体创新协同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