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采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采矿技术
采矿技术

周爱民

双月刊

1671-2900

ckjs@263.net

0731-88631209

410012

湖南长沙市麓山南路343号

采矿技术/Journal Min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采矿技术》是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于2001年公开出版的刊物,它由长沙矿山研究院主办,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的会刊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的网刊,以服务矿山,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沟通、传播国内外信息为宗旨,具备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影响面广的特点。实用性强。《采矿技术》以“服务矿山,推广先进实用的矿山技术和装备,沟通、传播国内外矿业信息”为宗旨,交流发表的论文除知名专家的综述性和论述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成果的文章外,70%以上是反映矿山一线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成果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信息量大。《采矿技术》正刊为双月刊,版面为大16开,设有地质与测量、经营管理与矿业动态、资源开采与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与机电装备、安全环保与灾害防治、爆破与岩土施工技术,以及信息园地等主要栏目,年发表论文数量200篇以上。影响面广。《采矿技术》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的会刊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的网刊,植根于广大矿山企业,是矿山采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的重要园地,素有矿山企业自己的专业性刊物的良好形象,拥有学会委员和信息网理事等特定读者群,他们都是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生产技术主管,因而历来为矿山企业所重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固化回填过程对露天边坡的稳定性影响

    彭华锋张钦礼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桥矿利用冬瓜山铜矿的尾砂对露天采坑进行固化回填,实现了区域矿山协同.利用SLIDE岩土体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采用极限平衡法研究无渗流场/渗流场作用下不同固化回填高度对露天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渗流场作用会导致上、下盘边坡的稳定性有所降低,但其弱化作用有限;固化回填总体上有利于提高露天边坡的稳定性,且随着回填高度的上升,露天边坡的安全系数逐渐提高;当固化回填高度超过20 m时,上、下盘边坡都能满足露天边坡稳定性要求.

    全尾砂固化回填露天边坡稳定性

    电子雷管在内河航道水下炸礁中的应用

    张韩涛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子雷管在全国推广应用后,水下炸礁起爆器材由导爆管雷管改变为数码电子雷管.结合工程实例,针对电子雷管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技术措施,较好地解决了电子雷管线卡防水和导线抗拉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利用电子雷管高精度延时的优点,在复杂环境下有效控制爆破危害,改善了爆破效果.为电子雷管在内河航道整治水下炸礁工程中的应用做了有益的探索.

    电子雷管航道整治水下炸礁高精度延时爆破起爆网路

    玉龙铜矿多排孔大区域微差爆破技术试验

    陈旭唐啓斌石福元严立德...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玉龙铜矿露天台阶爆破质量,减少玉龙铜矿爆破次数,提高采场生产效率,开展了6排孔大区域微差爆破工业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6排孔大区域微差爆破,矿石块度均匀性有所提高,大块率有所降低,台阶与边坡面平整度均能满足矿山生产要求,单次爆破规模大大提升,且炸药单耗有所下降.推荐玉龙铜矿采用6排孔大区域微差爆破的孔间距、排距分别为6.5 m、4.5 m,起爆方式采用常规逐孔起爆,延期时间采用孔间延期时间为17 ms,排间延期时间为42 ms,最后排延期时间为65 ms.

    微差爆破多排孔爆破大块率爆破次数炸药消耗量

    九仗沟通风系统优化改造及方案分析

    刘晓于曙华刘邵华邓振伟...
    6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矿井的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和经济效益.嵩县山九仗沟金矿主要采用单翼对角抽出式通风系统,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现有通风系统不能满足矿井的安全生产.为解决上述问题,对九仗沟金矿通风系统进行优化改造,改良通风设备,进一步优化了通风效果,健全了通风调节机制,达到了预期目标,可为类似矿山通风系统优化提供借鉴.

    矿井通风系统优化通风网络供风能力

    巷道爆破环间延时对岩石抛掷距离的影响

    冯银陈辉
    66-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巷道爆破中,岩石抛掷距离会影响装载和运输等后续作业,甚至还会造成围岩的二次损伤,引发安全事故.应用数码电子雷管在新疆备战铁矿开展了巷道掏槽爆破环间延时对岩石抛掷的影响试验.每次爆破试验的岩石抛掷距离和爆堆高度通过红外测距仪测量并进行分析.结合碰撞理论和现场研究表明,环间延时的选择对岩石的抛掷起重要作用,随着环间延时时间的增加,抛掷距离、爆堆高度分别呈逐渐减少、逐渐升高的趋势,如环间延时时间为50 ms、100 ms、150 ms、200 ms、500 ms的巷道爆破延时抛掷距离分别为62 m、48 m、28 m、26 m、20 m,爆堆高度分别为1.78 m、1.86 m、2.14 m、2.23 m、2.59 m.环间延时时间为50 ms的巷道掏槽爆破对岩石的抛掷作用具有显著提升效果.

    巷道掘进掏槽爆破环间延时岩石抛掷碰撞理论

    大直径空孔双螺旋掏槽在大断面隧道开挖中的应用

    降世良刘三军王玮
    7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沙特NEOM隧道支洞项目中,4#支洞为全线路的关键段,前期开挖爆破中采用4空孔直线掏槽方法,掏槽效果不稳定,平均进尺为4.55 m,炮孔利用率为91%,爆破后凿欠和修整的时间较长,影响隧道掘进效率,无法满足施工进度要求,且不利于控制施工成本.为此,在综合考虑隧道围岩及钻孔条件后,设计了一种3×Ф127 mm空孔的双螺旋掏槽方案,理论开挖进尺为5.0 m,经过85个开挖循环的测试统计,大直径空孔双螺旋掏槽方案的平均循环进尺为4.86 m,炮孔利用率为97.2%,循环进尺比前期采用的4空孔直线掏槽方案提高了0.31 m,实际爆破炸药及炮孔消耗均有所降低.在软弱、中硬及坚硬条件下的大断面隧道施工中,与传统的掏槽爆破方法相比,大直径空孔双螺旋掏槽方案可提高掘进效率,降低爆破成本,经济价值显著.

    大断面隧道双螺旋掏槽大直径空孔爆破进尺

    基于变权靶心贴近度的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张振华
    7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对采空区稳定性进行科学评价,建立了基于变权靶心贴近度的综合评价模型.首先,从采空区岩体质量、采空区参数和环境条件3个方面,选取了12个典型性影响因素,构建了采空区稳定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指标分级标准;其次,应用变权重理论得到指标变权权重,通过建立区间关联函数,计算区间关联函数值和综合贴近度,并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综合评价采空区稳定性状况;最后,以某地下铜矿3个采空区为研究背景进行相关计算,并与云模型和物元可拓评价模型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3个采空区稳定性分别为Ⅱ级、Ⅲ级、Ⅱ级,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3种评价模型结果完全一致.研究表明,该模型在采空区稳定性评估方面具有适应性,计算过程相对简便、可操作性强,为采空区稳定性评估提供了新思路.

    采空区稳定性变权靶心贴近度

    基于大量工程实践的难爆类岩巷光面爆破成型技术研究

    尹丽冰李再易张芫涛龚永超...
    8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光面爆破技术可以大幅提高巷道成型速度、平整度,降低作业风险与支护成本,新疆瑞伦矿业前期井下巷道掘进虽采用光面爆破,但一直未取得较好的爆破效果,为此,对矿岩开展可爆性评价,基于评价结果与岩体力学特性,结合经验公式对光面爆破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并开展多次试验,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调整优化,并提出了二次压顶光面爆破优化方案.试验结果表明,方案优化后爆破成本降低13%,掘进光面爆破效率提升10%,掘进炮孔有效利用率达到了91%以上,巷道成型规整,爆破效果良好.

    光面爆破巷道掘进爆破优化难爆矿岩

    中等型采空区治理技术方案研究

    李佳盛颜红迪李宇星
    87-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地下矿山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采空区是地下矿山的重要隐蔽致灾因素之一,为有效防范并遏制采空区事故的发生,必须对矿山的采空区情况进行准确、详细的调查和了解,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并消除隐患.通过选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进行矿山空区轮廓数据的采集并运用3D Mine、Rhino3D软件联合建立了三维实体模型.利用有限差分计算软件FLAC3D进行模拟计算,根据岩体质量和空区稳定性状况对现存空区进行稳定性分析和分级,根据分级结果制定相适应的空区处理技术方案,最终有效治理了现存的采空区,消除了空区隐患.

    采空区治理隐蔽致灾空区扫描数值模拟空区分级

    基于STAMP-偏序集的非煤矿山爆炸事故系统风险评估模型

    郭梨姚相杰赵江平罗梦娟...
    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提出一种基于STAMP偏序集的系统性风险评估模型,揭示非煤矿山爆炸事故的发生机理,并为爆炸事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提供参考.首先,利用STAMP模型构建了非煤矿山爆炸事故的系统层次结构,确定了事件集及其层次关系,并从系统设计和安全控制的角度分析了事故的致因因素;然后,采用排序质心法计算了事件集的初始概率,并将概率矩阵作为偏序集评价模型的输入,得到了因素间的聚类关系和节点脆弱性;最后,通过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该模型能够图形化地描述各致因因素间的聚类关系、节点重要度以及系统各组件间的关系,从而能够有效识别系统的脆弱性节点,并为爆炸事故预防提供科学合理的控制措施.

    非煤矿山爆炸事故系统风险评估STAMP模型偏序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