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采矿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采矿技术
采矿技术

周爱民

双月刊

1671-2900

ckjs@263.net

0731-88631209

410012

湖南长沙市麓山南路343号

采矿技术/Journal Mining Technology
查看更多>>《采矿技术》是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于2001年公开出版的刊物,它由长沙矿山研究院主办,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的会刊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的网刊,以服务矿山,推广先进实用的技术,沟通、传播国内外信息为宗旨,具备实用性强、信息量大、影响面广的特点。实用性强。《采矿技术》以“服务矿山,推广先进实用的矿山技术和装备,沟通、传播国内外矿业信息”为宗旨,交流发表的论文除知名专家的综述性和论述国家重点攻关项目成果的文章外,70%以上是反映矿山一线科技人员技术创新成果的文章,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信息量大。《采矿技术》正刊为双月刊,版面为大16开,设有地质与测量、经营管理与矿业动态、资源开采与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与机电装备、安全环保与灾害防治、爆破与岩土施工技术,以及信息园地等主要栏目,年发表论文数量200篇以上。影响面广。《采矿技术》是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采矿学术委员会的会刊和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采矿信息网的网刊,植根于广大矿山企业,是矿山采矿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互相探讨、交流、学习的重要园地,素有矿山企业自己的专业性刊物的良好形象,拥有学会委员和信息网理事等特定读者群,他们都是矿山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或生产技术主管,因而历来为矿山企业所重视。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白音诺尔铅锌矿深部矿体充填采矿方法优化研究

    李敏刘树龙余青龙田浩雨...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白音诺尔铅锌矿面临的矿体形态复杂、矿石贫化率高、经济效益差等难题,从矿体形态、走向长度、厚度、倾角、品位等角度将矿体分为4类,其中,类型Ⅰ为夹石+分支复合+厚度与倾角变化明显矿体,类型Ⅱ为靠近破碎带+分支复合明显矿体,类型Ⅲ为中厚+急倾斜+少夹石+形状规则矿体,类型Ⅳ为厚度小+倾角大+零星独立矿体,对不同类型矿体进行采矿方法初选.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选择经济、技术、安全和合理程度为影响因素,衡量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确定矿体类型Ⅰ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当夹石不能剔除时,采用点柱式上向分层充填法;矿体类型Ⅱ采用上向进路充填法;矿体类型Ⅲ采用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矿体类型Ⅳ采用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上向进路充填法阶段空场嗣后充填法浅孔留矿嗣后充填法模糊综合评判

    缓倾斜薄矿体机械化干式充填采矿法研究

    曹国华张燕军王茂德姜文峰...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东黄金矿业(沂南)有限公司金场分矿101号矿体属于缓倾斜薄矿体,矿山当前采用浅孔房柱法,存在矿石损失大、矿石贫化率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矿山可持续发展.针对浅孔房柱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缓倾斜薄矿体机械化干式充填采矿法,对采场的采准、切割、回采工艺等进行了详细介绍.采场试验表明,该方法与浅孔房柱法相比,更为安全、经济、高效,当采用此方法回采矿体时,单个采场可多回采矿石3 360 t,多收益475.2万元.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矿山开采提供技术参考.

    干式充填采矿机械化缓倾斜薄矿体回采工艺

    基于概率积分法的露地联采地表移动影响范围划定分析

    张玮陈迪袁利伟郭庆...
    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判断开采所引起的地表变形对保障地表建筑物和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以云南玉溪戛洒某铁矿为例,研究了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对地表移动的影响范围,首先,采用概率积分法预计了开采现状和开采结束后引发的地表移动变形;其次,基于预计结果,分析了地下开采位置对露天采场地表沉陷的影响;最后,结合"三下"规程的具体要求,以地表倾斜、地表曲率和地表水平变形为评判标准,圈定了地下开采对露天采场的影响范围.研究表明:开采深度会影响地表沉陷值,开采位置越深,地表受影响程度越剧烈;露天采场区域大部分位置的沉陷变形参数都处于规范要求的 Ⅰ级保护等级;研究区域铁矿地下开采对露天边坡产生了一定影响,主要影响位置为露天采场Ⅱ区坡顶处.

    露地联采概率积分法地表移动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何鹏钟周颖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南某地下矿山矿体形态复杂,倾角产状变化大,矿体直接顶板为不稳固的碳质页岩,稳固性差,属于典型的复杂难采矿体.采用FLAC3D对采场尺寸和交错分层数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获取合理采场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1)采场结构参数变化对采场顶板稳定性影响较大,对两帮稳定性影响较小;(2)通过对比不同采场尺寸的围岩塑性区范围,推荐Ⅱ盘区采场宽度为8 m,Ⅰ盘区采场长度为60 m;(3)随着交错分层数的增大,采场充填前后最大位移都呈减小趋势,通过对比不同交错分层开采数的围岩塑性区范围,推荐采场交错分层数为4层.

    上向水平分层充填法采场结构参数数值模拟盘区交错式

    地下开采对井筒及地表建(构)筑物稳定性影响研究

    高周燕钟周颖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贵州某地下矿山、主立井、副立井位于矿体上盘,且地表存在一处水体,考虑地下开采对井筒和水体可能产生潜在威胁,为保障矿山安全生产,采用FLAC3D数值分析软件,结合矿体开采现状,评估深部开采对地表建(构)筑物、井筒及水体位移变形及稳定性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变形位移、应力、塑性区分布及应变增量等结果数据判定了地表、主立井、副立井及寨郎沟河底部岩层的安全性,满足安全规范要求.(2)通过对地表的水平变形、倾斜及曲率进行计算得到地表水平变形为0.029 mm/m,地表倾斜为0.034 mm/m,地表曲率为-1.77 × 10-4/m,符合《有色金属采矿设计规范》(GB 50771-2012)要求,因此本次深部开采对井筒、水体及地表建(构)筑物没有产生实质影响.

    地下开采数值模拟倾斜曲率水平变形

    缓倾斜厚大矿体全面法开采残留点柱削采试验研究

    刘冬春孙健曾广辉倪洪...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全面法开采的资源利用率,针对全面法采场残留点柱削采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阐述了点柱削采后的采场稳定性分析.结合香炉山钨矿的现场开采技术条件,进行了点柱最小安全系数、顶板安全跨度、顶板稳定区水力半径等相关参数的计算与分析,提出了 一些点柱削采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香炉山钨矿井下2-108矿柱削采方案的设计和工业试验,对点柱削采设计参数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削采后采场稳定性良好,试验点柱残矿回采率达到了 50%左右,取得了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全面采矿法点柱削采采场稳定性技术经济指标

    锡矿山南矿深部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研究

    曹伟康锡升李晓辉贺巍...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锡矿山南矿深部矿体为薄至中厚矿体,矿体下盘中等稳固以上,上盘围岩存在断层稳固性差的问题,采用FLAC3D对盘区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研究,采用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结果表明:针对Ⅱ盘区矿体,随着采场宽度的增加,采场塑性区逐渐增加,顶板位移逐渐增大,最大主应力也随之增加,在采场宽度为8 m时较为合适;针对Ⅰ盘区矿体,随着采场长度的增加,采场塑性区和顶板位移逐渐增大,最大主应力也随之增加,当采场长度增加到70 m时,采场变形破坏急剧增加,因此,在采场长度为60 m时较为合适.研究结果为锡矿山南矿深部矿体回采采场结构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也可为类似条件下矿山回采采场结构参数确定提供借鉴.

    机械化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采场结构参数优化数值模拟

    金山店铁矿西区矿体采矿方法优选及参数模拟

    杜键谭青关旭升马毅...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山店西区矿体整体稳定性较好,采用分段崩落采矿法回采,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地表塌陷愈发严重,已经严重危及到周围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矿山拟开展崩落采矿法转充填采矿法优选研究,综合考虑采矿成本、贫化损失率及各方案优缺点,最终确定采用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回采.根据矿山开采现状,创新性地提出先回采下中段后回采上中段的回采顺序,减少永久矿柱的留设,并采用数值模拟对分段高度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最终从回采安全性、矿山年产量、开采成本等因素确定分段高度.矿山采用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后,采矿生产能力为400~500 t/d,贫化损失率指标得到了优化,解决了地表塌陷等问题,可为同类型矿山崩落采矿法转充填采矿法提供参考依据.

    分段凿岩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中段回采顺序分段高度数值模拟

    基于LightGBM算法的岩体质量评价模型

    李跃国苏青山赵阳张鹏飞...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岩体质量评价是进行地下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之一.由于岩体质量影响因素众多,为快速准确地进行地下矿山岩体质量评价,提出了一种基于LightGBM算法的岩体质量评价模型.选取岩石质量指标RQD、岩体饱和抗压强度Rw、岩体龟裂系数Kv、结构面强度系数Kf、地下水渗水量ω等5个指标,结合国内外矿山的52组岩石分级数据,建立岩体质量评价模型.该模型经过训练后在岩体质量评价中准确率达91%,精准率达96%,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将该模型运用到银漫矿业进行现场岩体质量评价,并与常用的岩石评价方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分级评价结果与RMR分级法、Q系统分级法的评价结果一致,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可为矿山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岩体质量评价方法.

    岩体质量评价机器学习LightGBM算法评价方法

    红柳林矿业25213综采工作面端头悬顶静态致裂技术研究

    郭奋超郑鹤旭刘长月邸春雷...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坚硬顶板不易垮落,易形成较大面积端头悬顶,增加了顶板处理难度,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隐患.目前,炸药爆破和水力压裂是常用的坚硬顶板处理方法,但仍存在部分问题.静态致裂作为一种新型顶板致裂方法,能够提高工作面端头悬顶处理的施工效率、改善处治效果.以陕煤集团神木红柳林矿业25213工作面为依托,结合现场调研、试验,对工作面端头悬顶进行静态致裂处治.分析了钻孔优化布置下静态破碎剂膨胀致裂岩石的效果及裂隙扩展规律.现场试验表明:处治前工作面端头悬顶面积最大达到455 m2,平均悬顶面积在330 m2;致裂试验后,悬顶面积最小控制在30 m2,平均悬顶面积在100 m2以下.静态致裂可以有效实现坚硬顶板预处理,两顺槽坚硬顶板岩层在超前工作面一定范围内提前产生裂隙;工作面回采推进后,坚硬顶板岩层在膨胀压力和顶板悬臂受力作用下易发生破断,达到工作面顶板的预裂效果,降低了采空区悬顶的风险.

    端头悬顶顶板处治静态致裂膨胀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