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侯扶江

月刊

1001-0629

cykx@lzu.edu.cn

0931-8912486

730020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

草业科学/Journal Pratacul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草业科技与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园地,旨在沟通国内外草业科学信息、推进草业科学研究,培养草业科学人才。内容以中国草业科学为主,兼顾世界草学精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内蒙古21年间家畜甲烷与氧化亚氮排放特征

    陈昱龙李锦菲吴越强张皓媛...
    527-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实现内蒙古地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的制定,家畜甲烷(CH4)与氧化亚氮(N2O)排放的估算不可或缺。以《中国畜牧兽医年鉴》2000-2020年内蒙古地区家畜存栏数为基础,利用《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试行)》中给出的排放因子与计算方法,对21年来内蒙古地区家畜CH4与N2O排放量做出估算。结果表明,2000-2020年,平均家畜年末存栏数为6612。50万头,肠道CH4排放量为808。60 Gg,粪便CH4排放量为55。06 Gg,粪便N2O排放量为13。63 Gg,2015年家畜肠道CH4排放量达到高峰,为920。95 Gg,2006年粪便CH4和粪便N2O排放量达到高峰,分别为65。63和15。45 Gg。家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平均为877。29 Gg,其中肠道CH4排放量占家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92。17%,粪便CH4排放量占家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6。28%,粪便N2O排放量占家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55%。反刍动物家畜肠道CH4排放占家畜总温室气体排放的83。83%~90。30%,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在2000-2004年、2016-2017年上升速度较快,2005-2016年呈现平稳上升趋势,2017-2020年趋于平缓。21年间内蒙古家畜粪便CH4和N2O排放总体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家畜肠道CH4排放总体呈现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家畜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主要受反刍动物家畜肠道CH4排放影响而非粪便中CH4与N2O排放的影响。本研究为内蒙古地区"双碳"目标制定中家畜温室气体减排部分提供了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撑。

    畜牧业肠道管理粪便管理排放因子温室气体碳排放

    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关系的影响

    闫卫民张世彬杨元武
    539-5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放牧对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深远而复杂,为了探讨高寒草甸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受长期不同放牧强度的影响,在高寒草甸草地群落设置不同放牧强度试验,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及其关系的变化,以期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大,草地植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先增大后减小,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优势物种由禾本科向莎草科和杂类草转变,其中禾本科植物的优势度从70%降到12%,杂类草植物的优势度由13%增大到82%,植物群落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逐渐减小,轻度放牧处理减少了61。56%,中度放牧处理减少了76。75%,重度放牧处理减少了78。72%,重度放牧处理地下净初级生产力(BNPP)比禁牧处理降低了90。06%,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处理地下净初级生产力与禁牧处理无明显差异,3个处理下的地下净初级生产力(NPP)总体保持稳定。放牧强度增大会导致植物群落高度下降,中度放牧处理会增加植物群落中莎草科植物的分蘖数。高寒草甸上植物群落的Pielou指数和NPP负相关,Margalef指数和BNPP正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中度放牧强度有利于高寒草甸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过度放牧不利于高寒草甸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草地生产力。

    物种多样性高寒草甸净初级生产力植物群落特征优势物种放牧强度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不同弃耕演替时期土壤质量评价

    乌云嘎郑佳华李邵宇邢佳庆...
    548-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以天然草地作为对照,分析了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两种不同类型的草原(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中的农田及3个不同恢复年限(5年、15年和20年)弃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发现,弃耕后,土壤含水率、饱和导水率、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磷、有效磷含量增加;土壤容重、硝态氮、铵态氮、全氮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最大持水率指标在荒漠草原呈上升趋势,在典型草原下降;毛管持水率、田间持水率无显著变化(P>0。05);弃耕后,荒漠草原土壤pH降低,典型草原pH升高。基于统计分析的土壤质量得分表明,影响荒漠草原土壤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碳、非毛管孔隙度、容重、全氮,其土壤质量综合得分高低依次为天然草地>弃耕5年>弃耕20年>弃耕15年>农田,影响典型草原土壤质量的主要因子是pH、容重、饱和导水率、有机碳,其综合得分高低依次为天然草地>弃耕15年>弃耕20年>弃耕5年>农田。荒漠草原样地中,农田、弃耕地的土壤质量得分均低于平均水平,典型草原样地中弃耕15、弃耕20年、天然草地的土壤质量得分高于平均水平。由此可知,自发恢复有利于弃耕地的恢复。本研究结果表明,弃耕20年足以使典型草原弃耕地恢复至天然草地状态,但荒漠草原土壤尚未达到其最高土壤质量,需要使用更长的时间进行恢复,且针对荒漠草原与典型草原区需要制定不同的弃耕地土壤质量恢复策略。

    弃耕恢复荒漠草原典型草原农田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土壤健康

    乌鲁木齐市草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

    李莹刘文昊靳瑰丽魏秀红...
    561-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具有丰富的草地资源。探寻其草地面积增减的规律和特点,摸清影响其发生变化的驱动因子,掌握不同草地类型面积动态变化,对该地区草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及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矩阵对1990-2020年乌鲁木齐市草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采用相关性分析法探讨草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30年间乌鲁木齐市:1)草地面积整体呈减少趋势,动态度为-0。31%,草地净减少595。47 km2,主要转出为未利用地;2)不同类型草地面积均发生变化,除了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和温性荒漠类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其他类型均呈增加趋势,面积变化最大的是温性荒漠类草地,净减少787。07 km2,主要发生在中北部,变化最小的是高寒草原草地,净增加0。36 km2,主要发生在南部;3)总播种面积与大多数草地类型面积的关联度最大,关联度系数在0。995~0。998。可见,1990-2020年人为因素是导致乌鲁木齐市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乌鲁木齐市草地面积草地类型时空变化驱动力转移矩阵灰色关联分析

    外施椰糠及泥炭土对高寒草甸鼠害型秃斑地的改良效果

    拉毛草周富斐楚彬董瑞...
    574-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寒草甸鼠害型秃斑地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起始阶段.为探究外施椰糠及泥炭土对秃斑地改良效果,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县典型鼠害型秃斑地,以未采取治理措施的秃斑地为对照(CK),采取浅翻(SP)、浅翻(SP)+施椰糠(CF)、浅翻(SP)+施椰糠(CF)+施泥炭(PS)3种措施,调查3年内不同措施下秃斑地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状,并采用冗余分析法探讨环境因子对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处理措施下秃斑地恢复到第3年时:1)SP+CF处理下植物盖度、高度和生物量显著大于CK(P<0.05).治理措施和年份间的交互作用,对植物盖度、高度、物种数和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2)SP+CF处理与CK相比显著提高了土壤最大持水量、0-10 cm表层土壤N、P、有机质和C/P(P<0.05).3)偏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OM)、土壤毛管持水量(Cc)和总孔隙度(Tp)对植物群落特征的方差解释净效应达显著水平(P<0.05).综上,3种措施均可恢复秃斑地植被和土壤,其中浅翻与椰糠相结合的处理措施效果最好.

    高寒草甸秃斑块椰糠泥炭生态化学计量冗余分析恢复

    低覆盖草地叶面积指数遥感估算方法

    张云峰任鸿瑞
    58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估算低覆盖草地叶面积指数(LAI),对监测低覆盖草地生长状况、优化完善草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往针对草地叶面积指数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中高覆盖度草地,对低覆盖草地的研究相对较少。利用谷歌地球引擎(GEE),基于Landsat-8卫星数据提取所需特征变量,通过特征变量与叶面积指数的相关性及其在模型中的重要性进行特征优选,确定模型最佳变量个数,以此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寻适合在低覆盖区草地估算叶面积指数的方法。结果显示,基于相关性特征优选的梯度提升回归树模型(r-GBRT)在低覆盖草地估算叶面积指数的效果较好,测试集的R2为0。686,均方根误差(RMSE)为0。101。结果表明,基于特征优选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在低覆盖条件下估算草地叶面积指数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叶面积指数低覆盖草地机器学习特征优选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回归树遥感

    镉镍胁迫对3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王永吉关正解丽媛赵茹霞...
    599-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价和比较草本植物杂交狼尾草(Pennisetum americanum×P。purpureum)、黄花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的耐镉镍特性,丰富镉镍污染土壤修复的物种库。本研究以3种草本植物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种子萌发试验,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镉镍单一及复合胁迫对3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低浓度的镉镍单一及复合胁迫对3种植物具有促进作用。与对照组(仅添加蒸馏水)相比,3种草本植物在单一镉浓度为10 mg·L-1时发芽率达到峰值,单一镍浓度为10 mg·L-1时活力指数达到峰值,当镉镍复合胁迫浓度为10 mg·L-1时杂交狼尾草的活力指数、高羊茅的发芽指数和黄花草木樨的总干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2)随镉镍单一及复合浓度增加,3种草本植物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受到抑制。当单一镉浓度为200 mg·L-1、镍浓度为300 mg·L-1以及两者复合胁迫时对3种植物生长抑制效果最显著(P<0。05),其中活力指数和根长的下降幅度最大。3)通过对3种草本植物耐镉镍胁迫能力进行隶属函数综合评价,表明3种植物对镉镍胁迫均具备一定耐受能力,其中杂交狼尾草的耐性最强,可选作镉镍污染土壤的种植植物。

    重金属复合胁迫杂交狼尾草高羊茅黄花草木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2024年2月国际市场主要畜产品与饲料价格分析

    谢凯丽
    610页

    施肥和围封对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产力稳定性的影响

    蚌绍豪赵维姚万万周小龙...
    61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地生产力稳定性不仅取决于时间序列上生产力及其变异性的相对变化幅度,而且也受到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异步性的影响.施肥与围封是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广泛使用的土地管理措施,其对生产力稳定性影响的生态学机制尚未得到一致认识.为此,本研究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中,以冬季放牧的草地群落为对照,在施肥(氮磷钾添加)处理的基础上,嵌套全年禁牧处理(围封和施肥+围封)进行为期4年的群落调查,旨在探究二者影响生产力稳定性变化的潜在机制.结果表明,围封对生产力稳定性的下降有显著影响,且主要受生产力及其变异性相对增加幅度的共同调节;同时还与减小的物种丰富度和异步性有关.另外,尽管结果并未发现施肥对生产力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但施肥却导致物种丰富度减小和生产力增加.综上,本研究表明,冬季放牧有助于维持高寒草甸植物生产力稳定性;然而,一旦施加全年禁牧措施,无论施肥与否,都会加剧生产力稳定性的下降.因此,在未来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修复和管理过程中必须慎重考虑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影响草地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生态过程和途径.

    地上净初级第一生产力时间稳定性异步性物种丰富度施肥围封

    施氮对紫花苜蓿干旱复水后生长恢复能力的影响

    臧军蕊张钰婷张英豪刘洋铭...
    620-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植物复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是体现植物干旱适应性的重要方面。施氮是常见的栽培措施,但施氮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复水后生长恢复能力的影响尚不明晰。本研究在低氮(3 mmol·L-1)和高氮(7 mmol·L-1)处理下对紫花苜蓿进行水培,在培养液中添加聚乙二醇-6000模拟干旱-复水情况,在干旱结束当天、复水7 d以及24 d,测定紫花苜蓿地上和地下部的生物量、含氮量、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以及相关酶活性。结果显示,复水24 d时,高氮处理的总生物量高于对照组(未受干旱处理)11。0%,发生了"补偿生长",而低氮处理的生长尚未恢复,生物量低于对照组19。6%。由于"干旱记忆",复水7 d以及24 d时,高氮处理的根冠比、根系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增加(P<0。05),而低氮处理则无显著变化(P>0。05)。复水7 d,高氮下紫花苜蓿叶片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下降,而蔗糖合成酶(SS)和根中酸性转化酶(AI)活性显著提高(P<0。05)。复水24 d时,与低氮处理相比,高氮处理更明显地提高了SS活性(P<0。05)。结果表明,施氮通过增强植物叶片SS酶活性,提高根系干物质、淀粉和可溶性糖的积累,从而增强紫花苜蓿复水后的生长恢复能力。

    抗旱性恢复力供氮量根冠比可溶性糖淀粉蔗糖代谢相关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