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业科学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侯扶江

月刊

1001-0629

cykx@lzu.edu.cn

0931-8912486

730020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

草业科学/Journal Pratacultural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草业科技与信息交流的重要窗口,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的园地,旨在沟通国内外草业科学信息、推进草业科学研究,培养草业科学人才。内容以中国草业科学为主,兼顾世界草学精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培养条件对尖孢镰刀菌苜蓿专化型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影响

    许世洋方香玲
    1123-1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有利于尖孢镰刀菌苜蓿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edicaginis,Fom)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培养条件,本研究通过十字交叉法测量Fom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合成低营养琼脂(SNA)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固体培养基培养不同时间的菌落直径,并通过镜检法和血球板计数法观测以上不同固体及其液体培养基(不加琼脂)培养不同时间的分生孢子产量、比例,以及不同液体培养基中菌株分生孢子萌发率。结果发现,CMC培养基上菌株生长最快(P<0。05)。PDA培养基培养分生孢子产量最高(P<0。05),固、液体培养基分别为(1。05×106)~(7。63×106)和(5。01 × 106)~(9。49× 106)个·mL-1,且小分生孢子比例总体相对较高;CMC培养基上大型分生孢子比例最高(P<0。05),固、液体培养基上分别为0。85%~4。40%、2。32%~5。63%。PDA、SNA液体培养基培养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且时间越长萌发率越高,培养48 h时分别可达35。98%、47。32%。由此可见,CMC固体培养基有利于Fom生长,其液体培养基诱导菌株大型分生孢子形成效果较好;PDA液体培养基有利于诱导分生孢子形成,尤其是小分生孢子;SNA液体培养基更利于分生孢子萌发。本研究为防治苜蓿镰刀菌根腐病及有关机理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

    苜蓿根部病害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孢子产量孢子萌发率

    青海高原优势禾草一麦宾草内生真菌最佳培养条件筛选

    李媛雷姝琦张鹏马婧娟...
    1132-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以青海高原5个生态型麦宾草(Elymu stangutorum)中分离的Epichloë内生真菌为研究对象,观测分离的5株麦宾草内生真菌菌株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培养条件下菌落形态、分生孢子形态与大小、菌落生长速度等特性,进而确定各个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1)不同生态型麦宾草中分离的Epichloë内生真菌最适碳源和氮源存在差异。其中,1、3号菌株分别以蔗糖和胰蛋白胨为碳源和氮源时,Epichloë内生真菌的菌落生长速度最大,而2、4号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在以淀粉为碳源和蛋白胨为氮源时最高,5号菌株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麦芽糖和胰蛋白胨。2)不同碳源处理下,2、3、5号菌株菌落形态相似,正面中央白色凸起,具有生长圈,背面颜色由中央向边缘由土黄色过渡为淡黄色;1号菌株在淀粉条件下边缘菌丝呈不规则形状;4号菌株在果糖条件下生长缓慢。不同氮源处理下,5个菌株菌落正面中央白色凸起,背面颜色由中央至边缘逐渐变浅;在钼酸铵条件下,仅观察到白色小圆点;而在不添加任何氮源时,菌落边缘气生菌丝稀疏呈透明色。3)分生孢子形态多为椭圆形、圆形、肾形或两端不对称,在不同碳源和氮源处理下,同一菌株的分生孢子大小和分生孢子梗长度及基宽差异显著(P<0。05)。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生态型麦宾草-Epichloë内生真菌生长所需碳、氮源存在差异,筛选麦宾草内生真菌生长最佳培养碳氮源将为利用麦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进行披碱草属禾草新种质创制提供菌源。

    麦宾草Epichloë内生真菌最佳培养条件碳源氮源

    基于GBS测序对无芒雀麦资源群体的解析

    孙雪孙强周乐朝木力嘎...
    1149-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是一种重要的牧草,但目前还缺乏从分子水平对于种质资源的亲缘关系的解析。本研究基于GBS测序技术,对采自不同区域的67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亲缘关系和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无芒雀麦表型存在丰富的多样性,比较21个表型指标变异特征,变异系数为12。67%~54。17%。2)基于表型特征将67份材料可分为4个类群,类群Ⅰ、Ⅱ和Ⅲ均为单一材料,分别为N06(新疆)、M09(内蒙古)和QG07(甘肃)。类群Ⅳ包含64份材料,各地区均有。基于SNP位点信息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和主成分分析,将67份无芒雀麦种质资源分成4个类群:类群Ⅰ,N08,属于新疆北部山地;类群Ⅱ为5份亲缘关系密切的疆外区域种质;类群Ⅲ为39份与其他类群种质亲缘关系较远的材料组成;类群Ⅳ由22份新疆区域种质组成。两种方法对材料的划分具有相似性。3)根据GBS测序序列,发现SNP的变异类型主要为碱基转换,且转换占比高于颠换,转换占76。02%,颠换占23。98%。4)基于不同材料SNP的分布特征,通过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将无芒雀麦材料划分为两个类群,类群Ⅰ主要来自于新疆,类群Ⅱ包含全国各地材料,67份材料存在群体结构。以上结果为无芒雀麦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关联分析、系统分类及品种选育等奠定了基础。

    无芒雀麦简化基因组测序种质资源群体结构亲缘关系表型性状

    红豆草幼苗叶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姚宇恒南丽丽陈洁夏静...
    1161-1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红豆草(Onobrychis viciaefolia)幼苗叶片光合及叶绿素荧光在不同干旱胁迫下的响应和适应能力,以国内外20份红豆草为试验材料,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在不同渗透浓度(0、-0。5、-1。0、-1。5和-2。0 MPa)处理下,研究干旱胁迫对红豆草幼苗光合作用、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了红豆草株高,随胁迫程度增加,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降低,水分利用效率上升,气孔限制值先升后降,在-1。0MPa时最大,胞间CO2浓度先降后升,在-2。0MPa时最高,说明此时非气孔因素限制了光合作用;除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上升外,其余荧光参数(潜在光化学活性、最大光化学效率、表现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光化学量子产量)均降低。经主成分分析及综合指标评价可知,新品系P1、GS和1626的耐旱性较强,材料1668、6和2049的耐旱性较弱。本研究结果为抗旱红豆草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种质材料。

    红豆草PEG胁迫光合参数叶绿素气孔限制荧光参数主成分分析

    12个燕麦品种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生产性能及适应性

    景芳刘彦明南铭边芳...
    1175-1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适宜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的高产、抗倒伏、抗病性强的燕麦(Avena sativa)品种,以国内外引进的12个燕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其产量相关性状、倒伏率和病害发生率,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聚类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个燕麦品种干草产量为10 800。00~15 233。33 kg·hm-2,平均干草产量13 298。61 kg·hm-2;种子产量为3 095。24~7 857。14kg·hm-2,平均值5 407。14 kg·hm-2;其中,'坝燕6号'的倒伏率较低,红叶病和锈病发病率最低,为抗倒伏兼抗病品种。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株高、干草产量、叶茎比在灰色关联评价系统中所占权重最高,是品种选择时的重要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12个燕麦品种划分为3个类群,第Ⅰ类群可作为饲草品种,第Ⅱ类群可作为籽粒型品种,第Ⅲ类群倒伏率及病情指数低,抗逆性好。综合灰色关联度和聚类分析方法,筛选出适宜黄土高原沟壑区种植的产量高、适应性好的饲草型燕麦品种'加燕2号',籽粒型燕麦品种'坝燕6号'和'美达'。

    饲草产量种子产量农艺性状倒伏病害灰色关联度评价聚类分析

    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评价

    张春林南金生秦海英安江红...
    118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内蒙古半干旱冷凉地区燕麦(Avena sativa)与箭筈豌豆(Vicia sativa)最佳混播组合、比例和刈割期,本研究以燕麦'蒙饲燕1号'('Mengsiyan 1')、'蒙饲燕2号'('Mengsiyan 2')、'青引1号'('Qing yin1')分别和箭筈豌豆混播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混播组合和比例的饲草在不同刈割期生产性能、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与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不同混播能够显著提高箭筈豌豆的株高、鲜重和干重(P<0。05);以燕麦150kg·hm-2和箭筈豌豆75 kg·hm-2单播量配比的'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3∶1)在乳熟期、'蒙饲燕2号'+箭筈豌豆混播(1∶1)在乳熟末期干草产量最高;'青引1号'+箭筈豌豆混播在各刈割期干草产量均低于同期燕麦单播产量。2)不同混播处理粗蛋白含量较燕麦单播基本呈增加趋势,粗蛋白含量从抽穗期、乳熟期到乳熟末期逐渐降低;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均在乳熟末期达到最高;不同混播组合在1∶3的比例下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均最低。3)燕麦与箭筈豌豆混播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通过隶属函数法对混播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各混播组合中'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蒙饲燕2号'+箭筈豌豆混播(1∶1)和'青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分别在乳熟末期刈割隶属综合评价值较高,其中'蒙饲燕1号'+箭筈豌豆混播(1∶3)最佳(0。70)。

    混播组合混播比例刈割期产量品质土壤养分

    甘肃临夏高寒区饲用藜麦产草性能和营养价值

    黄杰杨发荣刘文瑜魏玉明...
    1201-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高寒区饲草短缺难题,本研究分析了 15个藜麦(Chenopodium quinoa)品种(系)生产性能及营养价值,计算相对饲喂价值,评价了各品种(系)综合指标。结果表明,干草产量最高的是'GSQ6',达20。78t·hm-2;'台湾红藜'鲜草产量最高,达112。46t·hm-2;'蒙藜1号'干鲜比最高,达到0。39;'台湾红藜'茎叶比最高,达到 2。75。'白藜05'粗蛋白含量最高,达到14。84%;'GSQ-7'粗脂肪含量最高,达到3。79%。'陇藜4号'相对饲用价值最高。综合评价草产量、营养品质及饲用品质指标,临夏高寒地区适宜推广种植的饲用藜麦品种(系)为'GSQ-6''陇藜4号'及'台湾红藜',其中'GSQ-6'具有高产、纤维含量低及优良的适口性等特点,是一种优质的饲用藜麦品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升藜麦饲草综合开发利用价值、促进草地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藜麦临夏高寒区饲草生产性能品质相对饲用价值

    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藏羊肌纤维类型转化及肉质特性的影响

    吴振岭周力张峰硕曲杨昂毛...
    1210-1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体重(15。40±0。81)kg相近的2月龄高原型藏羔羊90只,随机将其分为3个处理组,每处理组各30只,分别饲喂蛋白水平为10。20%(L组)、11。58%(M组)和13。03%(H组)的饲粮,研究不同蛋白水平饲粮对藏羊肉品质及肌纤维组织学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10。20%蛋白组中藏羊肌肉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低于11。58%蛋白组(p<0。05)。M组肌肉弹性显著高于13。03%蛋白组和11。58%蛋白组(P<0。05),11。58%蛋白组肌肉咀嚼性和胶着性显著低于10。20%蛋白组和13。03%蛋白组(P<0。05);13。03%蛋白组中Ⅰ、Ⅱa和Ⅱb型肌纤维直径显著大于10。20%蛋白组(P<0。05),11。58%蛋白组中Ⅰ、Ⅱa和Ⅱb型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13。03%蛋白组(P<0。05);11。58%蛋白组氧化型肌纤维数量、面积比例显著高于10。20%蛋白组(P<0。05);10。20%蛋白组MyHCⅠ表达量显著高于11。58%蛋白组与13。03%蛋白组,11。58%组MyHCⅡa表达量显著高于10。20%蛋白组,10。20%蛋白组MyHCⅡb表达量显著高于11。58%蛋白组与13。03%蛋白组(P<0。05)。MyHC Ⅰ、MyHCⅡa基因表达量与咀嚼性显著负相关(P<0。05)。MyHCⅡ基因表达量与总抗氧化能力显著负相关(P<0。05),与咀嚼性与硬度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本试验中,当饲粮中蛋白水平为11。58%时,可改善藏羊背最长肌肌纤维特性,加强肌纤维从酵解型肌纤维向氧化性转化,提高氧化型面积比例,从而利于改善肉品质。

    蛋白水平高原型藏羊抗氧化能力质构品质肌纤维类型MyHCs基因

    祁连山东缘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种间差异

    蒲强胜王志成侯齐琪张志明...
    1221-1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祁连山东缘是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和高原鼢鼠(E。baileyi)的同域分布区,高密度种群形成的鼠丘显著影响着草地植被和土壤。为明确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差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调查了甘肃鼢鼠和高原鼢鼠两个活动高峰期(繁殖期和储食期)的鼠丘形态特征,并分析其差异与土壤、植被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两种鼢鼠鼠丘形态特征均存在季节性差异;两个时期中,甘肃鼢鼠鼠丘高度、半径、表面积和体积均显著大于高原鼢鼠鼠丘(P<0。01);高原鼢鼠鼠丘密度显著高于甘肃鼢鼠鼠丘(P<0。05),且高原鼢鼠单只平均造丘数显著大于甘肃鼢鼠(P<0。01);相关性分析发现,繁殖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植被盖度、莎草科地下生物量、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杂类草地下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高度相关;储食期高原鼢鼠鼠丘形态特征的形成与草丛高度、莎草科生物量及地下总生物量高度相关,而土壤容重与豆科牧草地上生物量与甘肃鼢鼠造丘特征高度相关。可见除自身生物学特性导致的造丘方式不同之外,环境因子也与鼢鼠的造丘方式相关,且存在季节性差异。

    同域共存鼢鼠亚科鼠丘特征甘肃鼢鼠高原鼢鼠高寒草甸环境因子

    高寒草地牧草生长季放牧强度对藏系绵羊体增重的影响

    冯斌杨晓霞刘文亭张艳芬...
    1232-1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牧草生长季不同生长时期和放牧强度对藏羊体增重的影响,以藏系绵羊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放牧强度在高寒草地开展了重度(每公顷5。13个羊单位)、中度(每公顷3。92个羊单位)和轻度(每公顷3。03个羊单位)的藏羊放牧试验。结果表明:1)不同年际间受环境影响,藏羊日增重存在差异,不同年际当中藏羊日增重为牧草返青期和生长期高于牧草枯黄期,且在牧草枯黄期藏羊日增重存在负增长的现象,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藏羊日增重和牧草生长时期存在斜率为显著负相关(y=0。308 8-0。110 7x)的直线关系;2)牧草生长季不同放牧强度下藏羊个体日增重、暖季增重、单位草地面积增重无显著差异(P>0。05),但各年际当中藏羊暖季增重均为中度高于轻度和重度,单位草地面积增重均为轻度低于中度和重度。综上所述,不同放牧强度利用高寒草地暖季放牧场,藏羊体增重从牧草返青期到生长期再到枯黄期逐渐降低,以家畜生产为主兼顾草地的合理利用,高寒草地以中度放牧利用为宜。

    牧草生长季放牧强度藏羊日增重单位草地面积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