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草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草业学报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草业学报

中国草原学会 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

南志标

双月刊

1004-5759

cyxb@lzu.edu.cn

0931-8913494

730020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兰州市61号信箱)

草业学报/Journal Acta Prataculturae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报道国内外草业科学及其相关领域,如畜牧学、农学、林产学、经济学等领域的高水平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成果,发表国内外草业领域创新性的研究论文,刊载学术价值较高的草业科学专论、综述、评论等,探讨草业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构思,是草业新秀成长的园地,也是推动草业科学发展的论坛。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根系的建成

    宋晋辉韩云杰张继宗王志辉...
    11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土资源匮乏背景下的农田精准水肥管理,需要以作物根系时空建成规律为基础.本研究结合分层挖掘与扫描成像分析技术,对两种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不同生育时期的根系生物量、长度、表面积、体积和直径进行了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栗钙土田菜用架芸豆根系生物量的建成规律一致,大致分为缓慢增长、线性增长和缓慢下降3个时期,线性增长期为初花期~结荚盛期,此阶段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鲜重与干重的日增长速率分别为2.46与0.24 g·2株-1,沙壤质栗钙土田分别为1.79与0.20 g·2株-1;芸豆根系长度、表面积、体积与根系鲜干重间呈正相关增长.从垂直分布上看,沙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分布较浅,82.68%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30 cm土层内;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在结荚初期之后86.24%以上的根系分布在0~60 cm土层.从侧向分布上看,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全生育期内77%以上的根系分布在植株两侧30 cm范围内,而沙壤质栗钙土田该范围内根系占比随生育期推移呈下降趋势,至结荚末期降至66%以上.根系的等值线图表明,轻壤质栗钙土田芸豆根系的总体分布呈"瘦长型",沙壤质栗钙土田呈"扁宽型".本研究为坝上地区菜用架芸豆依根创新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奠定了基础.

    分层挖掘滴灌菜用架芸豆根系时空分布

    内生真菌对根寄生逆境下紫花针茅根系形态的影响

    李媛孟思宇冯晓云鲍根生...
    13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马先蒿是一种根寄生杂草,利用吸器在紫花针茅根部建立营养摄取通道,并掠夺性获取紫花针茅体内营养物质,从而抑制紫花针茅生长.研究表明,Epichloë内生真菌与紫花针茅共生能缓解甘肃马先蒿寄生对紫花针茅的生长抑制作用,这可能与内生真菌调控紫花针茅根系形态特征有关.本研究以带菌(E+)、不带菌(E-)紫花针茅为研究对象开展盆栽试验,探究甘肃马先蒿寄生密度对紫花针茅根系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马先蒿寄生显著降低了紫花针茅地上和根系生物量,抑制了紫花针茅根系的生长发育,且随寄生密度增加,紫花针茅生物量和根系形态指数持续降低,但E+植株的生物量和根系形态优于E-植株.2)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甘肃马先蒿寄生能抑制紫花针茅根长、根表面积和根系拓扑指数,导致紫花针茅生物量降低,且随寄生密度的增大,甘肃马先蒿对紫花针茅生长的抑制作用不断增强.内生真菌通过改变紫花针茅根长、根表面积和外部连接数等根系形态特征对甘肃马先蒿寄生作出正向的积极响应,进而增加紫花针茅生物量.由此可见,内生真菌能通过调控根系形态特征来增强紫花针茅根系和地上生物量,进而缓解甘肃马先蒿对紫花针茅的根寄生危害,这将为利用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这一特殊资源对根寄生杂草防控提供新思路.

    香柱菌属内生真菌紫花针茅甘肃马先蒿根寄生植物根系形态

    内生真菌浸种对燕麦生长和根部内生真菌群落的影响

    郭璟王越祁存英李静...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生真菌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抗逆性、改变植物根部微生物群落结构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研究和开发价值.本研究采用内生真菌(木霉菌ADK和黄绿卷毛菇AF)浸种燕麦的方法开展田间试验,通过测定燕麦生长指标、生理生化指标、根际土壤理化指标,评价内生真菌浸种对燕麦的促生效果,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内生真菌浸种对燕麦根部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内生真菌均能促进燕麦株高生长,增加根长、干重、鲜重等,其中,ADK对燕麦生长性状影响最显著(P<0.05),AF对燕麦产量增加最显著(P<0.05).内生真菌对燕麦生理也有显著影响(P<0.05),ADK和 AF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维生素 C(Vc)含量较 CK分别增加 87.53、86.03%%和5.56%、58.11%,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分别减少64.62%、72.85%和54.82%、63.85%.此外,ADK和AF能够提高土壤全磷含量,且AF显著(P<0.05)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内生真菌浸种增加了燕麦根部内生真菌的Shannon指数、Pielou指数以及特有OTU的数量,改变了燕麦根部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ADK促进了燕麦生长,增加了燕麦根部内生真菌多样性;AF提高了燕麦产量,增强了燕麦抗逆性.本研究揭示出内生真菌浸种对燕麦有显著的促生效果,并能增强燕麦的抗逆性及改变燕麦根部内生真菌群落结构,为后期开发植物促生菌剂提供了菌种资源,也有助于开发木霉菌及黄绿卷毛菇在生物菌肥方面的潜能.

    内生真菌燕麦浸种促生群落结构

    细叶百合LpDREB9基因克隆及耐旱性分析

    贺龙义谭萌萌车海涛张红鹰...
    161-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AP2/ERF转录因子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其中DREB亚家族蛋白被广泛报道可以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为了开发细叶百合DREB家族的功能基因资源,验证DREB转录因子与耐旱调控相关性,本研究以细叶百合根部cDNA为模板,克隆得到LpDREB9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亚细胞定位,并通过该基因转化模式植物烟草,开展LpDREB9转录因子耐旱机制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LpDREB9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为462 bp,编码153个氨基酸,蛋白的相对分子量为17.054 kDa,脂肪系数为73.46,pI值为4.89,为不稳定且具亲水性的蛋白.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LpDREB9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同源比对结果表明LpDREB9蛋白与岷江百合的同源基因进化关系最为密切.另外通过对野生烟草种子(WT)和转基因LpDREB9 烟草种子、幼苗进行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和干旱胁迫以及对成苗进行自然干旱胁迫及复水后的表型和生理指标的测定,发现LpDREB9基因增强了转基因烟草的耐旱性,并且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增加,LpDREB9 转基因烟草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叶绿素以及脯氨酸(proline,Pro)含量明显高于 WT(P<0.05),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则显著低于 WT(P<0.05),表明转基因烟草中的膜脂过氧化反应程度较低,活性氧清除能力相对较高,从而提高了其耐旱性.因此,LpDREB9基因在增强转基因烟草耐旱机制方面具有关键作用,这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究细叶百合的抗逆性奠定了基础.

    细叶百合转录因子LpDREB9生物信息学分析表型耐旱性

    紫花苜蓿GLK基因家族鉴定及渗透胁迫下的表达分析

    马超孙熙婧冯雅岚周爽...
    174-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GLK(Golden2-like或G2-like)属于GARP超家族,是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重要转录因子,在调节植物叶绿体发育、叶绿素生物合成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GLK基因家族成员已在多个物种中被系统鉴定,但在四倍体紫花苜蓿全基因组水平上仍然知之甚少.利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在"新疆大叶"紫花苜蓿基因组中鉴定到100个GLK基因(MsGLKs),并对其理化性质、染色体定位、系统进化关系、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以及渗透胁迫和外源脱落酸(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00个MsGLK基因在32条染色体上不均匀分布,蛋白序列长度为201~860个氨基酸.根据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MsGLK家族成员分为13个组.共线性分析表明,在紫花苜蓿基因组中共发现193个MsGLK基因重复事件,基因非同义替代数/同义替代数(Ka/Ks)分析显示,大部分重复基因对经历了纯化选择.MsGLK基因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广泛参与了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和胁迫反应.基因表达数据显示,12个基因的表达具有组织特异性,25个基因在所有组织中表达.RT-qPCR检测发现,MsGLK基因在干旱胁迫、盐胁迫和外源ABA处理下均有一定程度的响应.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探索MsGLK基因的功能和紫花苜蓿抗逆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紫花苜蓿GLK基因生物信息学渗透胁迫表达模式

    陇东南部林缘山区青贮玉米品种筛选及其高效栽培研究

    王新友王小兰张万昌李颖...
    191-20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出适宜陇东南部林缘山区栽培的青贮玉米品种,并确定其合理的栽培方式,本试验先以5份青贮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比较了不同品种在该地区的生产性能和营养成分含量,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发现:铁研53表现最好,可作为主推品种.再以优势品种铁研53为材料,分别探究了不同施氮量(0、70、140、210 和280 kg N·hm-2)和不同种植密度(60000、67500、75000、82500和90000株·hm-2)对铁研53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铁研53产量在施氮210 kg N·hm-2 时达到最大,为38.80 t·hm-2,施氮280 kg N·hm-2时产量并未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其营养品质在施氮280 kg N·hm-2时最好.铁研53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增加,在密度为90000株·hm-2时产量最高;虽然种植密度为75000株·hm-2时粗蛋白含量达到最高,但粗蛋白产量在种植密度为90000株·hm-2时达到最高.为兼顾产量和利润,本研究通过拟合施氮量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初步推荐该地区铁研 53的适宜施氮量为 280.74 kg N·hm-2.另外,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推荐铁研 53种植密度为 90000 株·hm-2.

    青贮玉米产量品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种植密度施氮量

    不同乳酸菌制剂组合对油菜秸秆发酵品质和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

    马永霞代程程吴建平张康林...
    203-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试验旨在探究植物乳酸杆菌和布氏乳酸杆菌对油菜秸秆的常规营养成分、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组分(CNCPS)和牦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以油菜秸秆为发酵底物,共设置4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CON组,不添加任何菌制剂)、LP组(添加 1.0 g·kg-1 植物乳酸杆菌)、LB组(添加 1.0 g·kg-1 布氏乳酸杆菌)和LPB组(1.0 g·kg-1植物乳酸杆菌+1.0 g·kg-1布氏乳酸杆菌),每个处理5个重复.油菜秸秆切短至2 cm并与菌制剂混合均匀后,室温厌氧发酵45 d后取样.测定油菜秸秆营养成分、CNCPS和牦牛体外瘤胃发酵参数.结果表明:1)与CON组相比,LP、LB和LPB组pH值均降低(P<0.05),乳酸含量升高(P<0.05)且LPB组含量最高.2)与CON组相比,LP、LB和LPB组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及纤维素(cellulose)含量降低(P<0.05),粗脂肪含量升高(P<0.05),且LPB组NDF、ADF及酸性洗涤木质素(ADL)含量低于其他两个处理组(P<0.05).3)与CON组相比,各处理组的快速降解蛋白(PB1)和中速降解蛋白(PB2)无显著变化(P>0.05),LPB组的非蛋白氮(PA1)含量升高(P<0.05),不可降解蛋白质(PC)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组不可利用纤维(CC)含量均降低(P<0.05),可利用纤维(CB2)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含量显著升高(P<0.05),LPB组的CC含量低于CON、LP和LB组(P<0.05).4)油菜秸秆经72 h体外产气后,各组瘤胃液pH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NH3-N含量均低于CON组(P<0.05),LPB组的干物质降解率(DMD)和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高于CON组(P<0.05).综上,菌制剂厌氧发酵油菜秸秆后,提高了油菜秸秆的营养价值,且不同种类菌制剂对油菜秸秆营养价值的改善作用不同,经综合比较,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

    油菜秸秆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组分菌制剂体外发酵

    冷季不同饲养方式对牦牛生长性能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靳生伟韩银仓孙永刚丁维芹...
    215-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试验旨在研究冷季不同饲养方式对青海高原型牦牛生长及生理适应等特性的影响.选取320头18月龄自然放牧体重无显著差异的公牦牛[(142.45±2.65)kg]分为两组,一组在原群体自然放牧,另一组低海拔全舍饲育肥6个月.试验结束后随机屠宰育肥组和放牧组牦牛各3头,进行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以及血液生理生化等指标的测定.经过6个月冷季不同饲养方式饲养,育肥组牦牛体重、体斜长、胸围均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育肥组牦牛的宰前活重、肉重、骨重、蹄重、皮重、肉骨比、屠宰率、净肉率、心重、肺重和皮占体重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育肥组牦牛的头重、胴体产肉率、肝重、脾重和肾重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育肥组牦牛的红细胞数目(RBC)、血红蛋白浓度(HGB)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放牧组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显著高于育肥组(P<0.05).育肥组的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育肥组的钙(Ca)、磷(P)含量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育肥组经济效益极显著高于放牧组(P<0.01).冷季低海拔异地舍饲育肥能够提升牦牛的生长性能、营养代谢,优化血清生化指标,增加了牦牛的养殖效益.

    高原型牦牛异地育肥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荒漠草原混牧牛羊的放牧行为特征

    张振豪贾子玉李鑫宇程云湘...
    226-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荒漠草原混合放牧家畜的行为特征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镶黄旗的荒漠草原牛羊混合放牧牧场开展.试验选取了畜群中的4头牛与8只羊,通过分别佩戴载有三轴加速度传感器的GPS定位项圈,分析了混牧牛羊放牧时间(GTIME)与放牧活动水平(GODBA)的时间动态,并探讨了牛羊放牧行为特征对草地资源月份变化的响应模式.结果表明,荒漠草原混牧牛羊的GTIME与GODBA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2>0.60),且牛羊的GODBA对草地资源的响应模式存在差异.其中,牛受到地上生物量的正向调控(P<0.05),受到Shannon指数的负向调控(P<0.01).而羊则受到地上生物量与毒杂草重要值的负向调控(P<0.001),以及Shannon指数与牧草粗蛋白含量的正向调控(P<0.001).并且,混牧牛羊24 h的行为模式均表现出"多峰"特征,且随月份变化有收缩的趋势.同时,牛羊不同行为之间的活动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且羊的活动水平整体高于牛(P<0.05).

    荒漠草原混合放牧行为特征草地资源全局动态加速度

    《草业学报》投稿须知

    2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