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传播与版权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传播与版权
传播与版权
传播与版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短视频平台主流意识形态叙事方式创新研究

    张泗考郑浩达
    39-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分析短视频平台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优势发现,存在全民参与充实叙事圈层、情感互动丰富叙事场景、科学技术赋权叙事手段等优势。但同时,短视频平台主流意识形态叙事也存在短视频碎片化叙事瓦解主流意识形态的整体效能,短视频泛娱乐化叙事冲击主流意识形态的严肃议题,短视频相对固化叙事窄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等挑战。对此,文章提出在筛选叙事内容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阐释力,在建设叙事平台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在培育叙事主体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的短视频平台主流意识形态叙事方式的创新实践路径。

    短视频主流意识形态叙事方式

    基于用户导向的新闻客户端平台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以"南太湖号"新闻客户端为例

    陈晓蕾葛思坤
    43-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的"南太湖号"新闻客户端为例,探讨了地方主流媒体自建新闻客户端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分析了其平台化转型的过程和成效。研究发现,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在推动"南太湖号"新闻客户端从新闻发布平台向多元化互联网应用平台转型的同时通过自组技术团队、政务服务的联动以及对品牌建设的重视,成功提升了"南太湖号"的区域影响力和用户黏性。

    新闻客户端媒体融合平台化转型用户导向"南太湖号"

    文化传承视域下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志愿服务策略研究

    陈莉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遗产的社会责任。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全民阅读推广中的阵地作用,在阅读推广志愿服务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文章围绕"文化传承与阅读推广志愿服务"这一主题,阐述了阅读推广志愿服务的范围和社会意义,以公共图书馆独特的馆藏、空间等资源为依托,分析基于文化传承的阅读推广志愿服务需求与供给因素,以及目前服务的局限性,从文化赋能、文化需求、文化供给等方面提出了基于文化传承的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志愿服务策略。

    文化传承公共图书馆阅读推广志愿服务

    传播仪式观对科技期刊办刊理念与传播实践的启示

    文采
    5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探讨传播仪式观视角下的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并提出科技期刊合理应用传播仪式观指导传播实践的具体措施。科技期刊应回归传播的本质,实现从"信息扩散"向"交流共享"、从"传递工具"向"学术仪式"的转变,使期刊成为作者、读者、编者共同参与、共享信仰的媒介仪式场域,使科技期刊传播跃进到深层意义上的仪式境界。具体而言,科技期刊可以在传播实践中从以下方面进行优化:一是注重内容的符号建构,增强期刊学术认同;二是加强出版过程仪式化建设,传递科技期刊人文关怀;三是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创新多元化传播样态;四是拓宽学术仪式场域,达成受众深度参与和情感共鸣。

    传播仪式观科技期刊办刊理念办刊实践

    高校数字图书馆有声资源库建设定位与推广研究

    孟丽岩
    5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旨在探讨高校数字图书馆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有声资源库建设的定位策略与推广模式,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有声资源读物用户需求特征以及定位原则,提出构建符合高校教学科研需求、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提升的有声资源库建设方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推广策略及其实施建议,即多元推广渠道策略、用户体验优化策略、效果评估与反馈机制,以期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高校数字图书馆有声资源库

    对话与共情:主流媒体面向Z世代的国际传播创新策略——以《灵感中国Inspiration》为例

    李丹滢
    5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Z世代是社交媒体平台最具声量的用户群体,在国际传播的舆论场中具有不可小觑的话语影响力。国际传播在走向内容精品化、方式创新化的同时,要考虑精细化的分众传播方式,注重与Z世代搭建起文化交流、情感共通与价值认同的桥梁。文章以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打造的国际传播视频栏目《灵感中国Inspiration》为例,分析其面向Z世代进行国际传播的传播策略,为主流媒体面向Z世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参考。

    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主流媒体融媒体产品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演进及发展策略研究

    张贤高欢欢
    62-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学科服务的相关概念,以及梳理图书馆学科服务的演进趋势,将图书馆学科服务划分为起始研究(1987年—1995年)、初期实践研究(1996年—2005年)、深化发展研究(2006年—2016年)、智慧发展研究(2017年至今)四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树立用户导向、拓展智能化应用、整合信息资源、开展协同合作、推动持续创新的数智时代背景下学科服务的发展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参考。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数智时代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文化传播的研究

    全湛威
    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阐述人工智能的现状,认为人工智能是一种基于大型预训练模型,通过已有数据的识别,用适当的泛化能力生成相关内容的技术,并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传播工作,也包括高校文化传播。鉴于高校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笔者分析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文化传播的优势,并提出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文化传播的路径,即生成个性化内容、优化内容创作流程、拓展互动传播渠道、精准内容推送,从而助力高校实现个性化文化传播,提高高校文化传播工作质效。

    人工智能高校文化文化传播

    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研究

    刘琳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基于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创新度不高、资源整合不足、复合型传播人才较少等问题,文章分析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的研究走向、优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利用政策扶持赋能传播内容""应用数字技术提升传播效果""加强校企联合培养复合型传播人才""统一数字化采集标准打造传播新局面"的优化策略,为提升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效能提供参考。

    戏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技术传播传承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路径探索

    邹承璋
    7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文化传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强调平等、合作与共同发展,而跨文化传播则是增进国际理解与友谊的关键途径。为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文章提出了共情传播、构建文化智库、建立全球故事叙述者网络以及以问题为导向的跨文化对话等四条具体路径。这些措施旨在通过情感共鸣、知识共享、多元叙述和共同问题探讨,推动不同文化间的深度理解与和谐共处,助力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共融的世界。

    人类命运共同体跨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与理解共情传播和谐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