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林学钰

双月刊

1671-5888

jdxbdxb@jlu.edu.cn

0431-88502374

130026

长春市西民主大街938号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arth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力求以繁荣和发展地质学科科技与教育事业为重点,推动科技事业发展,培养新生力量,把期刊办成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本刊主要刊登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测绘科学等学科领域中的最新科研成果。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为中文地质学类核心期刊,被国内外10余家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和摘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刊,其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在综合类期刊中居于前列。本刊连续多年被吉林省评为一级期刊,多次获国家、省部级优秀科技期刊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松辽盆地双城断陷深层原油成藏模式

    吴远坤刘成林于春勇
    1443-1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松辽盆地双城断陷深层原油认识程度低、成藏主控因素和深层原油成藏模式不明确的问题,本文利用岩石热解、氯仿沥青"A"和包裹体均一温度等测试资料,结合埋藏史-热史模拟、平衡剖面恢复等手段,通过对烃源岩厚度、排烃强度、圈闭形成、断-砂配置、超压与充注阻力耦合关系等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双城断陷深层可分为登三段背斜、断背斜、断层-岩性油藏和营四段致密油等4种类型.2)登三段构造油藏受烃源岩、断裂和有效圈闭联合控制,高丰度的湖相泥岩是其物质基础;主成藏期前各类圈闭即已形成,断层是油气运移的重要目标;断-砂配置关系决定圈闭有效性.3)营四段致密油受岩性圈闭、排烃强度和超压影响,其中,排烃强度影响致密油宏观分布,生烃增压形成的超压是致密油充注主要动力.综合致密油成藏条件和成藏主控因素,建立西部构造带"源储分离、断层长距离输导、高点富集"、东部断阶"源储紧邻、断砂匹配短距离运移、有效圈闭聚集"和中央洼槽"源储共生、超压驱动裂缝运移、甜点富集"3种成藏模式.

    深层原油致密油成藏条件主控因素双城断陷松辽盆地

    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

    斯尚华喻意王小龙王新星...
    1457-1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松辽盆地三肇凹陷泉头组扶余油层致密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综合利用薄片鉴定、包裹体测温、荧光光谱等方法,对扶余油层微观油包裹体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储层埋藏史对该地区油气充注期次及其成藏贡献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三肇凹陷扶余油层油气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总体上表现为两期原油充注成藏,第1期发生在嫩江组末期77~74 Ma期间,对应于第1幕充注;第2期发生在明水组末期67~65 Ma期间,对应第2幕、第3幕和第4幕充注.三肇凹陷扶余油层第2期(明水组末期)致密油充注对现今油藏贡献率为83%,第1期(嫩江组末期)致密油充注贡献率为17%;可见明水组末期充注的原油对今油藏的贡献更大.

    流体包裹体致密油气充注期次成藏贡献扶余油层三肇凹陷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对比

    惠瑞瑞刘妍张志升张治东...
    1468-1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段打出高产原油,勘探前景良好.本文采用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分析与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方法,对安塞地区长9段原油和长7段与长9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并开展油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长9段原油Pr/Ph值平均为1.86,原油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ααα-20R C27-C28-C29甾烷分布呈反"L"型,指示陆相高等植物为主的混合来源,C29甾烷20S/(20S+20R)为0.48~0.51,C29甾烷ββ/(αα+ββ)为0.52~0.53,表明原油均已成熟.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Ⅲ型及Ⅲ型为主,沉积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普遍进入生油高峰期,规则甾烷相对质量分数以C29>C28>C27为主,表明与陆相高等植物输入密切相关;长9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Ⅱ-Ⅲ型及Ⅲ型,沉积于弱还原-弱氧化环境,均进入生油高峰期,规则甾烷C29相对质量分数最高,表明与陆相高等植物成分密切相关.油源对比结果表明,安塞地区长9段原油为长7段和长9段烃源岩混合来源.

    油源对比地球化学生物标志化合物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页岩油储集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蔡潇夏威马晓东臧素华...
    1482-1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技术发展和研究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页岩油储层特征的研究对于"甜点区/段"的优选至关重要.为了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古近系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进一步勘探评价和规模开发工作,本文采用扫描电镜、薄片观察等方法,通过对苏北盆地阜宁组二段页岩油储层开展含油性、储集性、可动性和可压性等"四性"研究,精细刻画储集空间特征,分析影响储集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阜宁组二段主要发育纹层状和层状灰云质页岩,矿物组成主要为黏土矿物(平均体积分数为35.4%)、长英质矿物(平均体积分数为39.1%)和碳酸盐矿物(平均体积分数为19.8%),该储层w(TOC)为0.5%~2.0%,R.为0.9%~1.1%,孔隙度为1.8%~5.2%.纹层状构造是阜宁组二段页岩最显著的组构特征,主要由长英质与黏土质纹层组成.根据有机质丰度+构造特征+岩性特征,阜宁组二段页岩可划分为6种岩相,依据"四性"综合评价,中有机质纹层状含灰云页岩、中有机质层状含灰云页岩和中有机质纹层/层状灰云质页岩为优势岩相.主要储集空间类型为层理缝、构造缝、粒间孔和黏土矿物晶间孔,但不同岩相的储集空间类型各有差异,主要受岩性矿物组成、纹层发育程度和微幅构造作用等因素影响.综合6种岩相"四性"分析,阜宁组二段的中部、下部纹层状和层状含灰云页岩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地质甜点段.

    苏北盆地溱潼凹陷阜宁组页岩油储集空间影响因素油气

    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斜坡始新统平湖组成岩相类型及对储层的控制

    郭刚李鑫韩雅坤李峰...
    1494-15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在深埋藏、强非均质性背景下寻找相对优质储层,本文以东海盆地西湖凹陷平湖组为例,基于直观微区观测、间接压汞表征及孔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储层沉积学分析的基础上,先划分成岩相类型,进而明确不同成岩相的差异储集能力特征,评价成岩相储集能力.结果表明:平湖组沉积于河流和潮汐双向水动力条件的三角洲-潮坪体系,砂体多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潮道、砂坪和混合坪中,以细粒和极细粒为主,主要为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基于成岩作用类型的强度差异将成岩相划分为3类,包括长石溶蚀相、富塑性压实相和钙质胶结相;同一成岩相类型孔渗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均一,而不同成岩相之间物性差异显著;以孔隙度、渗透率、最大连通孔喉半径为标准对3类成岩相进行量化参数分级评价,长石溶蚀相孔隙度>15%,渗透率>10.0× 10-3μm2,最大连通孔喉半径>5.0μm,物性条件优于富塑性压实相和钙质胶结相,优选出长石溶蚀相为最有利的储层砂体类型.

    西湖凹陷平湖组深层非均质性成岩相压汞东海盆地

    高含CO2凝析气藏成藏过程中的流体相行为及油环体积预测

    陈浩左名圣王红平王朝锋...
    1506-15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藏后期的CO2充注导致里贝拉区块高含CO2次生凝析气藏的流体相行为十分复杂,油环体积预测难度很大.本文通过流体相平衡模拟、组分梯度分布计算及CO2充注可视化实验,刻画了 CO2充注过程中的油气相行为,揭示了油环体积的动态变化规律,建立了基于气顶气组分拟合的高含CO2次生凝析气藏油环体积预测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CO2充注下的油环体积变化分为4个阶段:充注初期,油环以溶胀为主;充注前期,CO2不断置换并萃取油相中的轻质组分,油环体积迅速降低;充注中期,CO2持续萃取油相的轻、中质组分,油环体积缓慢减小;充注后期,CO2-原油组分传质作用明显减弱,压缩效应导致油环体积进一步减小.2)轻质组分的强流动性使气顶气组成均一,重力分异作用使纵向上油环组分呈梯度变化.3)油环体积与气顶气组成和气油比密切相关.4)基于气顶气拟合新方法和不同井深现场勘探预测的油环体积占比分别为19.21%和22.30%,与CO2充注可视化实验获得的油环体积占比(20.60%)较为吻合.

    气藏CO2-原油组分传质流体相行为油环体积预测组分梯度分布可视化实验

    碳酸盐岩微观测试技术对比与应用——以济阳坳陷乐安油田潜山为例

    吴兆徽刘显太杜玉山吴颖昊...
    1519-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观测试结果能反映很多油藏信息.目前关于微孔缝的镜下测试技术不断丰富,但仍缺少对微孔缝最全面的微观分析.为了便于对比各类测试技术,以济阳坳陷乐安油田草桥潜山区域为典型代表实例,先采用不同的精细微观专项测试技术对孔缝储集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微溶孔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扫描电镜、薄片和阴极发光测试等技术,然后总结了通过各种不同的微观测试技术观察到的现象及规律.具体结果和得出认识如下:通过电子探针成分分析技术,能够分辨出灰岩微溶孔内诸如有机质、方解石、黄铁矿、白云石、石膏等成分;薄片内可见灰岩含油段砾间砾内孔洞发育,溶蚀孔洞边部有轻微方解石化;通过扫描电镜分析,能够分辨出代表区块的白云岩结晶孔比灰岩溶蚀孔大两个以上数量级,能通过晶间孔或溶蚀孔推断岩石的脆性以及是否易于压裂;通过岩样阴极发光测试,能够区分出共有几期成分不同的孔洞充填物;通过扫描电镜和压汞都可以得到孔喉大小,比较两项技术,扫描电镜得到的是局部纳米级的孔喉直径,而压汞测试得到的是单块样品微米级孔喉半径.从应用对象来看,前者适合对应到矿物的孔喉,后者更适合开发区块的孔喉对比研究.

    碳酸盐岩微溶孔电子探针扫描电镜阴极发光薄片乐安油田

    滇中禄丰川街盆地中—晚侏罗世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及其对生物埋藏的影响

    王万能李锁明张耀堂袁永盛...
    1530-1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滇中禄丰地区川街盆地记录了上扬子地区中—上侏罗统陆相沉积和生物演化的重要信息,为侏罗纪温室地球气候环境研究提供了良好载体.本文通过对川街盆地中—晚侏罗世陆相红层进行沉积学、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系统研究,恢复其古气候环境特征.研究认为:禄丰地区侏罗纪巴通期—卡洛夫早期湖泊为封闭性较好、盐度逐渐升高的咸水湖,该时期气候由相对湿润转为干燥,气温总体较高,从早期到晚期表现为温度逐渐降低的趋势;卡洛夫中—晚期湖泊封闭性减弱,由咸水湖转为半咸水湖,该阶段气候由干燥向相对湿润气候转变,温度回升,但气候波动剧烈,干湿交替频繁;牛津期—提塘期湖泊封闭性进一步减弱,为半咸水湖泊,气候总体趋于稳定,为湿润型气候.本次工作在禄丰地区陆相红层中识别出中—晚侏罗世过渡期寒冷事件(即MLJT事件),为中生代温室地球气候环境研究和西南地区陆相红层对比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中侏罗世晚期急剧变化的气候使得生物快速死亡,加之暴雨期河流的搬运、沉积和快速埋藏,造成了川街盆地如今的生物埋藏特征.

    禄丰地区中—晚侏罗世陆相红层温室地球古气候古环境川街盆地

    钼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高莲凤田释梦张振国张平...
    1544-1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金属钼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开采规模不断扩大,钼尾矿堆存量也快速增长.其除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外,也不同程度存在环境污染风险,另外易存在溃坝、泥石流等矿山地质灾害隐患.但从另一方面看,钼尾矿还是一种富含有价矿物的宝贵资源,有着非常广阔的综合利用前景.本文分析了钼矿资源分布现状及钼尾矿组分特征,阐述了开展钼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介绍了钼尾矿中长石、方解石、钼、钨、铁等有价矿物的回收现状,评述了钼尾矿在建筑行业、农业、矿山充填等方面的综合利用现状.回收有价金属很难解决钼尾矿大量堆存的问题,而建筑材料制备、尾矿充填等均能大规模消纳尾矿,但制备建筑材料需考虑尾矿组分的强度、耐磨、耐久等各项性能指标,另外应用于农业上时还需考虑重金属污染等问题.

    资源综合利用有价矿物回收重金属污染钼尾矿钼矿

    大兴安岭东坡中北段六九山斑岩铜成矿系统浅成岩成因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徐鑫刘阳张勇褚小磊...
    1558-15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六九山铜矿床产在大兴安岭地区东坡中北段,位于中亚造山带东端.为了探讨该区浅成岩成因与地球动力学背景,对六九山斑岩铜成矿系统内与成矿密切的闪长玢岩、二长斑岩两类浅成岩进行了地质、岩相学、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闪长玢岩和二长斑岩内岩浆锆石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132.6±2.6)Ma(n=5)和(132.4±1.3)Ma(n=22),岩浆就位发生在约132 Ma,结合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134.1±0.8)Ma),限定成矿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闪长玢岩(w(SiO2)为52.98%~59.83%)和二长斑岩(w(SiO2)为66.90%~67.56%)为典型的中—酸性浅成斑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分别为典型岛弧钙碱性岩和埃达克质岩石;岩浆起源于与大洋板块俯冲有关的以流体交代为主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成岩成矿作用适值中生代早白垩世库拉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的大陆边缘岩浆弧背景.

    成岩时代元素地球化学斑岩铜成矿系统岩石成因地球动力学六九山铜矿床大兴安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