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成都理工大学

刘家铎

双月刊

1671-9727

hxq@cdut.edu.cn

028-84078973

610059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ience &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办于1960年,原名《成都地质学院学报》(1960~1993年, ISSN 0256-2197, CN 51-1153)、《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4~2002年, ISSN 1005-9539, CN 51-1460/P)。现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已进入国内三种自然科学类核心期刊,即:(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1992)、第三版(2000)和第四版(2004)的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核心库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3)"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此外,本刊还是"四川省自然科学学术类质量一级期刊";先后11次在国家部委和四川省组织的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奖,其中获一等奖4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1次;1999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这项奖励等同于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收录本刊全部或部分论文的科技文摘期刊和数据库主要有:(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3)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4)中国地质文摘;(5)中国石油文摘;(6)古生物学文摘;(7)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8) EI; (9)РЖ;(10)Chemical Abstracts;(11)Petroleum Abstracts;(12) Bibliography and Index of Geology;等等。主要栏目有:地质与矿产,油气地质与勘探,水文与工程地质,核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与应用化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川北地区大隆组页岩储层特征及勘探潜力

    陈更生王林琪石学文杨雨然...
    361-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川北地区朝天关口村大隆组典型野外剖面及邻区其他剖面为例,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岩石薄片和微体古生物化石薄片观察鉴定等方法,分析其垂向及平面的岩相及沉积相展布及变化,结合区内已有钻井、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总有机碳(TOC)、物性及微孔隙等参数来探讨其页岩的勘探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大隆组地层纵向上自上而下发育一套灰色硅质灰岩、灰黑色灰质页岩、灰黑色碳质页岩、泥岩组合,其中大隆组二段硅质灰岩和泥质灰岩中含有大量的菊石、牙形石、放射虫化石,大隆组一段碳质页岩和钙质页岩中则含有少量有孔虫、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以及腕足等化石;(2)大隆组页岩沉积环境属于缺氧—贫氧咸水环境,利于有机质的保存与富集;(3)大隆组页岩有机质类型为Ⅱ1型、有机质丰度高,处于成熟—高成熟演化阶段,孔隙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与有机质孔,大隆组二段黑色页岩孔隙度较高,脆性矿物质量占比高,页岩可压裂性好,具有良好的页岩气富集成藏地质条件.综上分析认为,川北地区大隆组页岩整体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潜力,可作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的后备层位.

    四川盆地大隆组野外剖面页岩储层特征勘探潜力

    鄂尔多斯盆地马岭—乔川地区长6油层组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

    刘志涛张晓磊田亚铭郭懿萱...
    379-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岩心观察、测井解释及开采数据分析,结合流体包裹体等测试,对马岭—乔川地区长6油层组的油藏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油藏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长63油层段,长62、长61油层段含油性显著变差;平面上,长63油层段以L125,B452和L411井区为中心,油藏团块状分布,呈两条带沿北西南东向延伸,油层厚度主要在5~20 m之间,长62、长61油层呈孤立土豆疙瘩状分布,分布规模小.长6油层组油藏以岩性油藏为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70~90 ℃,荧光以黄褐色为主,结合区域埋藏史分析显示该区油藏充注为晚侏罗世和中-晚白垩世,表现为早期充注.长6油层组烃源岩厚度、距离,砂体砂质碎屑流砂体性质、物性和叠置类型是其形成油气藏的重要影响因素;长63油层段相比长62和长61油层段具有更靠近烃源岩,砂质碎屑流成因砂体分布广、孔渗条件好、叠置厚层砂体类型发育等优势.研究区最为有利油藏的勘探目标为长63油层段Y470,L374,B452等井区附近,有利勘探区面积达到517.28 km2.

    马岭—乔川地区长6油层组油藏分布控制因素有利区预测

    珠江口盆地西江凹陷XJ-A构造古近系储层特征及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冯进马永坤贾培蒙史玉玲...
    392-402,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江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北部珠一坳陷西南部,与紧邻的惠州凹陷相比,其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研究工作较为薄弱.近期的研究揭示,西江凹陷古近系恩平组和文昌组也具有足够的生排烃与勘探开发潜力.为了明确西江凹陷古近系储层条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本文选择位于西江主洼的XJ-A构造,利用储层物性、沉积相、薄片鉴定及包裹体测试资料等,对研究区的储层宏观条件和微观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XJ-A构造古近系沉积相以滨浅湖、中深湖和辫状河三角洲相为主,其中恩平组发育了大套以滨浅湖相为主的泥岩,文昌组则以辫状河三角洲相的砂岩为主,形成了"恩平富泥、文昌富砂"的特点;恩平组砂岩多为长石、石英类砂岩,而文昌组以长石类砂岩为主;恩平组砂岩孔隙度集中在5%~15%,而文昌组砂岩分布于10%~15%,它们的渗透率集中分布在(1~10)×10-3 μm2范围内,均属于低/特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的成岩作用主要包括压实、自生矿物沉淀、溶蚀、交代和充填作用.结合该地区砂岩储层捕获的包裹体均一温度、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中蒙脱石质量分数等,综合判断XJ-A构造的砂岩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的A2期.综合分析表明,XJ-A构造古近系发育有良好的储层条件,同时古近系砂体也为油气运移提供了有效的横向运移通道,并且可以与研究区断裂相配合输导油气,为油气在斜坡带圈闭内聚集成藏提供保障.

    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油气成藏古近系西江凹陷

    四川广汉联合遗址出土玉石器石料的选择策略研究

    肖倩向芳辛中华黄恒旭...
    403-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四川广汉联合遗址是成都平原内遗存较丰富、时代延续性较好的古遗址.为研究该遗址中出土玉石器石料的选择策略,对玉石器开展手标本鉴定、显微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X射线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结果显示,遗址石料类型十分丰富,同时包括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3类岩和极少量的矿石,玉料类型仅可见闪石玉和蛇纹石玉.具体而言,新石器时代以硅质岩和砂岩为主,商周时期以板岩、页岩、砂岩、粉砂岩为主.在石料的认识与利用上,联合遗址的先民能较好利用石料的不同物理性质制作相应功能的石器,但商周时期先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更高.与同属商周时期的三星堆遗址相比,联合遗址先民由于所处地位弱势,在玉石器选材较次.结合地质资料和水系分布发现,玉石器原料主要来源于湔江上游和岷江流域的龙门山构造带,这说明联合遗址先民或继承了宝墩文化时期的玉石料利用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宝墩文化与三星堆文化的发展演变序列.

    玉石器石料类型原料来源选择策略

    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对小江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指示

    台梓含向芳程万强王运生...
    418-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沉积年代进行分析,为小江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提供沉积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巧家盆地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平均断陷速率为0.59 m/ka,共发育了 5个洪积相沉积层.第四纪以来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构造平静期与活跃期相互交替的阶段,期间共经历了早更新世中期~1.6 Ma,0.81~0.79 Ma,0.65~0.59 Ma,0.48~0.4 Ma,0.12 Ma至今等5期构造活跃期,其中0.48~0.4 Ma和0.12 Ma至今为小江断裂带北段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阶段.小江断裂带北段活动性与新构造运动过程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持续的侧向扩展挤出作用,但相较于断裂带中段活动性偏弱.

    巧家盆地洪积物小江断裂带北段构造活跃期断陷速率

    红河断裂对莺歌海盆地地热系统的控制作用

    杨培张佳豪宋荣彩董贵宇...
    428-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莺歌海盆地地热背景,从地热系统的水源、流体通道、热储和盖层4个方面系统地去评价红河断裂对其的控热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水样、气样分析,断裂构造在地热水循环中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红河断裂的差异变形显著影响裂隙型热液热储的平面分布范围和纵向发育深度的异质性;莺歌海盆地地热系统是以地幔热物质作为主要热源,红河断裂带和盆地内中央凹陷底辟带为主要通道,裂隙型热液热储和上部大面积水道、海底扇、三角洲等储集体为主要热储,莺歌海组巨厚泥岩为主要盖层.

    莺歌海盆地红河断裂底辟带控热作用地热系统

    基于PCAS软件对孔隙结构的定量表征——以川北地区广元千佛崖组砂岩为例

    郝嘉欣向芳施紫越文耀羚...
    439-4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川北地区广元千佛崖组砂岩薄片图像样品,开展基于孔、裂隙分析系统(PCAS)定量表征孔隙结构的研究,并探讨如何提升PCAS识别孔隙度的精度.研究表明:使用PCAS默认的单阈值分割法,识别的孔隙与人工圈定的孔隙范围不一致,并且孔隙度偏高,为31.21%.为了提高软件的识别效果,使用Adobe Photoshop对图像进行初步优化,然后采用多阈值分割法,根据孔隙的颜色差异设置各阈值的容差,最终得出孔隙度为14.18%,孔隙识别正确且内部结构更加完整,说明以上操作能够显著提升软件的识别效果.将优化后的孔隙度与默认的单阈值分割法识别的孔隙度、薄片估算的面孔率进行对比,发现优化后的孔隙度与薄片估算的孔隙度接近,仅相差1%~2%,并且参考邻区储层物性测试所得孔隙度,可确定该结果具有一定准确性.此外,PCAS还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各种孔隙特征参数,对于孔隙成因、孔隙评价、赋孔特征、赋气机制、渗流网络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结果证实了 PCAS软件在定量表征孔隙方面的潜力.

    千佛崖组砂岩孔隙度孔、裂隙分析系统孔隙特征参数软件应用效果

    大渡河上游阿娘寨古堰塞湖的发现及其特征

    谢佐彬向芳许强王运生...
    449-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古堰塞湖的沉积特征研究是开展堰塞湖古环境、古气候研究的基础.大渡河上游小金川两岸多地出露粉砂质黏土、砂和砾石构成的堰塞湖剖面,通过沉积学分析、光释光测年以及对堵江坝体的岩性构造分析,认为小金川在距今(15.7±1.9)~(9.1±1.0)ka期间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堵江—堰塞—溃决事件,且该古堰塞湖的沉积环境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发生迁移:时间上,堰塞湖经历了形成、充填和溃决3个阶段;空间上,从下游至上游划分出深—半深湖、浅湖、滨湖和河湖交汇区4个沉积区,该古堰塞湖是由阿娘寨古滑坡堵江形成,据此命名为阿娘寨古堰塞湖.该古滑坡主要受控于岩性和构造作用.本次研究进一步丰富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山区大型古堰塞湖的研究成果,其沉积特征、年代和成因特征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材料.

    大渡河小金川阿娘寨古堰塞湖阿娘寨古滑坡沉积特征

    根直径及干湿循环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程平吴礼舟
    465-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植被根系对土体的加固效应及干湿循环对根土复合体强度的劣化机制,为边坡生态治理及灾害防治提供帮助.开展了不同根直径及干湿循环的根土复合体三轴试验,利用电子显微镜对根土复合体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鲜根、饱和根和干燥根的抗拉强度随直径的增大呈幂律减小.干燥根的抗拉强度最大,其次是新鲜根和饱和根.根土复合体的应力—应变曲线表现为持续硬化.随着应变的增大,偏应力先迅速增大后缓慢增加,最终保持稳定.随着根直径的增大,根土复合体的抗剪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根直径过小或过大,根对土壤的加固效果减弱.根系显著改变土壤黏聚力,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抗剪强度随围压的增加而增大,随干湿循环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抗剪强度和黏聚力呈线性下降,土颗粒团聚体分解,土体裂缝和孔隙面积呈指数增长.根土复合体的破坏形式为剪胀破坏.考虑干湿循环,修正的根土复合体强度预测模型是有效的,预测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较好.

    根土复合体根直径干湿循环三轴试验抗剪强度

    基于MatDEM的易贡滑坡铲刮效应研究

    杨畅赵建军王寿宇赖琪毅...
    477-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易贡滑坡—碎屑流为背景,针对滑坡—碎屑流形成过程复杂、铲刮作用机制难以分析等问题,基于MatDEM离散元软件,研究铲刮作用对易贡滑坡形成的影响.通过获取的高程数据,根据真实的地形地貌,利用MatDEM软件1∶1构建易贡滑坡三维地质模型,并通过内置功能训练参数,实现了宏微观参数的转化.将易贡滑坡分为局部铲刮和全过程铲刮2种情况,设立对照组进行分别讨论,研究坡的不同区域发生铲刮和全过程发生铲刮对易贡滑坡形成的影响,取得以下认识:局部区域发生铲刮时,崩滑体对基层物质有抬升隆起作用,基层物质获得巨大动能,速度瞬间增大;在坡中下部发生铲刮,会增大滑体的速度,在坡前缘发生铲刮,会推挤着前缘物质向前运动称之为"犁耕"效应;滑坡发生铲刮作用,会显著增加滑体的速度,促进滑坡—碎屑流的形成,造成更大的危害.研究结果为滑坡—碎屑流的形成分析提供参考.

    易贡滑坡铲刮效应MatDEM数值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