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柴达木开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柴达木开发研究
柴达木开发研究

郭占雄

双月刊

1005-6718

cdmkf@163.com

0977-8201281

817000

青海省德会哈市黄河路14号

柴达木开发研究/Journal CHAIDAMU KAIFA YANJIU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国内发行的社科综合性双月刊,主要刊登关于柴达木开发理论研究、实验运作进展和成果的文字、图片作品。所载文章为探讨如何促使柴达木开发转变观念、更新模式、调整路子、创新方法的对策,讲求有感性情景的通俗描述,也有态势理性思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凝心静气绘好海西党纪学习教育延"常"线

    张红梅
    1页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探讨——以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卓扎滩村为例

    高永平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和文旅融合发展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助推全域乡村振兴,深度挖掘各乡镇独有旅游资源,探索出"合作社+农户""景区(点)+农户"等模式,通过有序引导及政策支持,鼓励乡村因地制宜发展以农业观光采摘、花海农庄、开心农场、农家乐等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实现农民增收、乡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互助县威远镇卓扎滩村转变思路、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新路,为互助县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模式.

    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卓扎滩村生态优先

    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现实限度和纾解对策

    袁辰辉乔秀花
    9-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旅游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之一,不仅能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能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有效传承,被认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着力点.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全国具有特殊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区,青海省拥有极其浓厚的民族文化以及众多世界级自然景观.作为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青海省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特殊地位.本文阐述了青海省生态旅游在发展中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人才缺乏等现实问题,立足研究区域现状和时代发展大背景,提出了促进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的路径,以期为青海省生态旅游发展提供参考.

    青海省生态旅游绿色发展

    共同富裕视域下民族地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研究——以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为例

    宋启东杜凯钰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代要求,也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由于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历史发展条件和社会发展基础的独特性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所面临的新问题,实现民族地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任务十分紧迫.本文以共同富裕与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理论,深度剖析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并分析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提出有助于民族地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及方法,对实现共同富裕、深化民族地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共同富裕民族地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与优化路径研究

    刘树
    2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群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引擎,兰西城市群在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因此,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将是青甘两省的重点任务.加强党的领导,培育现代化都市圈,促进一体化建设,加强生态保护,详细探究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促进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优化路径,为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兰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一体化建设都市圈

    青海省人口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张晓娜杨慧青孙誉嘉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发展阶段,青海省人口发展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新趋势,研究人口变化对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青海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梳理近年的统计数据,分析青海省人口现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方法,重点研究青海省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从生育、养老、人才等方面提出更好适应青海省未来人口发展新格局的对策建议.

    青海省人口经济

    海西州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罗永红马海霞李娟
    35-43页

    新质生产力赋能青海高质量发展探析

    王博绽小林
    44-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一般生产力新质化不断累积质变,从而使生产力能级跃迁.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新兴产业为载体、以数字技术为轴心、以产业系统升级为目的的生产力新质化产物,包含生态、空间等新要素,运用数字、绿色新技术,赋能新产业,服务高质量发展.青海省依托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优势,贴合产业"四地"建设生产载体,获得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独特历史优势.与此同时,由于政策机制欠缺、数字融合缓慢等复合因素,导致新质生产力赋能青海高质量发展、产业"四地"建设的实际效率未完全发挥,需以政策创新和数字融合来推动解决.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青海省产业"四地"对策建议

    收入来源视角下青海东部农村富民增收的思考与建议

    魏珍刘畅郭婧
    5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高农牧民收入是推动农村牧区富裕的关键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民增收举措,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持续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近年来,青海省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民幸福指数有效提升.但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仍较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农民收入较低、增收难,城乡收入差距大.本文从青海省东部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总量及来源出发,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制约因素,结合经济增长、区域优势等经济理论和农民增收诉求,从居民四大收入来源出发,分析青海东部农村实现富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收入来源青海东部农村富民增收

    柴达木映画

    57-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