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磁共振成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磁共振成像

中国医院协会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戴建平

双月刊

1674-8034

editor@cjmri.cn

010-67113815

100190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路95号智能大厦9层

磁共振成像/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磁共振成像》注重内容的科学性、前沿性、实用性和原创性,重点报道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与基础研究,内容包括人体各部位磁共振成像、功能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和参数优化、磁共振对比剂的优化方案、新型磁共振对比剂的开发与应用、磁共振引导下介入治疗、磁共振物理学、磁共振成像的质量控制等,以及磁共振成像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该刊接收放射科、影像科、磁共振科、神经内外科、消化内科、心内科、乳腺科、骨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生殖医学科等临床科室磁共振相关稿件,同时接收大学、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磁共振相关稿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MR影像组学联合临床因素预测肥厚型心肌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

    吕静朱永琪朱彦芳何瑛...
    63-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心脏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在预测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ventricular arrhythmias,VAs)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018年1月1日至2023年5月31日的122例确诊HCM患者的CMR图像及临床资料.根据24 h动态心电图(24-hour 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24 h DCG)结果将其分为合并VAs组(40例)与未合并VAs组(82例).按照7∶3的比例将所有受试者分为训练集与测试集,训练集用于构建模型,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效能.选择从二尖瓣水平至心尖部的左心室短轴未增强亮血电影序列,以舒张末期壁厚为基础,将HCM患者心肌分为肥厚区域与非肥厚区域.在左心室短轴各层面心肌的心室舒张末期进行全室壁心肌、肥厚区域心肌及非肥厚区域心肌的感兴趣区勾画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递归特征消除法及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法进行影像组学特征筛选、构建影像组学模型、建立影像组学标签并计算影像组学评分;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临床危险因素建立临床因素模型;并构建基于临床危险因素和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采用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及DeLong检验评估和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使用列线图将联合模型可视化,并通过拟合优度Hosmer-Lemeshow检验及校正曲线评估联合模型拟合程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观察联合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在训练集中,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9)、左心室肥厚区域联合模型(AUC值=0.98)、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的AUC值高于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74)、左心室肥厚区域影像组学模型(AUC值= 0.85)、左心室全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86)(P<0.05),亦高于临床因素模型(AUC值=0.81)(P<0.05);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9)的AUC值小于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及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8)(P<0.05),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与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的AU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测试集中,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影像组学模型(AUC值=0.75)的AUC值低于左心室全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3)及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5)(P<0.05);左心室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95)的AUC值高于左心室非肥厚区域心肌联合模型(AUC值=0.80)(P<0.05).结论 基于CMR不同区域心肌的影像组学特征及相关临床因素所构建的模型在预测HCM者合并VAs风险方面有重要价值.

    肥厚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模型心脏磁共振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曹瑕尹李蕊王婉琼薛颖...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常规MRI序列的影像组学模型,比较不同模型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效能.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至2022年5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90例NSCLC患者的术前MRI数据,根据手术病理结果分为淋巴结转移阳性组(52例)和阴性组(38例),采用完全随机法按照7∶3比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盐城第一人民医院的31例患者数据作为外部验证(阳性9例,阴性22例),放射科医师半自动逐层勾画原发病灶,提取基于T1WI、T2WI、高b值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像的组学特征,由超参数搜索在单因素方差分析、L1正则化、树模型等特征筛选法中选择最佳方法用于降维,分别建立逻辑斯特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高斯朴素贝叶斯(Gaussian naive Bayes,Gaussian NB)、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决策树(decision tree,DT)等11种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来评估模型的性能.结果 在不同序列中DT、LR、SVM模型的预测性能都表现良好,其中基于T2WI图像构建的SVM模型效能最佳,训练集、测试集及外部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达0.98、0.98、0.72,准确度分别为96%、67%、61%、敏感度分别为88%、67%、55%、特异度分别为100%、67%、78%.结论 MRI影像组学可帮助识别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以基于T2WI的SVM模型表现最优.

    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影像组学机器学习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张舒妮赵楠楠李阳朱芸...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影像组学列线图术前预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axillary lymph node,ALN)转移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224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首先,选取T2WI图像和动态对比增强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RI,DCE-MRI)第二期图像的病灶最大层面及同一病灶的钼靶(mammography,MG)头尾位、内外斜位图像勾画感兴趣区,并且提取病灶感兴趣区特征,按照7∶3比例将样本随机分为训练集156例和测试集68例,通过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进行特征降维筛选,选择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K近邻(K nearest neighbors,KNN)、极端梯度提升决策树(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逻辑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随机森林(randomforest,RF)]构建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并选择预测性能最佳分类器建立MRI、MG影像组学模型.通过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临床高危因素构建临床模型.最终选择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高危因素构建影像组学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预测乳腺癌患者ALN状态的性能,利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拟合能力,决策曲线评估预测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最终得到14个最佳影像组学特征.在测试集中5种机器学习分类器AUC值范围为0.764~0.864,其中SVM的AUC值最高(0.864).淋巴结触诊(P<0.001)及MRI_ALN(P=0.005)是评估ALN是否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训练集AUC、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0.941、90.7%、88.9%、88.5%;测试集分别为0.926、84.4%、86.1%、85.3%.结论 列线图模型性能最佳,在术前预测ALN状态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协助临床制订科学有效的诊疗方案.

    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腋窝淋巴结影像组学列线图钼靶检查磁共振成像

    全容积ADC直方图分析联合ADC值术前预测直肠癌肿瘤沉积的价值

    冯飞文刘原庆胡粟胡春洪...
    88-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肿瘤全容积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直方图参数联合ADC值在术前预测直肠癌肿瘤沉积(tumor deposits,TDs)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6月至2023年6月术前行直肠MRI检查且经病理确诊的111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依据病理结果将其分为TDs阳性组(n=30)和TDs阴性组(n=81),在ADC图像上手动勾画每一层肿瘤病灶感兴趣区(region of iterest,ROI)并提取ADC直方图参数,包括第 10 百分位数(ADC10%)、第 90 百分位数(ADC90%)、最大值(ADCmax)、最小值(ADCmin)、均数(ADCmean)、中位数(ADCmedian)、峰度及偏度;同时测量肿瘤最大层面的平均ADC值.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间ADC值及ADC直方图参数的差异,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联合模型,利用ROC曲线分析ADC值、全容积ADC直方图参数及两者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采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间的差异.结果 ADC值、ADC10%、ADC90%、ADCmax、ADCmean、ADCmedian及峰度在TDs阳性组和阴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ADC90%的预测效能最高(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778、80.0%、65.4%).由ADC值、ADC10%、ADC90%、ADCmean构建的联合模型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940、86.7%、93.8%,其诊断效能优于ADC值(AUC为0.645)及各全容积ADC直方图参数(AUC为0.649~0.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容积ADC直方图参数及肿瘤最大层面的ADC值可用于术前预测直肠癌TDs,尤其当两者联合时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

    胃肠道肿瘤直肠癌肿瘤沉积扩散加权成像直方图磁共振成像

    多参数MRI联合影像组学在鉴别PI-RADS 4~5分前列腺病灶良恶性中的应用分析

    祝丽孟婕王欢欢李丹燕...
    93-98,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参数MRI联合影像组学在区分前列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PI-RADS)4~5分病灶良恶性中的应用价值,旨在构建能够有效区分两者的模型,提高诊断精确度.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前列腺多参数MRI(multiparametric MRI,mpMRI)检查后PI-RADS评分为4~5分的患者病例共135例,其中病理诊断良性64例,恶性71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层采样按照7∶3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95例,良性45例,恶性50例)和测试集(40例,良性19例,恶性 21 例),分析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MRI传统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多模态影像组学模型[T2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ADC三种模态]及联合模型(多模态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参数ADC值)对PI-RADS 4~5分病灶良恶性的鉴别效力,构建诊断模型.结果 良性病变组ADC值[(0.791±0.149)×10-3 mm2/s]显著高于恶性组[(0.612±0.110)×10-3 mm2/s],其在训练集、测试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70、0.772.而良性病变组总PSA(total PSA,tPSA)略低于恶性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DC、DWI和T2WI多模态组合影像组学在训练集、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42、0.850.联合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中的AUC分别为0.952、0.842.结论 综合多模态MRI(T2WI、DWI、ADC)影像组学联合传统参数的模型能有效帮助鉴别PI-RADS 4~5分病灶的良恶性,帮助提高诊断准确度,进一步辅助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订.

    前列腺癌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前列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

    MAGiC技术定量评估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可行性研究

    王文娟邹月芬胡磊刘啸峰...
    99-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MRI集成(magnetic resonance image compilation,MAGiC)序列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前瞻性招募2023年5月至2023年9月期间完成胸部低剂量CT检查的健康体检志愿者.所有志愿者均自愿接受常规腰椎MRI及MAGiC序列扫描.分别测量并计算基于胸部低剂量CT的腰椎平均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基于常规T1WI椎体骨质量(vertebral bone quality,VBQ)值、基于MAGiC T1WI的VBQ(VBQ-magic)及平均T1 弛豫时间(average T1 relaxation time,T1av)值、平均T2弛豫时间(average T2 relaxation time,T2av)值、质子密度平均(average proton density,PDav)值以及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值.按腰椎定量CT(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分为骨量正常组(63例)、骨量减少组(43例)及骨质疏松组(22例).多组间参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法检验或Wilcoxon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年龄、VBQ、VBQ-magic、T1av、T2av、PDav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单参数及联合参数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的诊断效能.结果 三组间年龄、VBQ、VBQ-magic、T1av、T2av、PDav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VBQ-magic值分别为 2.92(2.71,3.11)、3.16(2.87,3.40)、3.37(3.19,3.53),两两比较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9);T1av 值分别为 622.80(554.80,692.00)ms、565.40(538.00,599.20)ms、560.50(515.80,586.55)ms,骨量正常组与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T2av值分别为(75.40±6.06)ms、(77.05±5.95)ms、(84.79±5.36)ms,骨量正常组、骨量减少组与骨质疏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骨量正常组PDav值小于骨量减少组及骨质疏松组(P=0.007、0.043).VBQ-magic、T1av与BMD值呈中等相关(r=-0.524、0.403);T2av、PDav与BMD值呈弱相关(r=-0.365、-0.224).VBQ-magic、T1av、VBQ-magic+T1av在区分骨量减少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772、0.702、0.782,VBQ-magic单独及联合T1av的诊断效能与VBQ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BQ-magic、T2av、VBQ-magic+T2av在区分骨质疏松的AUC分别为0.810、0.867、0.803,VBQ-magic单独及联合T2av的诊断效能与VBQ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MAGiC T1WI的VBQ评分及T1、T2值对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可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检测方法和参考指标.

    骨质疏松症骨质量骨密度磁共振成像定量磁共振成像

    靶向Rho激酶1纳米探针联合MRI可视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实验研究

    杨雅雯夏敏宋梦星马占龙...
    106-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Rho激酶(Rho-kinase,ROCK)1在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斑块中的表达,合成ROCK1靶向探针,并探索其可视化AS斑块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ROCK1抗体与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偶联制备靶向探针(Fe3O4@PEG-ROCK1)并表征.高脂喂养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lipoprotein-Edeficient,ApoE-/-)小鼠,在10、16、22、28、34周随机取小鼠(n=5)测量体质量.主动脉免疫染色切片及蛋白印迹实验观察ROCK1的表达及活性.将34周ApoE-/-小鼠分成两组,一组尾静脉注射Fe3O4@PEG(n=10),一组尾静脉注射Fe3O4@PEG-ROCK1(n=10),注射探针前及注射后8、16 h进行MRI.Image J软件计算斑块信号.病理分析腹主动脉标本.结果 Fe3O4@PEG和Fe3O4@PEG-ROCK1在水溶液中均匀分散,水合粒径分别为(27.06±1.52)nm及(30.52±2.95)nm,Zeta电位分别为(-35.18±0.31)mV及(-16.60±3.26)mV.Fe3O4@PEG-ROCK1可降低巨噬细胞的吞噬清除,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无毒,且保持免疫活性.Fe3O4@PEG-ROCK1饱和磁化强度为0.0868 T及T2弛豫率为162.3 mM-1s-1说明探针磁敏感性较好.随着AS进展,ApoE-/-鼠体质量明显增加,ROCK1在斑块中的表达逐渐增多(r=0.959,P<0.001).ApoE-/-鼠腹主动脉ROCK1活性高于健康C57BL/6鼠(0.30±0.02 vs.0.24±0.02,P<0.001).平扫时Fe3O4@PEG和Fe3O4@PEG-ROCK1组斑块信号分别为8.25±1.39和7.81±3.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注射探针后两组斑块信号均减低,与Fe3O4@PEG组相比,Fe3O4@PEG-ROCK1组的斑块信号减低更明显(8 h,5.37±1.79 vs.3.91±2.26,P= 0.001;16 h,6.68±2.39 vs.4.61±2.80,P=0.001).普鲁士蓝染色显示的铁纳米沉积区域与免疫组化的ROCK1阳性区域对应.结论 ROCK1在AS斑块中表达高和活性高.ROCK1靶向探针(Fe3O4@PEG-ROCK1)是有效磁共振对比剂,有助于实现风险斑块的无创监测.

    小鼠动脉粥样硬化Rho激酶纳米探针分子影像磁共振成像

    AD小鼠脑胶质淋巴系统CSF流入量与年龄的关系:基于9.4 T DCE-MRI的可视化研究

    江心雨苏云燕胡春洪张龙江...
    113-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9.4 T 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MRI探索不同月龄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脑胶质淋巴系统的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流入变化,以阐明随年龄增长脑胶质淋巴系统清除的变化规律及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AQP4)在脑胶质淋巴系统清除中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取2、4、6和8月龄的APP/PS1 AD小鼠和野生型(wild-type,WT)小鼠,每组 1 只,共 8 组,向小脑延髓池中注射钆喷酸葡胺(Gadopentetate dimeglumine,Gd-DTPA)后第30 min完成第一次DCE-MRI扫描,以后每15 min采集一次,共完成8次扫描.随后在DCE-MRI扫描之前,使用AQP4抑制剂N-(1,3,4-噻二唑基)烟酰胺[N-(1,3,4-Thiadiazolyl)nicotinamide,TGN-020]对2月龄WT小鼠进行处理.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QP4和β-淀粉样蛋白随月龄增长的表达变化.结果 在APP/PS1小鼠模型的疾病早期,观察到随月龄增加,淀粉样蛋白逐渐累积,CSF流入信号强度均值从增加到降低,其中4至6月龄小鼠淀粉样蛋白的累积速率缓慢,对应于相应月龄CSF流入信号强度均值最高(4月龄为2 711.67±1 270.25;6月龄为2 632.25±729.65).同时,AQP4表现出随月龄增加极化程度降低的变化过程.随后,经AQP4抑制剂TGN-020处理后,观察到脑胶质淋巴系统的CSF流入信号强度均值降低(由3 578.08±1 199.95下降为1 655.42±377.96;P=0.06).结论 在AD疾病的早期阶段(8月龄前),6月龄的脑胶质淋巴系统利用更明显,此阶段可能作为AD治疗的窗口期.AQP4在脑胶质淋巴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作为研究和治疗AD的靶点.

    脑胶质淋巴系统阿尔茨海默病9.4T磁共振成像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水通道蛋白4APP/PS1小鼠

    磁共振靶向成像检测心肌纤维化大鼠模型中TGF-β1表达的实验研究

    宋梦星夏敏杨雅雯马占龙...
    120-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载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TGF-β1)的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ultrasmall sup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USPIO)靶向探针(USPIO-anti-TGF-β1),探究其表征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靶向检测大鼠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模型中TGF-β1表达的可行性.材料与方法 选择40只雄性SD大鼠,其中30只采用异丙肾上腺素(isoprenaline,ISO)皮下注射法建立MF模型,另外10只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超声评估大鼠模型建立情况.将造模成功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单纯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构建USPIO-anti-TGF-β1靶向探针,通过尾静脉注入实验组大鼠体内,单纯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注入相同剂量的USPIO和生理盐水,并于注射12 h后行T2*序列扫描.扫描完成后取大鼠心肌标本行病理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给药前后的MRI信号强度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MRI示实验组给药前心肌信号尚均匀,给药12 h后心内膜下心肌可见信号减低区,二者相对信号强度具有明显差异(0.72±0.12 vs.0.62±0.10,P<0.01);单纯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给药前后心肌信号未见明显减低(0.73±0.12 vs.0.71±0.12,P= 0.81;0.70±0.13 vs.0.74±0.13,P=0.52).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实验组MF区域与给药后MRI所示信号减低区相符合,免疫组化可见MF区域TGF-β1的阳性表达,普鲁士蓝染色显示心肌细胞中有大量铁颗粒的沉积,证实USPIO-anti-TGF-β1靶向探针的存在.结论 通过USPIO-anti-TGF-β1靶向探针进行MRI在体检测MF大鼠模型中TGF-β1的表达可行,为临床监测TGF-β1的表达及抗MF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估提供了实验依据.

    转化生长因子-β1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大鼠心肌纤维化模型磁共振成像

    7.0 T MRI评估青藏高原环境下亚硒酸钠改善大鼠肺动脉高压后左心室功能的初步研究

    尹红科梁博深陈皓田王磊...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组织追踪技术评估高原低氧环境下亚硒酸钠(sodium selenite,SE)对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后左心室功能的改善作用并初步探索SE提升PAH后左心室功能的潜在机制.材料与方法 46只雄性SD大鼠于购置第二日从成都(海拔500 m)陆运至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高原动物实验室(海拔4250 m),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野百合碱(monocrotaline,MCT)组,n=20]和治疗组(SE组,n=16).高原低氧环境下饲养28周后,MCT组和SE组大鼠均接受一次性腹腔注射60 mg/kg的MCT以建立PAH模型,而对照组则接受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射.一周后,SE组大鼠通过灌胃方式给予0.7 mg/kg的SE持续治疗一个月,对照组和MCT组进行常规饲养.干预完成后将大鼠运回成都.随机从三组中各选取8只大鼠进行CMR成像,以评估左心室功能、应变和T2弛豫时间.CMR扫描结束后取材大鼠心脏组织和血液分别进行病理、血生化检测.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MCT组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61.36%±4.50%)和左心室整体周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LVGCS)(-19.81%±0.84%)显著降低(P值均<0.05).然而,与MCT组相比,SE组的LVEF(75.29%±5.67%)、左心室整体径向应变(left ventricular global radial strain,LVGRS)(42.90%±5.94%)和LVGCS(-21.43%±1.33%)明显提高(P值均<0.05),表明SE治疗提高了PAH后左心室功能.对照组和MCT组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vs.MCT组:(16 544.38±3 734.02)U/mL vs.(9 974.00±900.80)U/mL,P<0.05],MCT组血清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相较于对照组有所增加[MCT组vs.对照组:9.00(7.60,13.20)μmol/L vs.3.86(3.60,6.20)μmol/L,P<0.01],提示MCT组大鼠抗氧化能力下降.经SE干预后,SE组的大鼠表现出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292.60±44.38)U/mL和GSH-Px(17 843.26±3 585.44)U/mL水平的升高以及MDA[5.37(5.10,6.20)μmol/L]水平的降低(P值均<0.05).凋亡染色表明,与对照组相比,MCT组左心室的相对荧光强度显著增高(P<0.001),而治疗后SE组的相对荧光强度较MCT组明显降低(P<0.001).结论 CMR组织追踪技术能够定量评估肺动脉高压后左心室功能的异常;SE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能改善PAH后左心室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大鼠抗氧化能力、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肺动脉高压左心室心功能高原低氧环境亚硒酸钠大鼠磁共振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