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通报
测绘通报

高锡瑞

月刊

0494-0911

chtb@periodicals.net.cn chtb@chinajournal.net.cn

010-68531192,685311349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0号

测绘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国家测绘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主办的反映我国测绘科技发展现状和指导全国测绘生产业务的国家级综合性、技术性刊物。致力于宣传国家测绘科技方针、政策及法律、法律,公布新的测绘科技成就,传播测绘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主要内容包括:大地测量、GPS、摄影测量、RS、地图制图、GIS、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海洋测绘、测绘仪器、信息传输、行业管理、测绘教学;计算机、通讯等相关理论技术在测绘领域里的应用;国内外测绘学术动态及有关测绘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990-2020年冬克玛底流域冰川变化遥感监测

    张翠兰曹香芹冀琴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的重要体现,对全球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深远影响.本文基于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运用目视解译法提取了近30 年冬克玛底冰川边界,分析了1990—2020 年冬克玛底河冰川面积变化特征;同时基于大气校正法反演了冰面温度,探究了冰川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1990—2020 年冬克玛底冰川面积持续减退,总面积退缩1 km2,年均变化率为-0.21%.②冬克玛底冰川在海拔[5600,5800)m处分布较广泛,海拔[5300,5400)m处冰川退缩最强烈.近30 年来大、小冬克玛底冰川分别后退382.89 和141.39 m.③2017—2020 年冬克玛底冰川表面形变速率介于-233.192~172.512 mm/a之间,高海拔区冰面整体呈积累状态,冰舌和部分区域呈减薄趋势.④冬克玛底冰川表面温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冬克玛底冰川西部到南部边缘和小冬克玛底冰川西部边缘与部分东部边缘,较低温度区域主要分布于整个冰川东部,气温上升可能是导致冬克玛底冰川消融的主要因素.

    冬克玛底流域冰川面积变化冰温遥感

    GNSS/SINS组合导航的动基座初始对准

    孙梦勃唐诗华李灏杨刘坤之...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的最优估计对准算法(OBA)无法应用于低成本INS中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扩展卡尔曼滤波的改进OBA算法,在GNSS的辅助下实现算法对姿态误差的估计,并使其能够应用于低成本SINS系统中.该算法首先重构参考向量和观测向量,以固定积分间隔抑制零偏的积累;然后通过建立陀螺仪零偏与姿态误差之间的联系,构建新的系统状态方程,并结合GNSS输出的位置与速度构建量测方程,同时对陀螺零偏和姿态误差进行估计,并将姿态误差反馈到多矢量的构建当中;最后在仿真试验与实际跑车试验中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与传统OBA算法相比,可以实现动基座快速对准,且可对陀螺零偏进行估计和失准角补偿,在载体处于长时间运动状态下提高了对准精度,不使用滑动窗口积分提高了收敛速度;与FIMA算法相比,3 个姿态角精度分别提升了47%、47%、51%.

    IMU初始对准动基座扩展卡尔曼滤波组合导航

    一种Wi-Fi RTT/数据驱动惯性导航行人室内定位方法

    周宝定胡超孙超刘旭...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基于智能手机的行人室内定位方法,并提高其精度,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Wi-Fi往返时间(RTT)、惯性测量单元(IMU)的定位系统.该方法主要包括3 部分:①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融合测距信息的Wi-Fi RTT室内定位方法;②适用于多手机使用模式的航位推算方法,该方法基于长短时记忆模型(LSTM)建立神经网络模型,预测行人运动速度及航向;③基于误差状态卡尔曼滤波的Wi-Fi RTT/数据驱动惯性导航融合定位方法,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试验结果表明,与单一的基于Wi-Fi RTT方法和数据驱动惯性导航方法相比,本文方法的平均定位精度提升了10%~20%.

    智能手机数据驱动惯性导航Wi-FiRTT行人航迹推算融合定位

    地铁隧道车载融合定位系统及精度校正算法研究

    李天宇许献磊周东林王浩...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综合检测车可实现隧道衬砌及表观隐患的快速检测.受限于地铁隧道封闭的地下环境及隧道内外部复杂的结构环境,当前隧道内单一定位技术仍存在定位精度低、累积误差大、多源采集不同步导致的定位信息"打架"等难题.本文开发了一种地铁隧道车载融合定位系统及精度校正算法,包括车载高精度编码信息采集和视觉图像采集系统、融合定位算法、精度校正算法、多源信息坐标转换矩阵等内容.相较已有定位方法,该融合定位系统可实现在直道和弯道条件下检测车车载装备和隧道安全隐患的快速动态融合定位.室内室外测试结果表明,区间的定位精度可达10 cm,地铁内直线测试区间300 m内和曲线测试区间100 m内相对误差控制小于等于0.06%.室内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结果验证了该融合定位系统及精度校正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为地铁隧道安全隐患的快速检测定位和隧道安全运营提供了技术支撑.

    地铁隧道隐患探测融合定位精度校正快速检测

    基于地铁隧道高分辨率图像的裂缝信息提取

    魏向辉孙亮赵烁阳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运营年限的增长,地铁隧道会逐渐产生各类病害,裂缝是一种典型的病害现象.由于大部分裂缝的特征不突出,且受到地铁隧道内部电缆设备、划痕、蜘蛛网等线状干扰物的影响,现有裂缝检测方法在高分辨率图像下效果不佳.本文以衬砌裂缝为研究对象,基于自主研发的隧道相机系统,实现对隧道表面信息的无损数据采集,获取4096×2168 像素的高分辨率图像数据;明确裂缝识别的干扰因素,基于病害特性构建干扰数据集及真实纹理数据集;以掩码-区域卷积神经网络(Mask R-CNN)模型为基准框架,采用K-means和遗传算法对区域建议网络(RPN)网络进行参数优化;利用对比试验和消融试验说明本文算法的检测效果和表现性能.结果表明,本文算法能实现高分辨率图像下隧道裂缝的识别和长度测量,漏检和误检概率更低,对细长、特征不太明显的裂缝具有较好的检测性能,裂缝测量值可为地铁的运营维护提供参考.

    MaskR-CNN高分辨率图像尺寸聚类裂缝长度测量

    北京丰台科丰桥新建雨水管涵施工期周边用地风险评估研究

    窦一侯婉清徐浩姜伟玲...
    96-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端暴雨事件和排水设施不足极易导致城市雨洪发生,基于周边环境安全评估的大型雨水管涵建设则是城市防御雨洪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北京丰台科丰桥新建雨水管涵工程为对象,引入风险链理论,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与MIDAS/GTS数值模拟法,评估了该工程施工期周边用地风险.研究表明:①该工程施工期周边不同地类风险等级不同,周边土体变形集中在工程外侧0~18m范围内,其中0~4 m为变形高危区;②该工程与城市地下管线相交点周围80m范围内土体变形呈上隆起趋势,交点0~12 m区域为隆起高危区,需进行重点风险监测预警.综合而言,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同类工程质量监测、施工期周边用地风险防范具有参考价值.

    雨水管涵周边环境施工期风险评估数值模拟

    基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竣工盾构隧道渗漏水检测

    鲍艳KIM IL BOM张东亮祝泽田...
    101-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渗漏水是隧道常见的病害,长期渗漏会导致隧道结构开裂、裂缝、钢筋腐蚀,威胁到隧道运营安全,因此对其检测一直受到重视.本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实现了竣工盾构隧道渗漏水的位置及面积的自动检测.首先采用架站式三维激光扫描仪采集竣工隧道点云,基于修正后的反射强度值生成隧道衬砌表面灰度图,再采用膨胀法与腐蚀法对灰度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利用连通域算法计算渗漏水位置及其面积;最后结合实际工程验证本文方法的实用性及准确性.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方法竣工隧道的渗漏水检测准确率达92%.

    渗漏水检测盾构隧道三维激光扫描反射强度修正灰度图

    考虑空间效应的大型异形基坑开挖变形分析

    姜伟玲李博徐浩田承行...
    107-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紧张的用地环境及复杂的主体结构需求,导致异形基坑越来越常见.目前国内基坑规范推荐的分析方法均不能满足形状对基坑变形的影响.本文以北京某超大异形基坑为依托,建立异形基坑Midas-GTS仿真计算模型,并结合现场实测变形数据,对异形基坑的坑外地表沉降及围护结构变形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受基坑形状特征影响,地表沉降及支护结构变形均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地表不均匀沉降现象显著,基坑长边附近沉降大于短边,沉降量随着离坑角距离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围护墙长边中间区域变形较大,短边中部次之,结构角点处变形最小.因此,在进行基坑设计支护时,应充分考虑基坑变形的空间效应,节约工程成本,提高基坑整体稳定性.

    异形基坑数值分析空间效应沉降围护结构变形

    时序InSAR技术在地铁沿线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高鹏耿长良李鹏熊琦智...
    112-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序InSAR技术是监测地表形变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基于179 景Sentinel-1A影像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对北京地铁6 号线慈寿寺站—潞城站沿线范围进行地表形变监测,并对典型沉降区间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利用地面水准数据对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和精度评定.结果表明,北京地铁6 号线沿线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沉降,年均沉降速率呈现自西向东的差异性,金台路站以西年均沉降速率较小,自金台路站向东年均沉降速率迅速增大,最大达-32 mm/a;金台路站以东倾斜值较大,倾斜值波动较为明显,存在不均匀沉降问题.水准测量结果与PS-InSAR监测成果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平均误差为3.5 mm,中误差为4.7 mm,说明PS-InSAR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与准确性.

    地表沉降PS-InSAR时序分析地铁

    三维激光扫描与BIM技术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建筑物三维建模方法

    杨其璇任瑞亮马全明孙学孔...
    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将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BIM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车站、隧道及附属设施的三维建模.通过激光扫描仪获取点云数据,利用点云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包括拼接、去噪和精简等操作;然后利用特征点云提取方法结合BIM建模软件和可视化编程技术,有效解决了传统测绘方法无法获取和处理复杂地下建筑物信息及BIM模型中信息孤岛问题.本文方法对未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和运维管理的信息化和三维可视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BIM技术点云数据三维建模Dynamo城市轨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