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通报
测绘通报

高锡瑞

月刊

0494-0911

chtb@periodicals.net.cn chtb@chinajournal.net.cn

010-68531192,685311349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0号

测绘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国家测绘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主办的反映我国测绘科技发展现状和指导全国测绘生产业务的国家级综合性、技术性刊物。致力于宣传国家测绘科技方针、政策及法律、法律,公布新的测绘科技成就,传播测绘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主要内容包括:大地测量、GPS、摄影测量、RS、地图制图、GIS、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海洋测绘、测绘仪器、信息传输、行业管理、测绘教学;计算机、通讯等相关理论技术在测绘领域里的应用;国内外测绘学术动态及有关测绘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基SAR在滑坡形变监测中的应用

    周志伟程翔周伟郝卫峰...
    60-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基InSAR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基于地基SAR(GB-SAR)获取地表形变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分辨率高、可实时监测,实现毫米级形变监测精度,为近距离滑坡实时监测与预警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本文首先以澜沧江某滑坡体为研究对象,在滑坡体对岸设立固定站点,按固定频率进行GB-SAR数据采集;然后通过先后两景影像形成干涉对,利用相干阈值方法提取相干点目标;最后利用形变模型提取滑坡体形变结果.研究表明,地基SAR可获得整个滑体形变边界、形变大小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历程,对滑坡体灾害实时监测非常有效,可为滑坡灾害监测及预警提供参考.

    地基SAR地基InSAR滑坡体形变监测

    时序InSAR监测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地面沉降

    葛鹏飞刘辉陈蜜李昱...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固安站至雄安站沿线作为研究区,利用2018—2020年共34景Sentinel-1B影像,基于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技术(SBAS-InSAR)获取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沿线的地面沉降时空分布信息,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对沉降原因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京雄城际铁路河北段沿线地面沉降发展由北向南存在一定的差异.北部年均沉降速率小于10 mm/a,南部沉降较为严重,最大年均沉降速率达-105.6 mm/a,且沿线西部年均沉降速率高于东部区域.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得知,地面沉降量与地下水埋深值存在相关性,地下水埋深高的地区地面沉降量较高.同时结合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结果发现,城市化建设所产生的静载荷对京雄城际铁路沿线的地面沉降产生一定的影响.

    京雄城际铁路地面沉降SBAS-InSAR莫兰指数

    优化先验模型参数的矿区多轨InSAR三维形变监测

    史健存杨泽发吴立新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监测煤矿开采导致的地表三维形变对于矿区地质灾害防控和开采沉陷机理研究至关重要.针对单轨道InSAR和先验模型融合解算矿山三维形变存在精度不高、时间分辨率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通过优化先验模型参数的矿区多轨InSAR三维形变解算方法.首先,利用Weibull模型同步4个轨道LOS向形变位移,以此削弱不同轨道之间时间异步对三维形变解算精度的影响,并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求解矿区垂直向和东西向形变;然后,根据垂直向和东西向形变优化矿区开采先验模型参数;最后,解算南北向形变位移.利用覆盖大同矿区的TerraSAR-X数据和3个轨道Sentinel-1 InSAR数据集对本文方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与地面GPS监测点相比,本文方法可以获得相对精确的三维形变结果,垂直向RMSE、东西向RMSE和南北向RMSE约为1.1、1.4和2.1 cm.

    多轨InSARWeibull模型先验模型矿区三维形变

    高斯过程回归辅助下的GPS干涉反射积雪深度估测

    贾秀丽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全球定位系统干涉反射技术进行了研究.以美国板块边界天文台计划提供的P101测站的GPS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GPS卫星高度角低于某一角度时多路径效应明显的特点,构建高斯过程回归(GPR)辅助的GPS干涉反射积雪深度估测模型,并监测了测站周围的积雪深度.结果表明,GPR辅助的GPS干涉反射积雪深度估测模型输出的雪深估测值的精度,相比传统单星反演结果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且更贴近实测雪深的变化,为地表雪深反演提供了新思路.

    GPRGPS信噪比干涉反射雪深反演

    温变环境下RSSI测距温度改正建模

    席广永高俊邹东尧邵肖亚...
    8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RSSI测距中的路径损耗模型多依赖于经验模型,其环境适应能力较差.温度变化是影响RSSI观测的主要因素之一,进而影响RSSI测距精度.因此,构建包括温度改正项的信号传播路径损耗模型是温变环境下提高RSSI测距精度的关键.本文基于对数距离路径损耗模型,分析了将路径损耗指数视为温度函数和RSSI直接温度改正的两种温度改正建模方法,并提出了3种具体的RSSI测距温度改正模型.利用温变试验的RSSI实测数据,分析了RSSI随温度变化的特性,建立了RSSI测距温度改正模型.结果表明,RSSI测距温度改正的多项式改正项和混合改正项所建立的模型均具有较高的测距改正精度;但随着节点间距的增大,建模的误差也随之增大.

    RSSI测距温度改正测距改正测距模型

    面向数字孪生城市的自然场景构造方法

    贺彪郭仁忠张琛马丁...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场景内要素种类繁多、结构复杂,在数字孪生城市中还原自然场景具有挑战性.数字孪生城市中的自然场景不仅要使用高逼真的三维模型,还要能表现自然环境中要素的生长过程、结构组成和分布规律,同时满足不同尺度下的场景变换,构造出既符合空间分布规律又具有沉浸式体验的场景.本文从自然场景构造过程的角度分析了场景构造的4个关键技术问题,回顾了目前场景要素建模和场景构造方法,并提出了一种面向数字孪生城市的自然场景构造技术框架.

    自然场景构造数字孪生城市三维重建建模与可视化

    一种自身全局最优的道路网Stroke生成方法

    吕峥孙群温伯威马京振...
    9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Stroke在道路网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Stroke连接策略大多限于局部,对Stroke的全局表现考虑不足.针对以上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自身全局最优的道路网Stroke生成方法,以起始路段为根结点,以连接规则为约束构建Stroke树,并通过随机森林算法投票选出每棵树的最优Stroke.经试验验证,自身全局最优的道路网Stroke生成方法在视觉认知和网络功能方面的表现均优于自身适合策略、自身最大适合策略及每对最大适合策略.

    道路网自身全局最优随机森林Stroke树

    陕北干旱区景观生态风险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钟祺康王志一王娜郗富瑞...
    100-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北黄土高原属于生态脆弱区,是国家生态修复重点项目区.本文以陕北榆林市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数据源,用网格法构建基于景观格局的综合生态风险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榆林市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分布,并采用地理探测器、R和Origin软件等工具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与生态风险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0—2020年该地区生态风险整体趋于下降,低生态风险区面积增加、高生态风险区面积逐渐较少且向西北方向偏移;中风险区域面积逐年增加,该区域仍存在较强潜在生态风险;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林地、草地面积变化,以及自然胁迫是驱动景观生态风险变化的主要因素.

    陕北榆林景观生态生态风险空间分异驱动因素

    甘肃省积石山县泥石流空间分布及分析

    强德霞马海政朱自平苟彦梅...
    107-11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泥石流灾害突发性强,成灾速度快,危害严重,易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社会基础建设造成严重损失.本文以甘肃省积石山县2018年8月2—3日泥石流发生时的降雨数据为临界值,结合该地区地形地貌、土壤土质、植被覆盖、水文等环境变量数据,利用GIS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发现积石山县刘集乡、石塬乡、大河家镇等为泥石流灾害高危易发区域.引发当地泥石流的原因主要为:①植被破坏严重,土体不稳定,强降雨引起泥石流;②研究区属于黄土高原地貌,水体侵蚀导致极易发生泥石流;③对黄河沿岸破坏较为严重,夏秋汛期,黄河水量猛增,对没有植被保护的土壤剧烈冲刷,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积石山县泥石流GIS技术空间分布叠置分析

    利用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提取树冠信息

    冉崇宪李森磊
    112-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树冠作为树木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树木长势监测、树种识别等内容的重要参数,对森林资源调查和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的实地调查相比,运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提取树冠信息具有高效、便捷等优势.本文基于无人机多光谱影像提取树冠信息,在树冠点探测上结合局部最大值法与Mean Shift优化策略,较原始局部最大法探测精度提升约10%.此外,提出了一种新的树冠边界提取算法,运用动态规划思想进行全局最优边界提取.与以往分水岭分割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较密集林区和稀疏林区均有更好的提取效果,在试验样区稀疏林区F测度提升12%,较密集区F测度提升28%.

    无人机多光谱树冠提取动态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