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通报
测绘通报

高锡瑞

月刊

0494-0911

chtb@periodicals.net.cn chtb@chinajournal.net.cn

010-68531192,685311349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0号

测绘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国家测绘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主办的反映我国测绘科技发展现状和指导全国测绘生产业务的国家级综合性、技术性刊物。致力于宣传国家测绘科技方针、政策及法律、法律,公布新的测绘科技成就,传播测绘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主要内容包括:大地测量、GPS、摄影测量、RS、地图制图、GIS、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海洋测绘、测绘仪器、信息传输、行业管理、测绘教学;计算机、通讯等相关理论技术在测绘领域里的应用;国内外测绘学术动态及有关测绘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GINav的GNSS RTK/INS组合桥梁变形监测软件设计与实现

    马维豪戴吾蛟余文坤李鑫...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桥梁监测中,受桥梁吊索、桥塔、围栏遮挡,以及过往车辆反射等环境因素的影响,GNSS定位精度和可靠性严重受限.惯性导航系统(INS)技术在初始对准后完全处于自主状态,可消除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组合GNSS和INS技术,可有效提高GNSS的抗干扰能力和定位精度.为此,本文面向桥梁变形监测要求和应用特点,基于组合导航开源软件GINav,设计并实现了具有监测站点可视化、原始数据自动匹配、IMU降采样、GNSS RTK/INS组合解算、结果分析与评估等功能的GNSS RTK/INS的桥梁变形监测软件.振动台模拟桥梁振动试验结果表明,与GNSS RTK技术相比,GNSS RTK/INS组合精度有明显提升,中误差可达到变形监测允许变形值的1/20,可满足桥梁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组合导航桥梁变形监测软件开发

    前融合策略下辅助智能驾驶的多模态数据采集与高精度点云地图构建

    刘春马小龙戚远帆厉彦一...
    8-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泛在传感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多模态数据融合处理为基础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逐渐走入千家万户.智能驾驶技术的核心是依赖于先进的人工智能和泛在传感器技术,以增强或替代驾驶人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其中,对道路环境实时、精准、稳健的感知是汽车智能化的重要一环.本文介绍了一种集成多源传感器的多模态数据采集车辆平台,通过构建高精度点云地图,为辅助智能驾驶提供基础点云数据服务.不同于"后融合"的多源数据融合策略,本文采取经时空同步多源数据进行"前融合"的策略,在完成多源传感器数据同步与校准的基础上,为智能驾驶车辆提供时间空间一致的感知数据.在地图构建层面上,通过与IMU和固态激光雷达的耦合,实现了对环境点云地图的高精度重建,为辅助智能驾驶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智能驾驶多模态数据精准感知环境建图

    基于球形标靶自动提取的大场景三维扫描仪地形测量方法

    张旭毛庆洲徐浩轩楼梁伟...
    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地面三维扫描仪大点云地形测绘中缺乏可信特征点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高精度自动定位和提取球形标靶中心的方法.由三维点云获得点云强度图,并将强度图划分为多个子图,利用现有图像处理算法获取子图中候选标靶感兴趣区域(ROI);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最大熵改进的Zernike矩亚像素边缘检测算法,从而准确获取每个ROI中候选标靶的像素集合;利用标靶半径和圆球率相关阈值确定可信标靶,将可信标靶的点云交替完成圆球拟合和粗差剔除,得到准确的标靶中心.试验结果表明,直径14.5 cm的球形标靶布设测量范围在80 m内,该算法从点云中提取标靶的成功率达96.7%;基于自动提取球形标靶中心的方法完成扫描坐标系向指定坐标系的转换,其中三项中误差(高程中误差、平面中误差、三维空间误差)均小于1 cm.

    大点云球形标靶三维扫描仪Zernike标靶提取

    实景三维场景下的地质灾害识别特征与潜力分析

    王德富刘立李永鑫张志强...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质灾害的准确识别与分析是防治预警前的关键环节,相比二维解译环境,实景三维因其立体化、真实化特点,突显出了更加有利的数据优势.本文以实景三维建设为契机,采用三维视觉分析方法,建立滑坡拉张裂缝、剪切裂缝、新鲜滑塌、滑坡壁、下挫台坎,崩塌危岩、坡脚堆积,泥石流物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共12种三维识别标志特征;采用三维WebGIS技术解析滑坡、崩塌立体特征,并从几何信息、影像特征、微地貌等方面,分析总结了实景三维应用潜力.结果表明,实景三维为地质灾害解译提供了新的纬度,增强了地质灾害识别能力,解译结果更符合实际,有助于提高解译精度.研究成果可为实景三维应用提供启示,为地质灾害隐患高质量识别研究提供借鉴价值.

    实景三维地质灾害立体识别典型解析应用潜力

    基于U-Net、U-Net++和Attention-U-Net网络的遥感影像水体提取

    李振轩黄敏儿高飞陶庭叶...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深度学习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水体提取方面的应用已成为遥感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中基于U-Net网络的算法在水体提取中表现出较好的性能,但鲜有研究对不同U-Net网络算法在水体提取任务中的性能差异进行深入比较.因此,本文选择U-Net、U-Net++和Attention-U-Net 3种卷积神经网络,基于GID数据集,进行试验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U-Net++的训练精度最高,其次为U-Net、Attention-U-Net,三者分别为0.912、0.907、0.899;U-Net++的边缘提取能力优于其他两种网络;在分割不同类型水体和区分遥感影像中与水体区域相似的非水体区域上,U-Net++的提取效果显著,U-Net和Attention-U-Net易出现漏提现象,效果欠佳.

    水体提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U-Net网络

    BDS-3 B1C/B2a长基线相对定位研究

    方卓王立诗云MICHAEL Floyd
    31-3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验证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BDS-3)B1C/B2a长基线相对定位的精度,本文首先对2023年DOY(304~313)澳大利亚地区8个MGEX测站连续10 d观测数据进行质量分析;然后使用改进的GAMIT10.76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长基线相对定位解算;最后评估BDS-3和GPS不同频点信号组合数据质量和双频无电离层线性组合基线解算,以及网平差的精度.试验结果表明,B1C/B2a、B1C/B2b和B1C/B3I频点信号组合数据质量、载噪比和伪距多路径误差基本相当,优于L1/L2;B1C/B2a的标准化均方根(NRMS)略优于B1C/B2b和L1/L2,显著优于B1C/B3I;B1C/B2a和B1C/B2b模糊度固定率基本相当,显著优于B1C/B3I,差于L1/L2.试验结果进一步表明,B1C/B2a相对于B1C/B3I的基线分量东(E)、北(N)和天顶(U)3方向标准差(STD)均值和三维点位误差均值分别降低了29.4%、27.0%、30.0%和41.0%.

    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频点信号数据质量相对定位

    云贵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影响

    张学鹏曾铖勾鹏黄莹双...
    37-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云贵高原地区生态系统健康(EH)的时空分布及其驱动因素问题,本文首先建立了"活力-组织力-恢复力-服务力"的EH评估模型,分析2000-2020年EH时空分布,然后利用XGBoost模型和SHAP解释模型分析各驱动因子与EH间的具体函数关系.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云贵高原地区的EH西部区域较东部区域较好,弱健康县集中在东北地区;②弱健康和较弱健康县由2000年的40%降低至2020年的24%,总体呈现全域改善的趋势;③城市化水平、降水与EH间存在递减的三次函数关系,温度、归一化植被指数与EH间存在递增的三次函数关系,高程与EH间为波动的四次函数关系.本文旨在为区域EH监测提供新方案,为云贵地区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参考.

    生态系统健康时空分布驱动因素XGBoost模型SHAP模型

    融合LiDAR点云与无人机影像的滑坡动态监测技术

    徐宇翔胡庆武段延松李加元...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滑坡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自然灾害,如何对其进行高效准确的监测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利用LiDAR、无人机航空摄影等技术进行滑坡监测,可以快速、安全、精确地获取滑坡区域地面信息.本文提出了融合LiDAR点云的无人机影像滑坡动态监测方法.首先,利用点云和影像获取高质量DSM;然后,设计一种基于不规则三角网和坡度融合的滤波算法,滤除DSM中低矮植被,生产高精度DEM;最后,通过对两期DEM进行差分,实现对滑坡区域的动态监测.以黄登水电站附近边坡区域的LiDAR数据与无人机影像数据开展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文方法进行滑坡动态监测可以直观地判断滑坡地形变化和位移趋势,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LiDAR数据无人机影像数据融合滑坡监测

    面向无控与有控地形测绘的陆探一号基线校正方法

    李培桢谢志鹏李涛张祥...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生成数字地表模型(DSM)的过程中,厘米级的基线误差会带来米级的高程误差.本文面向国产陆探一号地形测绘任务,提出了一种基于远近波位基线检校的无控InSAR DSM生成方法.该方法使用远近波位检校场获取精确的基线参数改正量,并将检校参数用于其他区域,高程中误差降低了0.98 m,同时与传统的控制点辅助下的基线估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点辅助下的基线精估计方法获取的基线估计量不适用于其余影像,而本文方法可稳健地用于长时间大区域的高精度DSM产品生产,为我国的InSAR地形测绘任务提供技术支撑.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陆探一号数字地表模型基线估计基线检校

    基于三维探地雷达和PSO-ELM的地下病害体识别方法——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

    谢小国罗兵黄长兵张玉玲...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探明城市道路地下病害体类别,是防止道路塌陷的关键.三维探地雷达是目前最常用的道路病害探测技术,但其数据解释还是以人工解释为主,存在工作量大、识别准确率低等缺点.本文以成都市金牛区为例,在地下病害体频谱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PSO)的极限学习机(ELM)病害体自动预测模型.首先,优选最大峰值振幅、最大波谷振幅、振幅方差、峭度因子、均方值、频谱方差及频谱均值7个特征参数作为模型输入,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极限学习机模型进行参数寻优;然后利用优化后的ELM模型对研究区地下病害体进行识别.结果显示,PSO-ELM模型的病害体识准确率高达92.5%,识别效果明显优于ELM模型和传统的人工图像特征识别法.

    探地雷达粒子群优化算法极限学习机病害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