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通报
测绘通报

高锡瑞

月刊

0494-0911

chtb@periodicals.net.cn chtb@chinajournal.net.cn

010-68531192,685311349

100045

北京西城区三里河路50号

测绘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是由国家测绘局主管,中国地图出版社主办的反映我国测绘科技发展现状和指导全国测绘生产业务的国家级综合性、技术性刊物。致力于宣传国家测绘科技方针、政策及法律、法律,公布新的测绘科技成就,传播测绘科技信息,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主要内容包括:大地测量、GPS、摄影测量、RS、地图制图、GIS、工程测量、矿山测量、地籍测绘、海洋测绘、测绘仪器、信息传输、行业管理、测绘教学;计算机、通讯等相关理论技术在测绘领域里的应用;国内外测绘学术动态及有关测绘科技信息。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精度地图众源更新地理信息安全问题浅析

    郭圆李必军应申钟炜...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重要的道路先验信息,高精度地图是突破智能驾驶技术瓶颈的关键基础支撑,而众源更新则是制作满足智能驾驶技术发展所需高鲜度地图的可行路径之一.本文着眼于智能汽车高精度地图众源更新涉及的信息安全问题,首先,从众源更新的数据收集、信息提取及检测更新3个关键技术出发,对实践现状和现有技术理论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并从地理信息安全的角度探讨了众源更新技术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地理信息安全的角度出发,对高精度地图众源更新现有的政策法规与相关标准进行了梳理;最后,分析并总结了智能汽车高精度地图众源更新的发展对现有政策法规与标准提出的新挑战,并对政策法规与标准的进一步完善提出建议.

    高精度地图智能驾驶众源更新地理信息安全

    退圩还湖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敏感性变化研究——以兴化市为例

    蒋志昊王冬梅万骏石一凡...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江苏省兴化市为例,探究退圩还湖工程对区域生态敏感性的变化影响.基于AHP层次分析法,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价因子权重,对退圩还湖前后兴化市生态敏感性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叠加分析.结果表明:①退圩还湖前后区域综合生态敏感性均值分别为2.37和2.43,标准差分别为1.18和1.28,生态敏感性提高,各敏感等级空间分布更加离散;②退圩还湖对水域缓冲区、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敏感性影响较大,对高程、坡度、坡向敏感性影响较小,与里下河地区平原水网特征相关;③兴化市生态综合敏感性影响因素权重由大到小分别为:土地类型、植被指数、水域缓冲区、高程、坡度、坡向,各敏感等级的空间分布与前3项指标相似,呈现西北高于东南、郊区高于城镇的特征.本文可为退圩还湖后地方发展方向及生态评价提供科学指导.

    退圩还湖生态敏感性层析分析法转移矩阵

    基于多损失融合和混洗注意力的车载LiDAR点云道路标线提取方法

    何银鑫齐华朱运权卢自来...
    135-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路标线的准确提取在高级辅助驾驶系统和高精度地图的开发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现有的基于阈值的车载激光点云道路标线提取方法在反射强度与点密度分布不均、道路标线与路面对比度低时提取效果较差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多损失融合和混洗注意力的车载LiDAR点云道路标线提取方法.选取典型高速公路试验样区进行道路标线提取试验,并与常规方法进行了精度对比分析.试验表明,本文方法在道路标线提取精度方面优于其他方法,有望更好地服务于自动驾驶的高精度地图开发应用.

    多损失融合混洗注意力车载LiDAR点云道路标线提取

    三维实景技术在数字地铁建设中的应用

    许书影何伟童彤
    141-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地铁建设中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可视化、可量测的地铁车站二三维模型.传统的地铁车站现场测量方法存在外业工作量大、自动化程度低、测量效率低、获取信息少、成果不够全面等缺点.本文采用实景三维技术快速获取地铁车站空间信息,该方法具有非接触测量、高效率、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信息全面丰富、成果形式多样、拓展性强等优点,能为地铁日常的运营和管理提供权威、准确、直观的测绘数据,同时还能尽量减少对车站日常运营管理的影响,助力上海地铁数字化转型.

    地铁车站测量三维实景技术高效率

    基于时变多项式的InSAR轨道误差去除和DEM估计

    潘紫阳万阿芳王烽邹明普...
    145-15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数字高程模型的更新生产模式难以满足实景三维、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求,InSAR重轨技术通过短周期重返有望实现快速、大范围、高精度的DEM估计.然而,在重轨模式下,两景SAR影像的轨道误差难以通过干涉过程抵消,严重的时变轨道误差难以满足高精度测图的需求.因此,利用重轨InSAR技术获取DEM的关键在于去除轨道误差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变多项式模型估计轨道误差的方法,该模型分块构建时频基线和轨道误差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利用加权最小二乘实现轨道误差的稳健估计;首次使用我国L波段InSAR数据在湖南省境内获取的数据进行了测试,并估计了InSAR DEM,试验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健性;利用星载ICESat-2数据验证了该方法估计DEM的精度,两试验区的RMSE分别为4.58、6.44 m,相比于传统轨道误差去除和DEM估计的方法(8.94、13.68 m)分别提高了48.8%、52.9%.

    数字高程模型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时变轨道误差ICESat-2

    多源测绘技术在沿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王爽徐健林璐杨新飞...
    151-154,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公路边坡地质灾害调查效率低、精度差、危险性高等不足,本文在沿黄公路开展了地质灾害调查试验,通过综合运用无人机倾斜摄影、车载移动测量、地面激光扫描仪、贴近摄影测量等多种测绘技术方法,研究生产中的工艺流程、技术参数及关键技术环节,形成了空地一体的解决方案,提高了边坡地质灾害调查的精度、效率及安全性.

    沿黄公路边坡地质灾害调查多源测绘技术

    基于激光扫描的机场道面板角高程测绘方法

    韩利斌侯至群李照永魏保峰...
    15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机场不停航施工建设过程中,道面板角高程施测具有精度要求高、作业时长短、环境管理要求严等特点,本文通过高程控制网的优化布设、基于控制网图形强度因子的三维激光扫描点云配准处理、内插拟合板角高程的方法进行施测.经试验验证,该方法能有效克服上述困难,且测量结果可靠、精度稳定,为机场或类似工程项目的板角类精密高程施测提供了一种先进可靠的技术方法.

    不停航施工道面板角三维激光高程测绘先进高效

    基坑开挖变形特征和影响规律研究

    曹亮李云鹤陈帅刘顺涛...
    16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软土地区基坑开挖变形问题,本文以天津市某深基坑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ABAQUS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墙的水平变形和竖向变形,以及周围土体和相邻建筑物的沉降变形,并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从而获取了深基坑开挖变形特征和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基坑围护墙在水平方向上的最大位移主要集中在开挖面附近,且阳角的水平变形约为阴角的2倍;而围护墙竖向变形具有显著的空间效应,且与墙壁长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最大回弹值出现在基坑的阳角处.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周围土体下沉模式由三角形转变为槽形状,下沉值和下沉范围随着距离坑角的增加而增加.针对基坑开挖造成的相邻建筑物不均匀沉降问题,通过采取注浆加固措施减小了约30%的沉降变形,证实了注浆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本文研究可为类似工程设计和现场施工提供参考.

    深基坑开挖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变形特征环境影响

    北京市非中心城区土地利用-人口-经济协同预测

    黄语晨胡佳怡冷骏杰刘鑫耀...
    165-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政策涉及城市化建设、经济、人口等多个方面,当前的预测研究多针对单一的空间要素进行模拟和预测,而未关注到城市发展中多个空间要素相互交织的影响.本文将北京市非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区,以多年度土地利用数据、GDP格网数据和人口格网数据为基础,通过PLUS模型和SCS方法,以多要素协同模拟的方式模拟了规划情景下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以及2030年GDP-人口公里格网数据,并计算了时空与总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①在生态优先的政策情景下,北京市非中心城区的林草地及水体将会扩张但整体扩张趋势不明显;②政策指导下,2020-2030年研究区人口与GDP承载了中心区的外溢,经济与人口都实现了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为城市化建设、人口监控管理和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参考.

    土地利用经济人口空间分布PLUS模型SCS方法情景构建非首都功能北京市

    智能化测绘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王守刚张莹韩福顺陈国良...
    17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化测绘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承担着对接国家战略需要、加速学科转型升级、培养行业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任务.面对当前测绘类人才培养内容重复、周期较长的问题,本文以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为例,从构建一体化的课程体系、一体化的培养机制、一体化的实践创新平台和一体化的学生支持体系4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公益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智能化测绘拔尖创新人才.

    智能化测绘测绘工程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