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学报
测绘学报

陈俊勇

双月刊

1001-1595

chxb@periodicals.net.cn;chxb@chinajournal.net.cn

010-68531322、68531192

100045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路50号

测绘学报/Journal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测绘学会主办的反映我国测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居中文核心期刊测绘类首位,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测绘期刊,Ei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前40名的惟一的测绘期刊,也是我国提交国际测绘科技交流的主要文献。  本刊发表中、英两种文字的论文。着重报道我国测绘科技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内容涉及大地测量、工程测量、遥感、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矿山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地图印刷、测绘仪器,信息传输等测绘学科及其相关的相邻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洲高山区冰川厚度变化光学立体和双基SAR卫星监测数据、方法与展望

    周玉杉李新郑东海任姗姗...
    779-8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川厚度变化是评估区域冰储量变化的最重要指标,以光学立体卫星和双基干涉SAR卫星为代表的冰川区高程测量已成为评估大范围冰储量变化的主要手段.本文首先总结了当前应用于亚洲高山区冰川区的主要光学和雷达卫星数据及其测高精度;然后,对当前冰川厚度变化卫星监测的方法(即监督校正的DEM差分法、自动化校正的DEM差分法、时序DEM参数化回归法和非参数化回归法)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发现当前研究存在冰川雪盖区高程估计不准、雷达波穿透深度估计不准和季节尺度冰厚变化监测难等问题,导致当前对冰川局部变化过程的认识有限;最后,探讨了未来有关冰厚变化监测的潜在发展方向,提出利用当前存档卫星数据、融合多源测高数据、结合未来高时空分辨率观测计划将有助于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亚洲高山区山地冰川卫星观测厚度变化

    利用InSAR技术估计长江源冰川2000—2020年物质平衡

    李佳李志伟钟文杰顾云杨...
    801-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获取近20年长江源冰川物质平衡,揭示冰川物质平衡影响因素及冰川物质流失对河流径流量影响为目标开展研究.利用InSAR技术和双站TerraSAR-X/TanDEM-X影像生成两期覆盖长江源全域冰川的DEM,分别和SRTM DEM差分,去除高程差系统误差后获取长江源地区冰川2000—2012年和2000—2020年间的高分辨率冰川厚度变化,再结合冰川密度将厚度变化转为冰川物质平衡.估计结果与区域内冰川实地物质平衡监测结果仅相差0.03m w.e.a-1,表明精度较高.结果显示长江源地区冰川在2000—2012年间的物质平衡为(-0.30±0.02)m w.e.a-1,在2000—2020年间为(-0.45±0.04)m w.e.a-1,2012—2020年间冰川消融相比2000—2012年间明显加速.推测夏季气温升高和夏季降水减少是冰川加速消融的主要原因.另外,长江源地区冰川消融速度存在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分析认为这一现象与西部地区温度更低,升温更慢,冰川海拔更高,积累区面积比例更高,冰面坡度更陡有关.2000—2020年间,沱沱河流域冰川物质损失量仅占沱沱河径流量的4.4%,而沱沱河与当曲流域的冰川物质损失量之和仅占通天河径流量的2.5%,表明当前冰川物质损失对长江上游径流量的影响较小.

    长江源冰川物质平衡TanDEM-X影像消融径流量

    联合GNSS与GRACE/GRACE-FO数据反演中国西南地区陆地水储量变化

    杨兴海袁林果姜中山汤苗...
    813-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GNSS和重力恢复与气候试验(GRACE)及其后续任务(GRACE-FO)给陆地水储量变化(TWSC)研究带来了技术革新,但这两种技术估计的区域TWSC具有不同的时空尺度和精度特性.因此,有必要融合两种观测数据,以获得同一尺度且高精度的TWSC.本文基于GNSS独立反演模型,使用求和算子对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GRACE/GRACE-FO Mascon数据进行求和运算来构建约束,通过赤池贝叶斯准则选择最优模型参数,构建了一种联合GNSS与GRACE/GRACE-FO数据的区域TWSC反演模型.随后,本文设计数值模拟试验,以验证利用该模型反演中国西南地区TWSC的可行性.结果显示,1000次试验中联合反演估算的均方根误差均值为10mm,比GNSS独立反演结果低47%.基于此方法,本文联合GNSS与JPL Mascon数据反演了中国西南地区2011年1月—2022年6月的时变TWSC.对比联合反演、GNSS独立反演、GRACE/GRACE-FO和高分辨率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的结果,发现联合反演与GLDAS的TWSC周年振幅空间分布特征最吻合,表明联合反演估计的TWSC空间分辨率优于GNSS独立反演和GRACE的结果.最后,结合水平衡方程估算的区域水文收支情况,并通过广义三角帽方法评估陆地水储量等效水柱高的变化率(d(EWH)/dt)的不确定性.结果显示,联合反演估计的d(EWH)/dt不确定性为8mm/月,较GRACE/GRACE-FO、GNSS独立反演和水平衡方程结果分别低33%、68%和62%.研究结果表明,与GNSS和GRACE/GRACE-FO独立反演方法相比,联合反演能够改善TWSC估值的精度,可为水资源管理决策及水文气候学研究提供更可靠的数据支撑.

    GNSSGRACE/GRACE-FO联合反演陆地水储量变化赤池贝叶斯准则

    基于SWOT卫星模拟数据的青藏高原湖泊水位与面积测量精度评估

    韩潇然柯樱海于金媛赵孟杰...
    823-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作为"亚洲水塔",密集分布着众多高山湖泊,其湖泊数量与面积约占我国湖泊的一半.青藏高原湖泊作为气候与环境的"指示剂",在时间序列上监测这些湖泊的水位与水量变化至关重要.2022年12月发射的地表水与海洋地形(SWOT)卫星将以前所未有的高时间分辨率和面状测高模式监测近乎全球的地表水动态.在数据正式向科学界公开前,有必要对SWOT卫星的性能及测量精度进行评估.本文使用SWOT卫星模拟观测生成器,实现了青藏高原部分湖泊水位与面积的模拟观测,并结合水位计数据,对SWOT卫星在时间失真、测高误差和面积误差方面的测量精度评估.结果表明,不同数据采集间隔的时间失真平均百分比误差小于4.1%,测高误差平均小于3cm,面积误差小于湖泊面积的7%.该研究的开展为SWOT卫星在青藏高原湖泊上的应用奠定了基础,将更好地理解未来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SWOT卫星湖泊水位湖泊面积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冰冻圈温度遥感观测、反演与应用

    周纪王子卫丁利荣唐文彬...
    835-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冰冻圈是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则是指示器直接感测的信号,是回溯冰冻圈演化历史、监测当前状态、模拟未来变化的关键参量.受恶劣环境、复杂地形、低可达性及众多特殊下垫面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当前青藏高原温度的地面观测困难、站点稀少,而遥感已成为温度获取的有效手段.本文聚焦地表温度和近地表气温,阐明了地面观测、卫星和无人机等遥感反演估算的相关方法手段,梳理和总结了学术界围绕青藏高原冰冻圈取得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遥感温度参量在青藏高原冻土、湖冰、冰川等方面的应用.本文总结了青藏高原冰冻圈对温度遥感获取的挑战,探讨了未来值得着重开展的研究方向.

    地表温度近地表气温青藏高原冰冻圈遥感

    基于偏相关分析的2003—2020年青藏高原地表温度变化驱动因子量化研究

    杨梦娇赵伟詹琪琪张亚...
    848-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表温度(LST)作为地气相互作用的关键参数,在地表水热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准确表征地表热环境的变化.青藏高原拥有除极地以外储量最大的冰冻圈范围,对区域和全球气候系统及生态经济具有深远影响.作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区域之一,深入了解青藏高原冰冻圈LST变化驱动因子,能为精准认知青藏高原冰冻圈热环境变化规律及驱动机制提供关键科学支撑.本研究基于地表温度年周期模型提取的年均地表温度(MAST),采用偏相关分析,分析了2003—2020年MAST与云量、植被覆盖度、积雪覆盖率、降水和气温5个与MAST变化密切相关的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揭示青藏高原不同区域MAST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白天云量、植被覆盖度、积雪覆盖率和降水这4个驱动因子主要以负偏相关为主,晚上则以正偏相关为主,对于气温来说昼夜都以正偏相关为主.就青藏高原MAST动态的主导因子来说,昼夜MAST在青藏高原不同区域的主导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白天青藏高原的MAST的变化主要受云量的影响(主导变化面积占比达38.17%),影响区域集中分布于青藏高原的西北部和西部,且以负偏相关性为主.夜晚青藏高原MAST变化主要以气温为主导(主导变化面积超过48%),且以正偏相关为主,反映出夜晚MAST受气候变暖的影响强于白天.本研究能为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冰冻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参考.

    地表温度青藏高原驱动因子偏相关分析冰冻圈变化

    青藏高原草地物候的空间尺度效应

    马杜娟谢江流陈瑞严欣玉...
    860-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的高山植被物候遥感产品是维持生态平衡、正确反映地表能量平衡及冰冻圈稳定的基础性数据.然而,目前常用于提取物候的遥感数据空间分辨率多样,基于不同空间尺度提取的物候可能存在尺度效应,但该问题目前并未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10m分辨率Sentinel-2、500及5600m分辨率MODIS遥感数据,使用NDGI植被指数,基于GEE云平台提取了2022年青藏高原地区相应空间分辨率的物候产品,探讨了不同空间分辨率物候差异,定量分析了物候产品的空间尺度效应,并阐明了其随地形复杂度的变化.研究发现,相比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产品(10 m),较粗空间分辨率(500、5600 m)的春季物候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使用不同空间分辨率遥感产品探测草地物候时,尺度效应普遍存在,其中,秋季物候的尺度效应小于春季物候.另外,植被物候的尺度效应受地形影响,且随地形复杂度增大而增大.

    青藏高原NDGI物候尺度效应地形

    北斗实时百皮秒级单差时频同步方法

    施闯宋伟郑福王浩源...
    869-8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精度时频传递与时间同步服务已成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应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围绕GNSS高精度时频同步模型算法及相关应用等方面开展了诸多研究.本文提出基于载波相位的差分高精度时间传递模型,实现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实时百皮秒级单差时频同步.以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光纤链路为参考,北斗时间同步精度优于时频同步系统的实时秒脉冲时间同步精度优于100ps;在7d的测试时段内,链路的时间稳定度优于70ps;链路频率万秒稳定度可达10-15量级,频率长期稳定度可达10-16量级.利用BDS进行单差时频同步的频率稳定度与GPS相当,对开展BDS在时频领域的下一步推广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意义.

    BDS载波相位单差精密时频传递实时时间同步

    Schmidt算法在导航卫星自主定轨中的应用

    宋小勇杨元喜毛悦阮仁桂...
    879-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导航卫星自主定轨采用的等效观测Kalman滤波算法精度难以进一步提升的问题,本文将顾及卫星间状态量协方差信息的Schmidt分布式算法应用于自主定轨,给出了逐观测量处理的Schmidt分布式算法测量更新和时间更新计算公式,提出了采用平方根滤波方法解决Schmidt分布式算法用于星间链路定轨时协方差阵非负定问题.仿真和实测数据自主定轨结果表明,相比等效观测分布式滤波算法,本文方法能够有效提升自主定轨精度.

    导航卫星星间链路自主定轨BDS分布式滤波

    顾及衰减系数时空变化的全球PWV垂直改正模型

    蒋春华高祥王帅民祝会忠...
    889-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气可降水量(precipitable water vapor,PWV)在多尺度气候变化及大气物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提高PWV垂直改正精度进一步扩展各类PWV产品的空间应用性,本文基于2010—2019年ERA5再分析资料构建了一种顾及PWV垂直衰减系数时空变化的全球适用范围的分层格网模型(GPWVCS).同时联合2020年ERA5及无线电探空PWV,评估了本文模型在全球范围内的精度及适用性.结果表明,相比于经验模型及未分层的GPWVC模型,GPWVCS模型有效提升了PWV的垂直改正精度.以ERA5 PWV为参考,全球范围内GPWVCS模型修正PWV的RMS不超过1.9mm.以探空数据为参考,GPWVCS模型在热带、温带、寒带及全球范围的年均RMS分别为2.24、1.29、0.44、1.44 mm,较经验模型分别提升34.6%、14.1%、10.9%及21.4%,较GPWVC模型分别提升6.4%、5.8%、9.4%及6.0%.GPWVCS的分层算法最大限度地削弱了PWV指数外推的误差累积影响,本文开发的水平分辨率为1°×1°、2°×2°及5°×5°的模型均能够显著提升全球范围内多种高差下PWV的垂直改正效果,用户可以根据计算效率及精度需求自行选择最佳模型.

    GPWVCS模型大气可降水量衰减系数垂直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