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测绘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测绘学报
测绘学报

陈俊勇

双月刊

1001-1595

chxb@periodicals.net.cn;chxb@chinajournal.net.cn

010-68531322、68531192

100045

北京复兴门外三里河路50号

测绘学报/Journal Acta Geodaetica et Cartographic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7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测绘学会主办的反映我国测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国家级综合性学术刊物,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居中文核心期刊测绘类首位,是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测绘期刊,Ei核心期刊,是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前40名的惟一的测绘期刊,也是我国提交国际测绘科技交流的主要文献。  本刊发表中、英两种文字的论文。着重报道我国测绘科技最新的重要研究成果及其应用,内容涉及大地测量、工程测量、遥感、航空摄影测量、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矿山测量、海洋测绘、地籍测绘、地图印刷、测绘仪器,信息传输等测绘学科及其相关的相邻学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数据的6种地理学应用范式

    邬伦侯远樵刘瑜
    1465-1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多源大数据正在兴起,数据驱动研究范式与地理学日益融合.基于个体行为的地理空间大数据可提供对海量个体行为模式的观察,从而实现"由人及地"的社会感知,支持城市管理、交通、公共卫生等不同应用.本文从应用角度,以地理空间大数据为重点,梳理其支持的6种应用范式,按照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描述时空分布、识别异常对象、发现普适规律、揭示关联关系、预测未来趋势及优化空间决策.其中,第1个方向是对地理现象和地理要素时空特征的简单刻画;第2~4个方向则注重探寻时空分布特征背后的规律和机理;最后两项,则是在决策层面提供支持.继而,本文指出大数据应用中数据获取、分析方法和应用目标3方面的问题.

    地理空间大数据时空分布异常对象普适规律关联关系未来趋势空间决策

    土地利用碳收支精细化核算与时空特征分析

    李佳焦利民
    1480-1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索精细化的土地利用碳收支核算方法,分析当前低碳国土空间格局状况,对于推动土地低碳利用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地理大数据精细化核算了 2008-2020年中国土地利用碳收支,并对其时空趋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如下:①从时序上看,土地利用碳排放逐年上升,碳汇量年度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最大的碳源;农业用地已实现碳达峰;生态用地碳汇量目前仅能抵消7%左右的碳排放;土壤碳库多数年份表现为净碳损失.②从空间上看,空间集聚特征明显,锁定效应较强;碳排放总量方面,建设用地碳排放高值城市多以资源型、经济发达城市为主;农业用地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粮食主产区;生态用地高碳汇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两侧及东南地区;土壤碳库碳损失量整体上东部较高,西部较低;③基于土地利用分析城市碳达峰状态,结果表明碳达峰在任何类型城市都有可能实现,主动达峰、被动达峰、平台期、未达峰城市数量分别占比10%、5%、31%及54%,城市层面的碳达峰压力仍然巨大.未来可以基于地理大数据,推动土地资源的精细化管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用地类型碳收支情况制定低碳土地利用转型策略,助力实现低碳国土空间优化与碳中和.

    土地利用碳收支精细化碳核算碳达峰时空特征

    时空异常探测:从数据驱动到知识驱动的内涵转变与实现路径

    石岩王达邓敏杨学习...
    1493-15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空异常探测是地理空间数据挖掘的核心技术之一,可为深层揭示地理过程演化机理提供关键突破口.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动下,从数据驱动向知识驱动转变是地理大数据时空异常智能探测的发展趋势.本文系统梳理了时空异常探测研究的发展历程与主流研究思路,剖析了数据、信息与知识间的辩证关系,并从"地理变量、空间基底、时空关系、知识类型"四位一体的视角构建了时空知识的统一描述框架.进而,结合案例阐述了时空知识与时空异常的"双向驱动"内涵,提出了"时空知识关联建模→时空异常智能识别→时空知识动态更新"的时空异常智能探测实现路径,支撑时空异常可靠探测与时空知识可信服务.

    时空异常地理大数据时空知识知识图谱深度学习

    DQM2022系列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构建及其精度评估

    王云鹏刘晓刚李琦李端...
    1505-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椭球谐分析,提出了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构建的局部积分改进迭代法和全球积分改进迭代法,解决了传统的局部积分改进法存在的局限性,有效提高了改进模型在中国地区的适用精度.选择EGM2008、EIGEN-6C4地球重力场模型作为初始模型,利用中国及周边地区最新的5'×5'实测格网平均重力异常数据,构建了 DQM2022系列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其完全阶次均为2190.采用地面实测重力异常、GNSS/水准、天文大地垂线偏差等数据对改进模型进行精度评估.结果显示:①相对于初始模型,改进模型表示中国地区重力场的精度显著提高,重力异常精度提高了 2.4~2.8 mGal,高程异常精度提高了1.0~2.4 cm,垂线偏差精度提高了 0.07"~0.15";②在表示中国地区重力场时,基于EIGEN-6C4初始模型构建的改进模型精度最高,高程异常精度约为10.6cm,垂线偏差精度约为2.1".

    局部积分改进迭代法全球积分改进迭代法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椭球谐分析重力异常高程异常垂线偏差

    移去-恢复法在基于重力异常的海底地形解析迭代算法中的应用

    安邦于瑶瑶徐焕于锦海...
    1517-1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精度的海底地形图对于地球科学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由于直接的海深测量难以进行高密度全球覆盖,因此利用重力数据预测海底地形成为非常有效的方法.当前重力预测海底地形的方法有频率导纳法、重力地质法、解析迭代法等,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针对解析迭代算法中难以处理的远区地形和深部密度异常的低频影响,应用移去-恢复方法对这些低频影响进行剔除.结合现有海深模型,通过仿真试验,讨论了分离低频影响的方法与相应的精度,结论如下:对于在移去-恢复方法中使用的初始海深模型,在海面上剔除掉重力异常的低频影响后,反演解算得到的海深结果均较初始海深模型的精度有所提高,验证了移去-恢复方法在利用重力异常数据反演海底地形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中国南海12.87°N—13.87°N,113.65°E—114.65°E区域,利用移去-恢复方法解算了其下方的海底地形,将解算结果与NGDC的实测海深数据进行比较,预测结果的均方根误差为90.3 m,相对误差可达2.11%.这为利用高精度重力数据,通过解析迭代算法改善船测稀疏区域的海深数据提供了可能.

    海底地形重力异常解析迭代算法移去-恢复方法

    基于ico_HEALPix网格的超高阶地球重力场建模方法

    张展鹏李新星刘长建范昊鹏...
    1531-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针对传统地理网格数据剖分的重力场模型构建在高纬度区域出现数据冗余的问题,将分层等积等纬度像素化(HEALPix)网格结构引入地球重力场解算中,提出了利用二十面体HEALPix(ico_HEALPix)网格的超高阶地球重力场建模方法,实现了全球3600阶次球谐位系数的高效构建,同时针对ico_HEALPix网格在球谐分析过程中法矩阵不是严格块对角化结构的问题,设计了迭代算法,有效提高模型构建的精度.试验表明,ico_HEALPix网格数据在数据量小于地理网格500万的前提下,通过迭代方法构建的全球地球重力场模型精度可达到优于地理网格的效果,球谐位系数误差阶RMS提升1~2个数量级,还解决了地理网格南北极点畸变和数据冗余的问题,提高了网格的数据利用率.

    HEALPix网格ico_HEALPix网格超高阶地球重力场模型迭代算法最小二乘法XGM2019e

    航空重力梯度地形改正

    黄佳喜边少锋纪兵
    1540-15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形改正是航空重力梯度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其改正精度不仅取决于地形精度和分辨率,还与改正模型有关.本文基于棱柱积分公式研究了地形精度和分辨率、观测点高程误差对地形改正的影响,导出了 一种量化评估模型.为了在不降低改正精度的前提下提高计算效率,设计了一种基于CUDA的棱柱积分并行算法,在GPU端实现了地形改正分量的快速计算.分别在地形起伏平缓和剧烈区域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当测量高度大于40 m时,精度优于0.5 m的10 m分辨率地形数据可使地形改正精度优于1 E,验证了本文量化评估模型的有效性.棱柱积分并行算法在普通GPU显卡上实现了 15倍以上的效率提升,在NVIDIA TiTan V专业计算显卡上效率提升了 150倍以上,完全能够满足大范围高精度地形改正应用需求.本文的量化评估模型和并行算法可为航空重力梯度测量任务设计和数据处理提供参考.

    航空重力梯度地形改正高程精度量化评估模型GPU并行计算

    基于非负约束的重力向下延拓BTTB-MRNSD方法

    刘天佑曾小牛李夕海
    1552-1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向下延拓作为处理与解释重力数据的一项重要技术,因其计算的不适定性而备受研究人员的关注.空间域延拓方法一般延拓精度较高,但通常计算复杂度较大.本文首先根据重力异常数据的特点,借鉴图像复原问题的处理思路,提出了一种重力向下延拓等效数学模型.然后,基于系数矩阵的块-托普利茨-托普利茨-块(BTTB)结构特点,本文提出了 一种具有非负约束的空间-波数混合域下延迭代方法.该方法克服了空间域延拓计算复杂度大的问题,计算效率较高.基于理论重力模型和实测异常数据的对比试验表明,本文提出的重力下延方法具有相对较高的下延精度和稳定性,且收敛性较好.

    重力非负约束向下延拓最速下降法BTTB矩阵

    一种基于GWO-BP神经网络的RSSI测距算法

    林贻若余科根朱飞洋布金伟...
    1564-15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些年来,基于接收信号强度指示(RSSI)测距的研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特别是在物联网和室内定位领域.精准的距离估计是基于测距方法实现高精度定位的基础,但由于存在测量噪声和多路径效应的影响,RSSI信号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从而导致RSSI与空间真实物理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具有不均匀的特点.为了增强RSSI与真实物理距离之间的映射关系,提高RSSI测距的精度,本文基于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和灰狼优化(GWO)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GWO-BP神经网络的RSSI测距算法.GWO算法相比于粒子群优化算法(PSO)、遗传算法(GA)、差分演化(DE)、进化编程(EP)、进化策略(ES)具有更快收敛速度和更强稳定性的特点.此外,本文通过开发的手机软件采集实测数据,通过在两个不同的环境内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路径损耗模型(PLM)测距的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2.218、2.059 m,传统BP神经网络测距算法的RMSE分别为1.541、1.551 m,基于GA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测距算法的RMSE分别为1.269、1.201 m,本文提出的GWO-BP神经网络测距算法的RMSE分别为1.054、0.833 m;结果表明本文算法测距精度更高,稳健性更好.

    路径损耗模型优化算法BP神经网络RSSI测距室内定位

    偏振滤光增强白昼测星信噪比效能分析

    勾万祥李崇辉詹银虎杨原...
    1574-1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的天文大地测量只能在夜间可见光波段观测恒星等自然天体实现定位定向,尚未实现全天时测量,因此研究白昼测星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增强白昼测星信噪比,本文通过构建偏振滤光信噪比增强模型,分析了采用偏振滤光方法的测星信噪比增强效能.首先,分析了大气偏振态的表征模型,并以瑞利散射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偏振滤光模型;然后,推导了白昼测星信噪比增强模型,并对信噪比增强效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搭建室外试验平台,验证了偏振滤光增强白昼测星实际效能.试验结果表明,在900~1700 nm的近红外波段,基于瑞利散射模型构建的滤光模型准确度较好,其中77%的点位偏振角误差小于5°,100%的点位偏振角误差优于12°,可满足实用偏振滤光模型的精度需求;通过对Arcturus、Kochab等6颗恒星观测表明,不同观测方位恒星信噪比可提升22%~109%,与信噪比增强模型基本一致;在全天域采用偏振滤光方法进行白昼测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当全天域最大偏振度为0.65时,偏振度均值可达0.34,对应测星信噪比可提升约51.5%.

    天文大地测量全天时白昼测星大气偏振偏振滤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