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赤子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赤子
赤子

陈钟曦

月刊

1671-6035

chizi114@163.com

010-84909549

100600

北京建国门外大街9号9-5-5

赤子/Journal Chi Zi
查看更多>>《赤子》期刊以服务经济文化建设为办刊方向,为海内外赤子提供展示平台和理论交流园地,重点宣传展示各领域、各学科的优秀人物和科技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让品德融入生活

    闵晓辉
    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课程改革教育理念下实践与生活相符合,必须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

    小学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四川革命老区智力扶贫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魏晓杨文娟
    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力扶贫是促进革命老区扶贫开发的必要条件,是脱贫致富的根本策略.智力扶贫是增强革命老区贫困人口自我提升的有效措施.本文主要分析了革命老区智力扶贫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四川革命老区智力扶贫的具体措施和策略.

    智力扶贫四川老区

    新时期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几点思考

    夏青松
    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常态化制度化是在延安整风运动期间逐步形成的,在新时期的发展脚步之下,该常态化制度仍然在不断更新和进步中,为了适应当下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具备更科学合理的制度整治方案,未来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方案研究还将更加深入和详细.本文就针对常态化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和探讨.

    常态化制度原则常态化制度优势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思考常态化制度效果

    论"中国梦"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逻辑

    聂苇苇
    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梦"由国家、民族和人民三个维度构成,它不仅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宣传口号,更是一个长远宏大的发展目标.在"中国梦"视野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既是实现中国梦"三个必须"(即"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社会性支撑,更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逻辑

    老龄化背景下城乡老年人休闲生活差异比较研究

    赵侠俊张眯
    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关怀,不仅仅体现在物质条件,也体现在文化等软实力基础之上.本文通过研究对比城乡老年休闲活动的现状与差异,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探索阻碍老年休闲生活的因素,找到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途径.

    人口老龄化老年人休闲活动制约因素城乡差异

    比较培根的"四假相说"与庄子的"齐物论"

    胡小玉
    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的齐物论主要功用在于抨击诸子百家各执一端的评论,而培根的"假相说"主要是针对经院哲学的,但是二者都看到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复杂性、曲折性以及产生谬误的根源是认识上的主观性与片面性.虽然培根和庄子都主张消除成见以认识真理,但二者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消除成见的途径却完全不同,这与他们哲学的出发点是紧密相关的,同时也体现了东西方哲学思维的差异.

    假相齐物偏见

    不忘初心,寒门不是变质的挡箭牌

    张文博
    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民的名义》电视剧好评如潮,全民声讨剧中腐败的情况下,一种略显另类的思潮也开始崭露头角.它以祁同伟青中年时代的苦难奋斗历程为线索,试图为其人格的扭曲变质进行合理化的解释.虽然其落脚点在于抨击权力不公所导致的社会阶层固化现象,但它选择性忽视了侯亮平、陈海们的甚微和自律,却用寒门作为腐化变质的挡箭牌,进而用出身论为违法犯罪博得同情的做法却是站不住脚的.

    人民的名义反腐阶层固化出身论

    论易地搬迁的不完整性——以贵州省赫章县妈姑镇老厂村为例

    刘春艳
    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小康社会步伐的不断加快,我省各乡政府的老、旧、破房屋被不断改造.对家乡当地搬迁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乡里乡亲的实地走访了解到,由老人们安土重迁的思想、政府规划政策、与外出打工人员不在家等因素导致.对此通过对人们老化的思想进行劝解、结合当地实际,提出相关解决措施,让这一政策顺利的实施下去.

    易地搬迁不完整性安土重迁政策

    从"元禄赤穗事件"看江户时期日本忠孝思想特征

    周密
    105-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忠"与"孝"是儒家思想里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若拿"忠"与"孝"做一番比较,不难发现,在中国的思想内核中,总体上是"忠孝轻忠"的.而忠孝观念传入日本之后,经过日本民族的吸收取舍,形成了独具日本特色的忠孝道德.尤其是进入江户时代后,由于权力集中到了将军和大名手中,使得人们对忠的认识逐渐绝对化,忠最终成为了道德核心.而与忠相对的孝,虽然也在平民间得到普及,却被置于忠之下,形成了"重忠轻孝"的特点.江户时代发生的"元禄赤穗47浪士事件",可以说是这些特点的重要体现,对日本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忠孝日本中国江户时代元禄赤穗事件

    居住流动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实证研究

    王中岩李萍萍庄泽楷
    107-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居住流动现象已非常普遍,而其对个体道德心理和助人行为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探讨了居住流动下的亲社会行为,首先利用档案数据从宏观的社会层面考察居住流动与亲社会行为的相关,发现居住流动现象与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正相关.随后通过问卷调查从个体层面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关联,分析结果支持了档案研究的结论,并且居住流动经历的主观评价也影响到了亲社会行为表现,其中居住流动的主动性与个体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正相关,而与个体对他人亲社会行为倾向的估计显著负相关.

    居住流动亲社会行为利他主义